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的大智慧-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⒄招酝觥C酝行榭眨揽樟⑹澜纾氤纬晒粒跄酥谏?丈缶酰蠲髡嫘模┲校绾R慌椒ⅲ新┪⒊竟砸揽账!保ā独阊暇罚├献咏玻拔抻燮涿睢保τ凇拔抻钡娜鲜蹲刺运惶澹骺筒环郑允亲孕闹兴种啵省安怀龌А薄ⅰ安豢弧保嗄苊髁颂煜峦蚴峦蛭锛捌湓诵兄馈!  �
  此种“无欲”的认识状态,非处一相之非极性态不可,非破除极性观念不可,非突破极性思维不可。因为“所(极性)立照性亡(极性立则一相妙明性亡)”。一旦极性观念(极性思维)干扰,就不能显现一相的“圆澄”、“觉性”(“知常曰明”之“明”也)。因极性分割,一相妙明觉性消亡,故必须突破思维,开显自性(圆澄觉性),方可“观其妙”。所以,二相的感官认识,全是极性分别。这种认识愈坚固,一相妙明就愈封锁,故认识就愈局限、愈具体,愈失去了整体把握。犹如见树叶之细胞,不见大树四季枯荣之变化。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俗言道,“学海无涯”。以“为学日益”的“有欲”认识来认识世界,认识得愈多,不认识得亦随之增多,其结果是永无了悟之日。故圣者不主张以“有欲观其徼”来认识世界,而是提倡“无欲观其妙”以了究真理。故老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减极性污染和分割,达到圆澄圆妙时,“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切明彻自见。惠能就是这方面真实的例证。   
  所以,二相感官认识愈多,一相的“无欲”认识就愈少。如果固执二相认识而排斥一相的“无欲”认识,就陷入永不能自拨的认识泥潭,就成佛陀称为八难之一的“世智辨聪”。“世智辨聪”者和三恶道、聋盲喑哑一样可怜。但处于“世智辨聪”之人,却自视聪明,以为圣者之作为主张皆是迷信、神话,于是他再也无法涉入圣境了,何不惜哉?!   
  明白了佛陀的大智慧,就可知老子讲的深奥道理。“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就是入“无欲”的认识状态;“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损之又损”的操作和过程;“知白守黑”等就是泯灭极性的方法;“和光同尘”,“是谓玄同”,是二相归一相的操持;“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明之朴”,就是对一相状态的保任,也是直指妙心的顿悟法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都是破除极性、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修持。老子认识到“无为之有益”,故“常使民无知无欲”,“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入“无欲”认识的状态。达此认识状态,就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正是佛陀讲的“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和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完全一致!   
  《列子》中讲:“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内外尽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内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列子·仲尼》)清除了是非、人我、内外等极性观念,彻底破除了极性观念,则出“六根互用”的功能(破五阴后才显)。此时,心、身、世界、思维、言说,均“齐物”为一相,无阻无隔,自是一相妙心呈现,“则理无所隐矣”,一切宇宙万物之事理,大彻大悟。“如是法门(断除五阴极性),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如列子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矣”),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一相妙明真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楞严经》)可见老子所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境界非常精深了。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突破思维,破除极性阻隔,六根自是圆融的“一精明”。本来“一精明”具足六根之功用,因其极性极化而功能专有化,各司其职,不能互用,成为阻隔状态。现在要破除极性分割,突破制约障碍,开显自性妙明,恢复诸根互用之本来,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是“软件文明”的开启和显现!佛陀讲:“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楞严经》)“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同上)由一念无明(觉明为咎),极性发始,能所相对,一相妙明之遗失。于是,原本六根互用之一精明,变成相互阻隔的六根专用,成为眼只见色,耳只听声的专门官器,这就是吾人的“见闻觉知”的感官功能,从而失去了妙明顿现的“无作妙力”。现在要回归本源,返朴归真,就必须突破极性思维的桎梏,才能开显非极性的妙明功用。   
  《列子》中讲:“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列子·仲尼》)“在己无居”,就是不执著“有我”。要突破思维极性,最坚固难破的就是“我执”了。一切极性观念的形成,都是以“我”的执著而形成的。有了“我”的极性观念,主客、内外、人我、是非等的二相识心分别就坚固难化,由“我”引出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愚痴,使吾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堕入无明迷惑的昏昧之中。但吾人自先天带来的这种坚固“我执”的信息结构自然而然地展现,习气习惯导致不能认识其本来,还当成自然属性;更由“我执”信息结构的业力作用,顽固地阻挠极性思维的突破,形成开显自性首当其冲的障碍。所以“在己无居”的破除我执,成为一切圣者共同的主张。佛家的修持,主要先破“我执”,达“我空”后,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断除,就已能了脱分段生死,不受后有。可见破除“我执”是破除极性的根本障碍。故要从破除“我执”的思维极性入手,二相归一相,达到泯灭极性。   
  《列子》中讲,只有达到“我空”,主客消失后,自然就处于自心现量的境地。这时,自身(形)与外境(物)不分,都犹如镜像水月般平等自现(“形物其箸”)。这种主客一体的现量境界现于心地,刹那不停地在变化(如电影屏幕的现量一样,连续展现),犹如流水一样自然呈现,相续不断(“其动若水”)。在未变化的每一现量间,犹如镜中现像一样(“其静若镜”)。吾人妙明真心,远胜镜子(称大圆镜智),主客内外三道境(妄心、幻身、物相)现于妙心,就如声之于响一样灵敏准确(“其应如响”)。自心所现物量,是“道”随缘所变现的。道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但妙心随极性妄念自如变现出各种相状。犹如镜体本无一像,但随外境而现出各种影像,镜体成镜像,见镜像即知是镜。所以,凡吾人妙心中所现主客一切“形物”,即要知是“道”所变现的幻化相(“故其道若物者也”)。虽则“道”不异物,物不异“道”,但循业现成物相,已违“道”无形无相之本体状态,亦违“道”无阻无隔的究竟一相之属性,这就是“物自违道”,成为有形有相之体,界相阻隔,不通不畅,失却一相不二之性。但究其实质,一切形物当体皆空,以“道”为体,依“道”而幻现,故称“道不违物”。禅宗大师洞山良价对“物自违道,道不违物”有深刻的证悟,其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道)今正是我(“道不违物”),我今不是渠(“物自违道”)。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景德传灯录》)明白此理者(“善若道者”),不用“有欲”认识通道(耳、目、身、意等感官系统)去认识“道”的存在。若六根外驰,用感官认识(“用视听形智以求之”)“道”的属性状态,那是方向性的错误(“弗当矣”)。因为“有欲”(感官)只能观其“道”所现之形物(“徼”),而不能观其“道”之本质(“妙”)的属性状态。   
  “道”无形无状,无前无后(“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起用时(循业现形物相时)无处不在,周遍法界,不起用时(无业因时),清净本然,“寂兮寥兮”,了无一物一相,无处可寻,这就是“废(不起时)之莫知其所”。有心(有极性观念者)、无心(无极性识心者)皆是“道”的起用(相用)。虽有极性妄心(有心者),但不能使“道”远离(妄非有心者,所能得远);虽无极性观念(无心者),亦不能使“道”靠近(“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这就是禅宗所讲的,“迷时找也找不见,悟时推也推不开”。一精明所分之见性,与根尘识皆无关,不是根,不是尘,不是识;非从空来,非从根来,非从尘来,非从识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妙性中无有根尘识三道境,故三道境全是妙性循业的变化相。故见相见性,要真见,要知三道境本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显妙性之存在也!列子曰:“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列子·仲尼》)妙性常存(“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只因众尘隔阻,借窍才能显出一点妙明。直至破了五阴,一精明性全显,六根才能互用。   
  如何得“道”?“道”本不存,无心缘相(不动心识,心行处灭),无文字相,无言说相(言语道断)。故只有突破思维极性、破除极性心识、无丝毫心波动荡(默)、自入三昧而得无生法忍、首楞严大定者,才能与“道”相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善能分别诸法相(知),于第一义而不动(忘情)”,能“无为而无不为(能而不为)”者,就是“同于道者”的“真知真能”。破除二相极性的心识分别,开显“道”一相的无欲无知(“发无知”,“知”是二相的认识,“知见立知,为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开启了一相“无知”的认识,哪还有二相的情欲呢(何能情)?同理,开显“道”无能无所的一相,“能”无用武之地(只有二相才可使能为,故为“发不能”),何能有作有为呢?“道”虽无作无为,但非是土石、尘埃等死寂般的无作无为。“道”,妙明常住,随缘变现,真空能妙有,活活泼泼。所以,道的无作无为,与土石砖瓦的无为不同(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道”是活灵活现的真实“存在”。庄子讲得也很清楚:“夫道,有情有信(妙明存在,不死寂),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道”虽“无为无形”,但活活泼泼,“有情有信”,言谈举止,无一不是“道”的作用。佛家讲,六根门头佛性大放光芒。故根尘无不是“道”的相用,“三界六道,唯自心现”,妙明常存,绝不死寂,是可传“可得”的。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   
  “同于道者”,何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呢?《列子》中讲的“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以响”,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物我一如、主客皆是自心镜上所现影像时,其极性分割不存,心自同物,心自同境,境物不异心镜,心镜不异境物。心境一如,所观之“身”、“家”、“乡”、“国”、“天下”等,无不在自心镜上了然。要观什么,如镜现像,如响随声,自在自如。这就是老子“不出户,知天下”的机制原理。以此方法,老子“以知天下之然哉”。   
  佛陀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