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意思的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长期生存却往往又是做进500强的必要条件。以2002年全球前100强的企业为例,超过100年历史的占到36%, 80…100年历史的占28%,只有不到10%的企业创业史在50年以内。而且正如西蒙在北京大学回答一位教授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很多后来的跨国大公司,当年就是通过一种隐形冠军式的道路成长起来的。比如德国最优秀的软件企业SAP;比如美国最优秀的民航飞机公司波音;比如世界剃须刀第一品牌吉列(2005年初被宝洁收购)。
  所以,我忍不住不带任何恶意地作这样一个“龟兔赛跑”式的假想:那些对企业规模不切实际地刻意追求,口口声声要倒计时杀入Fortune500强或者Businessweek100品牌榜的公司,说不定半路上就会被它们过于沉重的梦想所压垮。反而,那些只是埋头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日积月累在一个熟悉的领域中建立起强大市场地位的公司,最终却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我们知道,对于许多读者,尤其是第一次接触隐形冠军这个概念的读者来说,最感兴趣的也许是“隐形”二字。客观上讲,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公司的公众知名度确实不高。其中有的企业固然是因为行业的原因,难以赢得在大众媒体曝光的机会,比如说生产工业中间产品的公司;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是在刻意地保持低调和沉默。
  

市场精神领袖……价值观与目标(3)
比如,从2003年底开始,我们一直希望联系采访位于广东四会的一家公司,我们这家公司是中国最大、最优秀的吉他生产企业。但是联系了将近半年,我们仍然没有得到这家公司接受采访的允诺。从联系人的口吻当中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他们对于公众注意力的淡薄。
  又比如,2004年我们曾经向湖南卫视推荐过我们曾经采访过的一家文具企业上他们的“隐形冠军”栏目。但是企业方面给我们的反馈让电视台的朋友们很失望:“谢谢你们的关注。但是我们董事会觉得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过分地宣传自己不太好。本来上次接受你们的采访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的一天。当时,我在广州天河工业园拜访南方测绘公司。离开的时候,副总经理杨震澎先生送我下楼。在出电梯的地方迎面走来一位身着普通工作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杨震澎热情与他打招呼,并告诉我这是××化学公司的×总。我一时大喜过望,因为早就知道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密封胶供应商,世界市场份额超过50%。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于是当面提出采访的请求(其实事先已经电话联系过多次,均被拒)。杨震澎亦力图以朋友身份撮成。但是对方非常果断、明确地谢绝了。他说:“我们真的不想出名。”
  也许正因为隐形冠军们这种普遍低调、沉默的作风,引来了许多人的误解。甚至把隐形冠军等同于不做品牌专做OEM的代工企业。所以,还有相熟的隐形冠军企业家和我们开玩笑说:“你看把我们给冤枉的!都是西蒙起的这个名字给害的。”
  然而,我想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无论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和企业家在公众面前是何等的淡泊宁静,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所打造的这份事业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豪情。
  2005年4月的一天,我第一次有机会到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中集)总部去拜访。位于深圳蛇口的那栋大楼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中集副总裁吴发沛先生的办公室里,我们聊到隐形冠军的话题。吴发沛说,他知道赫尔曼·西蒙2004年在北京和广州的演讲中拿中集来做中国隐形冠军的代表。他也很认同西蒙对于隐形冠军企业在市场统治力方面的描述。“也许××公司比我们规模更大,名气更响,但是对它所在的行业来说绝对没有我们这样的影响力。”吴发沛充满自信地说,“我们是什么样的行业地位?如果我们哪天说不干了,全世界的贸易都要受影响。”
  若是换了别的企业的老总这样说,也许有些夸海口的成分。但是对于一家生产全球一半以上集装箱的企业来说,这个说法倒也并不过分。
  虽然和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的中集比起来,我们所调查和采访的这些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大多数都要小很多。但是同样作为市场领袖,他们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与豪迈却是一般无二。这不仅仅源自于他们对自己企业现有成就的肯定,而且源自于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坚信。这个目标就是:在我这个领域里,我要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并且永远保持这个地位。我们的脑海当中有很多这样的鲜活记忆。
  金风科技——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的领导企业,占有国内市场30%以上的份额。在金风的官方网站上明白地写着公司的目的就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风电第一品牌”,使命是“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在乌鲁木齐,董事长武刚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中国最优秀的风电企业可能注定要诞生在这里吧。你想,别的地方哪有咱们新疆达坂城那么大的风啊。”
  西陇化工——中国最大的化学试剂生产企业,位于广东汕头。由黄伟鹏及其兄弟三人创办。这是一个以生产批量小,质量要求高为特征的行业。西陇的客户大大小小近3000家,其中包括日化行业的宝洁、雅芳、熊猫和雅倩等,饮料行业的雀巢、乐百氏、椰树和露露等,感光行业的柯达、富士、乐凯……甚至大亚湾电站一二期工程核导层所使用的试剂,都来自西陇。在接受《赢周刊》记者采访的时候,董事长黄伟鹏底气十足:“在化学试剂行业,西陇的名字可以说是响当当的无人不晓。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全中国最强、最专业的化学试剂公司。”
  江南百兴——中国软塑料软制品行业无可争议的霸主。市场份额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这么说吧,中国市场上的塑料雨衣,每10件里面有7件用的是百兴生产的原料,而我们家家户户都有的影集里面的薄膜,10张有9张来自百兴。本来原材料供应商在消费者当中一般不太可能形成品牌印象,但在百兴所在的江苏武进,据说很多当地人在购买雨衣的时候,还会问一句:“是不是江南的坯布?”
  

市场精神领袖……价值观与目标(4)
江南百兴董事长茹伯兴先生非常佩服台湾的塑胶大王王永庆,记得当时他曾经谦虚地对我们说:“和王先生的企业比,我们还太小。”但是末了他又补上一句,“在塑料软制品这一块,谁都没我们大。”
  当然,说到“外表冷漠、内心狂热”,也许谁都比不上我们下面案例当中的企业。
  

案例:德生:我选择,我喜欢(1)
这群人和这个简朴而蓬勃的公司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刚刚考上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心灵澄澈,理想高迈。
  德生:我选择,我喜欢
  如果从知名度来说,德生也许不算十分“隐形”的企业。至少,《读者》和《南风窗》杂志的数百万读者都应该见过这个中国收音机行业老大的平面广告。 但如果从处事低调的角度来评价,德生电器和它的当家人梁伟绝对符合“隐形冠军”这个称谓。记得我第一次对这家企业发生兴趣是在2002年,也就是这家公司成为行业冠军整整5年以后,但是当时在Google上我居然搜索不到任何一条关于它的媒体报道。
  那时候,连我自己也不知道隐形冠军的概念。对德生感兴趣的原因在于,中国最大的收音机制造公司居然同时又是这个行业最年轻的公司。在1994年的冬天,一个Internet时代已经初露端倪的季节,居然会有企业选择收音机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夕阳”产业作为他们的立身之本?于是,我把这个疑问整理成一个采访提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照德生网站上的公司email地址发了过去。还好,也许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勾起了梁伟的思绪,他居然很快回了我一封Email,我们的采访也由此开始 。
  Email的开头便说:“在众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人当中,你会发现这两种类型,要么爱一行干一行,要么干一行爱一行,德生属于第一类。”
  爱要坚定执着
  这个“爱”字不是那么轻易说出口的。
  梁伟1957年出生于海南,小学时迷上矿石收音机,然后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1981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以后,先在省气象台工作,后来调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分公司五处。88年的某一天,五处几位同样血气方刚的同事一起喝茶的时候,大家不谋而合想要办一家出口加工厂,梁伟还给工厂起了个名字,叫“迪生”。“爱迪生嘛,一语双关。”他开玩笑说。(因品牌注册问题,后来把产品名该成迪桑。)作为一个多年的收音机发烧友,梁伟理所当然地担任了广州迪生公司副总兼东莞迪生收音机厂厂长,肩负起迪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重担,和伙伴们一起,开创了迪生的收音机事业。
  一开始,朝气蓬勃的迪桑收音机青云直上,1991年底杭州24小时“西湖之声”广播节目开播时,人们以抢购佩带迪桑R707二波段立体声收音机为荣;天津百货大楼广场几千人连夜排队购买迪桑收音机。一时间,迪桑的名气甚至排到了当时几个收音机名牌之前。
  然而,随着迪生公司的迅速壮大,一种掺混着虚荣与自卑的复杂心理在公司某些领导当中蔓延。92年,当家的领导大会小会上说:“一听到别人说迪生是个做收音机的,我自己就觉得都脸红。”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收音机能做成功,就可以做传真机,就可以做无绳电话,就可以做卫星通讯,也可以做房地产物业……。迪生开始渐渐背离了它自己的初衷:“不是最大的,但是一流的”。
  在这种心态主导下,迪生开始挥金如土、“画地圈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迪生“大跃进”的目标居然夸张到三年内年销售额要达到63个亿!梁伟说:“我只有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迪生——自残。”
  一方面,极度狂热的人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另一方面,因为公司背叛了理想和失去了理性而感到厌恶的人们开始离开迪生,尽管是“一步一回头地离开”。1993年冬天,爱收音机如命的梁伟也走了,公司说他到国外读书,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95年的10月,《读者》杂志登出了第一期的德生收音机广告,人们才知道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离迪生旧厂址只有800米的地方,在当地政府和朋友们的支持下,创办了 “德生电器”公司,公司最小时只有5个人, Q和H副总以及另外2个光棍部门经理,也来自迪生,他们默默地继续着收音机之梦。
  1995年10月后,很多先后离开迪生的干部和员工陆续又聚集到了德生。现在德生副总以上的干部,都来自迪生。总经办主任、品管部、工程部和制造部经理,1988年在迪生工厂工作时,是同一条生产线上的员工。直到现在德生的干部在开会时还偶尔口误,将德生说成迪生。
  不过,千万别以为德生只是个近亲繁殖、不思进取的封闭企业。1996年9月后,曾在深圳赛格工作过的M君和Z君,也加盟德生,并一度主管德生的总工办工作。还有很多生产和技术骨干都是来自其它的收音机厂。德生现在的副总经理樊中雄在德生BCL论坛发的一张帖子里写道:“这群设计过收音机、生产过收音机、卖过收音机人、始终热爱收音机的人聚在一起,德生的事业就这样起步了!” 樊中雄自己也是迪生出身,大家都叫他老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案例:德生:我选择,我喜欢(2)
有德自然生
  因为梁伟的email里头说:“你可以先去工厂看看,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聊。”所以我真的先跑到德生在东莞火炼树工业区的工厂转了一圈。而接待我的正是老樊。
  因为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德生的大门,当时,这家只有8年历史的公司已经拥有近千名员工,8条生产线,生产40多种型号的收音机,是中国收音机产业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所以我颇有些抱怨地跟老樊说:“你们怎么也不弄个醒目点的招牌。”老樊笑道:“别说醒目不醒目了,1998年以前公司干脆连招牌都没有,后来直到有重要外商要来参观,才不得不做了一块。”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隐形冠军”的经典作风。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么多年,被德生人私下里称为“恶霸领导”的梁伟在东莞德生的工厂里居然没有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