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霸事笔记-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宋国带队,宋、齐、鲁三国大军就开到了徐国边境,对于这次战争只有“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样一句记载,在史料上几乎找不到关于这次征讨的只字片语。

  只能从这句简洁的记载中推断,这次*很快就结束了,只有徐国的妥协才能如此顺利。《左传》中没有提及徐国臣服的记载,可根据后来公元前645年,僖公十五年经中的记载,徐国当时的确臣服且加入齐国阵营:“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次意思是驻扎,诸侯驻扎在匡这个地方就是派公孙敖带兵去救徐国,这里要说一下公孙敖是庆父的儿子。诸侯去救徐国,说明徐国是他们的同盟。

  紧接着十五年传中又明确记载:“秋,伐厉,以救徐”。诸侯那么拼命救徐,正说明了一点,徐国是其阵营当中的一员。

  那么,在这次*中徐国为什么会这么快向齐国妥协呢?分析原因有二个:一、徐国没有强大的外援,它和楚国没有什么来往,因为一个在江苏,一个在湖北,所以,没有蛮夷来援救它,而且三大强国又是夹攻,把它逼在东面的死角,旁边就是东海,总不能跳海。二、虽然说宋国和徐国像是一个“官方”,一个“土匪”,但是,现实里山上的土匪和山下的官方必然会有一些勾搭,即便是敌对关系,也存在“官匪勾结”,要不然宋国和徐国之间必然年年相互侵犯,可是,这些年来,并没有宋国和徐国的战争记载,由此,“官匪勾结”是成立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向西的行动
郑国和陈国

  公元前668年,成功地摆平位于淮河中下游、江苏西部的徐国,齐国的政治辐射圈向南扩张到了淮河,管仲觉得是时候开始向西扩张,收回原先失去的西面局势。西面的对象就是郑国和陈国,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点:以前都加入过齐国的阵营。

  郑国在公元前680年,也就是15年前,郑厉公夺回国君宝座之后,与齐国在鄄(音同娟)结盟,加入到齐国阵营中,但没有想到郑厉公是一个老狐狸,根本不顾齐国帮助他复国的情义,脑子里只有利益,在公元前679年和公元前677年两次退盟,导致齐国只能暂时放弃西面的局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九年。郑厉公已经死掉,目前是他的儿子郑文公执政。

  陈国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盟会中就加入到齐国阵营中,之后,在鄄、幽两次盟会都有参加,最后一次合作是在公元前675年,那是八年前,齐宋密谋一起攻打鲁国,当时鲁国派公子结为陈国做“媒婆”,从卫国迎接新娘到陈国,结果反中管仲之计,把新娘扔在半道。但是,后来有两个原因导致了陈国和齐国断绝了交往。

  一个是陈国的陈妫在公元前676年嫁给了周惠王,成了周王室现在的王后,陈国政府便有了自傲的心理,毕竟名声上高人一等。而郑国和鲁国分别反动,齐国在这些问题上节节失利,威望降低,所以,陈国也就不大去巴结齐国,不是“大山”就不需要去靠。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齐国接纳了从陈国逃出来的*羽敬仲,并且封他做了齐国的“工正”,在当时的陈国国君陈宣公看来,齐国就分明是与陈国政府为敌,包庇他们要铲除的政敌。这样一来,两国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不往来就等于断绝了关系,也就不在齐国的阵营中。

  现在要解决郑国和陈国的问题,管仲既没有选择武力压境的方式,也没有选择以德服人的计策,而是选择了利用“关系网”的方法。在整个春秋霸业的征程中,齐国的对外征服提供了很多种范例,表现出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

  其实,利用“关系网”并不是在这里第一次使用,像管仲把哀姜嫁到鲁国也是在利用“关系网”。《左传》庄公二十七年传中简单地记载:“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没有详细说明陈国和郑国为什么臣服于齐国,先前也没有*问罪两国的记载史料,那么陈国和郑国为什么突然臣服了呢?唯一的可能就是管仲利用“关系网”。

  关系网的利用

  先说郑国,早期郑厉公执政的时候,如同一只老狐狸,狡猾地脱离了齐国的政治辐射圈,自立门户,当时怕齐国再次来*,就派了叔詹到齐国去名正言顺地退盟,结果,被齐桓公关了起来,后来,奇特地逃出了大牢。

  叔詹能逃出大牢的猜测就是他和管仲做了一笔政治交易,后来,“五大夫谋反”事件齐国居然没有插手也说明了这一点。现在,郑国刚刚换了新的国君就马上回到齐国阵营之中,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即没有武力威胁,也没有施德,什么原因呢?就如先前的猜测,是管仲和叔詹做的政治交易,那个交易是很合适的。

  管仲当时认为老狐狸不容易收拾,对付不了,计谋上胜不了你,那我和你比寿命总可以赢吧。没几年,郑厉公死了,新君上台,叔詹就成了权力很大的顾命大臣,加上他本来就是“亲齐”一派的,自然会主导郑国向齐国靠拢。

  公元前667年,齐国在幽这个地方召开盟会,叔詹按先前的允诺,去新君面前说明利弊,告以齐国的强大。

  刚做上郑国国君的郑文公肯定要问:“齐国那么强大我爸爸怎么不怕呢?”

  “那是以前,齐国现在已经羽翼丰满,你看看去年,不动声色就把徐国收复了,我们比徐国也强不到哪里去,参加盟会也是为百姓免受遭殃。”初出茅庐的孩子吓唬几句话就害怕的,主要是郑厉公生出的不是只狐狸。

  于是,郑国就参加了此次盟会,重新回到齐国的阵营之中。

  那么,陈国是通过什么样的“关系网”拉拢过来的呢?

  先看两句《左传》庄公二十五年传的记载:“二十五年,春,陈女叔来聘,始结陈好也。嘉之,故不名”。到了冬天,“冬,公子友如陈”。这是前年,公元前669年,春天,陈国的大夫女叔“来聘”,就是古代想娶那家的女孩来送聘礼提亲。冬天的时候,公子友(季友)到陈国去回礼。

  为什么陈国会向鲁国提亲?这里面还要提到这个重要的人物季友,《史记》中记载:“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季友的母亲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后来,发生“鲁难”的时候,他就是逃到了陈国避难。所以,季友和陈国政府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他在其中起到了调节鲁、陈两国的关系的作用,消除了之前的误会。

  鲁国采取什么方法消除陈宣公的怨恨呢?当初,陈宣公不就是因为公子结把他的新娘扔在半道而生气嘛,那么,我嫁给你一个新的女人,鲁国的女人不比卫国差,不仅知书达礼,皮肤还白皙,陈宣公就乐了,所以,陈国大夫女叔在公元前669年来送聘礼。

  陈、鲁两国关系的升华倒还不是因为“女人”,而是当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和陈国的相国原仲成了极好的朋友,贤者之间结交是很深的。《左传》二十七年传中有特地的记载:“‘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原仲,季友之旧也”。秋天的时候,陈国的原仲去世了,季友私自跑到陈国奔丧,原本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合礼仪的,季友却能冒着这样的“非礼”去奔丧,可见两人的关系,也可见经过误会以后,陈鲁两国关系的亲密程度。

  现在把话题说回来,管仲早已经把鲁国紧紧地拿下了,齐国和鲁国是紧密的亲戚,而陈国和鲁国的关系既然那么要好,不如就叫鲁国从中调解,况且齐国和陈国并不是什么大过节,只是有点小矛盾,也不至于去动武力来解决。所以,鲁庄公就好言跟陈宣公说,齐国现在很强大,况且很“仁义”,最好别和他作对,没有什么好处的。

  陈宣公很“识时务”,他当时已经执政26年了,人有点老了,就害怕战争会威胁他的地位,从他为了一个女人而杀掉自己的太子,剿灭太子的党羽就可以知道陈宣公的年老昏庸,必然也胆小。于是,重新回到齐国的怀抱,靠着“大山”能安心地抱着女人睡觉。

  幽地会盟

  齐国在公元前680年第一次宣布对中原的称霸,13年后在幽的盟会再次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原本失去的西面局势,经过一番努力和等待之后,终于重新收了回来,齐国就像一个巨人一样站立了起来,影子向前方延伸。

  由此,我们领悟到了,虽然暂时会痛苦地失去某些东西,但只要努力,不放弃,暂时失去的东西还会重新拿回来。痛苦是短暂,胜利是永久的。这就是管仲用了十年的时间展现出来的一个信念,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67年,整整谋划了十年。

  在幽的这次会盟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已经感受到齐国的力量再次席卷过来,已经以牢不可破之势控制住中原的局势,人们看到了三个大国紧密连成一条线之后的威力。原本不理解齐国为什么要放弃的人们,开始明白管仲当初为什么要先解决鲁国问题,也看到了鲁国在整个霸业中起到的作用—— 一颗不可或缺的定棋。

  这个时候,身在洛阳的周王室也感受到了这股席卷整个中原地区的势头,周惠王就想借助它来帮助自己解决那个一直让他头疼的问题——卫国。于是,他先给齐桓公送了一份贺礼。

  公元前677年,《左传》中记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就是正式封齐桓公为管理几乎整个周王朝秩序的长官,当时称为侯伯,或者说九州之长。

  这样拍马有什么意图呢?后面紧接着就说了:“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希望齐桓公帮他报仇,什么仇呢?就是当年“五大夫谋反”事件,卫国帮助他的叔叔子颓篡夺他的王位。事情已经过了七年,但周惠王自己一直没有实力去*,耿耿于怀,现在见齐桓公势力强盛,就想借刀杀人。 。 想看书来

糊涂智慧:明知故问
寻找借口

  周王室这招借刀杀人对于齐国来说,是必须接的,头衔不可能不接受,接受了就必须替人家办事,否则是不义。虽然这个头衔可能很虚,但对于齐国,对于管仲的政策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此后齐国头上顶的就不只是一个盟主,而是周王室正式封的“九州之长”,名正言顺地管辖国际事物,以后的征讨也就不用再费周折去请示。

  头衔接下来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事情该怎么做?有许多种做法。对于卫国,齐国其实在“五大夫谋反”事件时,就已经想制裁一下这个擅自行动的家伙,危害到齐国所尊的周王室,也就等于没有给齐国面子,况且自此以后,也不来“朝齐”。这个时候,正好有这么个机会,能举着这个旨意去收服卫国。但是,这个旨意又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呢?“五大夫谋反”事件的当事人卫惠公已经死掉了,现在执政的是他的儿子卫懿公,按理说父亲犯下的错误没有必要让儿子去承担,如果去惩罚当事人的儿子也不合乎情理,最多就是写封信责令改正错误之类的。

  然而,问题要“正”过来看,周王室和齐国都不希望只是写封责令改过的信,他们要卫国服服帖帖地做自己的手下,但又不能无理地去攻打。

  那么,这道题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一下:

  周惠王要*的是当年的仇敌卫惠公,但他已经不在了,本来可以不*,可是,周王室还是记恨着卫国,卫国邻近洛阳而与周王室不合,让他感到不安,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他明知道旧君已死,还是要齐国去*,给齐国出了这么一道难题。这本是无礼的要求,齐国要去做了的话,就是不仁义,但“无功不受禄”,不做也是不义。那么,办法当然是有的,可以敷衍,就像上面说的写封信讨问之类的。

  但是,齐国自己对卫国有一个目的,齐国想*卫国,控制那边的局势,因为卫国不和自己邦交,不臣服自己,当年擅自侵犯周王室,变心了。所以,齐国本身也是想治理一下卫国的,解决一下北面丢失的局势问题。

  好了,现在很清晰,周王室的仇敌不存在,但周惠王一定要*。齐国的问题——卫国不臣服自己——还存在,但需要借口。那么,两者目的相近,干嘛不用卫国当年“大逆不道”的借口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逻辑,可是这个借口不存在了,也就等于没有借口。

  不仅齐桓公想半天想得头疼,我们也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

  哎!管仲想到了解决这个逻辑的方法:“这个借口为什么不存在呢?不就是因为当事人卫惠公死了吗?可是,我们不知道当事人死了啊?对不对?因为齐卫两国没有邦交,你们国家死了国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