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等外,黄帝时代产生的发明还有很多很多,如完善历法、算数、凿井、开辟园圃、放牧、饲养家禽、鞋帽、甲胄、旗子、陶具、炼铜、造鼎、钱币、钟、房屋、弓弩箭矢、号角、剑、云梯、船橹、粥、酒、床、灯、墨、蹴鞠、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等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司空见惯了,但却不得不承认都是非常伟大的发明。
政治方面,黄帝为了便于管理国家,将天下进行划界分疆,全国分为九州,州下还有具体划分,设置官员进行分管。黄帝倡导节俭,反对奢靡,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是仁义礼智信的雏形。黄帝开始了早期的以法治国,罪重的会被流放,罪大恶极的会被斩首。
由此可见,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黄帝时代,华夏族形成,产生了诸多的伟大发明,中华民族从野蛮时代开始步入文明时代。作为正史第一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祖先,黄帝当之无愧。
七 战神——蚩尤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你选择哪句俗话?当然是后者。是不是英雄,要综合来看。
涿鹿之战后,蚩尤战败被杀,黄帝统一各部落,成为天下共主,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了华夏族,炎帝也成为了华夏之祖。而蚩尤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更被后人妖魔化,成了十恶不赦的邪神。但从今人的考证来看,这是极不公平的。
蚩尤,上古九黎族部首领,一说为炎帝部属,一说为炎帝的死对头。神话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其有八十一个兄弟也个个如此,他们不吃粮食,只吃石头,善于使用刀斧戈等兵器,还会用弩。蚩尤还会施展魔法,让天地间布满大雾和飞沙走石,还能请到风伯雨师刮风下雨,九次战胜黄帝,但最终还是在涿鹿之战败给炎黄联军并被斩首。黄帝埋葬其头,蚩尤首级最后化为血枫林。
这当然是神话,不可信,真正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
九黎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正是九黎族的首领。该部落以某种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非常强大。九黎部居于中原的东南方向,对狂风暴雨的天气比较适应,对应的就是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与此相反,黄帝部起于黄土高原,适应飞沙走石的气候,黄帝也正是凭借这种适应性和风后的指南车最终战胜了蚩尤。
蚩尤战败后,黄帝将其形象画在了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多有不战而降者。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后世称其为战神。后来的秦始皇和刘邦都曾拜祭过蚩尤。可见蚩尤还有很有影响力的。
有很多人对蚩尤进行了考证和评价,过程我就不说了,我只说结论。结论就是:蚩尤与炎帝和黄帝并称为中华三祖!
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其中的某些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是有渊源的,而蚩尤部就与很多民族有关联。
在所有少数民族中,苗族与蚩尤最为紧密,他们将蚩尤奉为自己的祖先。九黎战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了尧舜禹时期又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书上称之为三苗,又称有苗或者苗民,最终他们成为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的主体民族(不过据考证,三苗的主体来源是蚩尤部落,但后来混入了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三苗到后来分出了南蛮(荆蛮),南蛮最终分出了今天的苗族。简要概括就是苗的先民是九黎,九黎首领是蚩尤,于是苗族人民将蚩尤视为自己的祖先。苗王庙所供的祖祖像就是蚩尤。
除了苗族之外,蚩尤也是黎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因为他们也是从南蛮中分出来的。
蚩尤也极可能是羌族的祖先,因为羌族出自三苗。
此外,蚩尤还有一部迁至北方,与匈奴也有族源。
最后,姓邹的和姓屠的人祖先极有可能是蚩尤,因为蚩尤被杀后,其善民被迁到了邹屠之地,后为邹氏和屠氏。
综合各种记述,原始社会晚期各部落间通过打仗、融合和迁徙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搅拌运动,最终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人民在今后漫长的历史中也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进行了融合。也就是说,阁下您如果没有家谱,要真较起真来,您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还真不好说呐。
言归正传,炎黄二帝是华夏族即汉族的祖先,蚩尤是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所以蚩尤完全有资格与炎黄二帝并称,因为中华民族不单单是汉族。炎黄子孙这个称号似乎不妥了。但是,据某些古籍记载,蚩尤姓姜,起于神农氏,与炎帝同宗,即与黄帝同宗……如果此说成立,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还是恰当的。
除了民族渊源之外,蚩尤能与炎黄二帝并称的资本还在于九黎部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蚩尤的贡献主要有:
一、发明了谷物种植,开始由采集、渔牧和游牧向农业发展,苗族这个“苗”字就可能与育苗、移苗和壮苗有关;
二、能够制出精美陶器,手工业开始发展;
三、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使得九黎部成为炎黄时军事力量最强的部族;
四、首创法规,发明刑法,后被黄帝集团效仿;
似乎少了点,但每一个都是分量十足,足以证明蚩尤乃中华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之一。
蚩尤,最该被正名的神!
末了,说最后一句,蚩尤原来不叫蚩尤,而叫尤或由,蚩是贬义词,后加的,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两个字已经分不开了。
八 先蚕圣母——嫘祖
先讲个西方故事。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的情人、埃及女王克利奥巴特拉(埃及艳后),穿着一种华丽的衣服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后来凯撒也穿着这种华丽的衣服去剧场看戏,剧院顿时沸腾起来,达官贵人翘首观望的不是凯撒,而是凯撒身上的衣服,因为这衣服实在是太华丽、太高档、太名贵了,这种衣服就是绸袍,他来自遥远的东方。这种绸袍的布料怎么卖?12两黄金一磅!令人咂舌。但贵族们仍然不惜重金进行购买。当时的罗马帝国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哲学家以此作为罗马帝国*的象征。此时的罗马人也开始幻想,神秘的东方一定遍地是金吧。这个神秘的东方被西方人称之为赛里斯,亦即丝国,就是当时强大的帝国——汉!那个时候,罗马只知道用重金购买丝绸,但不会制造,直到几百年后(约公元6世纪),才从东方引进了第一桶蚕虫,而此时,中国的养蚕制衣技术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中国丝绸在世界上依然享有盛誉,而养蚕制衣的首创者是谁?答案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嫘祖。
嫘祖,又作累祖,西陵氏之女,名王凤,黄帝元妃,生二子:一个是玄嚣,号青阳,其孙为帝喾;一个是昌意,其子为颛顼。
嫘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很大贡献,最重要的是发明了养蚕技术,被称为先蚕娘娘,先蚕圣母,蚕神,西陵圣母,人文女祖,行神,道神,祖神,嫘姑,凤姐,蚕姑娘,凤姑娘,丝姑等,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相传,嫘祖生于二月十日,出生地为四川盐亭县(一说河南西平县),是彩凤投胎转世,自幼聪明。某天,嫘祖给父母采果子吃,发现了天虫(就是蚕)吐丝结茧,于是细心观察生长规律,最终首创了野蚕家养,又用丝制衣,使西陵氏人穿上了丝衣,后来被推举为西陵部落酋长。
黄帝兴起,西陵族进献了丝帛给黄帝,黄帝看到后,想起当时的人还是夏天裹树叶,冬天穿兽皮的状态,感觉到这是一项重大发明,于是慕名去西陵访问嫘祖。来到西陵,嫘祖正在桑园养蚕,黄帝看到她身穿金色彩衣,闪着金光,显得十分轻柔、温和,又看到地上堆着一堆蚕茧,便问这是什么。嫘祖就给黄帝讲解了植桑养蚕和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从此对嫘祖十分仰慕。后来,两位就结成了夫妻,在嫘祖的带领下,加之嫫母发明了纺轮和织机,炎黄族人普及了育桑养蚕的技术,华夏族树叶兽皮的时代宣告结束。
嫘祖除了是一位发明家外,还是一位颇识大体,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在其做西陵酋长的时候,发生过几次小部落叛乱,嫘祖主张恩威并用、攻心为上,最终平定叛乱;她提倡婚娶相媒,逐步终止了群婚、乱婚和抢婚等落后风俗;她辅助黄帝,不尚杀伐,安抚战败后的蚩尤部族,使之没遭到灭族的结局;她主张部族之间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对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她教子有方,不溺爱子女,将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最终使其后颛顼和帝喾成为了明君圣贤;她终身为推广育桑养蚕制衣技术奔走劳碌,最后在南巡的途中(衡山道)逝世,因此被人们拜为道神、行神和祖神,亦即旅游者的保护神。嫘祖虽贵为“国母”却没享过清福,一生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的光与热,不愧为中华民族人文之母,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华夏妇女历代崇拜的母仪。
历代对嫘祖多有祭拜,武则天就为其作过诗。当代更有不少名人到嫘祖故里四川盐亭或河南西平进行敬祭和题词,中国多地都有在农历二月初十举办先蚕节的习俗,同时海峡两岸、各国华人也开展了对嫘祖文化的学术研讨。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四匾同挂一处,实属罕见。
除了中国对嫘祖十分敬仰外,韩国也对嫘祖十分崇拜,他们也有先蚕节,以纪念嫘祖。1993年3月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已经停止了85年的先蚕节享先蚕大礼,现已恢复。”足见嫘祖的影响力之大。
女娲,是传说的人类之母,神话色彩过浓;嫘祖,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母,当之无愧。
九 造字圣人——仓颉
当今的中国学生有一门必修的科目,叫做“鹦哥立誓”,啥玩意?一种语言。某些人疯狂地学英语学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炉火纯青、走火入魔的状态,但写汉语作文却是“卷面如画,一时不知所云”。真不知道该说点啥好。
如果专门要对汉字进行一番研究,写个几百万字的书当不成问题,篇幅有限这里只说一些结论。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地球人都知道。
汉字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并且仍然在被广泛使用中。比汉字古老的几种文字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早就消亡了。
汉字的读音最全面,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汉语诗是最美的诗。西方人学汉语的难处之一就是那舌头到汉语面前总是不听使唤。
汉字写起来最美,书法艺术举世无双,横排竖排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右边念从左边念想怎么念就怎么念,真是想怎么变就怎么变,拉丁语拼来拼去就是那么多字母,再变也变不出花样来。
汉字最好认,意思最好懂。象形、会意、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大部分的比例,很多字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根据构字法猜出它的含义和读音。而英文词很多词意思虽相关,但写法却一点关系都没有,必须死记硬背。
在中国,我们的启蒙教育的教材有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2500年前的《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仍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而英文,甭说上千年,就是三四百年前的,只有专家才能看懂。
虽然我们也有文言文,不学习是不懂的,但依然有很多我们还会用到,如成语。成语绝大多数成于古代,言简意赅地表达一些意思。成语一般为四个字,可谓短小精悍,但用英文翻译就难了,四个中国字往往要产生一堆英文词。
当然,汉字也有缺点,最大的缺点不是不好写(我只认为繁体字不好写),而是在计数和理科公式上表达起来太繁琐,例如*数字十个数字的组合千变万化,也占不了多少空间,打个比方,自然数1234567891,用汉字要这么写: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六万七千八百九十一,要是来个物理公式,那就更难了。当然,英文也好不到哪去,上面那个数字写起来还不如汉语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