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戴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春风在这所乡塾里,从《三字经》开始,毛逢工采取的教授方法,仍是千百年来老一套的硬背法。
每天开课,毛逢工令学生们端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线装和小册子,每页十二行,每行两句6个字,先生在上面领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如此反反复复不下百十遍,待念得差不多了,就摇头晃脑地往下背诵:
幼而学,壮而成。
上至君,下策民。
扬名声,显父母……
戴春风天份颇高,一天下来,总是比别人记住的快。但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会背而已,并不知道其中内涵。
戴春风天生就有一个不安份喜欢盘根问底的性格。会背以后,就胡思乱想“幼而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搔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突然记起在他认识的孩子中有叫什么刘×学、李×学的,而叫××成的就更多了,于是认定“幼而学”“壮而成”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
下课后,戴春风为了炫耀,把几个认识的同学叫在一起,问道:“喂,我知道“幼而学”“壮而成”是什么东西,你们有谁知道吗?”
同学们大多是懵懵懂懂的孩子,一律摇摇头,睁着眼睛看着戴春风。
戴春风见没有人知道,心里好不得意,叉着腰,神气活现道:“我就知道你们都是笨蛋,长个脑袋做配相的,听着,幼而学和壮而成是两个人的名字!”
同学们恍然大悟,觉得很有道理。
戴春风从小就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向同学样标榜了还嫌不过瘾,去先生面前表现表现那才神气。
下一节课又开始了,毛逢工一手拿着线装书,一手拿着一把“戒尺”走进教室。
学生见先生进来,一齐站起来道:“先生好?”
毛逢工用手势示意大家坐下,然后问道:“同学们,上一节课读到哪里了?”
学生异口同声道:
“唐刘安,方七岁。
举神童,做进士!”
只有戴春风没有跟着一起喊,要是以往,全班数他的嗓门最大,学生的声音刚落,他选准毛逢工还没有开口的空隙,举起手来叫道:“先生,我想提个问题!”
毛逢工先是一愣,继而点头以示鼓励。
戴春风胆子更大了,问道:“先生,‘幼而学’‘壮而成’是不是两兄弟?”
毛逢工听了,差点失声笑出来。但他还是稳住了,师道尊严,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失态!
戴春风说完后一直等着老师的反应,这时候,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心想万一说错,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岂不面子丢尽?
戴春风的脸开始红一阵白一阵了。毛逢工本想简单地把这两句书解释一次,当他看出了戴春风的尴尬立即意识到不妥,挥着手,示意对方坐下,这才清清嗓子道:“同学们,戴春风读了书就懂得往深一层想问题了。这很好,我们读书的目的就要让大家明白书的意思。”
得到老师的表扬,戴春风松了口气,左右看看,得意起来。
毛逢工道:“一个才7岁的孩子,很难得如此。不过你们若想明白书里的内容,现在还早了些,等以后我再专门“开讲”。”
“开讲”是教蒙馆书的最后一道程序,当学生把《大学》、《中庸》读完背得滚瓜料熟了,再整讲解里面的内容、注释和典故。
戴春风虽然得了表扬,但没有得到先生的正面的解释,心中一直藏了心病。这心病直到背熟了《大学》《中庸》《伦语》《孟子》才明白“幼而学”“壮而成”就是少年时要努力学习,到长大了才能功成名就的意思。
回过头来,他从心底感激毛逢工先生,如果那时候他当场取笑,那以后的“自我表现性”将会受到压制和打击,从而变成了另外一种性格。
“开讲”以后,戴春风的悟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殊本领,令毛逢工惊叹不已。为此,戴春风成为他的骄傲,并向同行夸耀,断言戴春风是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最有出息的。
“开讲”以后,戴春风在先生的指点下开始做文。他本来就才思敏捷,加之对四书、五经的的融会贯通,一篇篇文章立意深远,文笔流畅,很快就被誉为保安村少年才子。
为了培养戴春风,毛逢工可谓倾尽心血,常常去保安村戴家找蓝月喜商量教育孩子的具体事宜。
毛逢工道:“根据春风的天份,中举大概不成问题,如果造化好,你们戴家祖上积德,中个进士也不是没有希望。”
蓝月喜道:“风儿能有今天的成绩,全仗毛先生教诲。只是现在来讨论风儿中举,中进士的事还为时过早,”说到这里,她眼里闪过一丝忧虑,叹道:“这等事来只能随缘,水到自然渠成,不能期望过早,过高。若早早放出风声,到时连秀才未中,岂不遭人嘲笑?”
毛逢工发现还没有一个妇道人家想得深透,脸自红了,忙道:“那是的,那是的。自家人在私下说说而已,放风们不能放太早,尤其到了关键时候不能松下来,要一鼓作气挺过去。”
蓝月喜点点头,道:“风儿的脾气性格你是很了解的。一表扬就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种时候千万表扬他不得,必要时泼泼冷水也有好处。”
毛逢工道:“这个我自然知道。但也不能太压制了,不然会打击他的积极性。”
蓝氏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有点过火,恐伤了先生的自尊心,点头表示赞同,不再言。
两人默坐了片刻,只听得后门有响动,蓝月喜警觉道:“谁呀?”说着起身走了过去。
原来先生毛逢工来戴家被戴春风在半路看见,因自己学堂顽皮生了不少事端,以为先生是来告状的,遂躲进草丛。待毛逢工进了门,才出来经后门进去,趴在门缝里听先生和母亲说话。
听得先生把自己捧得上了天,心里得意得真以为自己必能考取举人进士,忘乎所以起来。
又听到母亲说出一番担扰的话,细细一品味,觉得现实也是那样,不宜高兴太早。
当两位大人都不说话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得很累,脖子都伸酸了,想换一换脚,一动步,把旁边的侬仫碰了,发出响声被母亲听到。
戴春风正想逃离现场,但为时已晚,母亲敏捷的身影已跨进屋来,把他逮个正着。
蓝月喜见儿子在偷听,很生气,骂道:“你要听大人说话,不能大大方进来?难道非要这样鬼鬼祟祟?”
戴春风正想说:“如果我在场你们就不会说得那么具体了”,转而觉得如此说非挨母亲揍不可,把嘴唇一咬,干脆一句话也不说。
毛逢工见了,也情不自禁地大握其头,言道:“这春风什么都好,偏偏这一点不讨人喜欢。为官做宦的人都是正正堂堂四面八方的,最忌这种鸡鸣狗盗。”
蓝月喜道:“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养成了这种习气。气死我了。”
毛逢工还在不停地说:“这样不妥,不妥。”
要说戴春风养成这种不良习气的根源,认真追究起来,还是毛逢工的责任。
戴春风入私塾一年后,一些学生因为挨了罚,放学后在半路用谣歌骂先生道:
“子曰子曰,毛逢工老婆下身流血……”
毛逢工站在门口听到了,非常恼火,追上去质问,可谁也不肯承认。为了不使辱骂先生的事再度发生,毛逢工采取单个谈话的形势进行引诱,希望有孩子提供了谁是领头骂人的首犯。
没想到被叫的几个孩子都守口如瓶,轮到戴春风,一进门就说:“先生,你不要问我,如果他们知道是我告的密,在半路上肯定会联合起来揍我。”
毛逢工灵机一动,立即许诺道:“你尽管告诉我,我自有办法使他们不会怀疑到你。”然后,对春风耳语一番。
戴春风听了,深感到姜还是老的辣,当即把领头骂人的供了出来。
放学时,毛逢工按计划把学生留下来,在教室里当众宣布道:“今天留下你们,谁说出昨天那位带头骂我的,我就放学。”
这样子当然是没有会说的。留了大约半个多钟头,师母亲扭着腰肢窗口探头进来,道:“今天怎么啦,还不放学,饭菜凉啦,快一点!”
毛逢工道:“你先吃罢。昨天放学有人骂我,我没有看清楚是谁领的头。要他们招供出来才能放学。”
师母道:“哟,原来是这样小事。昨天我刚好在地里搞菜,看清楚是周念行。”
周念行登时面如猪肝,以为真是师母发现了他,根本不会怀疑有人出卖。
周念行和戴春风同年,是江山县吴村乡清塘尾人,平时两人关系很好。调皮捣蛋也和戴春风不相上下。这一回自然少不了挨先生一顿“戒尺”,回到家还要挨一次打。
这以后,毛逢工更加信任戴春风,要他在暗地里注意谁捣蛋,谁在背后骂先生。
八、九、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不顽劣的,有时趁先生偶尔不在更是像脱了缰的野马,少不了在教室里乒乒乓乓一顿乱打,又跑出去在附近的地里、山坡偷吃了人家的瓜菜,水果之类。更有甚者,还往锅里撒灰、往油瓶里拉尿的。撒起野来,戴春风虽然比谁都要厉害,每回因为“出卖”有功,总能得到先生的原谅。有时,戴春风因争强好胜与人打架,毛逢工也总是站在他的一边。
尝到了甜头,戴春风开始死心塌地替先生卖力。同学们认为有人经常出卖他们,但谁也抓不到证据,以后只好收敛,老老实实读书。
话说习惯成常事,戴春风养成了这习惯,以后想改变也改变不了。经常喜欢在暗中偷窥、偷听的的手段,注视着同学的一言一行。
大约在他十一、二岁的样子,有次见师母蹲在马桶上排泄,不知一股什么力量驱使,又故伎重演,把木墙挖一个洞偷窥。此时,师母刚好完事起来,只看得下身像有一条东西。于是告诉周念行道:“师母裤档里爬了一条毛虫。”
周念行不信,两个人打赌,当师母第二天同一时刻上马桶时,脱了裤子,俩人从洞里果然窥得有一条毛毛虫样的东西,可一蹲下去,又变成两条……
周念行把持不住,叫道:“不是一条,是两条!两条!”
话音未落,屁股挨了重重的几戒尺,转身一看,见是先生怒目瞪着他们。
原来昨天师母上厕所时见有人用小刀挖墙,没排泄完就急得提了裤子。晚上告诉丈夫,要他好好管教这帮野孩子。毛逢工今天早就留意了,果然逮个正着。
这一回戴春风挨了责备。但从此心里像撞进了什么东西,每当师母提裤子去背后,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极不自在,脸红耳热起来。
后来,偷窥的事又相继发生了几次,虽未逮着人,毛逢工早猜是谁了。最后,只好请木匠把厕所装了木板,围得严严实实,才没有再出现类似的事。
这一回窥看母亲和先生在谈论他,当被发现后,他没有感到羞愧,在心理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承受能力。
母亲只叹了一口气,责备同句,这事就算过去了,谁也不往心里去。
然而,先生和母亲所谈的内容,却在戴春风细小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没有想到普普通通的读书还蕴藏了那么多复杂、深刻的道理。
戴春风虽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考取?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要使愿望变为现实,戴春风又比普通的孩子多一个心眼。他发现,周围读书的多如牛毛,但举人、进士一个乡都难寻出一人,甚至连秀才都很少。
今天,经母亲和先生一说,才明白用功读书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旧时的习俗,一般读四年书后就“开讲”,可以参加乡试、会试,造化好的可以一举而中,一般的需要一年又一年的反复呤读,一年又一年地投考。有的人虽然读书了万卷书,读得胡子花白,仍然不得见君王,甚至于到死连秀才都考不中都大有人在。
为了“扬明声,显父母”,给戴家祖上争光,戴春风咬紧牙关,准备潜心苦读,参加明年的乡试。
在乡下,考试能考取也是很风光的事;戴春风自开始知事,就耳闻目睹了历年的乡试排场。
一般会考都定在秋天。那天饱读诗书的学生们由父亲或哥哥陪同,背了干粮、雨伞,穿着新缝的长衫去指定的地点会考。
那时候,他们一个个心事重重和样子。虽然刚从书房出来,难得见外面的艳阳高天,谷穗翻浪,但都没有心思细看,都低着头走路。
这时候,读书人往往还能惹得村邻羡慕眼热,不时有人回头或从堤岸下抬起头来看见他们,便不由自主地用歌调哼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读书人从考场回来到放榜的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这段日子,他们茶饭无味,坐卧不宁,天地仿佛凝成了块,世界都在静止之中。
这种静止一直要到放了榜才告一个段落,投考者都心态不一,考中的都欢呼雀跃,仿佛天也亮了,地也宽了,世界在他们面前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好来;没考中的,也舒了一口气,开始紧锣密鼓,把自己关在房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来年的考试做准备。
在毛逢工的学行里,就有好几名这样的人,他们的年龄在20…40多岁之间。戴春内认识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