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解红楼梦-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就是隐喻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嘛,这是一种诗谶。这个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举例。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谜语,“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回目上说得非常清楚。那一回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送到贾府一个灯笼,灯笼上有一首诗,然后其他小姐们也都做了一些灯谜,然后大家都挂着灯笼娱乐了。我们看贾元春的那首诗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的谜底是爆竹,就是比较原始的鞭炮了。我们看这不就隐喻她封了皇妃“一声震得人方恐”,但回头一看粉身碎骨了。二小姐贾迎春她做了一个算盘诗谜,后两句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我们知道算盘珠上边两个那是阳数,下边那五个子是阴数,这样子拨拉来拨拉去,它是很乱的了。阴阳当然是象征夫妻关系了,我们知道最后贾迎春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被她的夫婿孙绍祖是给虐待死了,所以算盘诗谜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暗示了她的结局。此外,其他一些回目里边,也都有类似的这样一种谶语式的谜语。所以我看第二十二回的回目叫做“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就是贾政看这些小姐们的谜语后,感到一种悲哀,一种不详的预感,小说是有正文描写的,这是第二种谜谶。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演戏,我们知道贾府里边有一个家庭戏班子,贾元春归省的时候买来的一些小戏子经常演戏。我们看贾元春归省的时候,点了四出戏,旁边有脂批说得非常清楚,“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那就说这四个戏它们所象征的四个关键性的情节。一个是《长生殿》里边的一出,那是伏元妃之死。我们知道《长生殿》是清朝洪昇的剧本,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元春也是贵妃,所以它要用杨贵妃的结局来影射贾元春的结局。另外一出戏是《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旁边脂批说伏黛玉死。它用杜丽娘的悲剧来影射林黛玉未来的悲剧。还有一出是伏贾家之败,那是《一捧雪》里边传奇《豪宴》。还有一个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个是《仙缘》的那一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这是影射了八十回以后的四个关键性情节,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贾家抄家,贾宝玉出家。这就是戏谶。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它是具有谶语性质的,我就举一个最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七回刘姥姥走了,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汇报。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娘家的关系,正好王夫人到她妹妹薛姨妈那儿去了。周瑞家的就找到了薛姨妈那儿,薛姨妈就抓差,拿出了12支宫花来,让周瑞家的送给贾府的各位小姐和王熙凤。第七回送宫花的那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送宫花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我们看送到贾惜春的时候,作者设置了一个个具体小说的情境,就是贾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儿呢。我们看贾惜春在小说里边,从作者描写的计划里边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因此在第七回之前,她虽然露过面,但并没有描写过她的一言半语,这是第一次开口说花。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她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这是符合当时的那个情境,因为她和尼姑在一起玩,这时候贾惜春大概就是五六岁吧,很小,她这时候绝对不会有要出家当尼姑的想法。但作者却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暗示了贾惜春未来做尼姑的结局,这是小说中贾惜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就是语谶,当然这个语谶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就举这样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是谶语法。

    第三种影射法,影射法也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大家都很熟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每一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明显的感觉。确实是这样子的,晴雯和林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会做人等等。因此作者在写到晴雯花袭人的时候,其实她们的结局,她们某些命运的故事,它是影射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类似的结局,这就是影射法。我们也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们看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晴雯死了,贾宝玉怀念晴雯,写了一个诔文,“贾宝玉杜撰芙蓉诔文”。然后在芙蓉花前念这个诔文,念完以后,突然听到有一个人说,“好新奇的祭文”,定睛一看原来是林黛玉,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贾宝玉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的改法,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原来是“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公子、丫鬟”不太文雅,最后改来改去,改成这个了。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等于当面说你我呀,“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那个“卿”,就等于是贾宝玉当面和林黛玉说,咱们两个没缘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就用林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影射关系,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林黛玉的死,这都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我们也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另外一种影射办法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用物品来影射人。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讲到了,比如说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此外小说中给一些重要的女儿,都有一种特定的花卉做吉祥物。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吧,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四种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还不叫巧姐,后来刘姥姥给起的名。两个人交换了柚子和佛手。旁边脂批指得非常清楚,“小儿常情,伏脉千里”,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暗示了八十回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所以第五回册子判词上,巧姐是画着一个村妇在那儿纺线呢,那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遇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她最后嫁给了板儿了,这就是说前面的这个情节,两个小孩交换水果,实际上是引导着八十回以后他们的结局。还有一个完整的回目,它引导着后边一个相应的回目,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梦》是个大对称的结构,那是非常具有文学慧眼的,确实是这样的。前面的五十四回写兴盛,后边五十四回写衰败,就是风月宝镜的正面和反面,所以它甚至在某一个回目上,它后边和前边它都有一些对应的。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脂批,说“此回文章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你还懂不到它的妙处呢,这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只有三十回。然后说怎么妙呢,他说“此回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则写二仆,后者则直指其主”。现在我这回写的是袭人和平儿,这是两个仆人丫头,那么后边则要直接写到她们的女主人了,那就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说“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不可箴”,说二十二回的时候,花袭人劝贾宝玉,贾宝玉虽然是根本不接受,但是表面上还是接受点。但是到了那一回以后,贾宝玉的逆反思想就非常彻底了,根本不接受任何的劝诫。然后又说“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不能救耶”,二十一回的时候,王熙凤还占贾琏的上风,还威风八面,而到了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的时候,已经是勉强在挣扎了,她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即将走向衰败了。然后脂批就感叹,说盛衰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呀。我们看它这里边影射一个完整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第二十一回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后前呼应的。也就是说二十一回是直接引导着后边的那回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引导的文章,这是引文法。

    最后一种化用典故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史,汉赋、唐诗、楚骚,宋词、元曲、民间戏曲小说,浩如烟海。这样一些浩如烟海的典籍里边,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我也举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吧,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有那个品种了,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呢,叫做湘妃竹,这个典故是非常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他一个很有名的诗,里边有两句,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那首诗,其中就说到,“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想像娥皇女英,仙女下凡了,“斑竹一滴千滴泪”。我们看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都知道,第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看她册子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个《乐中悲》曲子里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那就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的爱情的两个象征,这是分阶段的。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那个段,所以你看鹅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多么巧妙啊。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没有明确说,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潇湘妃子是个别号。你细分起来那是不相上下的。你别号名说了,我这暗说,但我这是正式姓名里边的。妙不可言,你看多么巧妙,这就是化用典故法。当然这个化用典故法,说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我们看曹雪芹用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天衣无缝地照应了八十回后情节的发展,这是非常可靠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探佚的最主要的根据。

    那么下边我就讲一讲我们根据探佚的这样一种方法,八十回以后的某些具体的情节发展。我就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黛玉之死。我们先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后四十回续书影响比较大的。我们看续书写的是掉包计,钗黛争婚。而原著却不是这样子,这里边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原著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宝玉的婚姻问题,是和家族内部的争夺财产的权力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贾家地位由兴盛到衰败,这个走向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知道贾宝玉结婚不是一个单纯的娶媳妇问题,它是意味着财产权力的再分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贾宝玉一结婚就意味着成人了,成人要继承财产,宝二奶奶就要管家了。我们看贾府的基本矛盾,它是两个,荣国府了,一个是二房中的嫡子派和庶子派,王夫人和贾宝玉是嫡子派,那么庶子派赵姨娘、贾环,前面有好多描写了,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举例,斗争很激烈。包括魇魔法,要害死凤姐宝玉,凤姐虽然是大房儿媳妇,但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归依在二房管家。因此她实际上是二房嫡子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