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镜上方射出两道光直视着你,假设你又认识他,他会同你讲:“我们北海这个地方可了不得,下雨不涝,旱涝又保收,是个好地方呀。我们市早先叫县,建得可早了,这里弥望皆平田息壤,无悬崖沟壑之观……”他对晚辈的教诲,一般是这个神情。估计金家老爷子这些书面用语是从市志上看来的,他最爱看历史书,整天戴着他那副账房先生样的黑边小圆眼镜,抱着市志研究个没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土窑》第一章(4)
金桃反驳他说:“爷爷,我们这里也常发生自然灾害呀,是谁说的‘论理不斩魏塾’的事,那还不是因为山东三年大旱,他才领着人抗捐抗税,惹怒山东巡抚国泰的,是谁说的一九*年、一九七四年发大水的事?”
  金老爷子一怔,脸皮更红了,双手攥紧椅背,就要站起来的样子,直视着金桃说:“你,你,你这个小鬼孩子,那是旧社会的事,旧社会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不收庄稼。一九*年、一九七四年有大水也没损庄稼,现在又过去三十多年了,没发生什么灾害。”
  见他生气了,金桃就笑嘻嘻地服软。
  他往往一回头就忘了金桃给他的气,仍然会眉飞色舞地说:“明、清、*那时候,我们北海的面积更大,南边的魏高、洪河一带都是北海的地盘,西南边界与云清相临,西部的码头、峰子埠一带也都是,北海自古就是块宝地呀。”金家老爷子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也就只好与书为伍了。和金家老爷子谈论,你要记住,他是个老年人,他特别忌讳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金老爷子在大家庭里说了算,他的威力就是这样大。金老爷子是有工资的人,这就意味着经济独立,在儿子媳妇面前有发言权。据说解放前,金老爷子的家算是富裕家庭,是方圆十几里的大财主,家道让爱赌钱的老祖父输了个净光,变成了贫农,金老爷子十五岁时同十三岁的老顾头一同学了烧窑的活,但手艺截然不同,一个烧砖,一个烧花盆、瓦罐等,但总是有了养活家口的本领。不幸的是金老爷子在去窑场的路上碰上了拉兵的,稀里糊涂就让人拉走了。那时候拉兵是平常事,金老爷爷年龄二十一岁,但已是两个儿子的爹了。他被国民党军编进了队伍,后悔得要命。北海整个南部地区是国民党的天下,北部是共产党的地盘。他想:当兵就当共产党的兵,这算啥子呀!时刻想着逃跑。说也巧,淮海战役时他被解放军俘虏了,就顺势加入了解放军。再后来他上了朝鲜战场,在战场上他英勇无敌,一颗子弹从后脑勺进去,打落两颗牙齿从嘴里出来了,一颗打在腿上,那时候医疗居住条件差,没治好就遇上了冷天气,残了。幸亏没有生命危险,立了功。回来后,组织上问他有何要求,他说回家。他唯一的要求是想孩子想媳妇要回家,带着津贴来到了村里,找到了两个儿子,也找到了他日夜思念的老伴。他的腿有问题,老伴就是他最好的拐杖,可惜老伴已是病魔缠身。每个月政府给他一定的补贴,他就是用这些钱供孩子们上的学。金家老爷子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在家里,金德仁谁也敢吼,就是不敢吼金家老爷子。
  金老爷子不出家门却知天下事。他同大人们谈论《三国》、《水浒》,能给小儿们讲《西游记》,讲他在朝鲜战场上打美国鬼子的事,直到父母来找,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去。大孙女金桃是他的掌上明珠,小时候说话像炒料豆,撅着小嘴嫌他不会讲神话故事,比如东头老槐树底下的老三嬷,七仙女、八仙女的讲得头头是道。金家老爷子便常常捻他的小胡子,张开没牙的嘴笑,他说金桃的性格倔,酷似他。
  金老爷子对人们讲起金家村的历史就没个完,方圆十几里的文化古迹他数个一二三没问题。他说,东去二十二公里处有个古老的城址是夏朝的,向北八公里处是商周时候的古城,还有“*”时期炸毁的古塔。他说,早些时候那古塔是我们这里最高的建筑,晚上出门迷了路,看看古塔就能判断出自己家的方位。他说德仁德义哥俩小时候出去拔菜,天非常热,就到塔底下凉快,塔很高,有三十多米,塔身厚两米多,塔底下有一尊铁佛,佛底下又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有清凉甘洌的井水,他们常对着井口喊,井里就有人答应。所以金桃宁肯相信,金家村就是书上说的秦砖汉瓦的发祥地。爷爷当年拾来垒鸡窝的大蓝砖上还有“雅尔孝造塔”和“治平元年”的字样,后来再盖房子时,这些砖就不见了。
  金家村里,有十多个姓氏,金姓是个大户,人口能占到三分之一,其他九个姓占了三分之二。但细细探究,只有一家姓金的是当地坐地户,据说多数金姓人家和其他姓氏是从河北枣强县、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北海人憨厚,执行政策及时且不走样,一九八一年,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始联产计酬;一九八二年,包产到户;一九八三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村集体的一切东西都开始承包。
  几乎是一夜之间,生产队的东西全归个人所有了。队里的公共财产都要以抓阄的形式分到每家每户。金德仁分到了一把长柄铁锨,一把扫帚。大件要承包时,金德仁就像装在布袋里的一把尖锥,露了头,第一次在村里人面前显出了过日子的能力。因为他早就懂电器,比别人条件优越,别人就是有钱,机器送给他们,他们也不会摆弄。可是金德仁就不同了,他一下子包了一台脱粒机,一台扬场机,还有一眼机井。钱二妮就将孩子撇在家里,到田里看机井,谁家浇地用一次机井,交五元钱。生产队里变承包为拍卖时,金德仁要买那台脱粒机,几个平日交往多的好邻居急切地过去围在他的身边,小声和他商量:咱凑钱一起买那台脱粒机好不好,都是同姓人,这样过麦时,大家轮流使用,互相帮忙。金德仁同意了,他们就有了互助组的意味。
  村里人都知道能从土里生大钱的东西就是土窑,谁能幸运地包到手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土窑》 第二章(1)
金德仁家的致富是从包了土窑开始的。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明媚的阳光洒满了大地,金家村的上空弥漫着桃花、杏花的香气,村东金龙河两岸繁花似锦,柳树枝头着上了一层淡淡的黄绿色,虽说离金龙河还有十多里路,可是花香还是随风来到了这里。北海最出名的建筑是高三层的大众百货公司,也是市里最早的大楼,它坐落在城的中心,从中心向南去,走六华里路就到了金家村。金家村虽然离城只六里之遥,多数农户烧饭做菜还是用秸秆,少数人家烧煤,金家村人家土屋上空的烟囱里还是浓烟滚滚。
  土窑是金家村从古代传过来的老份物业,土窑也实在是老,连金老爷子也说不出它存在的具体时间,更无从考证土窑建立的确切年代。几经战乱,金家村没有任何记载,有的只是如断代史一般的几个大家族的族谱,除了记载两三代人的家庭传宗接代外,什么也没有。
  土窑如一个孤独的老人,远远地坐落在村西北角上。
  00高达三十五米的烟囱是土窑场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起起伏伏的发展,土窑始终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窑室的位置也常常处于变更状态。没有人说得出哪个位置就是最早的窑室,只是它周围取土后留下的窑坑一圈一圈地扩大。土窑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北海平坦肥沃的土地,风吹一粒草种,也能收获一把肥美的青草。没有缺过吃,没有挨过饿,这只是金桃的记忆。为这事爷爷和金桃抬起扛来,爷爷说:“你是什么年代出生的,你怎么知道没挨过饿。‘大跃进’过后,就进入了三年闹灾荒时期,人们呀差点饿死,你爸爸金德仁才十多岁,就跟着大人们出去二百里路拾坏了的地瓜干子,用车子推回来,很苦。你爸爸和你二叔饿得只能趴在地上玩土窝,连淘气的力气都没有,庄里死很多人,男人没有力气靠女人抬呢。”
  “爷爷,那怨谁?你不是说,地瓜烂在地里没人要,小麦也投进井里吗?上边号召办大食堂,是让大家过好日子,也没让你们去浪费呀。”金桃嘴里吐出一串金豆子。爷爷答不上话来。他摇了摇头说:“那个时候都那样,大环境呀。”
  金桃记忆里的童年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缺零花钱,换洋针的来了,再好看的小玩意只眼馋,没钱买。村里人能来钱的地方除了自留地里的几棵菜,可能就是那座窑了。
  大家都惦记着土窑。那天,金德仁起了个大早,身上穿着一件老式的衬衣往村后走去,沟边的小草滚动着露珠,鼻孔里扑进丝丝清凉的新鲜的大地气息。年轻时,金德仁长相英俊,只是他的脑袋大了点,得了个外号叫做“金大头”。他厚厚的眼皮,方脸,大嘴,疏朗的五官,个子有一米八,岁月的馈赠,给这位北方的汉子以坚实的力量。他望着绿树掩映下的村庄,想到自己过的日子,有些怅然,因为收割完最后一茬玉米就要调地了。
  金德仁是在村头碰上了早起的老顾头的,老顾头的家与金老爷子的家相距很近,老顾头个子很高,身板倒是与金德仁极像,方头大耳,尖下巴刮得十分干净。当年金老爷子让金德仁拜老顾头为干爷,或许也有长相方面的原因。老顾头会烧花盆,烧花盆要用专门的土,都是特意从邻村买来的。老顾头叉开两腿像蹲马步一样,端坐在一块圆形的像磨盘大小的金属盘前,从和好的长条泥块上,截下一块,放在旋转的盘上,老顾头两只手像变魔术一样,一个造型十分漂亮的花盆在你眼花缭乱之际就出来了。过去老顾头造花盆时,那转盘要自己用脚蹬,现在换成电机了,轻快了许多。有粘土的村没有烧花盆的,烧花盆的村没有这种粘土,多少年过来了,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老顾头还会烧脊瓦,用特制的刀一压一压的,变成了古建筑用的小脊瓦,这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都是三年才出徒的活。老顾头比金老爷子高一头,身板直直的,两个老伙计年上节上都来往,自从在一次酒桌上让金德仁认了干爷,两人来往更频繁了。
  “干爷,你早啊!”德仁主动亲热地同老顾头打招呼。这个干爷很疼他,说话比同自己的爷还投机。老顾头停住脚步,挨近德仁,很秘密地告诉他说:“村里的窑场要包给个人了,你长年在窑干活,知道不?我这消息绝对可靠!”德仁说:“我也听说过,可是不大相信有这回事呀,土窑再包给个人,那村里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吗?会不会过几年再割什么尾巴,那不惨了。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忽然听到老顾头这么说,德仁打了个激灵,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假设窑场承包给别人,我干什么去?金德仁有多年的干砖窑的历史,当年在市属的大窑上,金德仁和四五十个二十来岁的年轻汉子,在平坦的制坯场,呼啦啦摆开来,横成行、竖成趟,绷紧全身肌肉,低着头,往地上的砖模注入和好的泥,屏住气,用特制的木板一刮,一次只造三块。窑是马蹄形的,体积小,大家盖屋认青砖,不认红砖,同样价格,青砖销路就是好。后来,出现了造砖的机器,金德仁是金家大队培养的第一批烧红砖技术人员。那时候村里有多个副业组,清一色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有种试验田的,有种树的,有在窑场上烧红砖的。金德仁家相框里有个十多个人的合影,女孩子都梳着麻花辫子,男同志都是小平头,很精神,神情很纯正,很快乐的样子。从取土制坯,到搬运坯晒坯,再到烧窑出窑,环环相扣,烧窑的老师们都讲得很清楚,但烧得怎么样还得自己琢磨,再说各地土质不同,配料比例就不同。。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土窑》 第二章(2)
金德仁想:一旦承包户不用我,我将干什么去?我会多么失落。他停止了走动,在地沿上坐下来,怅望着天空,用大手抚摸着脑袋。
  老顾头说:“你难过啥,你不会包包试试?”
  金德仁眼前闪过一道亮光。“谁说不是呢,我怎么就没这样想呢?我得回去好好想想!”金德仁笑了笑向家里走去。
  金德仁一边走一边向北望去,窑场上的高烟囱耸入云天,隐隐约约的砖坯一行行排列着,相反那一排窑屋显得尤其矮小,如蜗牛一样伏在烟囱下面。再远处就是收割了的玉米地。鸟鸣、狗叫,袅袅炊烟,农家温馨的氛围包裹了金德仁,他有点陶醉,刚出门时的郁闷心情,经太阳一照,烟消云散了。“只要允许人人承包,我也试试。”他被自己这个念头吓了一跳。这可不是个十几元,上百元包个机器的事,包个窑场少了数万元可不行。他的家庭不算富裕,爹爹只有一条半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