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对方向 教养孩子(2)
久而久之,孩子会自怜自怨起来,当带到校门口之前,他们紧搂着大人就是不肯进教室;当看到心爱的玩具,哭着要买就是要买,孩子的心里已经起了变化,那种感觉就是:“我很可怜,你们应该补偿我。”
想想看,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独生子女怎么不会越要越多、越吵越大声呢?也就是这样,他们会养成了“不敢面对挫折”“虚荣心强”或“依赖性极重”等个性特质。
我建议大人们要改掉“可怜”独生子女的心态,换一个正面“平常心”的感觉来和他们互动。越是一般性地教导孩子,越是正常化地建立游戏规则,独生子女在“一视同仁”的感觉中,反而更有自律性、更有自我期许,才不会觉得爸爸妈妈对他(她)有所亏欠。
迷思之二
错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
正确:只要父母在教养独生子女的过程中,不要毫无原则地“让步”,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学到“尊重”和“分享”。
有对夫妻曾来求助,他们碰到的困扰是念中学一年级的女儿非常娇纵,妈妈的说法是:“女儿从小长得漂亮可爱,我爱人把她当‘公主’宠爱,什么都依她,有时候女儿打他,他还笑嘻嘻地无所谓;我要管女儿时,爱人还跟我吵架,说我管太严了。”
“公主”的爸爸一脸懊恼地告诉我:“女儿小时候真的很可爱,嘴巴又甜,她如果犯错,我都不忍心罚她,但是现在长大了,她变得任性,讲话口气又很凶,让我们夫妻俩都很头痛……”
我建议他们夫妻俩要重新沟通清楚、建立共识,才能对女儿有明确的规范,让她学到分寸拿捏、适度的自我约束。
一般而言,孩子的任性行为,为人父母也要负起大部分的责任,有时候就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特别宝贝,以致孩子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等到孩子的偏差行为出现了,才懊悔莫及啊!
为了避免孩子任性,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例如:在公园的游乐区、在书店的阅览区、在同事聚餐的家里、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等等,让孩子学会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学到分享的方法和经验,那么,孩子的热忱、开朗、积极、创意、合群……各种优良的个性特质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了。
迷思之三
错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
正确:父母不要为子女做太多,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得到磨练的机会。
说来也值得深思,当有些父母在怪罪孩子太依赖他们时,却没想到一切可能是自己本身太“依赖子女”所造成的。子女吃不了苦,可能是我们做父母的提前帮孩子打理一切了。曾经有位离婚少妇提及妈妈和她的关系,她说:“我在结婚的前一晚,妈妈哭了一整个晚上,就是舍不得我嫁人,她说担心我吃不了苦。婚后,我也三天两头往娘家跑,后来我真的受不了婆家的生活,干脆离婚回到妈妈身边,可是现在变成我妈妈一天到晚还在管我,让我受不了。”
这位离婚少妇碰到的困难就是“母女黏结太深了”,妈妈不论在生活上、在情感上都非常依赖独生女儿,连她要结婚都舍不得,这使得女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学会和爱人过好新家庭的生活,没有学会认清生命中的角色,要从“女儿”逐渐走向“老婆”和“妈妈”的角色。
当离婚少妇的生命角色又退回只做“女儿”时,她却依然不快乐。这也就是所有独生子女父母的警惕,你的放手,孩子才有展翅高飞的成长机会;你的放心,孩子才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找对方向 教养孩子(3)
至于独生子女的爸妈如何做到不要依赖子女,当然,你要练习自我成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当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亲密又独立的时候,孩子才能勇往直前、迎向人生、不怕吃苦了。
迷思之四
错误:独生子女逆反心理特别大。
正确:大人若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需求,又有正确的沟通技巧,独生子女就不会用“顶嘴”或“不理不睬”的方式响应。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逆反心理。
所谓的“逆反”心态,它的因素有三:
1.父母权威,子女反弹
有的父母习惯用教训的口吻、用负面的语词来责怪孩子,当孩子有极深的挫折感时,终将忍不住地想解释、想争辩,结果这样的行为一出现,父母又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顶嘴了。
2.父母唠叨,子女反弹
不少的爸爸妈妈把全副心力放在独生子女身上,举凡生活作息、课业学习、同学往来等都在密切的关注下,这时,不免以重重复复的提醒、唠唠叨叨的语词,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这个时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们不喜欢被当做小娃娃般地照顾,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父母一再叮咛时,子女在不耐烦之余立刻出言不逊或不理不睬,结果就让父母难堪失望了。
3.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弹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借助 MSN、借助在线游戏,他们很容易交到网友,也很容易学到一些国际信息,这对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爸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和陌生网友聊得这么熟悉,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爸妈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计算机世界里乐此不疲,可是叫他们好好学习却相应不理。
当爸妈不理解时,火气大了,口气也不好了,这时,这些得天“独”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产生让爸妈看来是“逆反行为”的表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父母多少要接触一下网络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兴趣,这样,在有共同话题、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为被批判、被指责而和爸妈关系紧张。
迷思之五
错误:独生子女“三千宠爱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确:不劳而获,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动力;父母给得慢、给得少,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孩子就会有力争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认知。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爸妈由于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如今,条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不知不觉会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例如买昂贵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贵的私校等等。
这是因为自己童年无法拥有,就会想补偿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个,不给他(她),又要给谁呢?于是不知不觉“三千宠爱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没有让孩子学到“努力才能拥有”的过程。
甚至我还看到有些独生子女的爸妈,自个儿穿着打扮是极尽俭朴,可是孩子却穿名牌、上名校,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这些爸爸妈妈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长期习惯享受的独生子女,当有一天资源不足的时候,当必须独当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怨怪爸爸妈妈给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对不起他(她)。
所以,建议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让孩子学到“延迟享乐”的习惯,让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创造的基业才能留得到,独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 想看书来
找对方向 教养孩子(4)
迷思之六
错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多。
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孩子会有不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问到:“吴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独生孩子,所以问题特别多?这应该是说——过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比较传统的、权威的,或因为忙碌而让孩子凡事自个儿来;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社会上能提供给独生子女进名校、到好企业上班的机会却又僧多粥少,这也是为什么独生子女的爸妈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风顺,一生幸福快乐。
关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来就显得“独生子女的问题特别多”。其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本来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孩子教育问题、身体调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等。爸爸妈妈需要有“个人成长”“夫妻成长”“亲子成长”和“家庭成长”诸如此类的成长意识,才能快速修正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同时“接受”所有从亲子互动所衍生的“问题”,这些看似“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视为帮助全家更和谐相处,更能共同成长的“挑战”。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如果能透过深入的觉察,可以让我们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好比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以下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简要示意图,希望能为你今后的家庭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助力。尽管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简单,但仍需要重视其中的平衡互动关系。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
祖孙三代关系图
三代血脉相连,却各自为政,互不来电。
三代亲密相处,却因为过度唇齿相依而彼此牵绊。
三代不见得同堂共处,却在互助中找到彼此关怀、共同成长的亲密空间。
夫妻关系图
←夫妻→ 夫妻均向外发展,不能照顾家庭。
←夫←妻 丈夫的心不在家庭,只知向外发展。妻子固守家庭。
夫→妻→ 和前者相反。妻子全心向外发展,丈夫照顾家庭。
夫→←妻 夫妻同心协力照顾家庭。这是比较好的家庭模式,但是却因为夫妻两人的学识、经济能力、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可发展出四种夫妻关系图形。
两个几乎重叠的圆。显示夫妻相处关系过度互相依赖,缺乏个人自我发展。
丈夫是家庭中的君王,唯我独尊,妻子必须服从。夫妻之间虽有重叠(协调与沟通)的部分,但是妻子的地位,明显比丈夫卑微许多。
妻子是家中的决策者,凡事由妻子安排,丈夫在家中没有什么发言权。
夫妻是平行、平等的关系,可以有沟通协调的部分,也可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是较符合现代潮流又尊重个体的关系模式。若要达到这个阶段,可以借由夫妻任何一方先成长,然后带动另一方,进而使家庭共同成长。这个图形的发展对子女也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亲子关系图
亲>子 大于型,即“权威型”。 一切要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心生畏惧,或时而反抗。
亲<子 小于型,即“孝子型”(比喻“孝顺子女”,这是反讽的说法)。过分宠爱孩子,使孩子不明是非,唯我独尊。
亲=子 等于型,即“朋友型”。 相当*,但过于“平行”,可能使独生子女没大没小,不知尊重。
亲≧子 大于等于型,即“亦师亦友型”。这是“大于”和“等于”并行的状态。视情况、气氛、问题来和孩子相处,使孩子得到尊重和适性成长,并懂得尊重父母的智慧和经验。对华人的家庭而言,这个形态是我个人认为较理想的相处方式。
看了以上祖父孙、夫妻和亲子关系图形,请你想一想,你们是属于那一类型呢?自己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要有什么收获,就要看怎么栽种”这句古来名言,到独生子女时代仍然管用,最近在阅读《养儿育女的六*宝》这本书时,看到作者——家庭心理学家约翰?洛斯门说到:“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进入他们自己的生活。”让我感受很深。
回想当初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世界,我们是多么欢天喜地;当他开始会说话了,会笑了,会玩了,我们又有多么疼爱和珍惜;然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不同的意见,会对爸爸妈妈的要求说“不”,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和失望。
我们会觉得孩子变了,孩子不乖了,甚至有时看到孩子摔玩具、丢画本,简直气坏了,“我们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这孩子的脾气怎么啦?”“这孩子将来怎么进社会?”我们的担心和不满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在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时日里,其实大人从接受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改变。
改变些什么呢?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言语表达的口气,有时需要坚定果断,有时需要柔软温和。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