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而厂商还拼命投入生产,即使效率再高,也不可能提高效能,只是浪费自己的成本和时间而已。因此,无论是效率还是效能,其衡量的因素,就是耗费多少时间。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提高工作效率呢?要想提高效率,就要使工作程序化,再加上思考、判断及创造力,即
效率=工作的程序化+思考+判断+创造力
这个公式的右边有两段,前一段是指例行性工作。在例行性工作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工作习惯。大部分的上班族每天到办公室后,前半个小时一般都用来吃早点、看报纸、聊天、整理仪容、翻翻旧卷宗、把饭盒放在茶水间、泡茶等,这些都是上班的前置动作,也就是工作习惯。工作习惯,对其工作本身而言,是一种必须,非如此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然而,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就是没有效率,是坏的工作习惯。
第二段的思考、判断及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每天工作都如同机器运转一般,那么工作本身就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在进行每一个例行性步骤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加上一点巧思,问问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因此,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不外乎是设法将工作程序化,而前提是必须建立好的工作习惯。如此才算智能型上班族,才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人的一生,无论长短,要想活得充实,必须及早规划。有了规划,按部就班去做,才能提早实现生活的目标。以时间管理的角度而言,制定规划才能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时间。
→虹→桥→书→吧→BOOK。
第4节:引子一(1)
引子
今天是星期一,天又下起雨来。敏感的我一醒来就知道,大概又要迟到了。别急,运用我的时间管理大法,不慌不忙地解决上班的第一道难题——不迟到。
先打开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促使头脑清醒。洗脸、刷牙、梳头等事要在五分钟内完成。既然时间不够,穿着愈简单愈好,昨晚若没有准备好,那么,女士最好穿洋装,免除搭配的麻烦,男士最好穿一件不必打领带的衬衫。
早餐?准备速溶咖啡及三明治就可以了,放进微波炉里加热30秒就可以带走。来不及化妆的话,也要搽一下口红,这样每个人都会以为你化了妆。临走之前,别忘了关窗、关炉火,这几分钟不能省。屋内太乱的话,也不要管它,晚上回来再收拾吧。
上车后赶快打开收音机了解路况,你知道绕远路也许会到得更早吗?如果不是自己开车的话,很可能遇到公共汽车久候不至、打车又打不到的情况,那就向附近邻居或跟附近的同事打声招呼吧!麻烦他们顺道载你一程。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成本,时间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时间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彼得·德鲁克说过:“时间是最为稀少的资源,除非时间被妥善管理,否则任何其他事物皆无法被妥善管理。”若上班族在一大早就感到时间的压力,就会影响这一天的心情及工作效率。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上班路上会计划一下当天的工作,可是,一进办公室,就会感到各种事情扑面而来,正应了“计划没有变化快”的俗语。
“哎呀,老张,你怎么现在才来?”
“董事长刚才来电,叫你马上回电话。”
“我是总机,有您的电话,是上海打来的……”
“嗨!我是快递,请你快签一下,你们这里好难找!”
“请问你就是张主任吧,我和你约9:00见面,你还记得吗?”
“这是我的名片……”
“咦!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
“天呀!纽约股市大跌500点,简直是黑色星期一!”
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事、物,你早就把自己要做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先别急,你可以:
“请坐一下,陈秘书,麻烦你倒杯茶好吗?我马上就来。”
“上海总部吗?这件事我正在办,星期三下午会把结果用E?mail发给你。”
“喂!陶经理,拜托一下,别忘了上个星期的事要跟进一下。”
“董事长,您刚才找我?我这有个客户,一谈完马上就过来。”
“陈先生,待会儿请通知李经理14:45到我办公室。”
办公室里的事纷繁复杂,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打电话比接电话优先;
打电话要分出优先级;
电话号码必须放在眼前;
表格不要设计得太复杂;
经常整理、丢掉不用的东西;
减少会议;
学会更好的沟通技巧,懂得拒绝;
积极避免干扰,避免迟到;
随时准备零钱;
……上午头脑清楚,应该处理些需要动脑筋的事,如作重要决策、写公文或计划书。中午用来与客户联谊,但不要吃得太饱,以免消化食物时影响大脑供血而使自己昏昏欲睡。下午可以开短暂的会议,60分钟即可。下班后,不必再想工作。
此外还要尽量养成记录的习惯,训练口才,并练习速读的方法;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技术,少看无益身心的信息,这样就会更有效率。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引子一(2)
电话的时间管理
“小王,快一点,你的电话!”
“喔,小王他正在接另一个电话。”
“你要找小王?他正在接电话,你可不可以等一下再打来!”
“小王,快一点,这是老总的电话。”
如果你是小王,一定有不少人很讨厌你,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帮你接电话、记留言;也有少数人会羡慕你,很多人打电话找你,说明你很重要。可是仔细想来,小王倒不一定是办公室里最重要的人,只不过他的电话最多罢了。这可能表示他的工作有很多联络及协调的内容,不一定重要,但是紧急。小王本人也许无可奈何,因为电话多,自己要做的事情老是被打断,无法投入地工作,工作效率很低。
因此,公司的主管都会配一名行政助理,帮自己接听电话,以便他可以安心地做重要的事。而那些没有助理帮忙的人,就必须学习电话处理技巧:
第一,电话愈少愈好;
第二,电话愈短愈好;
第三,不要随时接电话;
第四,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回一次电话。电话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是用来联络、沟通的,不是用来寒暄的,职场人士如果不能有效管理电话,将会降低自己的办公效率。据统计,一个上班族上一天班,打电话的时间大概是整个工作时间的1/3到3/5,也就是说,一天只不过打了几个电话就下班了。因此,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提高电话处理能力,电话处理能力也是考核基层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要想提高电话处理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打电话和接电话是两回事,要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打电话是自己主动的,比较重要;接电话是别人找你,你是被动的。打电话时,你可以控制时间,一般时间较短;接电话时,是满足他人的要求,可能时间较长。所以,打电话要优先处理,接(回)电话次要处理。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打三个电话,又要回三个电话,你应该先打电话,后回电话。
第二,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要一次处理完毕,不要重复。重复的原因,当然是忘了讲完,或者是要找的人不在。所以我们必须用千方百计、无孔不入的原则,一次完成。留话请对方回电,询问对方的手机、传真、E?mail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方法,千万不能听到对方不在,就“谢谢,再见”,那这通电话就等于白打了。
第三,如果要打出去的电话很多,就要先排好顺序,例如要找三个人,第一个经常不在,第二个偶尔在,第三个一定在。那我们就先打那个经常不在的,再打那个偶尔在的,最后才打那个一定在的。因为,凡事先从最困难处着手,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
第四,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一次做完打电话及回电话的事,不要分批处理。例如,现在要通知五个人下午来开会,就一次把这五个人的电话打完,而不要先打一两个,等有空再打一两个,直到全部通知完为止。这是因为分别处理要比统一处理花费的时间要长,所以我们尽可能一次做完。回电话也一样,等手边的事告一段落再一次性回复,要比一会儿打一个节省时间。
第五,如果可以,请别人在某一时段打来电话,这样会更有效率。例如,上午要用心思考,最好少接电话,主动告知别人你下午才接电话,久而久之,别人就不会随时打来电话了。也许你会担心万一有紧急的电话怎么办,根据80/20法则,在十个电话里,八个都是琐碎的,只有两个才是重要的。“也许”、“可能”、“大概”都是我们的猜测,为了猜测而耽误正事是划不来的。
80/20法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帕累托所提出的。
帕累托认为,在任何团体中,比较有意义或比较重要的分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分子则占多数。换言之,任何一组对象或任何一个团体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少数”,以及可有可无的“多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分子,就能控制全局,这项原理也就是当今管理学界所通称的80/20法则——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价值则是来自于80%的因子。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引子一(3)
在时间管理的运用上,80/20法则说明的是,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找出其关键,也就是何者为“20”。第六,电话时间尽可能缩短在1分35秒内结束,长话短说。
第七,电话的内容不外乎是人、事、时、地、物,重要的数字及地点都要重复说明,例如几月几号、门牌号码、电话号码、几点几分等,必须重复一次,以免记错。
第八,选择比较好的时段通电话,通常是下班前。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准备收拾书包,没人愿意与你说废话。公事与私事并不一样,用不着闲扯,避免题外话,可以节省时间。
会议的时间管理
“喂!别忘了明天早上9点的会!”相信任何一个上班族听到“开会”这个词都不免皱眉头:“唉!又开会!”
只要有三个人以上,有议程,就可以开会。而且,一开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怪不得中国人常说:“会无好会、宴无好宴。”会议泛滥,只会增加公司成本。行政效率愈高的组织,会议愈少;行政沟通愈不良的组织,会议愈多。
严格地说,只有两种情形之下,需要开会:其一,有重大决议需要传达或重大事件需要宣布时,一般由总经理主持会议;其二,要开展动脑性质的业务或制订企业计划时,由单位或部门主管主持。其他的会议,几乎都是浪费时间的,而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了金钱。
在行政沟通的分类中,“会议”属于平行沟通。平行沟通,顾名思义,是指平等双方之间的沟通,沟通双方平起平坐。可惜,中国式的会议多半请一个“高级领导”当主席,所以会议经常流于“听报告”、“听训”等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沟通。这类会议通常是3∶3∶3模式。
何谓3∶3∶3模式?有两种解释:其一,会议前,事情已决定了1/3;会议后再决定1/3;其余的1/3在会上解决。其二,会议开始后的1/3的时间,用来听“主席报告”,此时大家尚在暖场,并未进入状态;中间的1/3时间,叫做“议案讨论”,这时与议题相关的人会很清醒,其他的人则仍不明就里;直到最后1/3的时间,是“议案表决”时间,这时大家才快马加鞭地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就是到了最后那个“1/3”时间,才会有个“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结论。了解这类会议的模式之后,我们应该明白:开会时,“时间久”、“人数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时间愈短”、“人数愈少”反而更能达成共识。至于如何做到有效地管理会议的时间,下列几点可以作为思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