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板上的母亲-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碾好了,牲口拉到树阴下歇着,就该人忙了。挥动三齿桑杈先把长麦秸挑到一边儿,再用五齿筋杈将碎麦秸和麦籽儿分开,这种短小轻便的五齿杈所以叫筋杈,是因为这种杈的齿儿不是自生的,是人们拿牛筋缠上去的。丢下筋杈,拿起半尺多宽的推板,把麦籽和麦鱼儿推成几大堆,只等起风扬场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49)
一个母亲抱起几个月大的白胖儿子,一边哄,一边念:“小乖乖,妈揣揣。揣大了,扬场扛布袋!”扬场是个技术活儿。一张木锨,在一个老把式手里使动起来,简直和戏台上关公耍大刀一样。低头刷啦一锨,仰起脸往半空中一送,撒开一道均匀的弧,麦糠被吹到下风头儿,麦粒下雨一样呼啦啦落下来。麦粒下落的一瞬,扬场人低下头刷啦又一锨,正好把落在草帽儿上的麦籽儿抖下来。一俯一仰一起一落,把一件力气活干得欢畅淋漓,人和庄稼响成一片!这咋不叫旁边打杂儿的孩子眼气得手不闲脚痒呢!
  薅麦茬根儿
  大枣树上卧着好几种鸟儿,从麦稍黄叫到麦罢的,是茶鸡儿、黄鹭鹭儿(黄鹂)、豌豆偷树,还有画眉和喜鹊儿。麦忙天,大清早和露水一起下来的,就是这些鸟儿的叫声。“豌豆偷树!豌豆偷树……”几声滴溜圆的水珠子掉下来,砸在人的胳膊上、脸上脖子上,一凉一凉的,不醒也得翻个身儿。接口的茶鸡儿叫得带刃儿,“茶不溜——啾!茶不溜——啾!”一拉一拉,再香的梦也被它拉断了。坐起来打个哈欠,眼皮子还是抬不起来,你就听吧:“恁大闺女不梳头,啊——啊……”要是还不赶快爬起来,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鸟儿们就开始打闹台了,大枣树被它们折腾得搓胳膊拧腿丝丝拉拉地晃个不停……
  薅麦茬根儿去离家几里远的东南湾,沙土地虚泛,好薅也好捶。茶鸡叫二遍儿,天还得会儿亮,短袖布衫外面套个长袖布衫,箩头往肩膀头儿上一挎,抱着膀子胳膊底下夹根棒槌,三两个人结伴,冒着冷清明儿的寒气,顺着天光照得灰白的大路小路,往那块头天看好的地里走去。河地肥,产量高,人也不欠麦秸,麦茬留得深,薅起来上手。
  到地块儿,天刚好苍苍亮。耥耙耙过了,秋庄稼还没耩上,灰一溜白一溜的。热苗子庄稼落地生根,种子一下地就薅不成了。找一片儿麦茬深的地方,排着齐儿往前薅。两只手各把一垄,虎口朝上,可满把搦住,几个指头捏紧了,使劲儿一薅,带起成嘟噜的沙土,两只手提起来对着碰碰,一堆儿一堆儿扔成溜儿。东方发白了,天光大亮了,太阳树梢子高了,薅下来的麦茬根儿连成片了,肚子饿得狼掏一样,该收铺儿捶了。
  一箩头一箩头到路埂上,有长棍子的大堆搁一起夯,如果是棒槌,就得分开一点一点捶。扒一小堆儿,扬起棒槌铿铿捶扁了,翻个个儿再捶,一直捶到麦茬根儿柔柔穰穰抖不下一点儿沙土,抓抓扔一边儿,再锤下一堆儿。没隔过雨的麦茬根儿有股干香,要是麦没锄过,杂着青草黄蒿薅下来,一棒槌下去,草味儿四溅,不几下就把棒槌染绿了,就着蓝天白云,就着刮过野地的溜河风,那味道真是好闻。
  一大堆麦茬捶完了,打成扇儿按到箩头里,看看同伴还没捶好,为了等她,就在地边儿找根麦茬莛儿,捋扁,两头儿对着打个四瓣草样儿的结,比着无名指拉出不松不紧正合适的环,就是个不用掏钱买的金戒指儿。
  等到几个人的箩头都装好了,大个儿帮小个儿上肩,一只手托着,一只手扶着往家走,虽说压得顺头汗流,有了这一大箩头收获,饿得吸连着肚子也是高兴的。
  翻红薯秧儿
  红薯怕水,栽时候得先打埂儿,一埂十字插花栽两行。麦茬红薯,来不及打埂儿,就套上牲口一垄一垄犁出排水沟儿。红薯是热苗子庄稼,插到地里浇半瓢水就能活,见风就长,一天一个样儿。因为生命力太强了,溜地爬着,每一截儿都急着往地下扎根儿。根扎多了跑劲,结不成大红薯。下一场雨,就得把长长短短的“龙头儿”掂起来换换地方。
  红薯秧刚开始爬龙头儿的时候,十来岁的孩子拿根木棍儿一埂一埂挑,挑起来顺在红薯埂上,牛把儿套上牲口拉张犁一冲就行了。等到红薯秧子罩严地,小红薯拱裂地皮的时候,就不能动犁只能用手翻了。翻红薯秧儿不算累活儿,只是一叠几折子蹲地上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几个来回下来,也够人受的。寥天野地没遮没挡,野风溜溜刮着比钻棉花棵凉快,可在晒热的泥巴糊子里蹲上一天,脚上会沤出几个又红又肿的痒疙瘩,夜里痒得人睡不下。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50)
不过,比起去棉花里抠花杈儿,人们还是愿意翻红薯秧儿。翻一晌红薯秧儿,扯断的龙头儿差不多能捡一小捆儿。拿回家择择,拌面蒸蒸菜,或是滚水锅里焯一下捞出来凉拌,都是绿莹莹的好菜。翻红薯秧儿翻掉的小红薯,最大的也不过鸡蛋粗,水一洗,鲜净净的红。下面条之前,把它放锅里煮熟捞到一个蓝边儿白瓷碗里,外面那层皮煮开了口儿,露出核桃仁一样的心子,咬一小口细细地嚼,面面的甜,沙沙的香,舌尖挑着,挨紧上腭那块起皱的软肉,慢慢地咽到喉咙里,那种清鲜,世上真的没有一个词儿可以把它说出来……
  拾红薯
  老虎耙子刨一遍,套牲畜犁一遍,还会有漏网的红薯藏在地里,等着下雨淋出来。
  拾红薯的孩子不用拿挖镢儿也不用掂铁锨,胳膊上挎个箩头,头上顶个破床单儿,要么找个空麻袋,照着角儿通一拳,戴在头上就是现成的蓑衣。
  这时节,霜降已经临近,小锥子雨啪啪打在身上,让人激灵灵直打寒战。背着斜飞的雨脚儿,顺着新翻的犁垡子往前走。眼珠子骨碌碌扫过来扫过去,发现一个微微发红的亮点儿,十有###是个大红薯。四野茫茫,雨声一片,谁也不会发现有个孩子拖着沾满泥巴的烂胶鞋,在地里搋来搋去和泥巴。拾红薯的孩子心怀不安,怕雨下得小,踩出来的脚印子泡不烂,会变成打不烂的大坷垃。
  锥子雨虽然比不上大暴雨,瞬时把人浇透,可它冷、硬、有力道,啪啦啪啦直往身上钻。披个麻袋还好点儿,披个破床单儿,不大一会儿就湿透了。幸得拾红薯是个要劲儿的活儿,走几步甩甩,也挡不住两只脚拖几斤重的泥,走一步咕唧,若不是有道绳子捆着,鞋底差不多就被泥巴吸掉了。
  箩头拾满了,撒眼看看,还有那么多地方没拾到,真有点儿舍不得。可没地儿放了,只好趔趄着身子一晃一晃上了大路。身上早已热腾腾冒汗了,索性把两只泥巴鞋脱下来,搁水坑里涮涮,往腰里一掖,起箩头往家走。泥花儿从脚趾缝里卜唧卜唧冒出来,凉凉的,一点儿也不冰人。湿淋淋的碎草叶沾到脚面上,痒痒的像虫儿爬,遇见水了涮涮,没有水只能在草窝子里蹭,越蹭越痒。盼着赶快回到家,脱下湿衣服,洗洗,拧拧,人往被窝儿里一偎,清洁干爽的暖意,带着芳香安适的味道扑闪开来,耷在每一寸皮肤上。仰起下巴望望外面的天空,无边雨丝不紧不慢地扫在黄叶稀疏的枣树上,沙沙沙响个不停,他下意识地盘盘腿脚,稳稳地占住半床舒适,心说:下吧,下吧,下再大也淋不到头上了。
  晒红薯干儿
  红薯干儿曾经是小村多年的救命粮,因为不管旱涝,红薯从来没有绝收过。
  过了八月十五,春红薯就该刨了,要腾地种麦。春红薯不下窖,刨下来都切片儿晒。白天刨一天,一家分千二八百斤,要在夜里擦出来,摆开。人们将镰刀或是菜刀磨得锋利,固定在一个木板上,刀口那儿留下一道缝隙,这便是擦子,用它擦红薯干儿,一夜能推出千把斤。
  更浩大的工程是把它们摆出来,摆在新翻耕过的空闲地上。全家老小齐下手,从天擦黑一直干到晨露下来。等太阳出来一照,遍地白茫茫,好像下了一层薄雪。只要好风好日头,这些水汪汪的红薯片儿,在地里过两夜便干透了。一片片收拾起来,装在麻袋里运回家,储存好,就是一冬一春的口粮。
  红薯干儿吃法可多了,煮着吃,蒸着吃,磨成面蒸馍吃,磨成粉打凉粉下粉条儿吃……它最大的好处,是在长天老日头的春月,让下工回来耐不住饥的人们抓来一片一片生吃。
  有年腊月,大队集中劳力修水渠,一个人一晌两方土,干下来累得鼻塌嘴歪的。
  夜里,大队又把干部们集中起来抓赌。那夜寒月如霜,我和一名驻队干部来到光棍儿四哥的草房前,隔窗户一看,四个人围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牌甩得山响。
  我们闯门进去,正待训斥他们,四哥发话了:“敏妹,你当我们是赌钱呢?我们在打百分!”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51)
“不信,白天干活累得轻啊,深更半夜还有劲儿点灯熬油打百分?”
  “实话跟你说吧,你干一天回去有碗热面条喝,俺这是饿哩睡不着了,才想起这门儿打发时间。”
  四哥把脸扭向一边儿,我这时才发现,门后的墙角里,一只铁锅正咕嘟咕嘟冒烟,掀开锅盖一看,清水煮几片红薯干儿,这确实是一群饥汉啊!我们转身退出门来,眼泪吧嗒吧嗒掉在雪地上。从此这清水红薯干的岁月,就烙在我的心里了。
  红薯井
  收藏红薯的地窖不叫红薯窖,叫红薯井,是为了和萝卜在里面过冬的萝卜窖相区别。因为被称作窖的地方离地面近,比较浅,而井,是开个小口儿向地层下面挖很深。
  红薯井选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最好凑着一个坡坎儿。先由大人可着身子往下挖,井口的粗细只要能转动圈儿把土挖上来就行。挖到两米多深,开始向两边掏,掏出两个三尺深的半圆,大小要能装下一千多公斤红薯。中间留出一道尺把宽的横隔,那是下井拾红薯的小孩儿落脚的地方。挖红薯井的时候,小孩子守在井口,用拴着绳子的筐往外拉土。下面的人拿短把挖镢儿一层一层刨开黄胶泥,再用短把铁锨把这些湿漉漉的栗土瓣儿装进筐里,喊一声“拉!”守在井口的小孩儿就连三赶四往外拽,慢慢地在井口堆起厚嘴唇一样的两大堆。
  几场霜一打,地里的红薯叶全黑了,人刨犁拱,大车小车拉回来,堆在红薯井口儿。下井之前,得把那些犁断刨伤的红薯一个一个挑出来,剩下不破不坏的装筐下井。小孩因为人小不占地方,就用草绳捆住腰,系到下面倒红薯。大人问声:“闭住眼没有?”小孩答:“闭住了!”“抓好绳!”“抓好了!”忽悠一下,人就吊在半空,哧哧溜溜放到井下去了。几百斤红薯下完了,大人解下拴筐的绳子,让孩子拦腰绑紧,闭上眼荡荡悠悠拉上来。浇在树上的月光清亮,刮进鼻孔里的风凉津津的,夜已经深到天海里去了。
  那些放进井里的红薯,差不多还要经小孩子的手一筐筐拾上来。下井拾红薯之前,得把盖井口的石磨掀开晾一会儿,不然的话,红薯把井里的氧气吸完了,人下去会憋死的。
  剥苞谷
  苞谷棒子掰回来堆在场里,小山似的,差不多有大几千斤。剥苞谷的人围着苞谷堆坐一圈儿,抓起一尺多长的苞谷棒,拔掉苞谷胡子,在顶端撕开两个豁口儿,搦住下面的把儿咔嚓一掰,凉生生黄灿灿的棒子就带着又白又薄的包衣掉了下来。熟透的棒子已经干了,拿两个对着磕磕,嗒嗒响。收成好,人高兴,说笑声被风高高扬起来,是另一种脆活。
  剥苞谷是小孩儿们最爱干的活儿,大人们收集又白又软的苞谷包儿,拧蒲团儿、辫绳子,手巧的人还能编织出各种花样儿的篮子,提着赶集上店,又轻便又洋气。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剥苞谷:雪白的,黄红的、紫红的、五花纹的,通明透亮,珍珠玛瑙一般。谁要是剥出一穗儿花苞谷,就会引起全场的惊呼,你传我,我传你,对这造物的精妙赞叹不绝!另一种喜悦,是剥出了嫩苞谷。别看那些老鸹头一样的半截儿包谷青皮绿叶儿不起眼,剥开嫩得一兜水儿,生着啃,甜甜的一股奶味儿,煮熟了牙一咬挤出个栗子黄的瓣儿,软香。休息时,拔一把水气未干的苞谷缨子,撕几截儿细白柔韧的苞谷包儿,编成红胡子黄胡子往下巴上一挂,再拔两缕干缨子往鼻孔里一塞,你扮关公,我扮曹操,在苞谷堆上又是翻跟头儿又是立竖儿,嗷嗷叫着,闹成一窝没王蜂。
  秋场上的阳光不同于麦场上的阳光,麦场的阳光是白的,银亮银亮,秋场上的阳光金黄金黄,一波一波舔着苞谷堆,舔着孩子们的心灵,留下了片片清澈终生的金沙滩……
  推碾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