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总体上说,考勤是要求一种特定的工作状态,像一种默契和约定。在特定的时间,你应该在,如果这种默契被打破了,那么公司与你的交往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客户投诉说找不到某员工,就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考勤不是一项好制度,但它是维护最低限度职业状态的技术手段。考勤考好了,工作不一定做好。但如果连考勤都无法保证,在职场上肯定会有问题。
  新经济对职业着装、是不是准时上班要求得不是那么严格了。在《Power Shift》(《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一书中讲到SOHO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但实际上,网易等新经济公司的员工仍然是每天整整齐齐地上班的。虽然在网上能解决很多问题,还是在一起现场交流效率最高。考勤不是好制度,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它是必要的约束。
  孙虹钢:
  大学刚毕业时,我在国家工商局的《中国工商报》上班,这是事业单位,规定是八点半上班。但几年中,我八点半准时上班的不超过十次。后来,我做了一个小公司,突然发现特别需要员工准时上班。现在,我在编杂志、报纸,编辑部不要求坐班,但如果我发现编辑们按时在那里坐着,心里就暗暗高兴。考勤实际上是“考懒”,看看谁偷懒了。我对编辑们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星期一你可以和人逛街,没人管你;第二,不要跟我讲你有什么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的工作是弹性工作制,那就意味着是7/24。人与人可能不一样,我试过上午睡到自然醒,十点或十一点到单位,下午四点就回家,好像一下子就特别懒散了,我觉得这样做会把人废掉的。不通过考勤这种手段,怎么衡量员工对待这份工作的态度呢?事实上,特别在意工作的人,会全身心地投入,不用公司说,自己都会来得很早。
  袁岳: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最喜欢准时出勤,又特别出活的。其次喜欢准时出勤,还可以出活的。第三喜欢的是不准时出勤,可以出活的。最不喜欢的是不准时出勤,也不出活的。员工喜欢出活,但喜欢不一定准时出勤。员工觉得:“我的活大致交待了,没少出勤,也对得起你。如果我没出勤,没出活,但有理由,比如生病了,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但老板不喜欢这种情况。从这个问题的喜好顺序来说,老板与员工有反差。老板要维护秩序,他需要一种存在——“presence”,看着大家忙忙碌碌,觉得很好。当员工出现在老板的视线中之后,老板有安全感。哪怕稍微少干一点儿活,也没关系。如果一进去公司看见没人,老板第一感觉就是办公室租亏了。如果稀稀拉拉来两个,又来两个,老板马上想:“人家看我们公司像什么?客户来了脸面往哪儿放?”在老板眼里,公司是一个专业组织。而员工看到的是自己,觉得:“我对得起你呀!你看他天天加班,干的活还不如我多呢!”
  

出勤状况不好,老板进公司看见没人,第一感觉就是办公室租亏了(2)
孙虹钢:
  老板总是想要控制员工。如果员工总在眼前,老板就觉得放心。如果总是不在,老板就会想:“是不是跳槽啦?还说不定干私活呢!”
  袁岳:
  看不见人的时候,想象力空间挺大的。
  孙虹钢:
  在员工活干得不怎样时,出勤状况好容易得到老板心里的原谅。员工的态度就是在说:“你看我天天来,没功劳还有苦劳啊!”金山公司的HR向我介绍他们提升员工出勤状况的经验,他们要求软件工程师也要考勤。老板提出:不准时出勤就罚款。但人力资源总监觉得不好,就采取了心理加压的方法。每天早晨,人力资源总监和部门经理在电梯口向每个晚到的人微笑着说:“你好,早上好!”员工一开始感到紧张,赶忙说:“啊?我迟到了吧?”领导们呢?就皮笑肉不笑地回答:“我不知道啊!”他们这种苦肉计会给员工制造出一种内疚感。三天之后,确实没有人再迟到了。但这样真的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吗?恐怕大家心理仍然很不舒服。
  袁岳:
  让你面对人产生内疚,也可以让你的心理面对机器产生影响。为什么用打卡机?在一定程度上让你面对机器。晚了五分钟,打卡机记录了,你心理上也就有记录了。
  孙虹钢:
  这种机器引出了替人打卡的现象。现在有指纹打卡机了,比银行还严格呢!考勤最好的员工可能不是最好的员工,老板会在业绩不好或闲着没事干时抓考勤,考勤变成了老板自己找心理平衡的方式。
  袁岳:
  员工会忽略考勤,重视加班,觉得加班的功劳足以抵消考勤不足的过失。
  孙虹钢:
  员工与老板强调的方面不一样。有的公司规定加班到晚八点以后,可以报销一顿饭钱,可以坐出租车回家。这样,有些员工,特别是单身汉,一定会干到深夜10点,吃饭,再打车回家。
  袁岳:
  考勤像游戏似的,因为老板与员工的视角不一样,不大可能有完美解决的方法。这种斗争是长期的。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是以低端工作为标准制订的,是八小时工作制。哪些算加班?加班是否可以抵消出勤不足的过失呢?有的人加班了,比一般的人加的多,产出也多。对于多付了工作时间、多产出的人,要给予奖励。让大家明白以产出为标准,不是奖励加班,是奖励产出。考核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
孙虹钢:
  小团体存在潜规则,有利益关系。有时候变成山头,不太好控制,有时候能成为集团力量。公司中存在不同小团体,就会有相应不同的气氛。某些人说:“公司气氛不好,但我们部门气氛好。”其实这样很危险,老板和其他部门都不会支持你们。因为你可能搞成一个小团体,如果搞不好,会变成老板的心腹大患。有时要拆开部门,使原来的潜规则失效,这有助于老板管理。比如,最近几大电信运营商的老总对调,有可能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袁岳:
  小团体有两种,第一种是传统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小团体,比如同学、亲戚、哥们儿、战友。这种小团体比较生活化,它可能循私情破坏管理规则,但员工比较喜欢利用这种小团体。比如,说起同学、战友,大家都觉得感情好,好办事。
  第二种小团体是从现在的工作关系中产生的,这其中有自愿的成分。盖洛普公司测试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同事中有没有好朋友。从好朋友那里,能够得到正面的帮助和鼓励,员工对公司的正面感觉越强,越会觉得公司适合自己生存。小团体能够化解或者缓和公司、制度空间的僵硬感和矛盾。如果小团体中有人帮你做了一件事,老板说不错,你会感觉很好。
  利用小团体可以改变谈判地位。越是有小团体的人,谈判能力越强。老实工作的人可能会倒霉一点儿。如果小团体是透明的、可模仿的、可评价的,则是没问题的。不能放到桌面的关系很可能是不好的。培养好的小团体有助于推动公司价值观的传播,单一的个人尝试可能没办法推动新事物发展。变革中的规则是1加2加5加2。这个意思是,任何变革中都可能有一个人是领导者,两个铁杆支持的,五个人看热闹,两个人反对。一个人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大部分人民群众是看热闹的。公司中的小团体可能是兴趣小组,比如,读书俱乐部或探险俱乐部。可以设置一点儿个性化的奖励,比如,设置“炒菜最佳奖”、“擦地最佳奖”、“孩子最聪明奖”等。成立小团体的目的是要正面推动公司价值,而不与公司主流价值竞争。
  孙虹钢:
  我们部门设立了两个奖,一个是大头猴奖,另一个是猪头奖。今天,谁出了一个聪明的好点子,就在他桌上放一个大头猴。谁说了一件比较乐的事,大家看着他乐,就在他桌上放一个猪头,结果大家都抢猪头。别的部门很羡慕,都说我们部门气氛好,也学。
  袁岳:
  从员工角度来说,小团体最重要的作用是产生非公司层面的激励和支持。公司里产生的激励和奖惩行动会产生制度和系统的压力。你真的成了标兵,不见得好受。你被批评了,会很没面子。而小团体的帮助带来的压力较小,有小团体的时候,往往员工与公司联结的界面更加柔软。小团队能够起到润滑作用。
  孙虹钢:
  小团体很可能是跨部门的,在其中会产生意见领袖。这在公司员工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比如,电脑坏了,需要修理,谁都很难请到技术部门的人来,但有人就可以打个电话给技术部门说:“来帮个忙吧!”一句就解决了问题。在公司做事,有时要使用不同的规则。
  袁岳:
  但小团队存在改变交易原则的可能性。小团体为了保持某种自身利益,可能会损失公司效率。所以,小团体要透明化。
   。 想看书来

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交往效率低
孙虹钢:
  职场上的朋友很少有目的单纯的朋友,一般都是有共同的经历、爱好和共同目标的朋友。比如,前面提到的,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插过秧。职场上的朋友则是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圈子朋友,比如,媒体、调查、咨询和IT行业圈子的朋友。这种朋友往往是与工作有关的,比如,你的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随着个人发展,更多的是工作以后建立的职场上的朋友,这总是带有功利属性。如果一个人很重视维护朋友圈子,则会对他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好处,这也是一个人的职业资源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跳槽能把朋友资源带过去,则是一种重要的筹码。
  袁岳:
  我们调查过一个家大型钢铁公司,结果反映出公司内员工的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爱理人。这反映出这个公司员工的社会资本意识较低,个人自我意识高,但这会让个人的社会认同度降低。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社交规模化了,人们认识的陌生人的数量比以前大了,但是将陌生人转化为朋友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和知识较少。很多人的做法过于功利,“无事不登三宝殿”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关系,要有由头。两个人之间要有合理、适当的由头建立和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需要会自然得到满足。很多人没有及时地将社会联系变成社会资本。
  交往要有多样性。比如,几个朋友一段时间内总在一起喝酒,但总是相同的人在一起喝酒,情感都会降低。与不同的人喝酒,下次你跟别人吹牛的内容都不一样。再回去跟以前的一帮人喝酒,你们的情感反而会提升了。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信息量小,交往效率低。
  交往要有常规性。没什么事的时候象征性地打个电话,说:“没什么事,想你了。”如果五年没见,有事再找同学,聊完后,觉得对现实帮助不大了,人家帮你也不爽。
  交往还要有双向性。不要总是去找人家帮忙,也要帮人家。要多交往一些有圈子的人,交往单个的人,投入多,收益少。从一个人改进社会关系,形成社会资本的角度,要尽量认识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人。同行相轻,换一个领域容易赢得朋友。不同领域建立的朋友,再回同行业中又变成资本。
  要先期投入。不要让人家先付出。感动是一种人情,你先做了一些事情,别人就欠你人情了。另外,多聚会,多参加组织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更多的人认识和交往。同样1000元钱放在两个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两个人做的事情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员工有社会资本的概念,会在公司发挥更好的影响力。
  孙虹钢:
  加入企业之前,要考虑进入这个公司能认识什么样的人。朋友间要互相体现价值,有这样一个规则:想加深关系,就让朋友帮你的忙。他帮你的忙,是他的投入。他投入后不愿意否定自己,就继续帮你。你想加深与朋友的关系时,不一定是你帮他,而是让他帮你。
  袁岳:
  这就是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你找人家帮忙是套人家的资源,下次人家找你帮忙,你心态就很平衡。这就是礼尚往来!不往来,就没礼了。来来往往提醒了各自的角色、权利、义务和责任。老板对员工,除了真金白银的好处,给不给社会交往的机会也是重要的因素。给你社会联系的机会,是信任。有了较强的社会资本,你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就会不一样。
  

一个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