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霸事笔记-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很有道理的话,但鲁庄公没有听,只是去“观社”嘛,哪有那么多道理!国家元首应邀去国外参加某个社交活动难道也不准吗?鲁庄公就去了,就是“观社”嘛!

  但,仅仅是“观社”吗?非也。

  管仲邀请鲁庄公来“观社”是什么用意呢?其实,就是让他见见哀姜,看看这颗久藏深室的美玉。而当时安排见面的细节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绝对不是直接引见,应该是带着一种巧遇的倾心,类似于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巧遇秋香那段。

  鲁庄公当时内心就惊叹:如此美色世间已绝!就是说世间本没有这样美的女人,只有天上才有。再一问是谁家的?有人告诉是哀姜。鲁庄公含有深意地“哦”了一声,脑子里瞬间闪过了父仇、母命,占据内心的就只有刚才哀姜轻飘飘走过去的身影和那股沁人心脾的余香。

  鲁庄公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

  鲁庄公能上钩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后来十九世纪的心理学家发现的,很著名的心理理论:恋母情结。什么是恋母情结呢?粗略地讲就是男孩子对自己母亲有种潜在的爱恋,对和自己母亲相像的女孩子特别有好感,很多男孩子就会选择这样的女孩子一起生活。而鲁庄公的母亲就是哀姜的姑姑文姜,二代的直系亲属,相似程度极高,当然这种婚姻在现在的社会是严重违法的。

  这些都是后来,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鲁庄公本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些心理作用,否则,他肯定不会去娶文姜,起码要担心下一代的健康问题——题外话。

  话说回来,管仲已经看出鲁庄公情绪上的反应,就明白计策已经成功,下一步怎么做呢?古话说:“欲擒故纵。”就把鲁庄公送回去,看看他能熬多久! 。 想看书来

鲁庄公娶哀姜之谜:酒神的信徒
陷入疯狂的爱恋

  鲁庄公回到鲁国后,不到一个月,心里就忐忑不安,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应验了那句诗:“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实在是睡不着,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相思成灾,失眠了。怎么办呢?满脑子都想着怎么和那个美丽女子哀姜缠绵。

  于是,鲁庄公会有这么一系列的思考:娶不娶这个女人呢?她的父亲杀了我爹,这个是仇啊,娶仇人的女人好吗?可是,母亲临终有遗嘱,我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不能不孝,我不孝,母亲肯定会哭的。想到这里,鲁庄公一阵心酸,因为他不是那种同仇敌忾的汉子,他是仁孝的温柔国君,一心酸之后,他就想到哀姜。那个女人看上去很可怜的样子,她的父亲是被叛军杀害的,好可怜哦,没有人保护爱护她,好像我母亲的孤苦。其实,上辈子的仇也不能怨她,对不对?我想父亲在天之灵也不会想我这么绝情的。(终于自己攻克自己,找到了心理出口。)嗯,就这样,去爱护这个女人,拿出勇气来,阿同(鲁庄公的名叫同,我想他小时候母亲就是这么叫他的)!

  于是,鲁庄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为迎娶哀姜行动。

  民间很司空见惯的现象:男方一旦很中意女方,就会变着法子地讨好对方,首先就是女方的娘家,所以,有很多女婿在结婚之前,天天跑到女方家里干活,讨好丈母娘,丈母娘讨好了,事情就铁定了。鲁庄公现在就是这个想法,有空没空地跟齐桓公这个岳丈套套近乎,好把我的小娘子弄到手。

  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行为弄得有点敏感,问管仲:“现在该怎么办?”

  管仲笑笑,叹了口气:“是有点麻烦,发情的猫很缠人的。您现在是娘家人,当然先严肃点,提出点要求嘛!比如婚礼要隆重些,说点‘可不能亏待了新娘’的话,然后,就当他亏欠您一个很大人情地答应他尽快来迎娶。”

  哎呀!齐桓公说:“这个娘家人的事情,我还是头一次做呢。”

  鲁庄公现在的确入魔很深,欲望占据了大脑,什么父仇,什么礼制,都抛在一边。

  《左传》在去年记载曹刿的一段进谏之后,在这年春天又记载了一个叫御孙的大夫的进谏:“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桷音同“绝”。

  大意是:这年春天,鲁庄公为新婚特意派人精心雕刻屋顶的木头装饰,这不合礼制(周朝有严格的等级住所装饰规定)。御孙就劝谏说:“臣得知:节约是共同的美德,奢华是最大的罪恶。先君都有共同节约的美德,而主公做这样奢华的罪恶,实在是不好啊!”

  要劝阻鲁庄公不要那么奢华,“刻其桷”是不合礼制的。紧接着,这年秋天,又记载御孙进言对迎娶文姜的待遇是不合乎规矩的,记载是这样的:“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觌音同“敌”,意思是相见。贽音同“志”,意思是赠送的礼物。■音同“修”,意思是干肉。

  意思是说:鲁庄公在婚礼上送给哀姜的“见面礼”是丝织品,不合礼制。御孙进言:“赠送给男人的礼物,地位高贵一点的人是玉帛,地位低微一点的人是禽鸟,用赠送的东西来区别地位。赠送给女人的礼物,只不过是些榛、栗、枣、干肉,以表示敬意。现在赠送给男人和女人一样的礼物,就无法区别性别和地位。区别男女和地位,是国家的礼制,然而要从国君的夫人这里混乱掉,实在是不好啊!”

  这些大臣太讨厌了!不是你们娶老婆,当然不干系你们了,等你们讨老婆的时候节约点就行了,尽说些风凉话。鲁庄公都没有理会,千山万水已经阻止不了这头发情的野兽,此时他已经不是平时温顺的鲁庄公了。

  可以说《左传》中记载在鲁庄公执政24年来的内容里,从来没有在这么短时间连续记载大臣进谏的话,执政后期也没有,而且,鲁庄公连一个意见也没有采纳。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当时他脑袋里充满了欲望,只有强烈的欲望才会使一个人排斥一切正确理性的东西。

  比喻

  此刻的疯狂,不由让人想到了希腊神话故事里的酒神,酒神的信徒都是疯狂的,排成*的行列漫游,迷恋到忘我。尼采有一部很著名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就是在讲这种哲学及心理。

  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原名查格留斯,是宙斯和他女儿*的产儿。后被泰坦肢解火煮,雅典娜救出他的心,宙斯吞下这颗心脏,复与地母生出新酒神,第二次出生酒神取名为狄奥尼索斯。他的信徒为他疯癫,在酒神祭中模拟酒神死而复活的全过程,痴迷到如此的程度,这就是爱欲的力量。

  在这里也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对比人物表:复活酒神的宙斯就是管仲,以前的酒神是文姜,再造的酒神就是哀姜,鲁庄公当然就是痴迷的酒神信徒,忘记了仇恨,忘记了一切地沉醉。后来,还有一个更痴迷的酒神信徒叫庆父。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就寓意着后来因此引发的一场鲁国的悲剧:鲁难。

  公元前670年,秋,落叶从半空中随风飞落在婚车上,哀姜踩着红叶的地毯,享受着“越礼”的隆重结婚仪式,嫁给了正处于痴迷状态下的鲁庄公,成为鲁国后宫的女主人。

  但管仲是担忧的,过了新婚,如果鲁庄公冷静下来了呢?虽然生米煮成熟饭,但他必然心有不满,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可是,目前来说,这是最有效的补救计策。

霸业的第二步:向南的行动
政治辐射圈

  管仲利用再造一个“文姜”,将鲁国这个棋子稳固住之后,自东向西,从现在的山东到河南东部,也就是齐、鲁、宋三个大国已经稳固地连成了一条线,成为牢靠的政治区域。

  从上次郑国、鲁国的局面相继失控,遭遇挫折之后,齐国已经休养生息了整整七年,对外默不做声,就连当初周王室的“五大夫作乱”这样可以名扬天下的事件都放弃,但并不是说遭遇了挫折就去做了缩头乌龟,这是一种遇事的忍耐。现在,管仲等了七个年头,六月的某天出现了一次日食,日食的出现在古代总会寓意着什么。对于管仲,他精心安排的“定鲁”之策终于完成,该展开下一步行动了。

  公元前668年,管仲57岁,霸业的征程再次起步。其实他一直在霸业的征程中,只是这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脚印,没有任何军事行动,外在的表现是沉默,没有看出任何的前进迹象。不过,深一点说,他是在做准备,默默地准备其实也算是一种潜在的前进。

  在管仲和齐桓公以及几个重要大臣的军事会议上,大家摊开当时的版图看,列国的分布形势是大致以淮河和黄河为界,淮河以南的各国属于蛮夷,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这块地区称为中原,各国都是“正统的血脉”,黄河以北的这些地区上就大多是一些“土匪”“强盗”那样的民族和小国。

  齐国目前要称霸的是中原,齐、鲁、宋连成一条线之后,郑国已经臣服,但总反复。管仲心里有底,现在有个叔詹在其中,也算是能够将其摆平,再多做别的也是徒劳,除非吞并掉这个隔着两个大国距离的郑国,但这是不可能的。

  自东到西地看,主要是徐国、陈国这两个稍大一些的诸侯国,有些实力对抗齐国,没有在控制范围内,其余都是丁点小国。

  “当然还是老规矩,先解决近的徐国。”管仲在版图上画了一个圈,众人再次热血沸腾。

  这里要解释一下,先解决徐国不仅是因为与齐国较近,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于陈国,管仲另有策略,因为陈国早在北杏盟会的时候已经加入齐国的阵营,只是前不久出了点乱子,政策又发生变化,前文说到过。

  而徐国就不一样,它属于南方蛮夷系列,又称徐戎,是生活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从来也没有搭理过齐国,而且有点蛮夷的习性,和蛮夷多有往来,有时候也归为其中。

  在当时徐国位于淮河主流的北面,淮河主流的南面才是蛮夷的聚集地。也就是说它被孤立在另一边,依照地理位置就是宋国东南角,可以断其支援而收服的一个中等国。

  向南收服徐国就意味着把政治辐射圈扩大到淮河主流,并与南方蛮夷隔河相对,借助河的优势,管辖北岸所有的势力。然后,再把握机会向淮河南岸进发,伐徐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为收服南方最强大的势力楚国奠定基础。

  那么,*徐国用什么借口呢?总不能直接说我来扩张势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齐国举的不是魔头的旗帜,而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和地区安宁”的彩旗。如果还是用“不听王命,不来会盟”的借口,这样也不行,老套过时了,再精妙的策略也不能用上几百回,别人都腻味了,反而会厌恶。况且徐国位于偏远地区,有借口可以不来参加盟会。

  《左传》中也没有记载这次军事行动的原因和过程,只是说了一句:“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由《左传》记载军事行动的惯例:战争的主谋写在最前头。可以判断是宋国“主兵”,带的头。为什么宋国带头呢?因为齐国在山东的北面,和徐国相距甚远,隔了一条泗水河,隔了一个鲁国,井水不犯河水,怎么也不好挑起事端,找很烂的借口肯定被天下人所唾弃。宋国和徐国是邻居,邻国难免就有矛盾,齐鲁、鲁宋、宋郑都有矛盾,经常打仗。像徐国和宋国这样的邻居更加了,徐国有蛮夷的特性,当时北方的北戎、山戎、北狄和南方的蛮夷,时不时就来侵犯中原各国,烧杀抢掠。所以,宋国和徐国相当于一个官方和一个土匪。现在,官方需要打击这个土匪,很名正言顺的军事行动。

  伐徐

  这年秋天,管仲先让鲁庄公享受一段时间新婚的甜蜜,然后,就把他叫上一起去打徐国,帮着齐国向南扩张政治辐射圈。这个时候的鲁庄公肯定是叫得动的,新婚的女婿还是愿意帮丈母娘家做点事情的。不过,以后就难说了,很少有结婚多年的女婿还很勤劳地跑去给丈母娘家劈柴、挑水的。现在这个女婿是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

  由宋国带队,宋、齐、鲁三国大军就开到了徐国边境,对于这次战争只有“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样一句记载,在史料上几乎找不到关于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