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期间,贞德率军逼近巴黎,驻守的英军和勃艮第军反击得异常坚决。恶战中,贞德大腿中箭血流不止,但她重伤不下火线,直到当天战斗结束。第二天清晨,王室发出命令迫使贞德撤退。
1430年5月23日,在一次军事冒险中,法军被勃艮第军击败。负责殿后的贞德不幸被弓箭射中,落马被俘。
按照惯例,只要家人交赎金,贞德就可以重获自由。贞德贫农出身,家里根本交不起赎金。
那么查理七世呢?他对贞德不闻不问。贞德为祖国所作的一切没能打动查理七世那颗冷酷的心。贞德的主战思想与他的主和思路背道而驰,他怎么可能营救贞德呢?这不得不令人感叹:领导和员工的微妙关系,是需要人类永恒研究的课题。
据现代史学家分析,当初查理七世之所以同意贞德参加援军,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只有人们陷入绝望的时候,才会相信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农家少女所讲的故事。
可怜贞德,最后不过落得岳飞、贝利萨留那样的悲惨命运!
蹲大牢的贞德不甘心坐以待毙,她数次越狱。一次从21米高的塔楼上跳下,落到干枯护城河床里松软的泥土上。很可惜,她每次都被抓了回来。
听说勃艮第军抓住贞德,英格兰政府欣喜若狂,他们从勃艮第公爵手里买了贞德。
英格兰人并不是要看看法国的救星是不是长着三头六臂,他们想利用贞德搞臭法国。如果证明贞德是异端,在她支持下登基的查理七世将被冠上与魔鬼做交易的罪名。如此一来,查理七世将人人得而诛之,他做法国国王也是不合法的。
1431年1月9日,英格兰在法国鲁昂召开第一次宗教审判。他们根本没有证据证明贞德是异端,因此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政治需要在进行,可谓“别开生面”。
贞德在审判中表现出的机智令人佩服,经常堵得审判者哑口无言。她还大声指责与会者全是英格兰的帮凶,并极力要求支持法国王室的神职人员参加审判。其实,与会的法国教士事先受到英格兰的威胁:要是敢替贞德出头,你们就得掉头。
恰在审判期间,为了结束波希米亚的胡斯战争,罗马教会在巴塞尔(Basel;瑞士西北部城市;位于莱茵河畔)举行宗教会议。贞德要求到巴塞尔面见教皇,英格兰人怎么可能答应她呢?(关于胡斯战争,咱们后文再讲)
最后,审判者递给贞德一份会议记录,并威胁她说,如果不画押,就会被立即处死,如果照办,还会有再次受审的机会。
贞德只字不识,看着满纸ABCD,就是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为了争取申辩的机会,她还是在记录上画了押。各位朋友恐怕已经猜到记录的内容了——承认自己有罪呗。
贞德蹲在监狱里等待着不可能再有的申辩机会。按照惯例,凡是宗教审判,被告人是女性的,应该关在宗教监狱里,派修女等女看守看管。可是,英格兰政府把贞德关在普通监狱里。结果,在审判结束几天以后,贞德惨遭“民警”奸污。
【慷慨就义】
1431年5月30日,中世纪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日子。贞德被五花大绑地捆在火刑柱上,受她请求,两名修道士在她面前放上一个附有耶稣受刑像的十字架。一个眼含热泪的女农在贞德裙子前方放上一个小十字军,并默默为她祈祷。
随着刽子手点燃稻草,年仅十九岁的贞德在熊熊烈火中于鲁昂慷慨就义,而她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贞德光荣后,英格兰人意犹未尽,他们从柴草灰里扒出贞德早已烧成焦炭的尸体,以此告之围观群众:贞德死了,没有活着逃走。然后,他们焚烧贞德的遗骸,直到烧成飞灰为止。
那些想收集贞德骨灰的人遭到粗鲁拒绝,英格兰人把骨灰撒进塞纳河。负责行刑的监斩官事后坦言:“(我)非常害怕遭天谴。”
二十四年后,在贞德母亲和法国异端审判所的首席法官让&;#8226;布雷阿勒(Jean Brehal)要求下,教皇同意重新审理贞德一案。
1455年11月,来自欧洲各地的神职人员齐集一堂,召开标准的宗教审判。根据一百一十五名证人提供的证据,经过半年的审理,布雷阿勒当庭宣布:当初对贞德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她是烈士,是殉教者,根本不是异端,并暗指英格兰政府利用无辜小姑娘的生命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简直无耻到极点。
1456年7月7日,法庭正式宣布贞德是无辜的。听到这个迟来的宣判,贞德也许会含笑九泉吧。
贞德的命运是悲惨的,同时也是幸运地,和那些至今得不到*的人相比,她还不够幸运吗?
1909年,教会为贞德举行宣福礼。1920年,贞德被追尊为圣徒,她和圣丹尼斯、圣马丁、圣路易(即路易九世)和圣特里萨一起成为法国的守护圣徒。
由于贞德解除了奥尔良之围,人们给她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奥尔良姑娘”。
【圣女贞德的影响力】
圣女贞德不仅成为法国以及其他很多地区天主教会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成为法国的政治符号,这种现象从拿破仑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自由主义者以贞德出身贫寒为骄傲,贞德支持查理七世则成为近代保守派鼓吹“保王”的政治工具。到后来,保守派又致力于宣传贞德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战期间,不论是傀儡的维希政府,还是法国抵抗组织都把贞德当做宣传的政治工具。维希政府利用贞德反抗英格兰人的英雄事迹,用海报大肆宣传英军轰炸驻鲁昂德军是法国的不祥之兆;抵抗组织强调贞德反抗的是外国侵略,她的家乡在洛林,那里正遭受纳粹的百般蹂躏。
在现代法国海军中,有三艘军舰以贞德的名字命名,包括一艘直升机航母(helicopter carrier)。
圣女贞德也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形象,颇具象征意义。她的事迹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里,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六世》也不例外。她的英雄形象更是被多次搬上荧幕,英格丽&;#8226;褒曼等多名女星出演过贞德一角。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二五 谢幕!百年战争告终
贞德牺牲以后,查理七世仍坚持主和思想,致力于策反勃艮第公国。
1435年,策反工作终见成效,勃艮第公爵突然改变立场,与法国王室签订《阿拉斯条约》(Treaty of Arras),把巴黎还给查理七世。
其实,勃艮第公国和英格兰之间早已有隙。早在十一年前(1424年),英格兰娃娃国王亨利六世的王叔们就与摄政闹得不可开交。王叔汉弗莱娶了个压寨夫人,这位新娘子的旧领地是荷兰,汉弗莱便打着老婆的旗号意图霸占荷兰。而荷兰早已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并入崛起的勃艮第公国。汉弗莱进攻荷兰,自然侵犯了勃艮第公国的利益。
勃艮第公国倒戈,反法势力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勃艮第公国的昔日盟友仍对法国王室抱有敌意,但他们忙着在低地国家扩展势力,没精力干涉英法战局。
【横扫诺曼底】
1444年,《图尔条约》(Treaty of Tours)的签署给查理七世提供足够的时间重组军队和政府机构,法军战斗力因此极大提高。
1449年6月,查理七世撕毁条约后,法军copy格斯克林的游击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收复一座又一座镇甸。不出四个月,诺曼底大部分地区便被法军收复。10月,饱受战火蹂躏的鲁昂回到法国怀抱。
英军之所以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兵力不足。对于英军指挥官来说,棘手的问题是,随着战争前期的一系列胜利,他们不得不分兵驻守各处占领区,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英军的行动。这和“大日本蝗军”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没那么多兵就别想一口吃个胖子,撑死你小子。
因此,英军包围奥尔良时仅能派出五千人。这么点人马既无法直接攻城,也无法与兵马众多的法国援军相抗衡。法军所缺的只是那么点儿自信,而这正是圣女贞德带给法军的。
1450年4月15日,“弗米尼战役”(Battle of Formigny)中,英法两军激战数小时后,法军从侧翼发起一记漂亮的突袭,一举击溃企图解救卡昂的英军。法军以不到一千人的代价,斩首英军两千五百人,俘虏九百人,英军指挥官也蹲了木龙囚车。7月6日,法军收复卡昂。
随后,法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诺曼底,波尔多等地先后被法军收复。至此,除加来以外,英格兰势力被完全赶出法国。
【英格兰的阿基里斯】
英格兰陪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没能如愿得到法国宝座,反而丢了祖传的加斯科尼。连遭败绩的英军岂会善罢甘休,还在为夺回加斯科尼做最后努力。
英格兰对加斯科尼的统治已有几百年。当地百姓认为自己就是英格兰人,看着满街法国大兵,百姓们皆认为自己当了亡国奴。
波尔多居民最先要求亨利六世“光复”波尔多。于是,舒兹伯利(Shrewsbury;英格兰西部郡府)伯爵约翰&;#8226;塔尔波特(John Talbot)率三千英军登陆波尔多。
塔尔波特英勇善战,擅长闪击,曾屡次击败法军,和二战中德国的古德里安有得一拼。
塔尔波特是当时最勇猛的指挥官,享有“英格兰的阿基里斯”的美誉(English Achilles;阿基里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荷马史诗中称其刀枪不入,后被阿波罗用神箭射中脚后跟而死。后来,“阿基里斯的脚后跟”成为谚语,用以形容致命的小BUG)。
早在1445年,身兼法国国王的亨利六世就任命塔尔波特为“法军总司令”,他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兰开斯特王朝将领。
这次英格兰派塔尔波特出马,足见其对加斯科尼势在必得之心。
【最后一战】
波尔多居民看到英军抵达后,皆揭竿而起,撵跑法国守军,打开城门,热烈欢迎自己的队伍进驻。其他地方深受波尔多“起义”的影响,一时间加斯科尼星火灿烂,欢迎英军入驻之声此起彼伏。
查理七世万没想到,眨么眼的工夫,加斯科尼竟然沦陷了。趁冬季不易开战,查理七世急忙调集人马。翌年开春,法军兵分三路,杀向波尔多,并包围卡斯蒂永(Castillon)。
为迎战法军,另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增援塔尔波特,但英军总兵力仍无法与集结在边境处的七千至一万法军相提并论。
法军指挥官畏惧塔尔波特的勇武,命令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在矮墙后布置足足三百门火炮。看来,英军受到“热烈欢迎”是免不了的。
1453年7月17日,塔尔波特率领一千三百骑兵率先接近卡斯蒂永,在法军营地前的树林里击溃千余法军弓箭手。
士气大振的英军来到法军营地前时,深挖的壕沟,高竖的栅栏,密布的火炮、火铳和弓弩手,让塔尔波特大吃一惊。
然而,让地球人大吃一惊的是,塔尔波特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他毅然抬起手来,发出正面进攻的信号。这无异于飞蛾扑火,再说得文学一点,这不是找死吗?
塔尔波特到底是勇敢,是鲁莽,还是脑残?我想,还有另一种可能。塔尔波特曾被法军俘虏过,获释后承诺不再与法国人为敌。说到这次出征,也许他根本就不愿指挥英军再踏上法国的土地,不愿接受领导硬派下的任务。也许正是“不愿”变成英军的催命符。
塔尔波特为信守诺言,并未亲自参战。英军骑兵疯狂地向重兵防守的法军营地发起自杀式进攻,他们纵马狂奔,呼啸而去,欢迎他们的却是如雨的飞箭和冰雹般的弹丸。
法军营地里硝烟弥漫,三百门火炮的隆隆声震天动地。炮弹不断在英军骑兵身边开花,掀起无数飞沙走石。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火烧圆明园》,此情此景恰似蒙古骑兵对战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
开战一小时后,战场上已是人仰马翻,死尸遍地。正在此时,布列塔尼公国的骑兵抵达战场,从右翼偷袭了塔尔波特。英军随即溃败,法军趁机杀出营地,疯狂掩杀。
溃逃途中,坐骑被炮弹击中,塔尔波特失去平衡,滚鞍落马。一名法军弓箭手在乱军中发现了蓬头垢面、盔歪甲斜的塔尔波特,冲上前来一战斧将“阿基里斯”劈死在地。
随着塔尔波特战死沙场,波尔多在三个月后被法军收复,加斯科尼的星火也被浇灭。
“卡斯蒂永战役”(Battle of Castillo)创造了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
正数第一:欧洲历史上火炮第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