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熳友Ф匀逖Ы辛搜细竦淖芙岣爬ǎ蛊湎低郴币驳贾氯逖П皇孔×恕
朱子学具有思辨主义、主知主义、道德主义、严格主义的特征,与具有战斗性的佛教和老庄思想相比,具有护教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孔子教之道
虽然朱子学符合了为政者的需要,但是被接受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朱熹身为南宋官僚,难免不被卷进政治旋涡。当时南宋朝廷中,宰相赵汝愚和韩侂胄(1152—1207)分为两大派系。朱熹属赵汝愚派,他研究的学问被视为“伪学”而遭禁,其门生也遭到*。这就是有名的“庆元伪学之禁”。庆元为当时的年号。“伪学之禁”的解除在朱熹死后两年,是韩侂胄为赢得民心而采取的政策。朱子学逐渐被完全解禁,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朱子学并非一开始便是迎合为政者需要的。
朱熹对儒学作出的经典阐述,在元延祐二年(1315)被列为科举考试?
102儒教三千年的指定科目。虽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时期科举制度被一度废止,在此后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了明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也为科举所用,朱子学的官学色彩逐渐浓厚。将学问作为立身出世的道具——这是朱熹最不齿的,但很具有讽刺性的是,他的学问却为科举所用。
明代王守仁(1472—1529)提出了理即为忍耐心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号阳明,因此他的研究体系也被称为“阳明学”。朱子学为思辨式渐进思索,提高知识积累,主张“格物”,即洞悉世间万物。理学除自身外还包括外界事物。而阳明学强调“心即理”,良知存在于人的内心,应当释放出来。阳明学提倡“行知合一”,重视行动。
用佛教语言来形容,朱子学为“渐悟”式,阳明学为“顿悟”式。
阳明学与朱子学一样,都将“理”视为最高,皆为“理学”,但其实质与训诂学完全不同。朱子学在官学化后,便丧失了其精华,因此有人认为阳明学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作为与官学相异的阳明学,其性质是反体制的。
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被作为官学,阳明学者佐藤一斋(1772—1859)曾在昌平黉讲授朱子学。熊泽蕃山、大盐中斋(1793—1837)、佐久间象山(1811—1864)、吉田松阴(1830—1859),甚至西乡隆盛(1827—1877)等具有阳明学倾向的人物,都是反体制的。其中大盐中斋甚至一度掀起叛乱。热衷于王守仁《传习录》的吉田松阴,其阳明学倾向为松下村塾的弟子所传诵,在高杉晋作(1839—1867)等人的自作诗中提到:
王学振兴圣学新,王学即王阳明学。
然而由于日本的阳明学为非官学,没有发展为明确的学派,因此大多?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3103追随者也没有自称为阳明学徒。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儒”的流派。
“儒”在先史时代是以巫师、祈祷师的形式出现的。
孔子出现后,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思想学派之一,儒教被认可时可以称之为“原始儒教”。
进入汉代,“儒”在为政者的保护下,成为国教,之后朝着“训诂儒教”的方向发展。
到了宋代,“儒”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朱熹为系统化的集大成者,当时为“思辨儒教”。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未曾出现过实质性中断。无论是训诂儒学还是思辨儒学,都继承了先史时代原始儒教的祭祀制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原始儒教时代,脱离了充满鬼神的太古世界,进入了人性世界,虽然与鬼神保持了距离,但并没有放弃对鬼神的敬仰。孔子所重视的礼乐就是为祭祀而定的制度。
训诂儒教致力于本质性地、正确地继承和传播儒学,对于祭祀自然是精心地诠释和传承。
思辨儒教提出“理”为绝对,而“理”的内容中也包含哲理。礼乐的表现形式祭祀也是备受重视。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以及孔子,皆为圣人,被视为绝对。其中周公之前的人物都处于传说时代,圣人像不清晰。如,尧与舜便极其相似。禹之后出现了世袭王朝,形象也大致相同。武王继承了文王所创下的业绩,灭殷后建立了周王朝。文王在周朝建立之前去世。武王高举文王的牌位攻陷了殷。周王朝创立后,武王之弟周公制定了文物制度。因?
104儒教三千年此可以说,周王朝是由文王、武王和周公三人所创立的。
圣人中,唯有孔子既非天子,又非王朝创建者或有功之人。并且距离现在时代最近,又留有著作,因此他的形象最为清晰。朱子学标榜“回归孔子”,将儒学的中心由原来的五经改为四书,便是其回归的环节之一。
诗、书、易、春秋、礼、乐为六经,诗、书、易又称《诗经》、《书经》、《易经》。秦始皇焚书时,《乐经》亡佚,汉武帝时期曾设有五经博士。称《周礼》、《礼记》为礼,因此“六经”一词一直沿用。
《礼记》中有《大学》、《中庸》两个篇章,自六朝起,对这两个篇章单独作注,逐渐成为了单独的书名。宋代后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五经是由孔子编集而成,其内容并非孔子个人的言论。《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主张言论。《孟子》是另一位儒学哲人的言论。与五经相比,朱熹更重视四书,这反映了对孔子及其继承者的重视。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因此朱子学又被称为“孔子教”。
孔子为圣人之一,但较之圣人系谱中周公之前的诸位圣人却大不相同。周公之前的圣人“遥不可及”,称他们为圣人,是出自孔子之口。与形象模糊的圣人群相比,孔子才是“圣人中的圣人”。在朱熹看来,孔子是绝对存在的。
儒之传入(1)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儒教传入日本的情况。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儒教经典在庆神天皇时代传入日本。《日本书纪》中提到,阿直岐是百济王派到日本国的使节,由于他?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5105熟读经典,于是被荐为太子菟道稚郎子之师。翌年,王仁到达日本。《古事记》中称王仁为和邇吉师,他带来了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
据《日本书纪》记载,当年,即庆神天皇十六年,百济阿花王去世,有朝鲜文献旁证,该年为公元405年。
关于儒学传入,一般认为纪记的记载不可靠。日本史学家认为熊略纪之前的记载的可信度都不高。开篇为“天地玄黄……”的《千字文》为梁汉武帝命周兴嗣所编写,因此《千字文》应出现于6世纪前半期,而不可能在405年被传入日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千字文》的真书是由魏朝钟繇所创,由周兴嗣临摹。之后,东汉章帝(75—88年在位)所写的部分《千字文》章节,被作为第一篇历代帝王法帖收录在《淳化阁帖》中。如同日本的伊吕波歌,将不重复的一千个字按照四言形式,编成二百五十个句子,用作启蒙教育。
日本的贝原益轩也曾试着创作出了《千字类合》。庆神天皇十六年传入的《千字文》或许是周兴嗣之前的同名之作。
佛教的传入也是如此,将经典或佛像献于朝廷的时间作为传入时间,过于形式主义。
随着与朝鲜半岛的往来日渐频繁,通晓文字且熟知儒教经典的人也来到日本,他们的身份多是私人讲师。
从江田船山和稻荷山古坟出土的刀剑铭文,经考证被认为是5世纪中叶之后到6世纪之间的物品。大约在4世纪左右,外国人将文字记载的儒之思想传入了日本。这好比是日本在懂得人情世故之前,就已经接受儒教思想了。也或许在这些列岛上的原始风俗及思想中,就渗透着儒家思想。然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不光是儒教,还有道教。
4世纪,中国盛行道教。太平道在黄巾之乱中被*,于是改变了存在形式,潜伏起来。五斗米道被魏降?
106儒教三千年伏后,受到了优待。外地人的驻扎地——朝鲜至山东半岛——是盛行道教的土地。传说欺骗秦始皇的徐福便是出身于山东的道教系人物。
日本固有的风俗和思想中,在开化之前就混杂了“儒”和“道”的成分。
然而,从历史记录来看,可以表明受到了儒家影响的是太子制定的宪法十七条。日本为了实现建设律令国家的目标,开始重视儒家。
空海曾就读的京师大学堂,便是以培养律令制官僚为教育目的,儒学文献被作为了教材。
然而日本采用的形式不同于中国。例如,与唐朝学制相比,日本将《老子》从教材中排除掉了。唐朝皇室自称为老子的后裔,因此道教的地位较为特殊。宫中行事也皆以道教为先,其次为佛教。而在日本,老子则被完全摒弃。
日中在儒教上的差别在此不作赘述,简单概述几点:
在中国,经常讨论“儒”是否属于宗教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争论的热点。从重视祭祀,具有“天”、“天命”的神学概念来看,“儒”应被认为属于宗教。然而,另一方面,“儒”作为伦理道德思想,具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思考方式,因此有人认为“儒”具有非宗教性。前者称为“儒教”,后者称为“儒学”。 。 想看书来
儒之传入(2)
在日本,以汤岛圣堂为代表,虽供奉孔子,然而却并不将“儒”作为宗教来看。关于“儒”是否是宗教的问题,在日本近代几乎从未被讨论过,“儒”的非宗教性不言自明。虽然也用到了“儒教”一词,但是所谓的“教”不过是等同于教育、教训的“教”。
儒教被作为学问教养传入日本,但是却未渗入到生活中。因为要渗入到生活中,必然包含宗教的因素,而儒的宗教性因素中重要的部分是对上天和祖先的祭祀。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7107祭祀祖先分为多个阶段。在日本,亲属类别根据法律明确规定,而在中国则是根据现实的称呼来表现,绝不允许出现混乱,因为这与祭祀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亲属称呼上,日本简单分为“おじ”、“おば”、“いとこ”。而在中国,称父亲的哥哥为“伯父”,称父亲的弟弟为“叔父”。这关乎祭祀的顺序。称母亲的兄弟为“舅父”。在日本,舅表示丈夫或者妻子的父亲,而在中国,舅表示“岳父”或“岳丈”。称父亲的姐妹为“姑母”,母亲的姐妹为“姨母”。称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丈”。父亲兄弟的妻子为伯母或叔母,也称“媪”、“婶”。母亲兄弟的妻子既可以称为舅母,也可以称为“妗”。
日语中“おじ”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丈、舅父、姨夫等,这些称呼必须一一分清。小时候,如果称呼错了,便会被骂为“蕃”。蕃指不知礼节的野蛮人。
日语中的“いとこ”,在中国则表示为“堂兄”、“堂弟”,女性则表示为“堂姐”、“堂妹”。这仅限于父亲兄弟的孩子。对父亲姐妹的孩子不这样称呼,对母亲一方的亲属也不这样称呼。“堂”表示家,阳系即嫡系的兄弟姐妹冠以“堂”字,此外的兄弟姐妹则称为“表”。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我出身于亲戚众多的家族,经常会在称呼上出错,因此常常被骂作“蕃”。于是便问父亲该如何区分这些称呼时,父亲回答道:
这大概是历史上传下来的。对于“外戚”,都称以“表”。
简单说来,同姓的称为“堂”,异姓的称为“表”。
在中国也有同姓之间不婚嫁的大原则。然而法律上并未作限制,近来也有同姓之间通婚的,但在守旧的人看来,这也是“蕃”。
?
108儒教三千年父亲的姐妹结婚之后,她们孩子的姓与自己的不同。因此称他们为表兄弟或表姐妹。
麻烦的是母亲姐妹的孩子。我的母亲不姓陈,姓苏。母亲没有姐妹,如果有,就要和苏姓以外的人结婚。如果与姓陈的人结婚,那么所生下的孩子也姓陈,和我的姓一样。然而也应该称他们为“表”。虽然是同姓,但也不能称“堂”。
在中国,牌位被称为“神主”。其中大多供奉的是五代之上(有的是七代之上)祖先的名字。供奉同样祖先的兄弟姐妹为“堂”,其他则为“表”。
儒教极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因此在兄弟姐妹的称呼上十分严格。虽然父方和母方的血缘关系分量相当,但是却不允许称呼上的混淆。
儒教虽说被传入了日本,但是其中的祭祀部分却被摒弃了。汤岛圣堂及闲谷学校中虽供奉孔子,但也不过是一种礼仪。
从“おじ”、“おば”、“いと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