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一起上清华-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芰艘幌履抢锴澜侔愕奈锛郏⑾稚莩奁范晕胰肥得挥惺裁次Α=稚铣盗魅肆鞑欢希右爸屑负跤腥墒峭夤耍兆饨缋锏奈魇浇ㄖ跏怯行┮煊虻母芯酢O凶盼奘拢抟饧渚乖谥行盘└宦ハ裸读思阜种樱宰永锵乱馐兜鼗叵胱拧渡虾1だ荨防锩杌娴哪┦谰跋螅偷鼐醯弥芪Ф喽嗌偕傥盼镏识济Φ娜耸凳强闪5嘏滩皇欤吮苊獬俚奖忝煌侄埽业胤桨雅盥业耐贩⒋蚶砹讼拢陈仿蛄思阜莸碧斓谋ㄖ剑谑榘镉旁盏赝级ǖ木舶菜碌靥咀摺�
  到地铁站时离面试还剩两个小时。去近旁的静安寺里听了一阵僧人的晚课,就近找了家快餐店坐下,打电话订返程机票,翻了翻报纸,确定没什么尖锐的时事问题会被拿来讨论。顺带再复习一遍准备好了的自我介绍和问题。然后便一边啃着汉堡一边听iPod里的Philosopher's Zone。透过大大的落地窗,看到下面的人群来来往往,耳边响着哲学教授关于metaphysics 的讨论,慢慢平静了下来,安稳地搅着冰块等时间。
  掐着时间差不多了,最后整理下头发、外套、书包,确定Resume、Paper和自己录的古筝碟子装好了,散着步走向了地铁站。起飞之前Google过面试人,搜到了她的照片、简历——一个高个的Hemisphere 人,学校曲棍球队主力,获奖学金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过中文,此后便留在上海一家外企做室内设计。我心里大致有底,坚信她不会像记者那样个个问题都尖锐刺人,也不会因为敌视中国而言词不善。
   。。

两手抓的日子(5)
顺利地接上了头。刚见到我时,她极其激动地抒发了对我这次“不知目的”的远行的感慨。她带我进了一家茶馆,点了茶和茶点,满脸微笑地开始面试。按学校要求问了一些基本问题后,我们便开始天南海北地聊,从桌上的菊花茶开始,谈到了中国的养生之道(由此她决定买养颜的中成药代替化妆品作为给她母亲的圣诞礼物)、中国人强调的和谐自然,还有她眼中的Mount Holyoke College、我对未来的打算、父母曾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学校的活动、喜欢看的书、我选择学校的标准,甚至是Mount Holyoke College一位历史教授的研究报告,内容五花八门。没有严苛的要求,没有过多的记录,只是真诚地交谈。其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尖锐的问题是“Why not choose a more famous college or university? Most Chinese people don't know Mount Holyoke”。确实,学校的名声在国内并不大,但这所学校在国外久负盛名,当然这决不是进入名校的目的。“Well; people will know Mount Holyoke College more four years later; when I graduate from it。”绕了一下,算是回答了她的问题吧。或许有些狂傲的意味,但这至少说明了我是认真谨慎地选择了MHC,知道它将带给我什么,而非一时兴起。
  轻松而愉快的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面试结束了。临走,我把准备的材料和自己录制的古筝CD送给了她。我相信,如她这般热衷于学习汉语、喜爱中国,甚至连带喜欢上了筷子和绿茶的人,必然也会喜欢中国民乐和Paper里介绍的中国神话。或许日后我们不会再见面,但我非常感谢她耐心而细致地介绍了学校的许多情况,让我更深地喜欢上了Mount Holyoke。
  分别后,按面试人的建议,我乘地铁到了南京路,在灯火通明的步行街上继续悠悠地逛着,顺便还挑了副工艺筷子给思韵做生日礼物。一路直走到黄浦江边,遥望对岸,只见幢幢高楼都笼在浓浓的江雾之中,很是虚幻。看着流光溢彩的外滩夜景,脑中却只浮现出了教材里关于上海租界的文字。“真是学傻了”,既无甚可留恋之处,自嘲一下后便回宾馆抓紧时间继续睡觉。
  回到成都,我补发了一份自己整理的面试记录,方便她给学校写面试报告。长长的一篇,透着我的感谢和欢喜。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面试。在录取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还待考证,但它确实挑战了我的胆量,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彼岸的热情与关切。
  意外来信
  Mount Holyoke College的确深深吸引了我,加之中国学姐很热情细致地给我介绍了那里的学习生活,让我心生向往,我便在Early Decision一轮中申请了Mount Holyoke College,把它视作我的第一选择。毕竟Mount Holyoke是Seven Sisters——和Ivy League 常春藤联盟并称的“七姊妹”——中历史最长且久负盛名的一流学校,能被它录取将是我极大的幸运。不过心里仍多少有些打鼓:它实在太好了,能看上我吗?
  一月中旬公布ED的结果,没有太大意外,Mount Holyoke College把我给defer了。也就是说我既没被录取也没被拒绝,只是“推迟待议”。按学长的说法,这是很多学校为了安慰学生而耍的小伎俩,绝大部分在ED一轮中被defer的申请者最终都会被拒。Mount Holyoke College在我眼里便成了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去处,只能不断遥望。几个月里,它的网页我也再没上过,到后来连最终的录取结果也不愿费时看了。
  三月下旬,我陆续开始收到录取结果。一封拒信,又一封拒信,还是拒信……几经打击后,我几乎不对申请结果抱太大希望了。毕竟2007年的申请者众多,而我又未必是里面的顶尖高手,还要了那么多的奖学金,胜算实在不大。
  到了3月24日,周末回家,我例行公事一般打开邮箱查邮件。视线扫过发信人一栏,不由心生欢喜:有来自DHL公司的信函通知!想来学校再有钱也不至于拿国际快递来寄拒信吧?估计有戏。打开一看,我着实愣了几秒——邮件里写着“On March 23; 2007 a shipment label was printed by D。 Blyda of MOUNT HOLYOKE COLLEGE for delivery to Ms。 Jingyi Huang。”我反复看了很多遍,直到确信眼前是Mount Holyoke的大名才回过神来。这又是搞的什么名堂?不是已经把我defer了吗?好马不吃回头草,他们这是唱的哪出戏啊?喝口水,冷静一下,我决定打开学校的网页查询录取结果。几秒钟后,我看到了招生委员会的信,开头一长串话都没细看,眼睛直落到了“Congratulations!一词上。瞬间,我大脑出现了难得的空白,清醒过来第一反应是“Mount Holyoke College录取我了……”
   。 想看书来

两手抓的日子(6)
可能是这个消息来得太迟,我并没喜极而泣,或是成为另一个范进,甚至没有激动,只是半为忐忑半为高兴地吃了晚饭,继续坐下去查奖学金情况。直至那个不低的奖学金数字出现在了屏幕上,我才真正踏实下来,放心地对着屏幕笑了起来。后面便是打电话告诉家里人,继而是短信通知寝室里的姐们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几乎是确定我被录取的同时,我便决定留下来高考。一则因为是春季入学,还要在国内待半年,能进高校里感受一下气氛也好,二则签证形势未必乐观,国内有学校保底至少免除了我签证不过成为“待业青年”的可能。此后几个月里,我仍留在学校继续高考的复习,忙碌之中几乎把申请结果抛在了脑后,和大家一样,还是时常被测验、背书搅得烦躁,并未有太多的轻闲。
  这封意外的录取信算是对我两年申请历程的一个极佳总结。能被心仪已久的学校选中,也实是幸福。虽然至今我没能得知最终决定拿出高额奖学金录取我的根本理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Mount Holyoke College与我确是相互欣赏,“情投意合”。看来我费尽心思琢磨出的“情书”终于没白费,虽晚了几个月也还是“赢得美人归”了。
  关于申请的一切
  申请国外的学校,前前后后耗时两三年,对任何一个高中生而言,不论自己水平如何结果如何,它都称得上是个“工程”。
  时间表
  从我的教训来看,下定决心要申请的同学在高一时最好就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是提高英语水平(不仅仅是考试分数和单词量,更是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其次是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进入学校的团委、学生会,组织社团等等。但是无论如何绝不能因为要申请而去各个学生组织中“挂个名”,或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求写essay时有材料。当初我自己热衷于组织参加各种活动,竟是无心插柳,让后来申请顺利许多。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只是我们锻炼自己团队性和领导能力的一个方式而已,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没有为群体服务的信念,一切都只是个花架子,根本无法成为申请中的必要条件。但高一开始准备申请并不能成为放松学校学习的理由。哪怕以后学理科,也不能“牺牲”中国近现代史;同样,准备选文科的也不能因此放弃物理、化学。否则高中三年后,文科生是“科盲”,理科生是“文盲”,无异于自断一臂。
  高二开始正式进入申请过程。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而言,这一年时间基本会全部贡献给标准化考试。要考SAT的同学挑战会更大,务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关于要不要去“新东方”一类的培训中心上课的问题,最好依照自己的水平决定。考试报名、考场、复习资料等等细节可以参考网站上的帖子,大多数关于申请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不是决定申请的唯一因素,发挥自己的所有潜力尽量往高分考就好。对于英语底子较好、能较快解决考试问题的同学,高二时可以开始尝试申请一次,走完整个过程,能自己积累很多经验,甚至提前一年进入大学。高二下半期会进行多个科目的毕业会考。按我校的惯例,会考成绩和此前的大型考试成绩一样会影响保送和自主招生排名,不管是否申请都要小心对待。
  高二到高三的暑假里,各种考试应该都已完成,便可以开始做申请材料。首先是选定学校,写mon Application 中的通用essay,并且反复修改。这时也可以利用在家休息的条件尽可能多查一些学校的资料,下载需要填写的表格,以便日后使用。工效高的同学,暑假里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essay的写作,能为高三减去不小负担,此后只要精雕细琢便可。联系面试,和校友沟通,准备音乐、美术等附加材料等等工作也可以在这一阶段完成。我便是浪费了这段宝贵的时间,造成高三里极端忙碌的局面。
  高三开学后陆续会有很多学校的面试和咨询活动,多半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几个大城市,“要不要去面试?”“去哪些学校?”“面试需要准备什么?”这些问题在前述网站上都能找到详细资料。在高三最初的两三个月里,学校的压力没有达到最大,尽量在这段时间内解决申请的所有问题,包括不计其数的essay、网上表格、学校成绩证明、附加材料整理等等。大多数学校申请截止时间是一月中旬至二月初,Early Decision的学校大约是在十二月中旬至年底截止,换言之,在一月中旬左右最好能完成所有的正式申请工作。此后,便是回头补上学校里高考的复习。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手抓的日子(7)
另一种版本是常规的完成高中学习和高考,然后再从高三毕业的暑假开始进行申请工作。这样安排能使高中相对轻松,且申请和高考兼顾的压力将得到缓解,但会浪费一年时间——你将会在同学的大二时成为大一新生。
  在申请过程中,学校里的学习尽量不要完全放手不管,哪怕为了考试或申请需要短时间地停滞在校学习,事后也务必补上。
  到底申请哪所学校?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前面提到的cuus网站中有详细的讨论。在我看来,不要太贪恋学校的名气、排位,更多地应该去关注自己和学校的风格是否符合、对它的优势学科是否感兴趣、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奖学金状况如何、校友怎样。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无数种,也会有无数的人向你推荐这个或是那个学校,但信息的真实性需要自己来判断。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和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 College)各有千秋,申请时最好两方都有所考虑。
  在选校时,已经出国的学长的意见非常有价值,尤其是一些与奖学金、就业等相关的“内部消息”,自己很难直接查到。有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发邮件问对方的招办主任,由此得到的官方消息相对而言较为可靠。中介公司的意见仅做参考,毕竟是商业化的运作,其建议的出发点有必要纳入对其消息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评估中。
  通过网上的信息把学校的各种情况了解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