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的“下马威”。董作宾也指陈说,平素相处,傅斯年对这群小青年确实“管理又是很严的”。例如,有一次,一位助理员某君在院中散步较久。次日,傅请别位同仁一起到外面晒晒太阳,偏偏就是不让某君出门,还向他说:“你昨天已经晒够了。”因此,董作宾说,史语所的这帮青年学人,对傅斯年固然“爱之敬之而且畏之”,但是,只要受过傅斯年的“训”的人,“敬”同“畏”却又压住了他们的“爱”。
史语所避徙四川李庄的时候,扮演多重角色的傅斯年,往来于重庆、李庄之间,一旦回到李庄,这帮青年学人的行止动作,便大有不同,特别对他,好似“敬而远之”。傅斯年不在李庄时,由董作宾代理主持所务。这群青年和这两位“领导”相处,态度举止大大不同,让傅斯年“大惑不解”,他就问过董作宾个中原由究竟何在:
他们立在院内或大门口,一群人有说有笑,你去了,加入摆一套龙门阵,我去了,他们便一个一个,悄悄溜了,这是为什么?
董的回答是:
这正是我无威可畏,不如老兄之处。
傅斯年听罢,只得“长吁了一口气”。也难怪同样在李庄的研究院社会所所长陶孟和,会对董作宾说:
第四章 “胖猫”与“小耗子”(2)
胖猫回来了,山上淘气的小耗子,这几天敛迹了。(董作宾:《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学术上的贡献:为纪念创办人终身所长傅斯年先生而作》,第3—4页)
陶孟和将身材肥胖堪称“重量级学者”的傅斯年比喻为“胖猫”,相当传神;他把史语所这群青年学人视为避“胖猫”唯恐不及的“小耗子”,则更若众口铄金之论,在学界传颂不已。像是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中韩关系史专家张存武就回忆曰,系里的资深教授以研究中西交通史而扬名的方豪,总是“笑嘻嘻地说”,出身史语所的秦汉史大师劳干看到傅斯年,“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张存武:《浮光掠影忆校长》,第18页)
这样看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新秀,确实“监督甚严”,他的作风,往往也让这批青年俊彦心生惧畏,“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可是,傅斯年对青年学人的“监督”,会严厉到连他们的读书范围都要插手一管的程度吗?
反观历史本来场景,钱穆所说的这位既是“北大历史系毕业”而且“专治明史”,又被“拔尖”进入史语所的“某生”,应该就是王崇武。王崇武在1932年进入北大,与日后史坛名家邓广铭、张政烺、傅乐焕以及王毓铨等人是同班同学,他与邓、张及傅三位,更被称为北大的“四大傲人”(见张德信:《王崇武的明史研究》,第6页),正可揣想其青春风采。王、邓、张、傅四位会被冠以这样的“雅号”,其来有自,盖风华正茂的他们,还没戴上学士方帽之前,都已经各在学术上交出可观的成绩单。
以王崇武来说,就读北大期间,他就已经在顾颉刚创办的《禹贡》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明代史事的专业论文。像王崇武对于明代屯田制度的研究,成果丰硕,近四十年之后,台湾的明史专家徐泓教授检讨评述这一课题的研究,就特别介绍了他的多篇论著(见徐泓:《六十年来明史之研究》,第396—397页)。可以想见,还只是大学生的王崇武,苦心完成的研究成果,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过,王崇武在1936年毕业之后,却先担任了北大的文科研究所助理员,至翌年方始加入史语所的队伍。
王崇武进入史语所之后未几,就遇上了“卢沟桥事变”,从此随之转徙漂泊西南天地之间。面对战乱变局,王崇武“胸怀抑郁,无可发泄,只有靠读书来排遣”(张德信:《王崇武的明史研究》,第6页),埋首史籍,耕耘不辍。因此,顾颉刚在1940年代末期点评中国史学研究的业绩,指称在明史研究领域里,王崇武和吴晗的“贡献为最大”(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第93页),正展现王崇武的学术业绩,已然深受学界肯定。
仔细检讨王崇武这一时期的论著,对于明清易代之际史事的求索,亦是他的研究重点之一。众所周知,研治明清易代之史,甚为困难,“欲纂修南明清初历史,非博求野史,加以选择,互相印证不可”(谢国桢:《明清史料研究》,第180页)。那么,王崇武向这个领域“进军”,如未广涉清代史书文献,恐怕难能有所成就。如王崇武考证《敬修堂钓业》一书的作者是明代遗民查继佐,搜索史料,罗掘俱穷,考证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像为了证明查继佐的父亲名唤大宗,母亲姓沈,他引证了黄石斋(黄道周)的《沈尔翰传》等资料,还特别注明曰,这篇《沈尔翰传》的来源“据沈氏《年谱》引,清道光福州刻本黄《集》无此传”(王崇武:《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第596页)。显然,王崇武引征黄道周《沈尔翰传》的时候,必然查核过清朝道光年间福州刻印的黄氏《文集》,却毫无所得,只好从沈尔翰的《年谱》转引。举此一例,即可揣想,王崇武非仅广阅史籍,甚且读书精细,校核史料,绝无轻忽。傅斯年尝言:
整理史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历史学家本领之高低全在这一处上决定。后人想在前人工作上增高:第一,要能得到并且能利用前人不曾见或不曾用的材料;第二,要比前人有更细密更确切的分辨力。(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载《傅斯年全集》,第1册,第58页)
因此,即便不能排除王崇武是在“私下”场合窥涉元清两代之史籍的可能,一旦他能以“细密”“确切”的态度来追索访求史料,并进一步地开展考证工作,探索史事,业绩确实牢靠,对他“整理史料”的高强本领,傅斯年应当只会颔首称誉才是。否则,傅斯年如果真要“令出必行”,看到王崇武的这篇文章居然引征清代史籍,违反他的清规戒律,那么它也不可能登诸《史语所集刊》了。
就别的例证来说,史语所里的青年学者,要读些什么书,应该都是自己决定的。像是以魏晋南北朝史为专业领域的周一良,比王崇武稍早进入史语所,当他入所之后,固然以魏晋六朝诸“正史”作为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亦复涉读批览在此范围之外的《金石萃编》、《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或史著;至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等考证成果,也是他阅读“正史”必同时检阅参照的著述。在1945年才进入史语所的严耕望,则以中国政治制度史和人文地理两大范畴为研究主题,唐朝历史也是他主要投注心力的研究领域。但是,为了要对治唐史有所帮助,严耕望自称还是“把《宋史》自头至尾,自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相当认真地看了一遍”。(严耕望:《治史经验谈》,第15页)
这样说来,即令傅斯年对史语所的这帮青年学者确实“监督甚严”,就平素往来应对的生活面向而言,这批青年或许也确实是害怕惧畏傅斯年这头“胖猫”的“小耗子”。只是,在知识探索的天地里,如果傅斯年真想要发号施令,决定他们在史料的海洋里寻寻觅觅的工作方向和范围,恐怕必有力不从心之叹。对学术权威唯唯诺诺的人,不会在知识生产的天地里,创生出任何实质的成果。王崇武的学术业绩,证明了他绝对不是容许“胖猫”颐指气使的“小耗子”。
第五章 顾颉刚离开北京(1)
一
顾颉刚放下了笔,看着摊在自己面前厚厚一沓的稿纸,最后一张纸上的墨迹还没全干,他不敢照顺序把它放在最下面。他有股想再写下去的冲动,实在很想继续提笔,在一旁的妻子殷履安却已然笑着说:你这篇文字不成为序文了!一篇《古史辨》的《自序》,如何海阔天空,说得这样地远?
顾颉刚想想也笑了。《古史辨》第一册早在1925年9月就已付印,“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就只差作为编者自己的一篇序言。为了让书早日出版,从1926年1月12日起,他开始动手写这篇《自序》,前后三个月,不知增补修改了多少次,洋洋洒洒,近七万字,堪称平生所写篇幅最长的文章。述说所及,不仅是“古史辨”运动的来龙去脉,连自己的童年往事都坦白地说了出来,连自己青年时分怎么热心于社会党的党务也写了进去,实在和《古史辨》扯不上关系。不过,想想自己平常读书的时候,也最爱看作者带有传记性色彩的序、跋,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当然得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告诉读这部书的读者才是。只是,顾颉刚反省了一下,觉得近来这种下笔不能自休的“毛病”,还是得改改才好,终于还是抑制住想再写下去的冲动。
他站起身来,看看四周的藏书,却又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空闲,好好研究一下这些书呢!又想到最近老是领不到薪水,想再买些书,想同去年调查妙峰山庙会一样,再到山海关探寻孟姜女的遗迹都不太可能,心里更不好受了。又想起前些时候,鲁迅他们跑到国务院索薪,还闹了个乱子,心里越发难过。
经济困窘如此,偏偏军阀混战,似无止时,北京竟为战场,长日处于恐怖的空气之中,上午看飞机投弹,晚上则饱听炮声。每天飞机一来的时候,大家只觉得死神就在自己头上,老是盘旋不去。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已经给飞机、炸弹骚扰得几无安宁,从天而降的炮弹,落点离自己住处最近者,竟不到百步之遥(《顾颉刚日记》,1926年4月3日),惊恐之余,连移动水缸盖和开阖门户的声音,也变成了弹声、炮声的幻觉。生活不安定如此,如何是好?
虽然,就在这样危险、紧张与困穷兼而有之的气氛里,相关的活动都停止了,更没有人来催稿子,顾颉刚居然得到难得的空闲,可以从容不迫地为《古史辨》第一册写这篇《自序》。现在既已写毕,看来《古史辨》确实可以出书了。只是,转念一想,书出来了,会不会累得靠大伙儿的基金才成立得起来的朴社亏了本?越想越多,顾颉刚开始有些烦闷了。
二
1925年4月30日早上6点,顾颉刚便起床了,为的是准备调查参观北京城西北八十里远的妙峰山庙会的活动情况。8点1刻,约定同行的容肇祖、容庚、孙伏园还有庄严都来了,一行人遂一齐出发。事隔多年,容肇祖回忆起这趟旅程,依复记忆如新。容肇祖说,参加这趟调查活动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偏偏就数顾颉刚最是游兴勃勃,走得比谁都快。在进香的队伍里,他忽焉在前,忽而在后,忙个不停。他一下子抄录沿途的进香碑记全文,一下子又同进香者谈话、照相,进香者沿途叩拜的情态,顾颉刚也不愿轻易放过,为的只是详细记录民间风俗信仰(容肇祖:《回忆顾颉刚先生》,第21页)。顾颉刚说自己“素甚害羞”的人,这回会如此活跃,“敢冒众人之疑诧,则由于数年中渴望之逼迫也”。当然,顾颉刚也付出了“左足曲筋”的“代价”,夜里休息的时候,不论用了多少“烧酒”擦脚,始终都好不了。5月2日是调查活动的最后一天,脚疼未愈,“步履极艰难”的顾颉刚,只好坐轿子继续这趟活动了。
第五章 顾颉刚离开北京(2)
顾颉刚一直对这样的调查活动充满兴致的,他说:
我们一班读书人和民众离得太远了,自以为雅人而鄙薄他们为俗物,自居于贵族而呼斥他们为贱民。弄得我们所知道的国民的生活只有两种:一种是做官的,一种是做师的。此外满不知道(至多只有加上两种为了娱乐而连带知道的优伶和娼妓的生活)……这几年中,“到民间去”的呼声很高……然而因为智识阶级的自尊自贵的恶习总不易除掉,所以只听得“到民间去”的呼声,看不见“到民间去”的事实。
顾颉刚终于获得了“到民间去”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他自然全力以赴。特别是调查同仁之一的孙伏园正担任《京报》副刊主笔,这次调查的材料结果,不愁没有发表的园地,顾颉刚更觉得兴奋起来了。只是,转念一想,发表这些调查资料,会不会引起非议:《京报》提倡起迷信来了!顾颉刚又突然感觉有些沮丧。
想要“到民间去”,竟陷于这样的精神困境,是顾颉刚始料未及的。然而,更让他难过的是知识人的经济困境。这趟妙峰山之旅,调查的费用“仅仅领到五十元”,已不禁令他叹息不已:“堂堂的*,为什么在学术方面的供应竟缺乏到这样呢?”不要痴想国家政府会支持这样的调查活动,顾颉刚自己的生计,都大有问题了。
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顾颉刚,基本上得仰赖薪水过日子。可是,财政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