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他还在留下的遗书上称,愿意牺牲自己为同学们进行“抗争”。
2004年1月26日,深圳市一12岁女学生陈某,因被父母怀疑其早恋,训斥了几句,她认为父母误解了自己,便在家中服农药自杀身亡。
2004年6月14日,陕西汉阴县蒲溪小学4名女生在城关镇草桥村内一山沟里集体服毒自杀,一名女孩死亡,其余3名经抢救脱险。后经查明4名小学生服毒的动机仅仅是近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父母或家人的责备和打骂,一时想不开,便在一起嘀嘀咕咕,做出错误决定,导致了集体自杀事件。尽管这几名学生平时学习成绩都较好,但由于心理不成熟,天真地认为死亡是对家长最好的反抗,轻易走上了不归之路。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她们天真地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抗争”时,有一个女孩还是深情地用枝条在路边的地上写上“对不起爸爸,对不起妈妈……”等字样。
在广东省梅州市某中学,同样有4名十三四岁的女初中生,因感觉“生活太没意思了”,便在宿舍里喝农药集体自杀。幸好经过紧急抢救4名女生先后脱险。这些女生自杀的原因也很简单,其中一名女生星期六放学回家,母亲不知从哪儿听说她在学校谈恋爱,就严厉地责怪她。其实本来并没这事,只是学校有些同学看到她和一名男同学在一块多说了几句话,就捕风捉影地瞎传。女儿给母亲解释,母亲不信,还说她丢人。
受了一肚子委屈的这名女生当天就赶回学校,把自己的遭遇向三个同宿舍好友说了,四个好友便头碰头在一起相互倾诉自己的烦恼,越聊越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最后竟在短短几分钟内达成协议:一块喝农药自杀。她们认为死了比活着好,这样可以一了百了。幸亏喝农药后,孩子们感到十分难受,后悔起自己的盲目和冲动,连忙喊老师,才将她们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
在我们采访的幼稚冲动自杀行为中,要数武汉郊区某小学一位11岁女孩的行为更让人深思。2005年5月23日晚,武汉北郊一个小区内,一个刚满11岁一向活泼懂事的小女孩苗苗,突然吃下了大把的安眠药自杀,幸亏家长发现得早,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当人们问及脱险后的苗苗为什么自杀时,她竟回答:“我怕妈妈不爱我了,她最近老是亲近我小姨的孩子,我不喜欢这个小表弟,他夺走了妈妈的爱。我想用自杀引起妈妈的重视,把爱再夺回来。”
苗苗说得就这么简单,而且她把死亡看的也同样简单,认为死亡就像是去一次公园,去了,还可以轻松再回来。这也许就是我们不少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年龄幼小的孩子盲目走上自杀之路的原因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没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没能意识到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苗苗的不幸也希望能引起天下父母的关注,不要做粗心的父母,不要只给孩子物质上的照顾,更要关注他们心灵上的需求,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时他们也许就是要你重视他一下,满足孩子的愿望,对孩子的一句安慰、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有可能不使悲剧发生。
面对每年大量的青少年自杀现象,我们再不能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放任和冷漠。要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化解他们成长中的苦闷和烦恼,和孩子交朋友,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使他们能够真正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爱自己、珍爱他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什么就经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研究青少年自杀行为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有许多青少年自杀起因竟是那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得让人难以置信,有些诱因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正常困难和矛盾。对于成人来说,这些诱因或许根本就不是问题,更不是人生路上迈不过去的坎,可在一些青少年身上悲剧却发生了,发生得就像天方夜谭。
因为一个小小的心愿没能实现,因为一个新的环境一时适应不了,因为接受不了几句正常的批评,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那么轻易地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在武汉一所大学采访时我们甚至曾听到这样的介绍:一名数学系的男生,因在公汽上遗失了装有自己求爱信的皮包,就要投江自杀;一位女大学生因一次考试作弊被抓,便跳楼自尽。人们在叹息和不解中不仅要问:是什么让孩子们变得如此脆弱娇嫩,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风雨呢?是什么让孩子们变得如此轻率无知,将宝贵的生命之舟毫不珍惜地随意凿沉呢?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说其简单,归根结底,是现在的青少年生活比较安逸,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宠爱,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处处给以无微不至的关照,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当孩子一旦面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找不出解决的办法,很容易想不开,最终采取最极端的逃避方式:自杀。
说自杀是个复杂的问题,是因为孩子的自杀常常由多种外部因素诱发,而且很多自杀事件常常来得毫无征兆,让人措手不及又难以理解。这就充分说明在青少年成长中心理活动的复杂因素,当忽视了这种复杂性,不去注重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与外界的有机关联,不了解他们的苦闷和烦恼,就无法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也就无法在孩子遇到危机时有效地帮他们渡过难关。
现在很多人提出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值得每个家长和老师认真思索。孩子不接受挫折教育,不感受挫折的滋味,就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就不知道什么是失败,不知道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试想,一个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而且又争强好胜处处要当“第一”的孩子,在家里家长让着他当第一,在幼儿园他也可以当第一,在小学、中学经过努力他还可以当第一,可到了大学,强手如林,他还能当第一吗?无疑他会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旦在大学他当不了第一,又从没尝试过失败的滋味、没经受过挫折的磨炼,他将会怎样?一些孩子往往就会选择自杀。这样的例子在大学已早有发生。即使不自杀,当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一旦遇到困难肯定会撂挑子,期望他们有百折不挠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只能是空话。
面对孩子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还想再次重申“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正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席”,许多孩子才不知道生命之宝贵,才不知道珍惜他人的生命和爱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家长和老师要把“生命至高无上”这样的话告诉孩子,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走向积极的人生之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家庭、学校及全社会关爱的增多,随着青少年自身生命意识的加强,在孩子们青春的花季里,将会有更多的坚强来支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的家教偏差在哪里?(1)
是谁宠坏了“小皇帝”?
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蛮横、越来越娇气、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容易沟通时,我们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段女士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家超市的售货员,丈夫在跑营销,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但10岁的儿子在他们的娇惯下却什么都要新潮,小小年纪一身“名牌”。前不久,他看到班上一些同学有手机,玩游戏、发短信、打电话,特牛,就整天闹着要妈妈买。因经济条件不好,段女士本人还没手机,哪能给上小学的儿子买。但儿子闹得不行,夫妻俩一商量,再苦也不能苦了儿子,就花了近千元为儿子买回一部手机。可让他们没想到的,连续几个月,儿子的话费和短信费都在两百元左右。这可让两口子急了,如此花费他们实在承受不了,便要儿子省着点,谁知儿子顶他们:“省什么呀?我们班上有些同学每月还三四百元电话费呢。我都够省了!”儿子的话让段女士夫妇困惑不已。尽管这样,他们仍每月都为孩子支付那高额的手机费和其他开销。
有人说段女士太娇惯儿子了,段女士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和他爸这辈子苦,说啥也不能让儿子再苦了!”听得人们直摇头。
可段女士没意识到,自己如此娇惯儿子,却正在播下一枚苦果。就在段女士为儿子买手机并支付高额话费的这学期,期末考试儿子两门功课不及格,以前这孩子门门功课可都优秀。
明明是孩子迷恋手机无心学习,段女士夫妇却一点没醒悟,反听信了孩子的话,说老师课教得不好,商量着要找学校给儿子调班。
面对段女士这样的家长,该校赵铭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实在太娇惯孩子,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就说我班上,不少学生都有了手机,还有mp3、mp4、CD,上课学生偷偷听音乐,用手机发短信、拍照片,有的还玩手机游戏,什么‘贪吃蛇’、‘星际战车’等等,自己无心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你要是发现后没收他们的东西,下课后,这么贵重的东西还得还给他。一些学生宠惯了,天不怕地不怕,受了批评当面和你吵,有些不仅学生吵,家长也跑到学校吵。”赵老师边说边轻轻摇头:“说现在学生难教,我看很大原因在家长。”
也许并非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赵老师的话,他们依然把自己过多的爱无原则地洒向孩子,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那么陌生……
甜甜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爸爸是武汉市一家汽车配件公司的经理,住的是别墅,来去有小轿车,钱自然不是问题。爸爸对甜甜只有一个要求,只要学习好,每天包给20元零花钱,因此甜甜便成了校园里有名的大款。平时她手里总有一些买来的时髦小玩意,隔三差五还要请要好的同学们到餐馆去吃一顿。小学升初中,甜甜成绩考得不错,老爸高兴地逢人就讲:“只要丫头学习好,我每天保证她30元零花钱!”
可上初中后不久,甜甜每天30元的零花钱开始变得不够用,学习成绩却直往下滑。原来,富有的甜甜交友越来越多,朋友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一些行为不端的同学便开始勾引她学坏,泡舞厅、上网吧、逛商场。很多玩伴都是冲着她的钱,每次都要她放血,甜甜又极爱面子,同学面前总要充大方,钱就自然不够用。她开始额外向爸妈要,爸妈也从不追究,还自豪地说,女儿多交些朋友,在这个社会并不是坏事。
但他们没料到的是,长期花花绿绿的生活使女儿再也没心思学习了,不但上课不用心听讲,还经常逃学和一些坏孩子混一起,甚至和男生一块开包间住宾馆。等到爸妈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女儿已不服管了,在他们面前只是要钱要钱再要钱,不给钱就对父母破口大骂。女儿变得让父母无法再相认了……
家长爱孩子,谁都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爱变成娇惯和溺爱,往往就会事与愿违。段女士夫妇和甜甜爸妈的教训,值得人们警醒和反思。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庭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一些家庭是父母两人宠一个孩子,还有不少家庭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多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陷入过分的宠爱和保护中,处处“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和霸道等不良习性。
如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只因和爸爸争了几句,就对爸爸大打出手。有人问他为啥这样,这孩子竟说:“平时在家里我排第一,妈妈排第二,爸爸第三,我是家里老大,可爸爸竟敢顶我,我当然要打他!”这样的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却并不少见。无原则地娇惯溺爱,使无数孩子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
在十堰市,我们做了一次小型家教调查,在对50户有高中以上孩子的家庭进行调查后发现,23户对孩子过度宠爱和娇惯,12户对孩子管得过严,只有15户对孩子的管理宽严适度。在这些被调查家庭中,娇惯孩子的占了近一半,但这些娇惯出来的孩子,学习和品德好的仅不到10%,学习特别差和有较严重品德问题的却占了39%,其中有好几个孩子经常逃学、上网、打架、顶撞甚至打骂家长。而对孩子管理较严和正常管理的家庭,孩子普遍显得懂事,学习成绩也好得多。娇惯带来的危害毋庸置疑。
。 想看书来
我们的家教偏差在哪里?(2)
过度的宠爱,在某种程度上还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使孩子生活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