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
而结果呢,会被上司追问半天?“是去批发市场买的吗?”“为什么不去文具批发市场呢?”“这种文具,质量过关吗?”“要是不好用的话,能退货吗?”“有没有多比较一下价格,是否还有更便宜些的?”“能不能跟他们谈长期合作,价格优惠些?”……
其实,作为下属,我们必须清楚,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笔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
更完善的执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任何疏漏;
更高的工作效率,要求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更低的费用预算,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更好的工作成果,希望下属能够想到做到他们所没有想到的;
……
总之,领导们都希望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心、更开心。作为下属,我们要知道上司想要的总比我们所能做的复杂,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总之,要想使得自己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到上司认可,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的高度,因为我们的意识和行动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个故事,大家可能很熟悉。某老板带着两个学徒,打算让学徒甲成为正式员工,而学徒乙感觉很不公平。于是,老板说,那你去集市,买些土豆回来吧。很快,学徒乙买了2斤土豆回来了,说2毛钱一斤,很便宜。随后,老板又让学徒甲去集市上买些土豆。很快,甲也回来了,非常兴奋地说:我去看了土豆,发现距离我们最近市场的土豆是2毛钱一斤,而那个较远的人们去得较少的市场却是1毛8;而且不仅土豆,像黄瓜、白菜、芹菜等蔬菜,都有不小的价差,这是个不错的商机如果可能,我们可以赚些差价。
老板说,这就是差别!的确,同样是去市场上买土豆,学徒乙所理解的和所做的,仅仅就是机械的买土豆回来;而学徒甲不仅买了土豆,更重要的是他还顺便了解市场行情,分析了蕴含的商机。由此,两人的表现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区别并不是在于老板吩咐或安排了什么工作,而是在于他们自己的意识和态度。
接到上司分派的一项工作,在明确哪些是上司想要的直接结果之外,还要考虑到,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努力,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顺带做到的,或者如何达到最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让上司惊喜的导向去工作,那么就容易调动我们的潜能,把简单的、烦琐的事情做到极致。而这些,基本上就是上司所期待的。
明确老板想要的远比自己所做的复杂,就会使得我们在机械完成工作的同时,更深地思考老板想要的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尽管没有说,或者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总之,当我们在接到一个来自上司的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要告诉自己,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所以我们就得开动脑筋、调动智慧,把工作做到最佳。
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在接受上司分派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日常工作中,接受上司分配的任务,执行到位,并把上司要的成果提交上去,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人听到上司喊自己的名字,就马上带上笔和本子跑过去,边听上司分配工作边做记录;回去之后,在考虑如何执行时,发现某些地方没听清楚,甚至连意图也没搞明白。
归纳起来,工作中类似的现象大概包括如下情况:
虽然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但还是有些地方没听明白、没搞清楚;
听完上司分配的任务之后,开始考虑怎样处理和执行;
执行过程中,某些没搞明白的事情,只能是边干边琢磨;
当最终结果出来后,却发现跟上司当初的要求,还是有差距;
……
确实,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下属们总是习惯于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之后,再开始行动。也就是先把任务记录下来,然后再思考上司所分配的任务是什么,期待的结果是什么,执行的思路怎样设计,过程和环节如何具体化,以及如何确保执行结果等问题。
笔者认为,下属在接受上司分配任务的时候,通常由脑袋、屁股、手和脚四部分组成。接受任务,多数都是屁股跑在最前面,首先出现在上司面前;随后,是把上司分配的任务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而后,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成了,便开动脑筋来思考如何解决或执行;最后所有情况都考虑完了才是用脚跑动起来,启动执行程序。
也就是说,在接受任务的时候,下属们的脑袋、屁股、手和脚是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于是,手会比屁股慢半拍,脑袋总比手慢一拍,而脚更会比脑袋慢一拍。暂且不论其中浪费掉的时间,其中损失掉的信息,也是导致各种执行问题的病因所在。笔者称这种等老板把话说完了再开动脑筋,然后行动的现象,叫做: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团队强调的是执行力,对个人则更注重行动力,而行动力最看重的就是快速、立即行动的意识和态度。在职场上打拼的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快速行动的意识,使得自己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执行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脑袋、屁股、手和脚,调整为随时待命的状态,达到四位一体的行动构成。
以上面的例子,对四位一体的行动力予以说明。当听到上司喊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首先行动起来的应该是脑袋,必须调动起自己的思路,准备行动;而后的才是屁股和手,由此可以实现边听边形成思路,例如,上司要的是什么,哪些是执行的要点,资源有哪些,风险有哪些,等等,并随时对未听明白的问题进行咨询,这样,等听完上司的任务,执行和行动的思路也就基本清晰,脚就可以动起来开始进入执行程序。
不等老板说完再行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意识。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而要在老板分配任务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开始设计执行思路和对策,把行动的时间提前到老板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完全合拍的音乐才可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自己满意了再把成果拿出来
当有工作成果要提交给上司审核的时候,第一反应:自己满意了再拿出来
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验收下属们的工作成果;在这个时候,笔者的做法并不是立即接受他们的成果,而是会首先问一句,“请问,你自己对此已经足够满意了吗?”
假如得到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那么笔者就会把成果接受下来;否则,就会请他们拿回去继续修改、完善。也就是说,笔者不会接受一份来自下属的,连他自己都不满意的所谓成果,管理者所要的是“成品”而非“半成品”。
上司的时间很宝贵,且精力有限。如果下属们所提交上来的都是“半成品”,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满意的话;那么,上司将会非常尴尬,因为这将耗用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难逃返工的结果。下属们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本身就说明还有修改和完善的必要,有继续提升和优化的可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者都会遭遇下面的状况,例如:
这是什么呀,让人看不懂,马上拿回去重新修改!
这个方案漏洞百出,稍微动动脑子就不会这样,重做!
我希望看到些新的东西,有创意的文案,而不是这种简单的照抄照搬!
你做的这个东西,我很不满意,纯粹是糊弄差事儿!
……
不要把一件“半成品”提交给自己的上司,不要把一件自己都不满意的成果提交给上司。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工作成果,暂且不论上司是否认可,是否满意,而首先要追问自己是否满意了。提交一份首先令自己满意的成果,是下属的基本职责所在。需要我们借助自己的脑力和智慧,调动周边的各种资源,把整体思路和流程整理清晰,甚至每个环节、细节都考虑明白,执行过程中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
把自己满意后的成果提交给上司,并不是一个过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最低要求。但是,现实中一些人所持有的态度则是“反正还要修改”,甚至是直接想敷衍一下,糊弄一下,能混就混过去。如此工作态度下,形成的工作成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态度是透明的,我们能够抱有“首先自己满意”以及“追求最佳”的态度,来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提交给上司令人满意的成果,不仅是做事的良心所在,是职业道德所在,更是涉及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
抱有追求最佳工作成功态度的人,即便可能由于经验、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不足,结果总会存在些问题;但是,毋庸置疑,这种态度是能够被看到的。而那种敷衍的,想草草了事蒙混过关的态度,会呈现在工作成果上,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
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首先是要自己满意,连自己都不满意的“半成品”,上司也不会认可。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我们所负责的工作的成果,第一反应应该是首先让自己满意,只有自己确认满意了,才提交给上司,呈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想看书来
必须知道上司的底线
如果某项工作需要变更或推延,第一反应:结果绩效是上司的底线
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协商、变更、妥协或调整的;相对而言,刚性的,不可商量的事儿却不多。或许正是因为很多事情可以讨价还价,可以回旋,结果使人们产生某种错觉,把所有事情看成可协商、可妥协的,甚至有人养成了希望通过协商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不把公司的制度、规定,以及上司的命令、任务等,太当回事儿。例如:
很多下达的任务,即便是明确规定了完成时间,也不能按时完成;
给了上司完成某项工作的承诺,而最终却没有拿出任何结果;
上司所要的结果,等执行结束之后,却发现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违反了公司的规定,却总希望通过例外甚至通过修改制度,摆平所有遇到的麻烦;
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如何按照公司规定或流程操作,而是先想如何绕过它们投机取巧;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发生问题而被追问的时候,下属们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借口予以拖延、搪塞、狡辩,希望变更或调整,甚至直接把责任推给别人,对此团队管理者也多是无可奈何。
毋庸置疑,任何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总会存在或者预留某些可供协商的“余地”;但问题在于,即便是有这个“余地”,也不能代表我们有进入这个“余地”的权利,更不代表可以使用这个“权利”。否则,汇总我们消耗在协商、讨价还价上的时间和精力,正是所谓“内耗”,绝对是惊人的。
笔者认为,下属有责任避免智慧和精力被过多浪费在“讨价还价”和所谓“妥协的智慧”上;要明确每个上司,其实都有一条清晰的底线,协商的“余地”必须是在这条底线上展开。
作为下属,在沟通和协商的时候,必须清楚上司的底线;可以就某件事情去讨价还价、协商甚至去狡辩,但要求是不能逾越上司的底线。那么,这条底线到底是什么呢?
绩效,上司所负责的绩效,就是底线。绩效可以表现为很多情形,例如销售任务、项目执行进度、结果要求、协办事项的成果等等。任何的工作沟通、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拖延、推卸等都不能触及,或者影响到上司所负责的绩效这条底线。
上司底线不允许挑衅,这是一个基本的职场规则。这条底线之上,多数事情都可以在和谐或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但是,一旦这条底线被碰触到,情况将变得非常糟糕,甚至不可收拾。
“底线”的上与下,是完全不同“质”的两个问题。作为下属,在安排工作,处理事务的时候,需要增强对上司底线的认知,知道哪些事情不可商量,哪些事情不可讨价还价,哪些事情上司是不可能妥协的,等等。尊重上司的底线,不在底线之下跟上司讨价还价,同时也会得到上司的尊重。笔者甚至认为,底线上面不远的那个危险而敏感的“红色区域”也最好不要触及。
下属要根据“上司底线”和那个“红色区域”,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意识,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便能够在那些“绿色区域”里可以自由地沟通、协商。
工作中,的确会有些事情,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