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谐语人生-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大千世界何处寻
  问题既是文章魂, 大千世界何处寻?
  实践亲历为首要, 事非经过悟不深。
  部队问题官兵悉, 企业出路问工人。
  工农商学谋发展, 前进路上多矛盾。
  国际格局风云涌, 社会运行势纷纭。
  各行深入去体验, 症结逐步能找准。
  抓住一个去解析, 数语道破局面新。
  如今有谁不知道, 真理标准大讨论①
  针对教条破僵化, 改革开放神州新。
  西汉贾谊《过秦论》, 一举成名天下闻。
  也因针砭时弊准, 暴取天下守需仁②。
  洞悉人生无穷变, 涉世广深灼见真。
  俄国文豪高尔基, 未进几年学校门。
  社会作为大课堂, 经历人间无数辛。
  刻骨感受皮肉得③, 《海燕》振奋亿万心。
  世事浩渺难尽历, 广闻博览近躬亲④。
  一介书生诸葛亮, 高卧隆中定三分。
  襄阳地利信息广, 遍访高士读经纶。
  运筹帷幄出奇策, 辅佐蜀汉成名臣。
  【注释】
  ①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思想僵化,引导了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对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贾谊的《过秦论》针对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易于施行暴政的问题,阐述了用暴力取得的天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守住。
  ③高尔基曾讲过,我的学问都是我的皮肉感受来的。
  ④世间事物不可能事事亲历,广泛了解情况、博览各种书刊资料也像亲自实践那样,可间接掌握各种矛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三)
  佳作可开一代风
  问题原因有多重,  层层剖析理方清。
  依据症结找办法,  文章定会深而精。
  著名前后《出师表》①, 万古流芳两典型。

笔下文章怎惊人(2)
首教刘禅怎治国②, 逐级递进阐述明。
  针对过失苦劝谏,   至今读来仍动容。
  再为申述北伐理③, 横陈六条正视听。
  紧扣偏安各论点,  依次破解诉衷情。
  文字语言为血肉,  切忌套话假大空。
  百人能有千模样,  描述怎会都雷同?
  事物各自有特点,  观察到位妙语生。
  大千世界多变幻,  追踪思悟迸火星。
  真实准新苦追求④, 佳作可开一代风。
  【注释】
  ①诸葛亮为北伐写的两篇奏表。
  ②前《出师表》为劝导刘禅纳忠言,用贤臣。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表述方式。
  ③后《出师表》为批驳反对出师的六个主要观点,采用的是横向展开的论述方法。
  ③ 能做到真、实、准、新的文章,才有影响。
  【导读】
  有些机关干部常向我倾诉苦恼:“为什么自己写的材料总是突不破一般化?”不少家长打听:“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文星?”“怎样写出好诗?”为此,我与大家侃大山两个多小时,主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来写材料。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是一切文字材料的基础和灵魂
  认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工作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份材料,包括一个典型、一份经验、一份文件、一个请示报告、一个研究材料、一个建议、一个指示、一个布告、一个批复,甚至一本小说、一首诗、一支歌,总而言之包括所有的文字材料,有的写出来以后影响非常之大,甚至流传千古,成为千古绝唱。有的却引不起任何反响、无声无息。如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已经流传一千多年了,现在还在流传,并且还将作为子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名句,代代流传下去。再比如,1947年我军辽东军区三纵队搞的“诉苦三查”活动的经验材料就很有影响。当时,部队接收了许多俘虏兵,怎样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人民军队的生活,提高觉悟,掉转枪口对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经过认真研究,采取了“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效果很好。这种教育方式从1947年搞起来以后,在我国流行了将近30年,几乎是年年都在用,年年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特别是6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内忧外患,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吃不饱饭,困难很大。但我们靠“忆苦思甜”、“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大家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非常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渡过难关,赢得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可以说“忆苦思甜”、“诉苦三查”这一新旧对比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经历近30年而不衰,这是工作经验写得好的一个典范。
  人物典型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焦裕禄、雷锋,他们已经传了十几年、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传。到今天为止,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还是值得人们称道的。还有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人们还在传,我想再过几千年人们也许还会传。如祖逖和刘琨的“闻鸡起舞”、孟子母亲的“孟母择邻”、匡衡的“凿壁偷光”。这些故事已经传颂千年,家喻户晓,还在不断地流传下去。“建议”也有写得非常好的,如《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范文,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在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佳篇,可以说是代代相传。

笔下文章怎惊人(3)
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文字材料,出手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有的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无息了。乾隆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至今很少能够流传。很多人都到过故宫,故宫的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这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一看,那些赋的文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整,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宣传面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哪个人说故宫里面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
  个中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认真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文字材料影响大小的根源就在于是不是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
  为什么问题会对材料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写东西的目的决定的。工人做工,是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种田,是为了生产粮食。那么我们写材料包括写诗、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军队问题、干部问题、国家建设问题、连队问题、战士问题、训练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等等,因而一份材料只有针对问题去写,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才能有影响。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到具体写的时候,往往有许多同志就做不到,他们不是眼睛盯着问题,而是盯着刊物,盯着机关的意图,盯着首长的眼色,为了能上报、能让机关转发或得到首长的批示、赞扬而写,这样的材料往往针对性不强,不仅不会有什么影响,也很难被机关转发或被首长批示。因为机关转发材料或首长批示材料也是为了指导工作,为了解决部队的问题,只有针对性很强的材料,才会被转发或批示。你的材料没有针对性,看了觉得一般化,怎能被转发呢?
  文字材料的目的性,决定了写材料的人必须要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写出的东西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东西才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读起来才能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共鸣。问题对材料的作用有三个规律:
  一是针对的问题越尖锐,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热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写这样的问题,反响就强烈。1979年以前,我国人民吃饭主要是以厂、矿、企业、机关、连队、院校和家庭为单位,伙食实行“连自为战”、“厂自为战”、“家自为战”,社会化饮食服务状况很差,街道上饭馆饮食网点很少。单位和家庭吃饭全靠自己做,几亿个家庭,家家都是“一个灶两只锅,一日三餐动烟火”,“忙碌的早餐,紧张的晚饭”,非常劳累。为了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和收拾家务,于是有了“紧张的星期六、战斗的星期天”之说。还有双职工,上班离家远,中午回不了家,孩子自己回家吃饭,于是学校里出现了大批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当时解放军500万大军,火头军就占了50万。
  吃饭问题成了困惑人们的一个大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就在这时,有位记者详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单位、家庭和院校的吃饭方式。以北京为例详尽调查了城市解放前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饭馆和小吃点,现在各有多少?西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快餐方式?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以精确的数字详尽地提出了怎么增设饭馆、饮食网点,怎样解决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的吃饭问题,怎样改变饮食习惯,发展面包、方便面等西方饮食。“一石激起千重浪”,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普遍关心。从这篇报道开始,我国饭馆迅速增加,饮食网点、小摊如雨后春笋,面包、方便面等食品大量生产。可以说,这篇报道在我国饮食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影响很大,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吃饭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许多人都感谢这篇报道。它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大?就是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千百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笔下文章怎惊人(4)
二是针对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就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你提的问题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就会在整个社会上引起反响;如果你提的问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全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曾有个干部向军报投稿,反映了城市驻军的连队中,一些家在当地的干部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照顾好家属子女的关系。这的确是部队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但由于所涉及的干部并不普遍,因此,只是在这些“家门口”干部中引起了一些反响。而北京军区的一名干部针对部队近年来进行多兵种训练的问题,写了一篇关于合成训练的文章,就在全军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单一的训练方法,已不符合未来战争中合成作战的需要,因此,合成训练的问题必然会应运而生。
  这篇文章抓住了当时军事训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文章在全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再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和名句,像前面提到的“闻鸡起舞”,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由于它针对有些人做事不勤奋,所反映的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为各个时代提倡和崇尚,至今仍流传不衰。
  三是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
  比如中国有首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一千多年了,到现在人们还在传。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这首诗是针对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问题而写的。
  直到今天,不珍惜人民劳动汗水的浪费现象还广泛存在,所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正是因为它还存在,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
  再如前边讲的焦裕禄这个典型是60年代宣传的,在当时反响很大,很强烈。近30年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银幕放一下,影响还是很大,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为什么?就是因为焦裕禄这个典型是针对有些干部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60年代在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仍然是个问题,所以仍然在群众中能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话又说回来,焦裕禄这个典型如果拿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宣传,影响不会很大,因为那时我们全党的干部几乎都是这么个状况。大家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都在忘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