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力比较大的功课学习仍由父母亲承担,因此小孩跟祖父母的相处会比较轻松自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现代人比较晚婚,等到祖父母真要带小孩的时候,往往年事已高(一般平均在七十岁),体力已不如前,更何况有些祖父母已经有了关节痛、糖尿病、心肌血管等等毛病,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由于祖父母在日常的管教问题上,常比较放任,甚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常造成很多教养上的问题。又由于祖父母、父母两代在养育孩子的观念上有不少的歧见,因此问题层出不穷。
至今,我还记得一位年轻妈妈挫折的脸庞。
有一回,我应邀至一家幼儿园演讲,正要离去前,一位妈妈趋身靠近,她说:“昨天我把五岁的儿子从婆家接回来,刚进门,儿子竟然用凶恶的口气对我说:‘还不赶快把我的鞋子脱掉。’这时,儿子把脚伸到我眼前,一副蛮横的模样,让我看了真痛心,当时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们夫妻为创业而忙碌,根本没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难怪他的行为举止让我无法掌握。”
孩子若态度不对,本来就该管教,这不是用愧疚的心、补偿的物质来解决的。我建议这位妈妈告诉儿子:“自己的鞋子自己脱,你做得到。”也就是废话少说,让儿子自行负责,针对不当的言词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隔代教养(2)
另一位妈妈也因为在职场上忙进忙出,尤其在订单交货的大月阶段,几乎每天要加班,造成她答应去接孩子的时间一再延误。去到婆家,只见老公窝在电视机前猛看电视。她说:“都晚上八点钟了,儿子口中含着一口饭,婆婆到处追,儿子还对婆婆说:‘讨厌奶奶,讨厌吃饭。’我痛心极了,真想马上递辞呈,好好留在家。”
正式地坐下来沟通
六岁前的孩子非常需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固定在一个家庭环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可以使孩子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孩子如果发现在爷爷奶奶处,可以得到比较宽松的尺度,这时孩子开始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只要多吵闹几声,爷爷奶奶允许看电视的时间可以加长;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争玩具,爷爷会立刻出门去买新的。
有时看到祖父母被小孙子、小孙女顶嘴,在场的年轻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顺从长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还是需要正式地坐下来沟通,建议长辈配合年轻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妈妈告诉我:“公婆帮忙带孩子,让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经很感激,哪还忍心说东说西。”
另一位妈妈是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带,她说:“我比较敢直接和妈妈讲,平常我也订一些育儿杂志寄到娘家,让妈妈吸收教养新知。”
当三代之间有不一致的教养模式,受害最深的当然还是无知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省的习惯,以致从小在一边宠溺一边严格的教养缝隙中钻漏洞,有时还成了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
孩子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从小成长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有位年轻妈妈邀先生一起来听我的演讲,原因是她想和公公沟通——不要在儿子闹脾气时还刻意维护,让他们年轻夫妻很难教小孩。
这时我问坐在一旁的年轻爸爸:“这件事你认为重要吗?”
年轻爸爸似乎没有切身的压力,他耸耸肩地说:“我爸爸就是那样的人,我小时候他对我很凶,现在却宠我儿子。”
年轻妈妈听到这里,她立刻补上一句:“我就是怕公公太宠儿子,以后会越来越不听话,我先生却说不会啦!还好啦!可是我已经看出将来会有问题,希望教我们如何去协调。”
听得出来这是一位积极成长的妈妈,为了鼓励先生有共识,她用心良苦地邀他一起成长,幸好她先生也乐于改进,于是我当场“角色扮演”为公公,让他们夫妻模拟如何向公公建言。
“爸,很谢谢你有空帮忙照顾孩子,如果他讲话不礼貌,还请立刻纠正他、告诉他——爷爷没办法接受你这样说;或者针对你刚才的不礼貌,要向爷爷道歉。”
像这样,长辈还是需要在隔代教养上尊重儿子媳妇的意见,适时给予孙儿女正确的机会教育。
这对夫妻由一方向公公明讲后,另一位还要补充说些感谢肯定的话,让长辈看到儿子媳妇的一致共识和诚恳态度,相信老人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要不要向长辈讲开来?我的答案一向是: “Yes!”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当孩子蛮横不讲理时
当孩子对爷爷奶奶大声顶嘴或怒目相视时,有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建议年轻父母运用:
——如果是两三岁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说:“不可这样,要跟爷爷奶奶说对不起。”再轻拉他的手走向爷爷奶奶,大人先示范如何正确地敬礼和说出来,也让孩子学习跟着做。
——如果是四—六岁的孩子,像这些已经有幼儿园经验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坐在椅子上,问他:“针对刚才的不礼貌,你现在应该去跟爷爷奶奶说什么?”当孩子静坐椅子上三分钟,学习反省的习惯,让他冷静下来,然后懂得去道歉,这样,对今后的不当言词和行为会比较有自我规范的能力。
爷爷奶奶这时也要正式地响应:“好!爷爷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年轻父母也要及时向父母长辈说:“谢谢爸妈肯原谅小龙(代名),相信小龙下次不敢了。”像这样大人也有响应,整个事件才有明确和完整的教养过程。
总之,孩子的蛮横不讲理不可轻忽,如果孩子从小专挑软柿子吃,等于养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恶的习惯。只有周边的大人尽快协调出一致的教养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学会活泼快乐,同时礼貌懂事的人生态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孩子的分离安全感(1)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需要别的“爱”去取代。如果他们因此而哭,也千万不能责骂或甚至取笑;责骂或取笑,往往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或甚至打击他的信心。
任何一个baby都曾经历“分离焦虑”的过程。
和妈妈温暖的怀抱、熟悉的体味和轻柔的话语分开,任谁也难以忍受,更何况是对这世界完全陌生的小娃娃呢?
皮皮一岁十个月前,皮爸、皮妈若外出,皮皮已显现紧扒不放的情形,他多么希望整天绕在爸妈身旁玩耍。
“爸爸,byebye!妈妈,byebye!”当我或皮爷抱着皮皮靠在二楼窗台,向楼下的皮爸、皮妈摇手,一开始皮皮把这个举动当做游戏,所以开心地晃着小手,等到皮爸、皮妈转身离去时,皮皮就哇哇大哭了。
这时,为了安抚他的情绪,皮嬷、皮爷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一下子抱着他看鱼缸的鱼儿游来游去,一下子抱他打开房门或拉开衣橱,然后逗趣地说:“哇!没有,没有看到!”但一岁十个月后,以上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就不管用了。
两段EQ带动过程
由于皮妈在小学任教,担任高年级导师,往往清晨就得出门,待皮皮睡醒,见不到妈妈踪影时,他常三步并两步,蹬蹬地跑向门口,然后对着木板门,伸开双臂说:“妈妈,抱抱!”这时,用哄骗、用吓阻都不宜。
好吧!这是学习“面对”的好时机,让阿嬷陪你处理分离焦虑的情绪吧!
我通常是采取两段EQ带动过程:
一、接受宝宝的情绪。哭啦、闹啦、害怕啦,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所以,不阻止他掉泪,也不制止他出声。
二、重建宝宝的安全感。有时抱着他,以同理心的言词响应他的需求。如:“好想找妈妈哦!”或“皮皮爱妈妈哦!”接着告诉他:“还有阿公、阿嬷陪你玩!”让他感受到身旁仍有可信靠的大人围绕着。
像这样处理了约三五分钟,皮皮就可以安心地喝牛奶或跑到录音机旁听儿歌了。
皮妈生了皮弟,除了需要做产后调养,多多休息,还需要半夜哺乳皮弟,所以让皮皮轮流和我或和皮爷睡觉。有一段时间,睡前常听到皮皮站在爸妈房门口,面对着紧闭的门板,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可以进来吗?可以吗?”
后来当我们把他抱开,他立刻放声大哭。为了让皮弟有恬静的睡眠,变成有时皮妈和他在另一房间的床上聊天讲故事,有时就更早带入另外的卧室谈天说地,让他忘了找妈妈。
可是,妙得很,隔天一早,皮皮睁开眼睛立刻又跑到爸妈房门,对着门板问:“妈妈,可以进来吗?可以吗?”有时连半夜睡梦中,我也听过他喃喃呓语:“妈妈,可以吗?”
在坐月子到尾声时,皮妈已调养得差不多,爸妈的房门又可以为皮皮随时打开了,这种害怕分离、渴望亲密的呼唤就减少了。
有妈妈味道的棉被和录音机
“我要妈妈的棉被!”皮皮不论晚上睡觉或午睡,他最珍贵和亲近的棉被是一条彩色被单。
所谓“妈妈的棉被”,应该是指“有妈妈味道的棉被”,对我而言,并没有闻出什么名堂,可是对一个稚龄的宝宝,那可是“人生美味”,因为其中糅杂了妈妈的各种气味,对宝宝有安定情绪、建立联系的妙用。
因此,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妈妈的棉被”就成了皮皮最好的朋友,皮皮往往抓紧着它睡得满身大汗,这时,只能轻轻松开他的手心,才能把棉被慢慢移开。
孩子的分离安全感(2)
尽管皮皮不知道“妈妈的棉被”不在手中,然而,还不能挪到嗅觉的范围之外,因为那充满安全、亲近、熟悉的气味,仍不知不觉传递着一份安全感,让一个宝宝适时享受了甜美的午睡时光。
皮皮约两岁半,经历暑假期间和妈妈亲密粘腻的日夜相处后,他很不能适应开学后,妈妈一早就去学校,直到下课才回来。
对他而言,早上睡醒找不到妈妈是生命里的一个冲突,任凭大人如何解释和劝告,都不能补足他因“找不到”所产生的害怕。后来有一天,皮妈把小型录音机摆在她和皮皮之间,一边对话一边录音。“皮皮早上起床看不到妈妈,妈妈去哪里呢?”“学校。”“上次妈妈带你去学校,你有没有看到许多大哥哥、大姐姐?对,妈妈就是他们的老师,以后你长更大一点,要不要去学校上课?”
就在这样共同经验的回想和“妈妈究竟去哪里?做什么?”的清楚表明后,每当皮皮问起妈妈的去向,录音机就成了贴心的保姆,只要妈妈耐心分享的声音放出来,皮皮通常听完一遍,就笑嘻嘻地去找玩具玩了。
他的感觉没有发泄完毕
皮弟从小和皮妈的黏结很深,他常像小猴子一样紧抓着妈妈的背膀,也像小袋鼠一样紧贴着妈妈的胸部。
由于黏得紧,皮弟的“分离焦虑”比皮皮拉的时间还长,皮皮从小就适应身边有皮爸、皮妈、皮爷、皮嬷、皮舅们,如果一时找不到妈妈,至少还有其他大人。
然而皮弟就不一样了。
皮弟就是习惯只找皮妈,认定妈妈是他唯一的“最爱”。所以,从小他的眼神就是紧追着妈妈不放,也像跟屁虫一般,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因为如此黏人,皮妈有时必须赶时间出门,只好在其他大人的遮掩下,才能顺利脱身。
然而卡通总有时间到的时刻,玩具总有玩腻的时刻,这时,往往听到皮弟焦虑地询问:“妈妈呢?”
当他一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屋子里又四处找不到妈妈的身影,于是就放声大哭。
皮弟的放声大哭不像哥哥一般,皮皮在三分钟内发现“事实就是如此”,往往在大人转移注意的引导下,就挂着眼泪跑去玩耍了。而皮弟的哭就不一样了,简直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皮弟的哭声里有着紧张、有着焦虑,还有着深沉的愤怒。
有一回皮弟转身见不到妈妈,他很生气地跑来对着皮爷和我说:“我不要妈妈了。”
过去,我们可能会限制他不准讲批评妈妈的话,后来发现越是阻止,他越是愤怒,因为他的感觉还没有发泄完毕,这时怎么引导都无效。
所以,当皮弟生气地说“我不要妈妈”时,皮爷和我对望一眼,我们很有默契地回问他:“为什么不要妈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