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运-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化朝的汪直、梁芳,武宗朝(1506—1521年)的刘谨,隆庆朝(1567—1572)的冯保,熹宗朝(1621—1627)的魏忠贤,这几人都是明王朝很有权势的宦官,对瓦解明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5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和宋朝中后期的王安石变法极其相似: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改革最终都被迫停止;改革者最后都遭到清算;改革停止后,政局迅速由中期向晚期过渡。
  自王振专权始(公元1442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中期。明代这140年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大部分时间内帝王失去了勤政进取之心;宦官檀权,高层官员争权夺利,普通官员追求浮华的生活,政治日趋*;依靠文官政权的基础和加强特务控制手段,王朝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局尚能平稳运行;面对日益兴起的全球贸易,王朝在大部分时间里闭关自守,直到穆宗时期(公元1566—1572)才打破了约200年“濒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的祖制,使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亚洲贸易圈的国际贸易得以正常进行;明代社会的性开放风气从成化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从嘉靖年间开始,许多官员先后提议多项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则把这场革新运动推向高潮。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权利斗争,以及皇权运行的专制与*,改革触动了一大批当权者的利益,张居正死后不久,即受到抄家的惩处,明帝国的改革气象随之荡然无存。
  同为文官政权,明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和北宋中后期的改革有十分相似之处。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直到1085年神宗去世才宣告结束。
  明王朝的张居正改革大约比王安石变法晚整整500年、大约在1573—1582年之间。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社会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再无起色;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也从中期转入后期,朝政日趋*。
  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和张居正结局都不太美妙。王安石生前就被罢相,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的日子又维持了42年,被异族女真人的金国所灭;张居正改革后,明王朝的日子又维持了62年,被同一异族女真人的后代满族所建的清(后金)政权所灭。
  历史仿佛经过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原处,这不能不让后人惊诧它的巧合。
  明朝虽亡于万历,但这种弊病在成化年间就开始积佳重返了。此时距明朝开国不过100多年。
  明朝之亡,亡于万历!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共识。这种认识固然不错。万历皇帝亲政后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却勤于搜刮。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可以说,明朝历代皇帝的缺点几乎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同样,明代社会矛盾在执政时也集中地爆发了。但是,这是万历一个人的过错吗?他*堕落之风源于何处何时?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5)
实际上,万历朝的堕落只不过是个结果,当然,神宗皇帝个人是要负责任的。但是即便不是他,这个王朝迟早还是会*下去的。万历朝的弊政实际上在一百年前的成化朝时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明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是明王朝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明王朝后来的许多弊政在此时已拉开了序幕或已暴露无遗,(此时正值明王朝开国第100年和120年之间)。
  成化朝的弊政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继承英宗时期宦官专权外,还另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对后来的朝政影响深远、为害甚大。
  一、 西厂。作为特务组织,东厂和西厂“为明代独有之弊端”。而西厂就成立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这是明宪宗的制度“创新”。西厂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特务网络。西厂的特务大权,在当时要比东厂多一倍。西厂虽然在成化朝只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但它却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比之于东厂,西厂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它的侦查范围、侦察地点不限于京城、地方,而且遍及南北边腹各地。此外,宪宗创设西厂为后世奠定了偏爱特务组织的心理基础。他的孙子,即明武宗便仿效他重建西厂,并增设了内行厂。特务组织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使明王朝日益失掉民心。
  二、 皇庄。“皇庄”之名,始于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朱见深没收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实际上的皇庄可能出现的更早,如仁宗曾有仁寿宫庄、清宁未央宫庄,英宗为诸子设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宪宗的做法,是使“皇庄”设立制度化了,从此皇庄的设立成为名正言顺。皇室搜刮土地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宪庄的皇庄、很快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县、雄县等处。到他的儿子孝宗时,在京城内的皇庄就有五处,而他的孙子朱厚照即位一个月内就在大兴县设皇庄7所,并陆续发展到昌平、真定、保定等地,10年内就使皇庄的面积达到37595顷零46亩。在皇帝的带领下,藩王、勋戚、宦官等纷纷请皇帝赐给土地,明王朝的土地兼并从此愈演愈烈。皇庄内,土地所有权与司法权、行政权相结合,扰乱了地方的正常税收、行政与司法。皇庄一般都有皇帝派宦官管理,宦官带着一旗校,在桊养一帮无赖,“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无所不为,皇庄的设立不仅与民争富,而且极大的瓦解了王朝的经济基础。
  三、 传奉官。传奉官的名称也是宪宗的“发明创造”。天顺八年(1464)二月,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这便是“传奉官”的开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
  这一举措对明王朝官僚体制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第一,皇帝从此视官爵为私物,可以随时任用官员。如此则必然破坏皇帝和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权力结构平衡。第二,传奉官大都是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官职的人,他们的素质可想而知,如此一来,政府的文化认同必然产生扭曲,政权运作中的冲突也必然加剧。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倿幸之人,靠着结交宦官和皇亲国戚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有他们在,吏治*必然日趋严重。第三,传奉官的产生使得皇帝身边的嫔妃、太监及一切亲信之人都可以不经吏部而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进行卖官活动。如此下去,必然是 官越来越多,吏治越来越*。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6)
四、 纵欲成风。明代的纵欲风潮大抵也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兴起,有两个例子似乎能说明这一切:
  其一,当时的大学士万安在给皇帝的奏疏中不是谈论治国之道,而是大谈房中术。当时的人们为此讥讽万安,说他“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皇帝不喜欢纵欲,万安会如此上疏吗?
  其二:大约在成化年间,梅毒开始在广东流行,并迅速在全国扩散。这是梅毒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它选择的时间便是成化年间,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现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皇宫带头,士人们争相纵欲,淫邪小说流行,春宫画、性药性具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青楼妓院生意兴隆,不少显贵开始蓄养家妓,整个社会陷入骄奢*的氛围中,直到明朝灭亡。
  正是成化年间的这些“创新”,才使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今天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是,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还何苦设皇庄、设传奉官,带头破坏制度?
  纵观中国各个朝代,明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手段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唐的皇帝还只是削弱相权,而明朝的皇帝干脆抛弃了整个官僚政权,直接插手地方事务、直接选官。一句话,明王朝的皇帝不想让自己的权力受到任何哪怕一点点的限制,皇权在明朝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剥夺了穷苦百姓的生活权力,甚至连官僚的权力也予以剥夺(传奉官)和打击(厂、卫特务组织),这样的王朝哪有不亡之理!
  当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进行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时,明王朝对内高筑宫墙,将专制皇权发挥到极致;对外则实行长时期的“禁海”政策,最终使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东西方对抗中处于劣势。
  6
  对马六甲海峡的淡漠,实际上就是明王朝对海外贸易的淡漠。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当时的欧洲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仅有亚洲的丝绸织品、香料、棉花、茶叶,而且有美洲的金银、糖、烟草、燃料、毛皮和非洲的黄金、象牙等。随着贸易的空前繁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世界贸易基本上可以说是海上贸易。
  马六甲是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路,拥有马六甲既可以把印度人和*人排除出亚欧贸易航线,又可以控制通往南中国海和香料群岛的航线。
  公元1511年8月,在葡萄牙人开始地理发现近一百年后,葡萄牙人攻占了马六甲。马六甲是中国重要的藩属国,但直到1520年,马六甲苏丹派人向明朝求救,明武宗才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东亚无疑是以明王朝为中心,在《明会典》上所载的63个朝贡国中有2/3位于马六甲以西,一旦失去马六甲,则意味着明王朝的朝贡体系有可能动摇、瓦解。但明武宗和继位(1521年)的嘉靖皇帝并没把此事太放在心上,只派出使团与葡萄牙交涉,并没动用一兵一卒。以致随后葡萄牙统治马六甲达130年之久,直到1641年才被荷兰人赶走。
  葡萄牙人占有了马六甲,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1517年,皮雷士接受派遣随费尔南?安特拉德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到达珠江口,并向广州当局表明自己的使节身份。在等待朝廷批准进京的日子里,不耐烦的葡萄牙人强闯珠江口到达广州。在得到两广总督的上奏后,明武宗一开始不答应接见,后来因葡萄牙人贿赂了广州地方的太监宁城和皇帝身边的太监江彬,武宗因而龙颜大悦,批准葡萄牙使团进京等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7)
在皮雷士努力争取武宗召见的时候,费尔南于1520年回国,他的弟弟西蒙接替了他的职务。西蒙像对待东非土著那样对待中国人,他在南头岛上建立殖民据点,私设法庭,排除中国管辖;支持海盗,贩卖人口,奸*女;拒纳关税,侮辱中国官吏;抢劫、勒索其他国家的商人。
  在皮雷士等候武宗接见的时候,武宗却驾崩了,新即位的嘉靖皇帝在葡萄牙给国王的信中没有发现愿意成为中国藩属国的话,因此对葡萄牙没有了好感,此时,嘉靖又接到了葡萄牙人许多劣行的报告,因此,嘉靖皇帝下令把皮雷士逐出北京,令其从广东出境。
  这件事情对嘉靖皇帝和明王朝都影响甚大。明王朝在嘉靖统治的近五十年当中,海禁最为坚决。明王朝的皇帝们为什么要置世界潮流而不顾,一定要将正在形成的海外贸易格局之于国门之外呢?这要从当时帝国执政者的思维来分析。
  在政治贸易的心态下,明帝国推行和倡导的是“国家贸易”,而反观西方,海外贸易一开始就打上了“个人主义”烙印。
  在明王朝的执政者看来,海外贸易首先是一种“政治贸易”而不是经济贸易。因而当嘉靖皇帝看到葡萄牙推行贸易而又没有成为中国藩属国的打算时便不高兴了。
  在“政治贸易”的心态下,明帝国推行和倡导的是“国家贸易”,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政府行为,并无民间参与。至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大批奔赴南洋和西洋从事商业活动那也只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并不是政府倡导或支持的。
  中国长期在亚洲称雄,让明帝国的执政者们有一种天然的自大心态,“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中国皇宫中的物产从来不是正常贸易的结果,要么是地方进贡,要么是万国来贡。而正常的贸易是需要平等、需要谈判的,这在中央集权的中国、在皇权高度专制的明帝国来说几乎是不可理喻的。
  中国地大物博,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明王朝对商业贸易缺乏太大的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