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会应该不多。1929年蒋桂之战后,张灵甫在独12旅成立时就被调往该旅任职,待该旅1930年11月调归第1师建制师时,王耀武已经离开了第1师另有高就了。
  不管怎么说,两人有过这么一段前缘,好歹也算是故交。这个时候张灵甫想起王耀武驻扎汉中,他的第51师又恰好在扩编招人,既然胡宗南不出声,他张灵甫也不能就在家傻等着在第1军这一棵树上吊死,他干脆修书一封,请王耀武拉兄弟一把。据张居正先生2004年3月对笔者采访的书面回复。
  在张灵甫后半生的军旅生涯中,王耀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张灵甫在国民党军队中的飞黄腾达,就是自加入王耀武的麾下而始,而他藉以起家的第74军,更是王耀武的心血结晶。当然,张灵甫在抗战期间的步步高升,主要还是凭借他自己打仗肯动脑子肯用命而不断积累的战功,而王耀武这位伯乐对他的赏识和提携,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王耀武是对张灵甫有知遇之恩的长官,他是张灵甫军事传奇的推手。在叙述张灵甫的后续发展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王耀武其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节张灵甫与王耀武(2)
1904年,山东省泰安县夏张乡山王庄的农民王进增添了个儿子,取名王耀武,字佐民,在家排行第二。王进增的家产只有四亩山田,却要维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农。很不幸,王进增在王耀武幼年时即去世,全家靠王母一人支撑。与张灵甫相比,王耀武幼年时代的家境要穷得多了,但是王母仍然设法让孩子上私塾读书认字。
  一个只有私塾学历的农村少年,在出路上没什么选择余地,除了当农民,不外乎找机会外出打工。1921年春,王耀武经亲戚介绍到天津北*饼干公司当一名学徒,两年后他调往上海的分公司做店员。店员工作整天对顾客赔笑点头哈腰,天长日久,王耀武觉得既没前途又无趣,不过这也养成了他颇具亲和力的圆滑性格。王耀武那时也是个有上进心的青年,明白自己想要有一番作为,在学业上必须有所提升,所以他白天看店,晚上上夜校补习。后来黄埔军校招生,王耀武在亲戚和少东家的帮助下,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王耀武在军中的经历与张灵甫差不多,他毕业之后也下了部队从排长做起。北伐结束时,王耀武已经挂上了少校的军衔,在第1师任第2旅第5团第3营营长,不久之后升任第5团中校团附。
  1930年,王耀武在刘峙的推荐下调离第1师,升任独立第14旅第1团团长,这是一支在南昌新组建的部队。
  王耀武在团长阶段打出了名气,1932年在与红军作战的宜黄战役中,王耀武因死守有功,战后受到蒋介石的召见和赏识,次年被调往江西抚州,升任原由保定编练处三个新兵团组建的补充第1旅旅长,该旅原临时归顾祝同指挥,王耀武因此得以与顾祝同建立了良好个人的关系。张灵甫后来在第74军的同事李天霞、邱维达和周志道,这时都已经在王耀武的补1旅任职,李天霞是第3团团长,邱维达是参谋主任,周志道是第2团团长。
  1934年秋冬,红军北上先遣队抵近浙赣交界地区,时任浙江省保安处处长的俞济时向南昌行营求救,要求派部队进剿,王耀武的补1旅遂派归俞济时指挥,参加了对红军北上先遣队的围剿,为重创红10军团立下大功,他的双手也因此沾满了红军官兵的鲜血。在此役中,早期红军领导人红10军团副总指挥兼红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后遭杀害,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与红10军团总指挥刘畴西也被俞济时的浙江保安纵队俘虏后杀害。说起来,刘畴西还是俞济时黄埔一期的同学,但是俞济时对这位担任红军将领的同学斩尽杀绝毫不留情。当年侥幸突围出来的数百名红军干部战士,后来组成红军挺进师,创建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游击,其中就有之前担任红10军及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十四年后,历史仿佛走了一个轮回,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粟裕麾下华东野战军高喊着“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一举攻克了山东首府济南,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则在出逃途中被民兵抓获,成了战犯。
  王耀武的治军特色与张灵甫十分相似,他赏罚分明,恩威并用,平时以负责任守纪律勉励下属,以身作则,对犯纪律的部下不予姑息。在后来的74军时期,早期追随王耀武多年的第51师301团团长吴克定在南京战役中畏缩不前,就被王耀武革职,在湖南桃源的时候,第57师169团团长李毅民允许士兵抓了一些战后无主乱跑的鸡鸭打牙祭,也被王耀武革职,并且通令全军。所以74军上下军纪整肃,不像其他一些国军部队那样胡作非为。曾经在王耀武身边担任74军副官处副处长的刘操说:“无论平战两时,全军官兵接受任务都不敢马虎,不存侥幸之心,努力完成。纪律方面严肃认真,上下遵守,不敢违犯。”刘操《王耀武的几件事》(《泰安郊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泰安郊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2年11月 )
  在个性上,王耀武与张灵甫也有不少共同点,两个人都很有一些国民党王牌将领的气质:骄傲自信,豪爽直率,固执倔强,争强好胜,而且难得的是,两个人的私生活都称得上严谨。不过,王耀武有两个特点却是张灵甫望尘莫及的。
   。 想看书来

第九节张灵甫与王耀武(3)
张灵甫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精于作战却不大会处世,他讲话直言不讳,得罪人而不自知,不喜官场应酬交际,也不太懂得敛财,连自己的私蓄都不善打理,丢给亲信下属代管了事,口袋里有几个钱,大部分都被他花在所爱好的古玩字画上,他的收藏中还真有些上品,比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画等国宝级精品。但是他对投资经商置产一窍不通,也没什么兴趣。
  王耀武则大不相同。在国民党军界,王耀武做生意是出了名的长袖善舞,他早年的店员经历,培养了他敏锐的商人意识。1928年北伐结束之后,王耀武就开辟第二职业做起了熟悉的饼干生意,他托友人掛名在武汉开办振兴饼干厂,此后财源滚滚,在长沙、重庆等地先后开设了分厂。抗战时期,他在宁波、温州、广州等地派人投机倒把,低进高出做各种日用品买卖,大发利市。所以王耀武的个人经济基础远比张灵甫雄厚,抗战胜利后两人在南京见面,张灵甫还毫不客气地向王耀武打秋风借钱,惹得王耀武笑话他:“灵甫啊,都是做军长的人了,自己总该有点基础了吧!”
  王耀武也很会做人,对上司、同僚乃至下级都能做得面面俱到,令人皆大欢喜。他时常找下属军官个别谈话,因而对手下的个人情况十分清楚,部下有请求的时候,无论有用没用,他都会尽力帮忙写介绍信、送津贴。在国民党官场上,王耀武的公关手段更是出类拔萃,对上打点周到自不待言,连对一些高官身边的亲信甚至门房喽啰都不怠慢,这些人不但会为他适时美言,一个实际的好处是保证了他有直达上听的顺畅渠道。王耀武后来能以一个黄埔三期生的资历,越过许多比他资深的高级将官在国民党军界迅速得到提拔,他这种炉火纯青的社交应酬功夫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单会逢迎拍马,油嘴滑舌的人物。据刘操回忆:“有一次他回忆黄埔生活,津津有味地讲他搞作战实习的情景,讲到他脖颈上系着红带子,讲到他如何坚持五分钟猛打猛冲取得胜利。又讲到老头子(指蒋介石)召见他,表扬他等等。边讲边笑,滔滔不绝。最后,他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老头子就喜欢我这傻呼呼的愣劲。” 刘操《王耀武的几件事》(《泰安郊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泰安郊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2年11月)
  当然,这样一个王耀武是既不愣也不傻的,他的这些特长加起来,在国民党军界的升官图中就创造了“三李不如一王”的奇迹。所谓“三李”,是指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这三位都是较出名的山东籍黄埔系将领,均属黄埔一期,都比王耀武资深,但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却派资浅的王耀武去担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故当年国民军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
  王耀武凭围剿红军期间的表现赢得了蒋介石的首肯。在浙江围剿结束之后,王耀武和他的补1旅调往松潘高原,在胡宗南率部转往甘肃时接防。虽然他原是从第1师出来的,却害怕到西北后胡宗南把他改编了去,就走老上司俞济时的门路,请俞济时帮忙他继续保持独立,还巴结地将本旅的行踪随时通报俞济时。1936年春,补1旅撤下高原,在汉中改编为新编第11师,新11师成立的时候仍然与补充旅时代一样只有三个团,只是旅部改称师部。不久王耀武打通了重庆行辕主任贺国光的关系,让军政部核准新11师改成由军政部直接补给的正规军,并核发了第51师番号,将该师扩充成两旅四团制的甲种师。王耀武麾下一下子多出了两个旅部和一个步兵团,原来补1旅的干部不敷使用,他开始利用关系招募新血,同在西北的第1军,就成了王耀武招贤纳士的对象。
  陕甘一带中央军部队的圈子并不大,王耀武部队的异动自然引起正在西安赋闲的张灵甫的注意。他给王耀武发出信后,在家静候佳音。
  回复很快就来了,还附带了委任状。以王耀武与第1军的渊源和交情,他对张灵甫在第1军(师)的表现不会陌生,甚至有一种说法,张灵甫的出狱是王耀武做的保人,此说虽真伪末辨,但王耀武对这位学弟的为人和才干十分欣赏应是不错的,他曾经称张灵甫是一条具有秦陇古风的血性汉子,称赞他作战很有办法,这样的干将当然多多益善。由于51师当时没有带兵官的实缺,一开始王耀武给张灵甫安排的职务是师部额外的上校高级参谋。这也是王耀武的用人习惯,他的部队设有不少高参、附员一类的闲职,用来延揽人才,以免实缺不足而有遗珠之憾。
  

第九节张灵甫与王耀武(4)
张灵甫很清楚,王耀武是校长十分器重的将领,第51师也是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一手组建的嫡系部队,跟着王耀武,在前途发展上不见得就比跟着胡宗南差,干得好的话自然会有出头之日。所以高参就高参,张灵甫也不介意暂时屈就这个没有兵权的虚职,他当时的处境也由不得他耍高傲,收到委任状后他就欣然受邀到汉中报到。
  张灵甫军旅生涯最辉煌的篇章——为民族抗日而战,拉开了序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苦战淞沪(1)

  1937年7月17日,庐山。
  风景秀丽的庐山,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避暑胜地,正在此地受训的庐山军官团团员们,虽身处避暑名山之中,心情却异常地躁热不已,数日来,一股焦灼、不安、激愤的情绪,在团员们胸中涌动着,喷涌欲出。
  十天前,华北七七事变的枪声,激起了全国军民要求抗战的强烈悲情,也点燃了有爱国心的中国军人心中淤积已久的复仇怒火。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现在又发生七七事变,面对日寇肆意妄为,国家江河破碎,作为军人却无所作为,这个耻辱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蒋委员长究竟会对事态作什么样的表态。
  这一天,蒋介石在庐山出席了与各界代表的谈话会,他神色凝重地走上讲台,瘦削的面孔带着几分憔悴。这一次,他没有再让大家失望。面对一片期待的目光,蒋介石左手插腰,右手挥舞着握紧的拳头,语气坚定地开始发表那份著名的“最后关头”的抗日演说: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
  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讲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完全投降、整个灭亡之条件。全国民众要认清‘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与万劫不复之地!
  ……”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
  “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
  Z蒋介石王牌悍将  hanglingfu张灵甫传
  第二章抗日骁将“猛张飞”
  “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