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的故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被孔融的举动搞糊涂了,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闪闪眼睛:“哥哥们年龄大,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还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亲一眼,认为父亲很无知。“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弟弟了。”

  父亲母亲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开心。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讲来总令人感动不已,这是因为在小孔融的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美好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孕育了孔融优美的诗文,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俭选布
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所经之处,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可云州太贫脊了,实在无物可献。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他还是没换啊,圣宗不禁慨叹一声。

  一连数日,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张俭,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

  “因为还能穿呀,”张俭说,“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你身为丞相,却旧袍披身,他们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礼罢,庄重地对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现在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再这样下去,就会伤及大辽国体。我身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怎么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

  圣宗感动了,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瑰宝”的贵重。国之幸也!他在内心呼喊着。

  “丞相以国为重,甘于清贫,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就到内府库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何况是一片好意呢,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

  很快,张俭捧着三端(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布回到殿上谢恩。

  圣宗不解地:“张俭,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

  “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

  “臣已习惯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听罢,长叹一气,感慨地:“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勤俭作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华是败国败家的温床,唯有勤俭是治国治家的瑰宝。张俭身在高位,将勤俭身体力行,实为难能可贵。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朝嘉靖年,大批日本海盗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被称作“倭寇”。

  戚继光17岁时承袭父亲的军职驻守山东沿海。他目睹倭寇的惨忍和沿海百姓的苦难,立誓驱逐倭寇,作诗云:“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他驱倭的决心。

  倭害多年不除,根本的原因是明军军纪不严,久失训练,与倭寇一触即溃。戚继光奉调浙江防卫后,见当地的农民、矿工极为骁勇剽悍,便招募了三千人,精心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数百艘战船侵犯浙江台州,戚继光得知,召集将士动情地说:

  “养兵千日,就为今日杀尽倭寇!”

  全军昼夜行进,赶到台州时,正午夜时分,围城的倭寇还在梦中。

  天将拂晓,一声号炮,已潜到倭寇大营外的戚家军杀声振天,冲进大营。被惊醒的倭寇望着从天而降的戚家军不知所措,未等清醒,身首已分。戚继光亲手将倭寇的贼首斩于马下。活着的倭寇抱头鼠蹿,逃到瓜陵江,跳入江中全部溺死。

  此战之后,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为避开戚继光的锋芒,倭寇于第二年又纠集大批海盗进犯福建,在沿海四处抢掠。戚继光立即被征调到福建平倭。

  戚继光到福建后,发现倭寇占据了一个叫横屿的岛屿做大本营,在沿海抢掠后就回到这里。戚继光决定捣毁贼巢。

  横屿与陆地有一海涂相连,涨潮时,四处环海,退潮时与陆地相接。倭寇时常在退潮时由海涂上陆抢掠,赶在涨潮前再退回到岛上。

  戚继光决定就以倭寇的办法,利用退潮时的海涂进攻贼巢。

  戚继光令兵士每人背一捆草,一块木板,行进到与横屿相望的海岸边悄悄地隐蔽起来。等到潮水退去,海涂露出,戚继光一声令下,兵士们立即冲向海涂,将草铺到陷人的海涂上,然后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戚继光身先士卒踏上木板冲向横屿。

  戚字大旗在海风的吹拂下哗哗作响。岛上的倭寇见是戚家军冲上来,心惊胆寒,为了活命只好挥舞着倭刀与戚家军拼杀,一时间岛上杀声震天。戚继光挥刀一连砍杀十余个倭寇,令戚家军斗志更勇。倭寇渐渐向后退去。就在这时,倭寇的身后又响起杀声。原来是戚继光埋下一支奇兵,待他率将士冲上横屿后,乘倭寇不备,这支奇兵再从侧翼上岛,绕到倭寇后面,前后夹击倭寇。

  面对复仇的刀箭,倭寇再没有胆气战斗。这一战倭寇被戚家军斩首二千六百级,基本上平定了福建的倭患。

  就在戚继光驱逐福建倭寇时,倭寇又从海上聚集,侵犯浙江兴化。

  倭寇上岸后,截杀了八名送信的明军兵士,穿上他们的衣服,骗过兴化守城的兵士进城后,于半夜打开城门,将数千倭寇放进城来。倭寇进城后杀守城官员,将兴化城抢劫一空,然后放火焚烧。

  戚继光率军昼夜兼程赶到兴化。倭寇在城上望到“戚”字大旗,惊恐万状,掠走三千青壮百姓,弃城而去。戚继光率军追剿,在宁海城斩倭寇二千二百人,夺回了被掠去的三千百姓。

  次年,不甘于失败的倭寇残部又纠集一万余人,包围了福建仙游。戚继光率军长驱千里解仙游之围。倭寇闻风而逃,被戚家军围到蔡丕岭。戚继光手执短刀,带兵士攀崖上山,在山上与倭寇激战,斩杀了大部分倭寇。

  倭寇残部逃到海上后,从此再没有大股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倭患终于平定了。

  不久,戚继光又奉召镇守北部边关长城十六年,由于他的尽职,边关赢得了十六年的和平。

  戚继光在晚年做诗《马上作》,抒发了他为国戍边的豪情: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英雄像高山大河与世永存。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祖国,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初期,明朝将领郑成功在厦门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抗清义军。

  一日,一名台湾来的人要求见郑成功。来人一进会客厅,便在郑成功面前跪下哭述:

  “郑将军,请您救救台湾的百姓吧。台湾百姓受红夷(对荷兰人的蔑称)欺凌三十余年,实在无法忍受了。”

  来人讲,三十余年前荷兰人来到台湾,对纯朴的台湾百姓说:“给我们一块牛皮大的地方,我们可以给你们任何想要的东西。”重情义的台湾百姓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灾难就降到台湾百姓的身上。

  荷兰人先背信弃义,凭着洋枪洋炮圈起了大片的土地,接着又强逼百姓修起两座坚固的城堡,用做荷兰人侵占台湾的大本营。在荷兰人枪炮的逼迫下,台湾百姓要缴纳沉重的税,服无休止的劳役。

  来人叫刘斌,是荷兰人的通事(翻译),但内心却无比地仇恨荷兰人。此次是奉荷兰总督揆一之命,到厦门与郑成功谈通商之事,何斌乘机向郑成功请求出兵收复台湾。

  刘斌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张他亲手绘制在布上的台湾地图,双手捧到郑成功面前,激动地说:“只要郑将军发兵台湾,台湾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刘斌的哭述在郑成功的心中激起了掀天巨浪,仿佛看到台湾百姓在血雨腥风中向他伸出求援的枯手,令他无法自制。他扶起刘斌,捧着地图,慷慨激昂地说:“中华领土岂容他国鲸吞。我一定要率大军踏平波涛,解台湾百姓于水火,将红夷赶下大海!”

  郑成功率两万伍千人、数百艘战舰渡海作战。船队在澎湖岛遇到暴风雨,一连数日不能前进。望着狂风巨浪,郑成功心急如焚,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只有出奇兵至胜,若这样拖下去,被洋人探知,便会功败垂成。他决心乘风浪正急之时开航。此时出海九死一生,郑成功坐中军船在前面引航开路,将士们被他的勇猛感动,驾船紧随其后。

  黎明时分,海上风暴停了,船队悄然抵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门户,海上暗礁密布,无人领航,十船九翻。刘斌早将海路详情画给郑成功,加上有熟知水情的人带路,很快驶过鹿耳门,进入木寮港。

  台湾百姓听说郑成功大军来了,涌向木寮港,迎接大军登陆。

  天亮后,得知郑成功已率军到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数日的暴风雨能够埋葬海面上的一切生物,难道郑成功是飞过来的吗?

  没等揆一从惊慌中清醒,郑成功已指挥海陆大军插到荷兰人的两座城堡中间,将他们分割孤立起来。

  荷兰陆军上尉贝尔德得到揆一的命令,带两百四十名士兵伧促上阵,他自恃有洋枪,吹嘘说:“只要放一枪,中国人就会四散逃命。”

  郑成功将四千名陆战兵士分成正、侧两路向持枪死守阵地的荷兰人进攻。随着战鼓声,箭矢如雨一般射向敌阵,吓得荷兰士兵魂飞魄散,未及开枪就中箭倒地。仅半个时辰,贝尔德和他的一百一十八个士兵便做了鬼魂,其余的逃回了城堡。

  在海上,荷兰人三艘高大坚固的战舰,面对郑成功上百艘灵巧的小战船,施展不开强大的炮火,连连被郑军的炮火击中。很快,一艘沉没,一艘逃向外洋,一艘缩回城堡下的海湾。

  荷军大败,再无力出城堡作战。揆一向郑成功表示,愿送十万两白银请郑成功退军。郑成功断然回绝,凛然相告:

  “台湾为中华故土,决不容他国占领。只要你们撤出台湾,所拥财物可以带走。”

  揆一幻想着海上救兵,坚守城堡,拒不投降。郑成功的数万大军将两座城堡团团围住,断绝了荷兰人的一切生活用品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和疾病使城内每天都有人死去,绝望的情绪在城堡中蔓延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