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名士张伯驹-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最喜欢的是艺术。”潘素未料到他会反问自己,但是她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
  “还有呢?”
  “还有、还有你。”
  “哪个第一,哪个第二?”
  “我说不清顺序,都第一吧!”
  什刹海边,回荡着夫妇俩爽朗的笑声。
  夕阳渐渐隐去,被天空的星月所取代了。暮色中,微微发胖的夫人裹着旗袍,显露出优美的曲线轮廓,挺拔消瘦的丈夫习惯地用手搂着夫人的腰肢,低声说“我们该回去啦!”
  “回去吧,我们该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啦!”夫人说得很神秘。
  “好,好,我知道。”丈夫应诺。
  回到丛碧山房,伯驹从书库的柜子里取出了《平复帖》等十数件珍品,夫人高兴地笑了。
  这对夫妇之间心灵的感应程度之高可以说是惊人的。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彼此意相通,心相连。就说家藏的珍宝吧,每隔一段时间,夫妇俩总要一件一件地取出来。一来是通风晾画,二来是观赏、研习。而只要一取出墨宝,夫妇俩就昼夜不离手地看啊,画啊,写啊!
  夫人为丈夫如此理解自己而兴奋。她帮丈夫将一幅一幅的墨宝打开。她一边凝神地看着,一边说:“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怎么样?你也是把艺术作为至高无上的。”伯驹笑眯眯地说。
  “你还没忘掉?”夫人提高了音调。
  “怎么会忘呢,是共同的艺术使我们倾心相爱;是对艺术的酷爱,使我们结为夫妇;是对艺术的共同探索,使我们爱得越来越深。艺术将我们联结在一起,成为我们两人生命的依托。是不是啊?”
  “是,是的。我的一句玩笑,引出你这么多高深的见解,看来我得多开几次玩笑啦。”
  说着,两个人又会心地笑了。夫妇俩徜徉、驰骋在墨宝的天地之中,悉心探索、寻觅着艺术的真谛。
  1955年末,国家决定发行公债券。伯驹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动议购买一些,为国家建设出一点力。可是,拿什么买啊?眼下,除了尚在居住的一座宅院而外,其他凡是能卖的都卖了。为了收藏字画,尚负债数万。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所藏之珍品,但谁都不肯启齿。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张伯驹的内心却很不平静。“现在是人民的国家啦,将所藏珍宝卖给国家,所得全部购买公债,既做到了还珠于人民,又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这念头不时地涌上他的心头,每当想到这儿,不知不觉,脸上呈现出一种欣慰感。不过要和伴随自己生活足有20个春秋的珍品分离,感情不免起伏。张伯驹视古代珍贵书、画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941年遭人绑架,即使生命危在旦夕时,也未曾萌生过变卖国宝的念头。这位书画鉴赏收藏家对书画的感情实在太深了。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2)
1956年初的一天,张伯驹接到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的通知。他如约赴会。会上,民政局长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市人民购买公债。参加会议的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发言,踊跃认购。张伯驹坐在一个角落里,清了清嗓子,真诚地说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我们的祖国要真正强盛起来,还需要加紧建设。支援祖国建设匹夫有责。我现手头无钱,但可以将一生珍藏的字画尽数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都购买公债。”这位文物收藏家终于做出了惊人的抉择。他的话音刚落,会场望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代表党和政府,感谢张先生的慷慨无私和一片真诚的爱国热情。”民政局长很激动。
  “能为支援祖国建设尽点绵薄之力,是我应该做的,把所藏文物还珠于人民,是我的终生愿望。”张伯驹补充说道。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散会时,人们争相和张伯驹握手,纷纷表示要学习张先生的爱国精神。
  丛碧山房的画室。张伯驹兴冲冲地跨进了门,正在挥毫作画的夫人抬头搭了一眼,径直问:“丛碧,今天有什么好事,这么兴奋?”
  “有,有好事,也是大事。”
  夫人放下画笔,在丈夫对面的藤椅上坐了下来。伯驹原原本本地把今天会议的情况讲述一遍,夫人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画室里静极了,只有挂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保姆送来两杯煮好的咖啡。夫人揭开杯子,一缕热气从杯子里袅袅升起,慢慢消散在空中,她端起赭色杯子,又放回了原处。
  伯驹眼睛直直地看着咖啡杯,他的记忆回到了15年以前:
  1941年,张伯驹挥笔留下了这样的字句:
  “自潘素(字慧素)嫁我以后,我未曾给过她一文钱。卢沟桥事变后,我的家境已经中落。”“民国三十年,我又突然遭到汪精卫伪军绑架,这时奉养我生母、营救我的都是潘素一人。”
  “为了保存国家文物,潘素也变卖了自己的首饰。”“所以我把我的书画(名称列后)给予潘素。一、陆机《平复帖》卷;二、隋展子虔《游春图》卷;三、李白《上阳台帖》卷……共十八件。”当时的见证人有婶母崔氏、王冷斋和陶心如,他们三人签字并画押。
  往事历历在目,夫人莫非是……伯驹猜疑着。
  夫人站起来,走到丈夫身后,两只手搭在丈夫的肩上,温柔地说:“丛碧,我想……”
  “我想,把所藏珍品卖给国家,购买公债,不如直接将全部珍品捐献给国家更好。”
  伯驹回过头去,望着夫人温厚地笑了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张伯驹何尝不想如此!但他存有一丝疑虑,慧素嫁他已20多年,自己已年近花甲,她还只有40岁,现在身无积蓄,而在自己身后,她的生活……
  夫人的无私和深明大义深深地感动着伯驹。他起身走到画案前,挥毫几笔,一束飘香的幽兰跃然纸上,他工工整整地写道:“知我者,慧素也。”
  初夏的阳光特别明媚。一个明丽清新的早晨,伯驹夫妇早早起来,再一次把选出的八件珍品,一件一件地展开。他们不停地用手抚摸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欣赏这些字画的机会了。对于张伯驹夫妇来说,这些字画犹如即将离开父母去出嫁的女儿,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阵爱抚之后,又悉心地包好。
  夫妇俩携带珍品驱车去文化部。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我一生所藏真迹,今日尽数捐献国家。”这位海内外闻名的大收藏家,就这么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在场之人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着才艺超群、道德高尚的两位艺术家的手,迟迟不肯放开。两颗赤诚的心,两颗爱国的心,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凝视着八件稀世珍品,思潮翻涌。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是当年这位阔公子不惜倾家荡产,才免于流失海外的,它凝结着赤子的多少热情和心血!
   。 想看书来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3)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经历了战火硝烟和颠沛流离的考验,得以保存至今,记载了收藏家多少艰辛和劳累!
  人们也不会忘记,这珍品陪伴着两位痴情的艺术家度过多么美好的时光,给了他们多少欢乐、启迪和智慧!
  如今,他们只有寥寥数语,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厚爱。
  后来,国家奖励张伯驹夫妇20万元人民币,但他们分文不取。他们所捐献的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褒奖状: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部长  沈雁冰
  1956年7月
  褒奖状中的“等”字所包含的另外三件是: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
  张伯驹、潘素先生无偿捐献国宝的消息见诸报端,人们无不赞赏两位爱国者的壮举。他们的行动也带动着他人捐献。这一消息不仅轰动了大陆,就连台湾各方人士都很关注,尤其为当时侨居法国巴黎的大画师张大千所瞩目。大千曾与朋友谈及,吾老友张伯驹兄日前捐赠故宫博物院的珍品价值连城,然他分文不取。
  张大千所以如此系情,也是因为此事唤起了他的一件往事:
  1951年盛夏,张大千移居南美。动身之前,他突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墨宝: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以价值两万美金转让他喜爱收藏的一位好友。当时人们疑惑不解,“大千为什么仅以两万美金,卖了珍藏的稀世之宝?”
  后来,张大千举家去南美不久,郑振铎专程从北京飞往香港,以原价从大千那位好友手中购得这三幅画,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当时,更加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莫非是与大陆的默契?”大千避而不谈。
  当得知伯驹捐献后,大千心中似乎获得了某种慰藉:我虽居异国他乡,与君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珍藏的稀世国宝,终于聚首啦!
  张大千此举的谜底是在他逝世一个月以后才揭晓的。我国的《瞭望》周刊载文:20世纪50年代,大千先生将他珍藏的三幅墨宝曲线卖给国内,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在向国家捐献《平复帖》等八件珍品的同时,还将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
  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张伯驹另一件珍宝《游春图》,早在1952年就献给了国家。
  那是郑振铎亲自赴香港收取《韩熙载夜宴图》等三件珍品的第二年春天他又登门造访大收藏家、他的好友张伯驹。
  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郑振铎,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酷爱书法和绘画,对祖国的文物古迹也颇有研究。他与张伯驹常在一起谈书论画,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为好友。这时的郑振铎正担任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到处奔波,多方联系,广事收蓄。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4)
他今天登门,也是为《游春图》一事。
  在交谈中,伯驹夫妇获知郑振铎已亲自将一件一件的真迹收归故宫博物院,还未及郑振铎开口谈《游春图》一事,伯驹就先开口了:“老朋友,如今是人民的国家,我珍藏的《游春图》也该交回人民的手中啦!”
  “好,好,我们商议一下这件事。”郑振铎微笑着点头。
  “还有什么要商议的?”伯驹好生奇怪。
  “世人皆知,《游春图》是您用一座豪华的住宅换来的,当年不是张先生收蓄下来,早就流落异邦了。它倾注了您大半生的心血。目前国家虽不富裕,但总要给些报酬吧!”
  “东西在我的手里,就是在国家的手里,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
  张伯驹强烈、真诚的报国之心感动了郑振铎,这位儒雅的学者,紧紧地握着张伯驹的手,两人都从对方的目光中读到了信任和理解,看到了晶莹而透明的泪花。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张伯驹将这封信及《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真迹和其他几幅清代山水画轴一起送到了文化部。
  因张伯驹坚决不要报酬,文化部决定奖励其人民币三万元。
  三万元人民币当时确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有谁了解,张伯驹还了因购买字画而欠下的部分债务就所剩无几了。张伯驹虽出身于豪富之家,因他只要见到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正如他自己所说:“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