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望未来,读图化、情感化、娱乐化、休闲化将成为后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效用回到价值,这是目前得到专业经济学某种程度认同的后现代路径的价值分析,它正是互联网所需要的那种经济学基础。互联网当前的发展,交织着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为工业化服务,它的规律与我们的常识是吻合的;另一条主线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如网游、彩铃、博客、一对一营销等。后者反映了互联网的特质,其中体现出的感性、体验、情感、个性化、异质性的特点,是迥然不同于工业化的。利用现代经济学,只能把个性化、异质性当做外生变量解释;只有采用后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才能把个性化和异质性(以及有机性)内生化。用后现代这种新工具来应对新变化,是价值分析的新出路。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对交换论来说,这意味着一元化的等价交换“烟消云散”为多元化的象征交换。
当金融危机击垮东南亚、俄罗斯、拉美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是这些地方的金融机制还不够好;但是当金融危机击垮美国,尤其是当美国的投资银行全军覆没时,人们有理由质疑:在股市对实体市场失去有效响应的机制下,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股市进行交换?
在信息网络出现之前,这是一种必要的迂回。但从后现代的观点看,通过股市进行交换的缺点已经一目了然:所有信息都要像涮羊肉一样,从新鲜生动的状态变为苍白的无生命状态,从具体的信息变成一般等价符号的抽象信息,再进行迂回的交换。现代性的特点,就是不断强化这种迂回性。当这种迂回性由于复杂性或利益集团异化而变得不可控时,金融危机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问题出在金融市场存在着如此多的不理想之处:它过滤了所有多元化的信息(个性化信息被作为噪声被过滤),只保留下可以通过货币的筛眼的“一般等价”后的信息。现代性从体制上破坏了信息的“生物多样性”,使信息失真变得不可避免了。
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在信息充分社会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如果有对称化的具体信息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资源配置,人们为什么还要用过滤具体信息的方式,用货币迂回配置资源?
当电脑和网络如此发达后,通过信息网络交换具体价值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人们为什么不能设计一种新的交换制度,可以在抽象价值交换之外开辟具体价值交换,在货币交换之外开辟多元化的信息交换?
举例来说,如果中远集运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把世界上每个港口、每个岛屿、每条散货航船的每条货运交易信息,在一秒之内充分地用于资源调度、优化配置,并可以实现长短期平衡,为什么还要根据上市公司从股市反馈回来的一周前,甚至一月前过滤掉所有具体内容的简单价格信号来进行调控呢?
如果这一切可以实现,如果美国人不是被华尔街、“两房”迂回扭曲的交换信息和代理人利益所左右,而是一对一透明对称地掌握自己的真实信息,今天的金融危机就可以从体制上缓解甚至避免。
后现代主义者早就设计了这种不同于货币交换、股票交换的信息交换机制,他们称这种不以抽象物为中介的具体价值交换为象征交换。象征交换的灵感来自古代的礼品交换,又因为加入了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而适合当代。
象征交换不再具有货币交换那种坚固性—那种坚固性主要来自交换中必须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规定,以及交换的抽象性、脱离所指的符号性—但却具有切合交换语境的优点,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交换。
后现代主义让我们发现,还可以思考“让世界恢复坚固”的反问题:网络中的个性化何以可能?具体来说,个性化交换何以可能?
空床费案
熊某经常夜不归宿,妻子刘某与其约定,如果熊某在0~7时夜不归宿,按每小时100元的标准,支付“空床费”或写欠条给妻子。“空床费”欠条一天天见涨,攒到4 000多元时,刘某持“空床费”欠条到法院要求离婚。法院在判决二人离婚的同时,也支持了刘某要求支付“空床费”的请求。 。。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2)
在这个真实的“空床费”案中,法院强制执行婚内情感协议,等于承认当事人通过协商确定情感价格。法院的这个后现代先锋派行为为中国开了第一个正式的情感价格的先例。
情感定价的一个重要不同是,每个人对于情感的定价有可能不同。每个人定出的“空床费”可能高低不同,形成一物多价。
大家都知道,情感成分在现代互联网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中国,手机不光是理性的通讯工具,它还成了情感的寄托:红楼梦海选、“超女”海选早超出理性定价范围,体现了情感的巨大能量;杨丽娟追刘德华,更是追到惊心动魄的“酷毙”(准确地说是一“酷”一“毙”)。但论起情感估价方法的成熟程度,却与情感经济的规模太不相称,理论远远跟不上实践。
看看现在情感评价的精确度吧,不是“感情无价”,就是“酷毙帅呆”,一个负无穷,一个正无穷,精确度在正无穷到负无穷之间。而且你瞧用的这个词:酷和帅,它们到了极致,酷到毙,帅到呆,非“死”即“傻”,既不喜庆,更不学术。上述种种都说明需要专业介入来探讨情感定价问题。
问题的针对性和缘起:“意义均衡”
我们从汪丁丁讲述的一个案例说起:
两年前的一个仲夏夜,我偶然看见热闹的街边小摊上随便扔着一只布质小恐龙,它的神态让我想起电影《在时间之前》里那只父母双亡的小恐龙,它仿佛也正在一步一回头、孤独地走向未知世界。这种感受恰好与我当时的心情发生共鸣,使我愿意以两倍的价钱买下这只小恐龙。那个年轻的看摊儿人成为体验经济的受益者,但他无法知晓,正是这只小恐龙帮我永久保存下了那一刻的感受,它被我赋予了个性,不再是一只一般的动物玩具了,它对我而言具有“意义”。
对此类现象,我们可以有三种解释:
前现代解释:这是一个非工业化经济的场景。相当于生产和交换没有充分社会化的自给自足状态,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知道产品的真实社会价值,相当于物物交换中基于个别劳动价值的交换。
现代解释:这是一个工业化经济的场景。市场没有出清,汪丁丁应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货比三家,找到供求平衡点。
后现代解释:这是一个后工业化经济的场景。市场已充分出清,但小恐龙是专门为汪丁丁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它是基于消费者的满意度定价的,而消费者的定价超过了该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显然,我们要讨论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它相当于说“一元不等于一元”,即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所标称的一元,可以带来高于一元的快乐,也可能带来低于一元的快乐。
一元与一元不等,那么其中相等的是什么呢?是意义这种价值。意义价值相等,可以使效用价值不等。
这实际上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基础,包括它的逻辑前提。这里出现了不同质产品、不可比效用,以及违反经济人理性假设的情况,但这种场景并非不可想象。如果“点对点”与“点对点”之间交互起来,在C2C市场基础上形成一个社区交换“场”,可以设想出消费者可能既实现充分竞争和全球大范围寻价,又可以不用货币结算的社会化大规模物物定制交换。而他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价值根据,很可能并非产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用户个性需求决定的快乐度、满意度。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3)
图2…1?后现代交换面对的实践问题
在这里,我们看出有三个层次的等价价值:一是使用价值、具体价值,它是物物交换或礼品交换的基础,可以通过QP(实物数量与实物价格)表现;二是效用价值(交换价值)、抽象价值,它是货币交换的基础,可以通过MV(货币数量与货币价格)表现①;三是意义价值,它是意义交换或意义均衡的基础,可以通过BH(信息数量与信息价格)表现。在需求的不同层次上,它们分别发挥着不同历史阶段交换的主导作用。
汪丁丁提出意义均衡的概念和定义,“意义,英文是‘meaning’,它在博弈论框架里对应所谓‘海萨尼转换’,采取主观概率分布的理性选择的个人之间的贝叶斯博弈。这个博弈必须有一个先天的共享信念,在这一先天的共享信念的基础上,每一个人可能理解其他人的策略选择的意义,并确认某一策略组合是符合某种均衡理念的。我们把这套先天的共享理念称为关于意义均衡—即共享的意义与行为的模式之间达成了阐释的均衡。”①
互联网提出的实践命题
后现代经济中的语言交换主要涉及互联网领域两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一是电子商务的定价机制,二是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对意义和知识的挖掘。它们都与“空床费案”的情况一样,具有将一物一价的现代交换状态解构为一物多价的后现代交换状态的意义。在现代经济中,一物多价的“价”是指价格,即交换价值;但在后现代经济中,这里的“价”演变为意义价值。意义价值可以还原为交换价值,但正如前面“一元不等于一元”的悖论显示的那样,意义交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互联网经济的定价机制:货币交换+语言交换
后现代是“两点定价”,其构成有两部分:一个是等价交换,这个等价交换起什么作用呢?资源优化配置,遵循“寻价制”;另一个是主观价值,越是一对一的主观价值越高,越脱离情境越不值钱。主观价值其实是“个性化价格”,与情感有关的价格。我想未来特别适合“礼品经济”的是个性化产品,全世界的“毛坯”可以通用,可成品只适合一个人,对其他人没有意义,这时价格就成了两个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就成了“对价”。这个“对价”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具体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毛坯产品”价格,但咱俩讨论的不是毛坯价格,而是在此之上的我能够证明的、我比你更了解的、你梦寐以求的东西。而他为什么乐意付高价呢?因为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
其实别人完全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一个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人的需要是潜意识的,但如果有人有好的调查方法和洞察能力来洞察你,社会就发展到由“等价交换”向“讨价还价”方向发展的时代。
过去“讨价还价”的目标是“讨”出一个“社会劳动必要时间”,是非个性化价格;以后将朝着背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讨价还价,背离越大,成就越高。
“个性化”也不是说前现代那种没边的东西。以后定价就相当于开门需要两把钥匙,一把是“理性定价”,相当于管理员手上的钥匙,还得一把“个性化”钥匙,最后会发现开门这件事其实是个集合{Ⅹ+a、Ⅹ+b、Ⅹ+c……}。普遍和个性化的集合将是后现代的本质。“礼品经济”的模型就在这里,每个人的个性化成分就是不可交换的部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4)
“交换”以后将不是单独使用,必须和“交流”并用。法律上的“对价”这个词就很好,这里面没有“定价”的含义,意思是只要咱俩之间同意就行,并不是非要公正。“礼品经济”将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换成传统经济术语,交流(相当于eBay上的竞价)+交换(平等)。在未来的“礼品经济”中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货币,二是语言。先是生产到“半成品”状态,剩下的根据个性化来产出。在这部分货币将退出,变成纯粹的“咱俩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包括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从“语形分析”进入到“语义分析”,再到“语用分析”,以准确地把感觉分析出来。
在经验直观上是这样一回事。比如,C2C交易,当社会需求结构越过某个临界线,每个人就倾向于将自己待交换的使用价值(货物或服务)变得差异化、个别化,一直掩盖到难以用一般等价标准衡量为止。所以,交易将不再是讨“价”还“价”,而是对话,即进行意义与意义之间的交换确认,相当于交互式训诂,一旦意义间对价成功,用货币表现的价值就被个性化地“浮动”了,显得像是主观定价的样子。人们愿意为个性化的定制付更高的价钱,意味着非定制产品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