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投资者为什么会以高出发行价许多倍的价格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呢?投机者相信一个完美神话:美国人非常非常有钱。大家听信传言,认为根本无法去做第一手调查,因为那要花太多功夫。在泡沫破灭之前,社会的每个部门都被狂热感染;在泡沫破灭之后,每个参与者都遭受痛创。
美国的农民、商人,以及资本充分且有独占权的寡头是不是具有天然优势,这个问题最后已不再重要。一个建立在神话上的泡沫,使得事情的真相毫无意义。这是因为,泡沫是在怀疑的滋养中变大的。这似乎很荒谬,因为今天的怀疑者就是明天的支持者。股价在500美元时不愿购买的那些人,在股价升到1000美元时会被人嘲笑,在股价升到1500美元时会被人唾骂,在股价升到2000美元时,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地购买。因为亲友们庆祝收益的狂欢场面会让他们无法承受。随着泡沫变大,故事也流传得越广,因为购买者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护,他们要说服更多的人相信这个神话。只有当故事的真相广为人知,价格才会到达一个平台,然后垂直下落。怀疑主义,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时才彻底消失。
点燃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那股狂热,把许许多多不太可能成为明星的人物推上前台。下面讲述的传奇并非这个热潮的全部。更大的故事,是即时通讯和无所不在的电脑即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和自由;人类处于一个新时代的黎明等等。这样的宏大故事,即便找不到独一无二的说书人,至少也有一个突出的斗士,他的名字就是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他的平台就是《连线》杂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4节:目录(1)
目录
译序 一本杂志与一个时代
引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从零开始
屏幕前坐着一个瘦瘦高高的男人,一动不动、面无表情。在这个石头墙、六面窗的大楼里面,这人看起来有点像嬉皮士或流浪汉……有10年时间,路易斯靠一些零碎工作维持生存:为杂志写故事、做做木工……简·梅特卡福回忆说:“我从来不会不留痕迹地经过。”……即将35岁的路易斯:世界巡游的生活方式似乎将持续一辈子,年轻气盛的流浪会变成习惯性的无家可归。
第二章 信念如同福祉
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自由、民主、受大众欢迎的媒体……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弱势力量也可以创造自己的杂志……《电词》……这是电子出版风格的一次预演,它同时也是对旧时代的一次回眸……他的杂志试图回答“与令人炫目的好消息相伴而来的是什么样的挑战”;他眼中的读者,“正参与信息技术的全球革命”……他们没有办公室,没有收入,也没有人为那一长串账单付账……他俩坚信事情很快就会有进展,这信念如同随身的福祉,这信念也让他们有理由赢得朋友的帮助。
第三章 朝圣
路易斯和简回到纽约,他们希望在美国创办一本新杂志……他们意识到《连线》(wired)这一名称的命令口吻(连上线吧!get wired)的强大效力……一个“宣言”, 有16页,里面有一篇措辞夸张、篇幅短小的声明,一个内容目录,一个可能的撰稿人和编辑名单……这是一个痛苦的时间点,当时纽约出版界正处于一种神经过敏的状态……一个月又一个月,银行里的资金渐渐花光,他们一次次寻找天使投资人,一次次失败……幸运的是,他们陷身其中的城市却有着从悲伤走向成功的传奇历史。
第四章 反馈
反馈的典型过程是,放大器让较小的声音循环,直到它变成巨大的咆哮声。《连线》的目标就是成为这样的放大器……1991年10月和11月,路易斯终于出品了他的第一期《连线》……没有哪篇文章或哪张图片是原创作品,也没有一个广告是真的……但它们被绑到一起出现时,辐射出一种狂热的自信……让路易斯和简惊讶的是,(样刊)翻到最后,尼葛罗庞帝坦率地问他们需要多少钱,他可以投多少钱……《连线》已不再是一个前卫的计算机杂志,它成了更极端的东西:试图让读者重温梦想,对未来有乐观的期待。
第五章 着迷
1992年夏天,路易斯和简多次与银行家遭遇,每次都灰头土脸……《连线》将成为一个反向时间飞船。它穿越时间,从未来驶向现在,停在人们的脚边,人们会把目光聚集到这个飞行器上,心中充满疑问,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们把飞船捡起来。他们会感到困惑、着迷、心潮翻滚、被催眠。……微软技术总监内森·麦佛德以为自己挺时髦的,但看完《连线》后,他都觉得自己被甩在潮流外了……纽约期刊研究所主席丹·欧露说:“我并不把它视作未来的浪潮,它更像一个测试天气的气球。坦白说,我认为他们前景不妙。”
第六章 成功
在大部分城市,《连线》都已卖得所剩无几……一个论坛上有篇帖子说在一个无名书店的角落,还有几本没卖完的《连线》。不到一小时,这几本杂志就被人买走了……这是暂时的狂热还是杂志的真正成功?路易斯决心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既定方向……报摊销售传来消息,还没到12月发行量就到了10万,而这时还没开展大批量邮寄……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官员向记者们展示《连线》,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1994年的春天,他们获得了美国杂志编辑协会综合评定环节的国家杂志大奖。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目录(2)
第二部分
第七章 “洞穴”——“热连线”的诞生
任何来访者走进《连线》杂志社,都会有种自相矛盾的感觉。没人管你,你可以在屋子里自由自在地晃荡。但那里的人都自得其乐,他们沉迷于自己的隐秘事务,你根本无从了解他们在干什么……办公室的西南角灯光昏暗,好几个互联网专家凑在一起,膝盖挨着膝盖工作。这个15×20英尺的区域被称为“洞穴”…… “洞穴”居民认为,对待那些把《连线》档案免费放到网上的程序员,只有一个有效的对抗方法:《连线》自己提供网络档案……这个新网站,取名为“热连线”……一个“活力充沛的、跳动的、实时的地球神经系统”。
第八章 卡尔·斯泰德曼
假设明尼苏达州的丹特共有356位居民,那么,对待卡尔·斯泰德曼卡尔这个年青人,355人的态度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就是暴跳如雷……从16岁开始,卡尔为“知识碗”测验竞赛节目编写程序……自从卡尔打开杂志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将是加州……在卡尔看来,“热连线”的密码系统是更深层的威胁……“洞穴”解体了……“热连线”变成一个独立的公司,名叫HotWired LLC……注册系统在当时起的作用,只能是将用户拒之门外……
第九章 投资热潮
Netscape的首次公开上市是一阵春雷,宣布了投资热潮即将降临……主流传媒公司、风险投资者和软件巨头的进入,使网络出版突然间变得如此繁荣……所有新来者都没有解决一直困扰路易斯的那个问题:浏览量不断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横幅广告价格却直线下降,网络出版方面的成本到底由什么收入来支撑……年轻的金融家安德鲁从中触摸到一个明显的信号:1995年的景气势头快要结束了……在艾德的大力帮助下,卡尔和乔伊发布了一个叫Suck的网站。Suck成了业内人士了解最新事物的指南。
第十章 “打包”行动
为了获得5600万美元资金,他们必须卖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股份。这将很难保证控制权掌握在创始人手中……将“热连线”重新并入《连线》……将两个公司联合起来的计划,被称为“打包”……新搜索引擎HotBot出炉……它的速度慢得让人无法忍受!这是公司在最多观众面前的一次丢人现眼……一个月后, HotBot的表现突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流量之大简直不可思议,而且流量每天都在上升……那些有广告支撑的主流搜索引擎本来已把连线抛在身后,现在连线终于可以和他们抗衡。
第十一章 口无遮拦——谈判
数百家互联网公司冒出头来、茁壮成长,速度快得让人瞠目……在网络热潮加速运转的时钟表盘上,连线的IPO准备工作显得太漫长难耐……一家新型的全球性媒体公司,销售“有态度的品牌内容”……路易斯和简选择了华尔街最富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致命的问题是:高盛的银行家与连线的管理层一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东西,能把公司所有项目连接到一起……法律规定,一旦一家公司准备IPO,在上市之前就有一个“静默期”,禁止大肆宣扬……市场对互联网股票众口一词的信任似乎开始动摇。
第十二章 路演——连线的IPO之旅
连线IPO成了记者和分析师展示眼力的好机会,他们都想证明自己的洞察力有多锐利……连线创业的估值从5。65亿减到2。5亿美元左右……“科技股正在自由落体,”一位资金管理人抱怨说。“看看这些股票在干什么,仿佛美利坚合众国就要关门歇业了。”……对那些有着阴谋情节的人而言,拥有一份秘密文件,是一种无法抵抗的诱惑……在这个当口,纳斯达克创造了一个新记录。10月15日星期二,它到达1269点。连线蓄势待发……路易斯和简试图让投资者明白他们的商业计划的价值所在,遭遇的却是冷漠。
第十三章 牺牲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公司,在它们的早期岁月也接近过破产的边缘……就在连线按计划将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出现的前一天,路易斯从他的银行家那里得到一个坏消息……现在他们把10年的成就抵押出去,为了获得12个月的流动资本……他做了一件看好这本杂志的任何一个买家都不敢做的事:他把自己开掉了……高达1000万美元的贷款,要求在3个月内还款,并收取18%的利息,外加10万美元费用……路易斯和简,他们被开除了……他俩似乎仍在运作这家公司。不论路易斯如何弱小,他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第十四章 结局
一部传奇中的快乐结局从不会没有阴影……连线是一段愉快的过渡期的产物,是两次战争间的10年乐观主义的产物……路易斯一贯顽强的异议这次终于缴械投降……对路易斯而言,这是化妆成胜利的一次失败。他失去了他的公司,但却变得非常富有……“连线创业”从此消失……路易斯现在成了天使投资人……1999年11月,纳斯达克指数突破3000点。第二年,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最后一批怀疑者现在也入市了。两个星期后,股市开始崩盘。
▲虹▲桥▲书▲吧▲。
第6节:从零开始(1)
第一部分
从零开始
信念如同福祉
朝圣
反馈
着迷
成功
第一章 从零开始
有10年时间,路易斯靠一些零碎工作维持生存:为杂志写故事、做做木工……简·梅特卡福回忆说:“我从来不会不留痕迹地经过。”……即将35岁的路易斯:世界巡游的生活方式似乎将持续一辈子,年轻气盛的流浪会变成习惯性的无家可归。
路易斯·罗塞托有种奇特的魅力。他就像一块磁铁,越靠近吸引力越强。当他张开嘴巴,远处的听众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半信半疑,但他马上会把人们的注意力拽过来并紧紧抓住。他似乎总比屋子里的其他人更博学。阿富汗他有眼线,在斯里兰卡也有联络人。他会荷兰语、意大利语,还会葡萄牙语。他讲话特有条理,而且表达观点时会停顿一下,平静地等待回应,这种奇特的说话方式,让人不得不说些赞同的话,但心里并非真的相信。以后产生矛盾和麻烦也在所难免,有时候对方甚至会成为他的敌人,对他怀恨在心。
约翰·普朗奇特(John Plunkett)第一次瞥见路易斯时有些心慌,当时他是透过巴黎安茹河岸一栋精致办公楼的窗户看到路易斯的。约翰个头高大,老是装出一副很安静的表情。之前,约翰一直在纽约工作,为大公司的财务年报做美术设计,他说那是“用画笔捣鼓一些狗屁东西”。不过,此时的约翰生活拮据,正在找工作。他在《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