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孩穷着养 女孩富着养-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任何一个标准答案都未免失之偏颇,况且社会也在不断改变着对男人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它们经常被用在男人身上,作为对他们的赞颂:
  真实、深刻、敢为、风度、幽默、进取、浪漫、冒险、磊落、干脆利索、铿锵有力、堂堂正正、勇敢正直、宽容豁达、坚强智者、有责任感、真诚坦率、机智果断、强健体魄……
  还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当母亲带着疲惫的微笑将你捧给世界/ 你已经是一座高山,是一片大海了。/性别交给你一副重担,指给你一条路,/对你说:走吧,你是男子汉……/ 因为你是男人,一生就要有所成就……/男人!光荣的性别!/ 这光荣的全部内涵就在于去承担责任和义务,/做出牺牲和奉献。”
  是的,眼前这个小男孩被寄予厚望,这并不容易。对于父亲而言,言传身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对小男孩最贴心的支持。要知道,男孩“尚在接受培训的男人”,他们出于本能的行为习惯需要父亲的“循循善诱”,这简直是一门艺术。
  乔伊刚上大学时,父亲和他约定,每个月初给他寄500美元的生活费。
  乔伊还是头一次掌握这么多钱。最初的一个月,他完全没有节约的观念,三天两头跟同学朋友在餐馆挥霍。结果这个月还没有过完,他的口袋里就所剩无几了。乔伊没有办法,只好向父亲求援。父亲容忍了他的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过来。
  然而乔伊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第三个月刚过了一半,他就“预支”了第四个月的钱,然后在第四个月开始不久就捉襟见肘。于是乔伊只好打电话回家:“爸爸,我饿坏了。能把下个月的生活费给我吗?”
  “孩子,饿着吧。”这一次,爸爸很干脆地拒绝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三十美元的半个月里,乔伊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居然也熬过来了。
  从那以后,乔伊学会了精打细算,他发现,其实只有稍稍节制一下,省掉那些不必要的支出,每个月400美元就够了。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省下一些钱,来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譬如买书、CD以及捐款。当然,偶尔和同学到餐馆聚聚也是有必要的。
  

父亲应该传授给儿子的气质和品格(2)
乔伊很快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他的大学生活变得有意义了。为了锻炼自己,乔伊还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全家赚到了假期旅游的经费。
  乔伊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节约、做事有计划、追求目标和生活的意义、自立……或许还有更多。“孩子,饿着吧。”父亲说。这是只有父亲才能说的话,这种言简意赅的语言对男孩子是有效力的。
  

皮球与跳绳
爸爸要去体育馆打羽毛球,顺便带去了4岁的朱清和他的小表哥李勇。到了体育馆,爸爸跟球友打了个招呼,就给小哥俩借了皮球和跳绳,让他们自己玩。
  爸爸一边打球,一边关注着孩子们。他发现小哥俩玩起来非常不一样:7岁的李勇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4岁的朱清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秋千”,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李勇也模仿他来玩耍……
  表兄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我们回头看看孩子们成长的家庭:李勇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很 “用心”,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李勇不到4岁就开始学钢琴、练书法,难得有“独处”的时间;朱清的父母却比较“粗心”,经常让孩子自己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小朱清有很多自己的时间。
  一晃十年过去了,李勇已经成为一个小钢琴家,他的作品经常获得青少年钢琴比赛大奖。他经常到外地参加比赛或表演,每一次妈妈都要陪在他身边。有一次国外一所音乐学院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特招为学院的学生,于是李勇远赴重洋,开始了异地的求学生涯。这一次,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陪他一起去。然而只过了几个月,李勇就被学校退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勇完全不能适应外国的生活环境,他不知道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该如何生活,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下,他很快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回国疗养。
  小表弟朱清看起来没有表哥那样的才华,但是爸爸妈妈很高兴他正在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阳光少年。有一次,朱清和同学爬山,摔伤了胳膊,同学惊慌失措,他却很镇定地联系医疗队,等爸爸妈妈闻讯赶来,朱清已经跟同学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了。这时朱清还不到14 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1993年的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将矛头指向1980年前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夏令营中表现出的娇生惯养,同日本孩子的独立形成了强烈反差。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面对煮熟未剥壳的鸡蛋,一群中国孩子不知所措——“这是什么呀?”有的孩子问。“是鸡蛋。”“鸡蛋不是这样的。”孩子反驳说,他吃的鸡蛋是“白”的,如果这是鸡蛋,那么该怎么吃呢?
  这不是一个笑话。时至今日,当年的“小太阳”都已长大成人,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把一捆未长成的小麦放到现在的城市孩子的面前,很多孩子会告诉你这是韭菜。这有什么奇怪?没有人告诉他们小麦是这样的,家长们在为孩子剥鸡蛋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孩子还没有见过未剥壳的鸡蛋。
  当我们抱怨现代的孩子更为脆弱、敏感、生存能力差的时候,我们该反思的是不是自己呢?现实的状况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团包围,大人们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放在首位,他们关注着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的,面前总有一群为自己“鞠躬尽瘁”的大人,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需要——大人们早就为他准备的妥妥当当……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曾提出“独立成长论”,把独立归结为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当家长们采取包办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是为孩子营造舒适的环境,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这个道理很简单。特别对男孩来说,他们的发育比较缓慢,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较晚,如果家长仅仅因为怕男孩摔跤,就一直不让他学走路,那么男孩可能就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而永远失去健步如飞的机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如果家长仅仅因为男孩叠被子的动作慢,就抢过来帮他叠,男孩就会把叠被子视为一项不能为的事;再或者说,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差,如果家长在男孩刚开始学说话时就急不可待地代言,男孩就会对说话产生畏惧心理。由此可见,父母的包办其实是多么残忍!
  孩子的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当然无法独立生存,然而,独立却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走向,是成长的主要目标和必备条件。孩子如何才能走向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除了尊重孩子内在的发展力量,父母的帮助(而不是代办)是重要的辅助力量。正如蒙台梭利女士所说:“Help me to do by myself”,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没有什么比父母的帮助更有效果,也没有什么比孩子本身更有力量。
  

“你来决定这件事。”
有一天,爸爸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将偷来的男婴交给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施展法术,用最凶残的方法报复深深伤害了她的男人。
  不久,巫师告诉女人,他已经使用了最残酷的办法,请那个女人到指定的地方看一看。
  女人看罢,勃然大怒,因为孩子居然被当地最有钱的富翁收养了!
  面对女人的责问,巫师却说:“不要着急,等着瞧吧。”
  果然,许多年过后,就连这个女人也觉得过分了。原来,这个男孩在极其富有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练就强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然而,收养他的家庭遭遇突然的变故而破产,男孩从锦衣玉食的环境里掉出来,根本没有面对挫折的能力,他软弱无能,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了一段时间后,终于绝望而疯狂地在铁路上卧轨自杀。
  正在爸爸掩卷沉思的时候,3岁的儿子过来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本来要阻止,却想到这个故事,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孩子出门,决定观察孩子掌握了多少自己保护自己的本领。
  爸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爸爸便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儿子经过这些教育,小学四年级就能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但同时也有一些父母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一直很懂事,他学习从来不用我监督。”
  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陪着玩耍、穿衣、吃饭,大一些又接着陪读。在他们的过多干涉下,孩子渐渐形成了习惯,依赖性强,独自性差。后一种情况的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发现孩子的成长法则,洞悉他们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作主张的判决,他们给予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让孩子自动地产生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他们知道,孩子们会被这些话而激动不已:
  “如果你想的话。”
  “如果你真的希望。”
  “你来决定这件事。”
  “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
  “这完全是你的选择。”
  “不管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没问题。”
  “你来决定这件事。”——也许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在男孩充满叛逆的青春时代。然而,这些话却让孩子们感动,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是男孩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们并没有横加干涉,他们相信自己(特别在男孩不自信的时候)!还有一点让男孩觉得安慰,他们知道父母并没有走远,他们正在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并一定会在真正必要的时候出现。
  这种信任让男孩觉得沉甸甸的,没有人愿意辜负这种信任。这些感情会转化为前进的力量,这往往就是大人们所谓的“学习意愿” 。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思维与创造
在“男孩的天赋和弱势”部分我们提到,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当我们还在对女性的独立及其程度争执不休的时候,男性自身和社会文化都对男性提出了更高的独立要求。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力量。正如前面提到的试验: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们告诉孩子“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举一个爬树的例子。男孩在爬树之前,首先会观察树的整体,判断这棵树是够适合爬,以及自己能否爬上去。如果能爬,男孩就会开始下一步:从哪里开始爬?能够爬到哪里?与自己的体重相比,哪根树枝最稳妥?怎么爬?……需要确认的东西有很多,男孩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家长们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损失了这次机会;反之,男孩也许会掉下来,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爬树是孩子给自己寻找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激发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如果孩子想要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