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月球密码-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后羿射日有功,王母娘娘奖给他两颗仙丹,说是两人分吃可长生不老,一人独吃会升天漫游。嫦娥按捺不住遨游天庭的好奇之情,偷吞了全部仙丹。结果,药性发作,身体变轻,不由自主飘飘悠悠进了月宫。嫦娥因此被罚,变成了蟾蜍,并被罚捣药。这个神话有悖于月亮美好的形象,也不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后来民间又把这个版本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故事说,嫦娥“性巧而贞静好洁”,为了反抗无道的夏王太康,毅然抛弃薄情的丈夫,飞奔月宫,成为月宫之神。她居住的宫殿名叫广寒宫,但广寒宫里非常寂寞,常年做伴的只有捣药的玉兔和被罚去砍桂树的吴刚。为此,嫦娥非常后悔,怀念人间纯真质朴的生活,但为时已晚。后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作诗叹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除了各种文献,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上,也绘有嫦娥奔月图,可见这个神话至少在公元前200多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明皇游月宫”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唐明皇非常喜欢赏月,有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唐明皇与道士罗公远一起赏月,就在望着月亮把酒言欢之际,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月亮上游历一番,罗公远马上做起法术,带着唐明皇来到月宫。在那里,唐明皇看到一座写着“广寒宫”的巍峨宫殿前,有“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并随着仙曲翩翩起舞,令他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间后,唐明皇便凭着记忆,把在月宫听到的音乐,谱成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这个虚构的故事把中秋的明月、巍峨的广寒宫、美妙动听的仙曲、月中翩翩起舞的仙女联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美好遐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明月几时有(2)
“吴刚伐桂”的故事,见于唐代《酉阳杂俎》。大意是:吴刚是西河人,曾去学做神仙,因为懒惰玉帝罚他到月里砍柴。月宫里的大桂树刀枪不入,他挥斧砍去,斧头一拔出,桂树的伤口即愈合。吴刚不能回去复命,只得留在月宫里永无休止地砍伐桂树。
  太阳给地球以最大的生命活力,月亮则给人类以最深沉的情感寄托。?开中国文学史,中华民族的月球情结分外浓厚,沐浴月光的作品几乎随处可觅,特别是在有着浓厚抒情色彩的诗歌里,月亮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美好意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汉语诗歌史上最简短、最易懂,同时又最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漂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寥寥二十字,以月为伴,寄情于月,看似白话,却表达了婉转曲折,跌宕起伏的感情,其意味深长,脍炙人口。李白一生留下的诗作有一千多篇,其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三分之一。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中泻。”这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梦天》。在李贺以瑰丽色彩描绘的诗歌意境中;写出了他梦游月宫时;在桂花飘香的路上与鸾凤、仙女们相遇的情景。而嫦娥所居住的那座神秘的白玉楼;是诗人着意用纯洁素?、湿润柔和的白色银光描绘成的。他从天上俯视人间,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同人间的渺小短暂、沧海桑田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历来被认为是写月诗词中最好的一首。写这首词时,正是诗人仕途失意遭受挫折之时,在这里,诗人虽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寂寞,但更多地却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我国民间有“无月不成诗”之说,中国写月的作品几乎多得不可胜数。你看,“?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你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要说最富想象力的应数那首《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把酒问青天”,华夏民族不仅吟月、诵月,还在问月。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最先在《天问》中发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号称诗仙的李白也浪漫地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一问之。”“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诗人的发问,不正是人们渴望了解月球的心理再现吗?
  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对于月球有过长期科学的观测、记载与计算。在公元前14~12世纪,我国商代的甲骨文里,保存了一批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实,早在商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知道利用大、小月和根据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把十二个月算作一年,将闰月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在祖庚、祖甲时代的甲骨上曾记载一年中有两个六月,证明当时已?知道在年中置闰。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第一次提出了月食发生的周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东汉永光年间(公元前100年前后),贾逵发现并计算了月亮在轨道上变速的具体数值。以后,刘洪精密测得近点月日数值为日(近代测定的数据为日)。东汉时杰出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张衡,对于月球的观测有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里,提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科学地指出月亮不会发光,我们所看见的月亮是被太阳照明的部分;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因,他在《灵宪》里把地影称为“暗虚”,并且说当月亮进入“暗虚”时就会产生月食,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创造了新的历法——太阴历,并改进闰法,第一次在制历中考虑了岁差。祖冲之根据月球在轨道上速度的变化,测定的月球由交点环行一周再回到交点所需要的日数已极为接近近代测定值。敦煌文献《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历日至十二年历日》为现知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材料,且推算得相当精确。在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中共提到两次月食,分别在公元451年4月2日和公元451年9月27日,?考证及推算,这两次月食是月食预报而非月食记录。由于目前出土的历日中还没有这么早的月食预报,因此,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上的这两次月食预报应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材料。元朝郭守敬创立的“授时历”,所采用的平均历年与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同。
  

明月几时有(3)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与月亮密切相关、最有人情味、最赋有诗情?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大又圆,月圆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就有过“中秋”的详细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探月两起两落(1)
从神话到现实,中国老百姓的感情世界受到了两次触动。一次是1969年7月,圣洁的广寒宫里进去了两位捷足先登的洋人男士,不仅在宫门上插上了美国国旗,还挖回了一包又一包的月宫之土。另一次是1978年5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向中国赠送了一块月岩样品和一面美国航天员带上月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那还是1978年5月28日中美建交的前夕,美国派遣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来访问中国,顾问先生受到了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华国锋的接见,作为见面礼,布热津斯基带来了卡特总统向中国送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来的石头,指尖般大小,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重量仅仅一克;还有一面美国航天员带上月球的中国国旗,国旗也是小小的。
  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入口处的大厅内,有一块月岩切片安放在玻璃下面,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请摸一摸月亮!”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期间参观了博物馆,他十分好奇地摸了一下这块月岩。该博物馆馆长幽默地说:“先生,您摸到月球了!”
  当年,“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带回月球实物样品后,美国曾邀请了20几个国家的700多名科学家开展了样品分析和研究实验,并对首度揭开的奥秘进行理论总结。那几年里,他们每年都在约翰逊航天中心举办一次会议,交流各自的新发现。然而,20世纪70年代正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时代,与国外的交流少而又少,中国科学家没有机会参与这项世界性的科研课题。那么,卡特总统送来的这块月岩的来历如何??能读懂它?中央领导问国内科学水平最高并见多识广的中国科学院:“有?在研究月球?”中科院回答说,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但有人在搞,他叫欧阳自远,是地球化学所的,在贵阳呢。美国人没有提供这块石头的“出生证明”,也没有说明它的身世?历,好像是故意留下了一个谜。
  美国航天员已?到月球上去过6次了,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都去过,连同苏联月球探测器带回地球的一共带回了382千克的月岩和月壤。这是哪一次采集的,采自月球的什么地点呢?
  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拿到样品,欧阳自远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1克样品虽然很少,但对于做研究来说已?足够。欧阳自远想得很周到,来自月球的石头,应该让公众亲眼看到。于是,他只取了一半的石头,拿来研究,另一半,他送到北京天文馆,让大家观赏。北京天文馆把剩下的半克月岩镶嵌在透明的有机玻璃里,珍藏了起来。至今,在北京新落成的天文馆里,人们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保存下来的另外半克月岩的风采。
  欧阳自远列出了详细的分析鉴定清单,征集全国的研究力量,看?有本事作哪项工作。当时有十几家研究所、100多名专家参加了研究,他们先对月岩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研究的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14中子活化分析、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火花源质谱、电子探针及电子能谱测试等,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他们都做了。
  最后,中国科学家不但证明了这块月岩属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时采集的高钛月海玄武岩样品,指出了美国专家对它的具体编号,分析出其主要矿物含量为:辉石55%、斜长石%、钛铁矿24%,还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阳光的照射。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发表了12篇论文,详细的分析结果得到了美国专家学者的确认和钦佩。
  “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
  

中国探月两起两落(2)
事实上,中国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对月球的空间环境、地形地貌、矿物类型、地层划分、火山与岩浆活动、大地构造、撞击坑的分布与年龄、月球与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并一直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