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的大智慧-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醯赖姆羌允粜裕挥屑缘姆直穑比痪兔挥幸浴拔摇蔽频募怨勰睿4τ谖尬姆羌宰刺小@献樱弧√乇鸱炊浴巴保蛭磺型际恰拔摇钡募允赌畲偈沟慕峁阒灰怯小拔摇钡墓勰睿捅厝皇俏业摹坝形保庵帧坝形笔恰安恢!钡摹巴餍住保ケ撤羌允粜缘募U馇『盟得骼献铀档奈尬痛ξ尬拢褪侵甘ト舜υ诿挥屑允赌畹淖刺械摹拔┑朗谴印薄N颐堑拇蟮ㄍ⒑鞣俏际鞘芪颐羌怨勰钏渥诺模际俏颐堑摹拔摇钡恼飧鍪赌钪渥诺摹S辛恕拔摇本陀辛怂叫脑幽詈吞坝耄寺恪拔摇钡奶坝搿⑺叫脑幽睿蔷鸵蟮ǖ耐⒑鞣俏饩筒唤小埃弧∥尬绷耍小巴餍住钡挠形V挥小拔尬辈啪退秤Φ赖氖粜粤耍挥写ξ尬虏拍芟猿觥拔┑朗谴印钡姆羌宰刺矗哂姓庵肿刺褪粜缘娜苏窃勖墙驳奶濉⑾唷⒂靡蝗绲娜恕D馨训捞宓奈匏健⑽抻⑽尬⒆匀坏淖刺褪粜蕴逑衷诓煌南嗪陀弥校苁笔笨炭獭⑹笔笔率露即锏教濉⑾唷⒂靡蝗绲牟愦危庋娜说难孕兴嘉褪谴ξ尬隆L逑嘤靡蝗绲娜耍且桓龅玫赖氖ト恕5玫赖氖ト舜τ诘赖姆羌宰刺校挥屑缘氖赌睢1热纾赖氖粜灾忻挥屑允赌畹母咝撕陀浅睿敲茨阍谀愕摹跋唷焙汀坝谩敝刑逑殖稣庵置挥懈咝耍挥杏浅畹氖粜岳础P奶贾彰挥屑缘钠鸱欠羌浴拔尬钡淖刺4ξ尬拢皇侨媚闶裁匆膊灰桑『孟喾矗且慊魑皇悄愕淖魑俏匏健⑽抻模袄缓Α钡模拔唬弧≌钡模缺车模氲赖氖粜韵嗤饩褪谴ξ尬隆N尬怯氲劳澹氲赖氖粜韵喾狭耍匏轿抻摹坝ξ匏 薄>咛宓亟玻尬司褪遣晃约耗彼嚼辉谧约旱募允赌钪湎氯我馔⒑鞣俏0闳羰迪啵弧±锏氖粜栽谀愕纳钪校谀愕南嗪陀弥刑逑殖隼矗褪俏尬2皇撬到心闶裁炊疾灰桑遣皇鞘ト说拇ξ尬隆!  �
  因为道无处不在处处在。《庄子》中讲,道在蝼蚁之中,道在砖瓦之中, 道在屎尿之中。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演变和体现的,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是道体的体现。你“不为”,那你怎么体现呢?   
  “行不言之教”,圣人为什么“行不言之教”呢?首先要认识到语言本身是极性识念的产物。另外,语言的功用不能完全体现圣人的非极性境界和层次,所以言教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前天咱们谈到“香炉”说法的故事,香炉怎么讲经说法呢?听起来很荒唐!一切万事万物都在说法讲经,万事万物都在行不言之教。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太阳和月亮并没说什么,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它们的运行和它们的“相”已经就告诉我们存在着周转循环的规律,体现出生长成亡的程序。这就表明,生老病死的极性规律存在着,这就叫说法,这就叫讲经,只不过是不用语言; 来讲来说而已!何况“无情说法”还有更深刻的含意。   
  老子的“紫气东来”,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众和大放毫光也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关令尹喜“看”到的“紫气东来”,迦叶的破颜为笑,那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并不是用语言。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多得很,语言是其中的一种。庄子就讲过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一条腿,他的学生和孔子的一样多,学生到王骀那里去之后什么都不说,但是去的时候空空如也,来的时候非常充实。孔子说那是个圣人。王骀行的是不言之教,我也要拜访他去,普天下的人都归在他跟前才合适。这个寓言就说明行不言之教要比言教更有深刻的内涵,更有说服力,; 更能够表达真实的东西。虽然,“行不言之教”普通的含意是指我们自己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教。以自身的作为来教化比用语言更有说服力。但妙道却体现在“棒喝”下的禅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除了表达道的属性外,这几句话正就说的是得了道的人,体现出体、相、用一如的一种表现。这四句讲的是相和用。“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产生了万物,是体现道无为自; 然的属性,是自然无为的产生万物,圣人和天地一样无私无欲、无为自然,圣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像天地产生万物一样大有作为,作而不辞,表现出自然本应如是,是自然流露,非矫揉造作。圣人亦像天地产生万物; 一样从来不占有万物,从来不表白他有功劳,从来不恃有功于他人和自然界,不居功自傲,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都是圣人体现了道无私无欲属性的表现。如一个人能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体道的圣人,这个圣人以他的“相”和“用”表达着道的体性。所以这样的圣人“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圣人不居功、不揽功、不贪功、不为己有,达到无私无欲的状态,所以圣人根本不存在失与不失(是以不去),无得就无失。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心态,才符合道的非极性状态,道是不生不灭的非极性属性,所以道也就不存在来去,生灭的问题。对我们人来讲,我不居功自傲,我就不存在丢失。你没拾到一百元,你就不存在把拾到的一百元丢掉的事情。你本来没有那个东西,你就不存在把那个东西丢失的问题。我们都不是总统候选人,所以我们不存在把我们落选的问题。用老子的话讲,夫惟不是总统候选人,所以不存在落选的问题。你有啥就不符合非极性属性了。有了就产生了极性了,产生了极性之后,那么有这一端就有那一端,有左就有右,有得就有失。在认识和驾驭极性属性方面,老子显得特别伟大,; 他把这方面研究的非常精通,《道德经》相当的部分是老子讲极性世界的一些规律,以及如何驾驭极性规律的运转。我们讲的辩证法的一些规律就是关于极性事物的运行规律。矛盾论就是研究两极的运动变化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正是极性世界的运动规律。伟大的圣人们,如释迦牟尼佛、老子、庄子等人,他; 们不但认识极性世界的规律,还认识了非极性世界的规律,这是圣人的大智慧和普通人的“聪明”所具有的差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老子在这方面研究的非常精深,他反复讲如何契入非极性状态,如何驾驭极性状态,他告诉人们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极性驾驭方法,就是要让人们复归于婴儿、无极、朴的非极性状态,契入道的非极性属性,老子叫“抱一”。孔子对极性规律也研究的非常清楚,他提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驾驭极性规律的方式方法,也是孔子认识非极性状态和属性的智慧。中庸之道讲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的“中和”之道。只有修道契入非极性的中庸之道,才符合老子讲的大道。咱们讲过《中庸》了,你不体现中庸之道,你就不符合大道。释迦牟尼佛更明确地提出:“脱离两极为中道”。所以这些圣人们已经把极性世界的规律认识得很透彻了,他们不让你在极性世界极化,不让你的极性识念发展。释迦佛不让人们极性化是怕人们堕入“苦海”;老子讲“抱一为天下式”,怕人们走极端而“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讲中庸,怕人们偏倚而离道,成为“肆无忌惮的小人”,所以孔子制定礼仪,不让你越轨违礼。你越轨违礼之后就离中庸更远了,就趋于极性化了。给你定下的礼仪制度就是让你不要偏离中庸之道太远了,你走的太远了之后要回归非极性就更困难了。   
  这一段讲的是极性世界极性属性的存在,要人们认识极性世界的这些极性规律,认识了极性规律之后,叫你不要趋于极性,要契入非极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趋向于非极性,就必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儒、释、道圣人的伟大之处,都是让人们回归,归根复命。回归到本源“道”的状态,达到“知常曰明”“没身不殆”;智慧道德圆满;“止于至善”。圣人们认识了极性世界的规律,又认识了非极性世界的规律,指明了由极性到非极性的溯源归根,这才是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恰好与老子讲的圣人相反,我们是生而占有,为而必恃,功居自傲,尽干的是与道相反的事情。一生中把争贪夺抢作为有作为的、聪明的、有本领的标志,却不知陷入了极性的漩涡中难以自拔。越走越极端,越来越堕落,形成了贪、瞋、痴的恶性循环。顺着极性的贪欲就堕深渊了。老子要我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逆着贪欲妄想和私心杂念回归,顺着“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修道,体现出六度万行的大乘精神,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自然界。   
  我们要学习老子提出的圣人的人格和境界,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体相用一如。“生而不有”那就是奉献和施舍。不占有的“生”,就是落脚在给别人奉献和施舍上。“为而不恃”就是高尚人格和修道定力深厚的体现。“功成而弗居”,就是心态平衡的非极性状态的开显。                    
■第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每一句话要是展开来讲就多的不得了啦!可以讲出很多道理来。“不尚贤,使民不争”。既然有贤就有愚,没有愚哪来的贤呢?贤与不肖、贤与愚还是极性的观念。“尚贤”,就是尊崇贤人,抬高贤人的地位。什么是贤呢?中国古人讲的贤,一方面是指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是指道德和品行,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可认为是贤人。当然贤人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如果在这两方面达到圆满的贤人,就成圣人了。为什么要尚贤呢?从内讲,是由于人们失去了上古纯朴的风尚,进入了本能显露本性潜隐的阶段。于是人们都以显露、满足自己名利欲望的本能,作为“尚贤”的内因。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如何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尚贤”的微观动力。当然社会的外在需要成为“尚贤”的外因。社会为什么需要贤人呢?究其本源,仍是每个人的内在“尚贤”导致的结果。如果人人纯朴,社会就不“尚贤”了。人人本能放纵的时候,贤人的治理就成为所需了。所以当一个社会“尚贤”,当一个国君“尚贤”,当一个个人“尚贤”时,就说明人类社会已进入群体极性观念支配的历史阶段,进入了“硬件性文明”的时代。同时也表明了人们已失去了纯朴善良、无私无欲的非极性观念支配的历史阶段,失去了“软件性文明”的时代。凡是极性的观念、操作,都显出双刃剑的效应。“尚贤”促进“硬件性文明”的发展,必然放纵人们贪欲妄想、私心杂念的本能。于是,导致人们争贪夺抢的社会恶果。“不尚贤”时,人们得不到本能膨胀的条件,故争贪夺抢之心不起。所以老子讲不崇尚贤人使民就不争。人人都想展现和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时,争夺那是不可避免的。老子的大智慧认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是有很深哲理的,是对人类社会的长远、本质、究竟生存价值的关心。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你不要把那个东西看得那么贵重,社会不要把那个东西看得那么贵重,那人们决不去偷盗。拿破伦时代金属铝的制品很贵重,那是当时铝不容易冶炼的缘故,于是拿破仑以自己有一个铝碗而自豪,让现在的人看来就成为笑话了。可见物品的贵重不贵重全是人们的一种极性观念造成的。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庄子讲“物无贵贱”,都是人们的观念造成的。“货”的难得是人们贵重它的结果,从本质讲是心理心态造成的。你不贵难得之货之时,决没有摄取的欲望,更不要说偷盗了。如果在人的心理上认为碰见蓝宝石不吉利,是不祥之兆,那就没有人去偷了。如果说那一颗蓝宝石价值多少美元,那就麻烦了,多少人就跃跃欲试,想偷那个蓝宝石了。那是因为人们把蓝宝石故意往高贵抬的结果。不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