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国相继灭亡了五国,最后只剩下齐国。
齐国曾是战国时与秦并列的两强之一,当末代国君齐王建继位时,国势已经衰落。当时秦国采?quot;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中原诸国攻伐不止,各国自救不暇,而齐国地处东方海隅,与秦和好,几十年未受兵火破坏。它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则采取坐观成败的态度。秦赵长平大战时,秦军断绝赵国粮道,赵国要求支援粮食,齐国坐视不救,眼瞧赵军惨败。虽然齐国暂时避免兵祸,但秦国终究没有放弃灭齐,最后造成亡国的结局。
齐王建是位昏庸的君主,他任用秦国奸细后胜做丞相,朝政日趋腐败。公元前237年,齐王建去拜会秦王。秦王特地设酒宴于咸阳,双方推杯换盏,显得十分亲密,这反映出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胜利。从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帮项燕率军奋起反击,经过三天三夜尾随追击,李信军大败溃助其他五国攻秦,使秦的统一战争减少了阻力。当时一些诸侯国贵族,曾相继流亡齐国,有人劝齐王给予帮助,让他们复国攻秦,但是齐王建不听。当秦顺利攻灭五个诸侯国后,齐国灭亡的灾难终于降临。公元前 221年,秦将王贲奉命从燕国边境南下,猝然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秦王派人引诱齐王入秦,相约封给他500里地,齐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结果被囚禁起来,最后在那里活活饿死。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想看书来
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7)
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迫切需要天下安宁的要求。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各国诸侯争夺土地、兼并人口、战争连年不断,战祸极其残酷。当时的军队与盗匪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进入到别国领土,就割掉庄稼,砍伐树木,破坏城市,平毁沟池,焚烧房屋,抢劫牛羊,敢于反抗的民众就杀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绑带回作奴婢。到后来,虽然只剩下七个大国,可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且更加残酷。一场大战之后,交战各方损失都很惨重,往往出现国内空虚的局面。战乱不休的根源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因此,当时的中国需要统一,统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自从秦统一以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某些时候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因此秦国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朽的伟业
连年不息的征战
早在战国时期,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游弋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迁徙,没有农业和城池,注重骑马和射猎。他们没有文字,尊重强健武勇的青壮年而轻视文弱老人。战国晚期,匈奴势力逐渐强大,匈奴贵族有强烈的掠夺欲,中原内地精美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他们经常入侵,抢劫财物,掳掠人口,造成很大危害,尤以与它接壤的燕、赵、秦国所受威胁最大。当时这三个国家都分别筑长城防守,还经常派驻数十万大军随时反击。
秦统一中国前夕,各诸侯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河套地区。匈奴的骑兵十分凶悍,速度快,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驻守北部边境的少量秦军无法阻挡匈奴骑兵的进攻。为了清除匈奴的威胁,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从东到西视察了整个北方边区,确定了大举进攻夺取河套地区南部战略要地的方针。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迅速收复了河套南部地区,将匈奴赶往黄河北岸。这一场大战迫使匈奴向北退避700多里,10多年不敢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秦帝国的威胁。秦始皇在这一地区新设44个县的建制,大量迁移内地民众去居住,把这个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秦的手中。后来,秦军又渡过黄河,继续向北进击匈奴,占领了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并设置九原郡统辖这一地区。与此同时,秦朝开始在北部大规模修建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余里。秦代的长城比现存的明代长城更靠北也更长。它的西段是防止西面的少数民族羌戎的入侵。长城的中段和东段是最重要的地段。中段穿行于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水流湍急,形势险要,长城城基最窄处宽仅米。东段则以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之中的长城最为险峻,现在残存的墙基平均宽米,高3米,用石块垒砌,因石质含铁,呈紫红色,俯视长城如一条紫色腰带,盘绕于挺拔峥嵘、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中。长城的建筑方式有三种,即土长城、石长城和木长城。木长城由于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土长城主要建在沙漠和平原上,用板筑法夯土筑造而成,墙身现在已毁坏不存,仅能见到墙基痕迹;石长城主要建在山岭上,用石块垒砌。长城的设施配备主要有烽燧、亭候和边城。烽燧就是烽火台,是传递报警信号的高台,遇到敌情时,白天燃起浓密的烟雾,晚上则点起火把。亭候是一座座很高的嘹望台,上面有一个亭子,故称亭候。边城是位于长城内侧的兵站,是军队的集结地点。
长城所经过的地区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军队供给很困难,所以守卫长城的军队就在边城开垦农田,以保证粮食供应。长城的修筑共用了9年的时间,为加强对长城沿线的统治,秦朝在北部地区设置12郡进行管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长城发挥了它应有的防御作用,它进可攻,退可守,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北部边区安定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大功劳。长城是古代世界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气势雄伟,历史悠久,至今还被看作是坚不可摧不可逾越的象征。但是,修筑长城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它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蒙恬率领的30多万大军在冰封雪飘的北国艰苦奋斗十多年,大体上10个人当中要死掉六七个,更不用说那些调去修筑长城的民工的悲惨处境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表达了百姓对修筑长城的不满情绪。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结婚不久,便被征去修筑长城,一去音讯全无。孟姜女想念自己的丈夫,冬天没有寒衣,便亲手缝制,送到长城下去寻找丈夫,但丈夫已经累死了。孟姜女抚摸着丈夫的尸体,呼号哭泣,发泄了天下大众的怨恨。孟姜女的泪水感天动地,哭了七天七夜,长城也被哭倒了。后人怜其不幸,在山海关建造";姜女庙";,撰联赋诗,表示同情。尽管如此,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肯定的。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快速地调动军队支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从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全长 1800里。";直道";比喻路线笔直,马车在这种大道上可以飞驰,犹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起点在云阳(今陕西淳化),沿子午岭北行,至陕北定边县,然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东胜县附近渡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从直道残迹来看,路面宽达22 米。直道工程非常艰巨,沿途开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后还没能完工。
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8)
现在,登上子午岭主脉的制高点,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起伏,如同一条条游龙分趋各方,层峦迭翠,一望无际。两千多年前,要在这样的几百里长的岭上辨明地形,选定线路,修筑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的确是相当不易的,这只有在秦朝这样大一统的国度中才能完成。对于东南沿海和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始皇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与周王朝有过交往。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杂,因此又称";百越";。其中,";东越";分布在瓯江流域(今浙江温州一带);";闽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区、闽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散居在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这些越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生产技术比中原地区落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异军突起,吞灭强大的吴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进入战国时代,越人遭到楚国不断蚕食最后被吞并。秦始皇灭楚后,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领,建立了会稽郡和闽中郡,任命东越和闽越的首领为郡守。
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一支由流浪者、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南越和西瓯。秦军分五路进入岭南地区,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进展缓慢,一时无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久而久之,给养供应发生了困难。为了保证攻打岭南大军的后勤供应,秦始皇命令史禄负责转运粮饷。史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经过精心勘察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灵渠。史禄为解决行船的难题,在灵渠上修建了36座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这一条设计精巧、工程艰巨的伟大航道,直到近代还在发挥它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发电方面继续发挥效益,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杰作。灵渠修成后,秦军加强了攻势,长驱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杀西瓯首领。在秦军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越人仍未屈服,他们逃入茂密的丛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等优势,与秦军周旋,搞得秦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连主帅屠睢也丧了命。但秦始皇下定决心要平定岭南,不断增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彻底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
第二年,又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在攻取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兵修筑通往云贵的道路,道宽五尺,称";五尺道";。秦军通过";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迅速征服了当地少数民族,设郡立县,委任官吏统治这一地区。经过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内蒙古以及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 想看书来
秦帝国纵横天下的秘密:锋披天下的青铜兵器(1)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答案是否定的,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颠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血色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一、青铜剑时代的最后颠峰——秦剑: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