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管理经典-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个人篇”,德鲁克将所关注问题的视角转向了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个人,指出卓有成效是务必要学会的,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贡献”上,知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观,而且还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做“有效的决策”、“发挥沟通的作用”、做一个具备领导能力的“领导”,并把握“创新的原则”。同时,为了应对“21世纪的管理挑战”,管理者也要学会“管理未来”。德鲁克预言,在当今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将是知识领域的变化,包括知识的形式、内容、含义、责任以及关于做一个知识型人才内涵的变化。
  在“社会篇”,德鲁克进一步指出,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出现,将会引领21世纪出现一场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变革,当福利国家时代已成为往事之后,“企业家社会”可能就会到来。并又一次预见性地指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部门来获取公民权将越来越重要。同时,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为了面对即将出现的“新现实”,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
  总体而言,本书所囊括的三部分既浑然一体,又可以独立成文,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在本书中,读者找不到“削足适履”的标准化条目,也找不到主流理论界所强调的“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读者所能看到的是,大师融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为一体,把微观管理学置于宏观世界之中,对管理问题所做的根本性思考。其中所体现的“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的理念,正是管理经验学派的魅力所在。

序言(3)
德鲁克在本书中所体现出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中国企业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由治“标”到治“本”、由“违规”到“合规”的新阶段。经验表明,决定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正是取决于曾被描述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的“治理”和“管理”能否基于中国具体环境的变化得到创新发展,而本书所揭示的管理思想恰恰道出了个中方向。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德鲁克让我们思考,上市公司治理应该从“非营利组织”中借鉴什么; 对知识型社会中的管理者而言,如何通过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使其做到“卓有成效”;随着企业家社会的到来,公司治理机制如何设计才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在利益相关者等问题日益成为公司治理框架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今天,如何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限度”,等等。就管理视角而言,德鲁克启发我们,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企业能够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所以能够做到卓有成效,是因为他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决策,并充分发挥领导能力。此外,德鲁克还提醒我们,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企业家社会的到来,企业及其管理者应该早做准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等等。当然,本书给我们所带来的启发绝不仅限于此,相信通过对这一著作的细心研读,将会使“德鲁克迷”们轻而易举地打开德鲁克的思想之门,“以大师之道”感悟到更多的管理真谛。
  综上所述,本书既是一本面向实践管理者的系统化管理读本,又是一本面向在校学生与致力于管理工作的仁人志士的经典教材。如今历时半载,这本著作的译稿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诚惶诚恐中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值此之际,译者首先要感谢南开大学商学院、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及鼓励。其次,为了使德鲁克先生这一经典著作更加完美地呈现给读者,真实、准确地展现大师的管理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本书中所涉及的德鲁克作品的一些已有译作,在此,对这些与我们同样怀着践行德鲁克先生“管理理念”的译者和出版社谨致谢忱。最后,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吴亚军编辑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时间和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序The Essential Drucker
  编写本书的起因和目的本书是从我60年的管理工作经历和作品中精心挑选并编写而成的。它始于《工业人的未来》(1942),止于1999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至少目前是这样)。
  本书的编写有两个目的:其一,我希望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关于管理学连贯的并且易懂的入门介绍;其二,希望它能够为我所有关于管理方面的作品做一个总结,同时,还要回答一个我及我的编辑已经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德鲁克的作品,哪些才是他作品的精髓?”
  我多年的好友上田惇生先生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构思。他本人在日本管理界也声名显赫,他在60岁时,开始了第二份工作,那就是东京一所新建的技术大学的创始人和主要管理者。他作为我在日本的翻译和编辑长达30年之久。当我的作品开始在日本发行的时候,他就翻译了我的多部作品,他对我作品的熟悉和把握甚至超过了我本人。因此,他越来越经常地被邀请去参加日本的一些学术会议和论坛,这些会议和论坛的主题都是关于我的作品,而且他发现他总是一次次地被人们,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其中包括许多学生和刚刚开始工作的管理者问及同样的问题,“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德鲁克先生的作品?”

序言(4)
这使上田惇生先生重新研读了我的作品,并从中挑选出最相关的章节,经过精简,使它们读起来好像是一部紧凑而完整的作品。他最终完成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包括三卷,一共有57章:第一卷是关于组织的管理;第二卷是关于组织社会中的个人;第三卷是关于社会。2000年的夏秋两季这本《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首先在日本发行,并获得巨大成功。《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同时也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以及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发行。
  上田惇生所编写的版本也曾被用在《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在美国和英国的版本中。但这些版本仅有26章,还不及上田惇生原版日文译本的一半,而且分别还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的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 Canfield,Jr)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作为我在美国的编辑也有30多年了,他在几年前也认为有必要为我60年来关于管理的作品做个介绍或总结。同时,他清楚地看到这本书在美国和英国(可能也涵盖了西欧国家)的读者可能会比日文译本的读者更加广泛,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也更加集中。更加广泛是因为在西方,一批非管理者的人数正在增加,他们把管理当做一种公众的兴趣来了解;同样,在大学及学院中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他们并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将管理课程仅看成一般性的教育;最后,大量中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无论在大学或他们工作的公司,他们都热衷于先进的管理课程。然而,他们的关注点也可能比较集中,因为对于另外一些读者而言,理想中的德鲁克作品应该少些介绍或总结,他们想要一本简洁的、通俗易懂的并且重点明确的管理学作品,而且要仅限于管理学。因此,在我的大力支持下,小卡斯·坎菲尔德使用上田惇生编辑和精简过的日本版本,并将其编辑成一本综合全面、条理清晰,又自成一体的管理学作品。其中,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和个人自身的管理,不管是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专业人员,无论是在一个企业之中还是在运用管理的组织社会中都是如此。
  我及我的读者都应该对上田惇生和小卡斯·坎菲尔德二人抱有巨大的感激之情。他们二人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难以置信的努力,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作者的最终作品可能不一定是对他们自己著作的最好介绍。但是,我仍然确信,这本包括管理的基本原则、关注重点及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的书是真正的、条理清晰又自成一体的管理学作品。
  如前所述,这本书也是对我本人管理作品的一个总结。读者可能想知道在我的哪些书里面能够找到他们所感兴趣的某个主题或者领域,以便于进一步地研究。因此,在这里,将本书中26章的出处做一下简单介绍。
  第1章和第26章摘自《新现实》(The New Realities)(1988)。
  第2、3、5、18章摘自《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anagement,Task,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1974)。
  第4章和第19章摘自《管理未来》(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它们首次分别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89)和《华尔街日报》(1988)。
  第6、15章和第21章摘自《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
  第7章和第23章摘自《巨变时代的管理》(Management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它们分别首次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94)和《大西洋月刊》(1996)。
  第8章摘自于《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
  第9章摘自于《管理前沿》(The Frontiers of Management)(1986),首次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85)。
  第10、11、12、20、24章摘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1985)。
  第13、14、16、17章摘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第22章和第25章摘自《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1993)。
  以上提及的这些书在美国以及大部分国家都有印刷发行。
  本书中没有从我其他5部重要的管理作品中做任何摘录,它们分别是:《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2);《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成果管理》(Management for Results)(1964,是第一本涉及“战略”这一主题的书,40年前,“战略”一词在商业界还无人知晓);《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1980);《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1990)。这些重要的书籍目前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使用。但是,由于它们所涉及的主题相对于本书摘录的章节来讲,过于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也过于专门化,因此不得不将它们省去。
  彼得· 德鲁克
  2001年春
   。。

第1章 管理篇(1)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管理出现的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大是其他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管理就已经改变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的组织形式。它创造了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模式,并为各个国家平等参与这种经济制定了新规则。同时,管理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管理者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管理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很多人都像莫里哀(Molière)的《贵人迷》剧中的主人公茹尔丹(Jourdain)先生一样,尚未发觉自己已经拥有了高雅的谈吐,管理者也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在从事或违背管理,因此会在面临巨大挑战时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管理者所面临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由成功的管理本身所造成的,而并非来自于技术与政治,这些问题并非产生于管理与企业之外。
  由此可以确定,管理的基本任务仍然没有改变,依旧是:使人们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着共同的价值观,在适当的组织内,通过培训和开发共同开展工作以及对外界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这一任务的含义本身却发生了变化,因为管理的运转已将劳动力的构成由非技术工人转变为具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作者。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少数思想家开始意识到管理的存在。但是,即使在最先进的国家也没有人与管理打过交道。现在,美国人口统计局提到的“管理与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