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霸事笔记-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性是按那样发生。为了以防万一,特别是发情的野兽,性情不定,谁知道这个令尹子元会不会正常冷却,如果还在狂热地发着情呢?那么就会和强悍的蛮夷开战,一旦开战,齐国就需要这种强大的联军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对于整个中原局势,这场战争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

成语“楚幕有乌”背后的故事
营帐上的乌鸦

  兵法里没有“明知故问”这样的招数,也没有“明知道胜利,当然要去”这样的指导。既然救郑是一场随手能拣到的便宜,干嘛不去拣呢。

  公元前666年,此次救援行动就像叔詹预料的那样,救兵没有到达,楚国的大军就跑了。为什么跑那么快呢?首先当然是这个首相子元的头脑冷却清醒了些,自己带的兵力也不多,抵挡不了救援的联军;其次,楚国和中原的大国齐国从来没有正式交过锋,而这个齐国已经是中原霸主,军事实力必然很强,他又怕腹背受敌。反正原因很多,就是怕输了,输了就没有脸回去见自己的嫂嫂息妫。想来想去,不如见好就收吧,于是,悄悄地溜出郑国。

  怎么个悄悄法呢?后来,这件丢人的事情倒成了一个典故,也成为了兵法上察看虚实的一种方法。他是乘着夜色跑的,连营帐都没有撤,怕撤营帐被发现,敌人会追杀。但是,第二天清晨还是被发现了。怎么发现的呢?营帐上面有几只乌鸦停着。

  乌鸦是很警觉的鸟类,有人在的地方,它很少出现,只有四处没有动静,它才停在那里观察,下去吃残食,而楚国军队撤退之后,有许多剩余饭菜,饥饿的乌鸦看没有人就飞去了,所以,营帐中已经没有人了。这个是谁发现的呢?是叔詹。

  其实,叔詹这个人也是比较聪明的,他的聪明只在于“一国”,仅仅对于自己国家这个地域来说比较厉害,对于天下,就只算是个平庸者,就好像在中国,清朝的刘墉算是个人物,可是,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就不怎么有建树。

  “楚幕有乌”这个成语就这么诞生了,它的主角不是叔詹,是楚国的子元,没有子元这种丢脸的行为也就没有这个成语。

  令尹子元这个人不仅丢脸,而且有点不要脸——那种男人为了女人无耻到极点。他硬说自己是打了胜仗回去的,一出郑国国境就让士兵高唱凯歌,让人感觉自己是打了多大的胜仗,主要就是显给楚夫人息妫看,故作聪明,其实,弱智到极点。也不想想,楚夫人息妫如果是那种笨女人,早就被他的那些手段诱惑去了。现在用一个小小的伎俩,这个伎俩还很不要脸,反而被这个女人耻笑。

  后来,这个令尹子元居然无耻找到一个借口去照顾生病的楚夫人息妫,搬到后宫去住,进一步接近她,伺机实现“叔淫嫂”的目的,结果引起大臣的义愤,死于非命。这种鲁莽的“蠢货”后来还出了一个,那就是庆父,但庆父倒没有子元这样“不要脸”的“无耻”。

  子元之死

  话说回来,齐桓公带着齐、宋、鲁三国的联军没有到达郑国,就得到楚国军队撤退的消息,郑国派了犒军的使臣带着礼品欢送三国大军各自回国。虽然此次救援实际上是无功而返,但在别人看来,是楚国怕了齐桓公率领的大军才落荒而逃,这是管仲很庆幸的地方。他的确是怕此刻和楚国正面交锋,从他执政以来,从来没有过一次恶战,都是稳稳当当地前行和胜利。在他看来,只有束手无策的人,才会想到两败俱伤的恶战。

  经过令尹子元的这一番闹腾,管仲开始担心这个南方蛮夷楚国,因为中原的局势实际上并不稳固,齐国虽然已经把大国巩固在自己的阵营里,但小国还是散落四周,没有处理。原先是打算解决卫国的事情后,再来处理零星的小国,没有想到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件事情,就好像本来大太阳的天突然下了一阵雨,让你担忧稻谷该不该拿出去晒。

  当听说楚国方面发生了*,令尹子元在*里死掉了,他松了一口气,心头开玩笑地说:我别的人不怕,就怕那种没有头脑胡来的人!

  楚国令尹子元死了原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齐桓公又担忧起来,为什么呢?

  公元前664年,《左传》中记载:“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穀音同“谷”。纾音同“舒”,意思是缓解。

  大意是:子元*郑国回来以后,居然住到了王宫里,想要加大力引诱楚夫人。大夫斗射师劝谏,子元就把他抓起来关押到牢里。秋天,申公斗班愤怒地杀了子元。接着,斗穀於菟这个人取代了子元的位置,做了令尹,亲自贡献自己的家用,来帮助楚国缓解目前的困难。

  本来子元死了是一件好事,可是,楚国*之后,楚成王突然起用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叫斗穀於菟,很有身世背景。他一上台做楚国的首相,首先就以身作则减少家用开支,充实国库,可见此人很有抱负。一个人一旦有恒心去做某事,就必然有成功的那天,这对于齐国是很可怕的,对手楚国的强大将直接威胁到齐国的霸业。 。 想看书来

管仲的调解之术
让齐桓公担忧的这个刚上任的楚国令尹到底有什么背景呢?

  在古代出现过很多奇人,他们出生的背景和小时候的事件都是很奇特的,比如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祖先契,在《史记》中明确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母亲吞了天上掉下来的玄鸟蛋怀孕,生了契,后来,帮大禹治水有功。

  还有周王朝开国帝王姬昌的祖先弃,在《史记》中也明确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的母亲踩在巨人的脚印上怀孕的,把弃生出来后,以为儿子是妖怪,扔到荒郊野外很多天都安然无恙,就接了回来抚养。

  这样的历史记载在外国史书上也有,虽然有部分是虚构的,但必然是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过,人们才会有根据地加以润色。

  斗穀於菟这个人的身世背景和后者这个事例有相似之处,在《东周列国志》中描述是他父亲和自己的表妹、郧国国君的女儿发生关系之后,郧国夫人为了遮掩自己女儿怀孕的事情,保护名誉,断绝了他们的联系,把孩子暗中生下来后,扔到了山林里。郧国国君打猎的时候,发现有一只老虎正在给一个婴儿喂奶,把这个奇怪的事情和夫人一讲,夫人吐出了实情,于是,就把这个婴儿拣回来抚养。后来,带着婴儿去楚国找他父亲。当时楚国当地的方言,称呼乳为:“穀”,称呼老虎为:“於菟”,所以,得名穀於菟,意思就是吃老虎奶长大的孩子。如此的名字,又加上有纪念这个人的地方存在,此事应该是可信的。

  斗穀於菟一上任,做出了这样好的成绩,齐桓公立刻担心楚国的强大会危险到他的霸业,于是,想乘早斩草除根,去攻打楚国。

  齐桓公这个人总是有些国君的杞人忧天、冒冒失失的想法,那次的长勺之战就是因为他想乘鲁国没有准备去进攻他,先给人家一击,结果,自己落得个惨败。当然,这次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攻打楚国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不可能说想打就能乘早打的,要事先预谋,而且靠齐国一个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上司”某天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做“下属”的怎么办呢?管仲是很少去直接否决齐桓公的想法,却总是能委婉地将它改变。

  调解之术

  其实,管仲最值得学习的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就是他的君臣调解之术。历代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就是失败在此,例如吕不韦没有协调好他和秦始皇之间模糊的父子和君臣关系,最后,落得个自尽。再如诸葛孔明,多少次北伐的失败都在任性的阿斗将其招回,可以说他协调君臣的关系很差劲,最后,郁郁而死。

  关于管仲协调君臣关系的例子,列出如下几点:

  一、当国君大脑*的时候,就乘他特别来劲的那刻,冷漠他,再说明原由。

  在《管子》中记载:“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十日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说的是齐桓公来兴致,挖新的井,斋戒十日,就为了和管仲喝酒,管仲去了,喝了“三行”,故意不告而别,齐桓公就不高兴。于是,管仲回来说明原由,“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再如“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齐桓公对着鸿雁感慨,一时兴奋豪言抒发大志,两个臣子却一起冷漠他,再告诉他称霸是怎么样的,不是空洞的感慨和幻想。

  二、当国君坚决要一意孤行的时候,就随他去,顽皮的孩子需要挫折的磨练,才会回来找妈妈。长勺之战就是例子,前文已经充分叙述过了。

  三、当国君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行动或者想法的时候,用话敷衍他,让他觉得这个行动或者想法没有什么意思,去掉他的劲头,转移他的视线,再说明这个行动或者想法的不切合实际,需要怎么做才可行。如果还不满足的话,就哄哄他,小孩偶尔是需要糖果搪塞他一下的。

  就像这次,管仲漫不经心地说:“伐楚嘛,齐国之力再加中原几个诸侯之力足以。”

  他虽然这么轻松地说,但是,伐楚在整个霸业里是最艰难的一个事情。他这么说是想先打消齐桓公担心的心理,然后,把概念偷换了一下,说:“攻打楚国起码要预谋二年,就是做二年的准备,首先,约会各国商议对策,要秘密进行。其次,部署战略,怎么打,直接杀进去,还是用计谋,等等,过程比较麻烦。”

  “这个样子啊!那算了。”齐桓公摆摆手,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不是件说来就来的事情。“那么,不行就先预谋着。”内心很不高兴,语气里感觉是在撒娇。

  管仲心里暗笑,国君总是有这种打仗的瘾,估计是二年没打上仗心里又痒痒了,耐不下心来。想法被管仲给间接否决点了,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他是齐桓公的仲父,相当与父亲,“父亲”当然明白自己“儿子”的心理,撒娇是需要哄哄的。

  而且,目前还有那么一些小国总举着“反齐”的旗帜,管仲于是就说:“现在倒有个国家必须解决一下。”

  “哪个?”齐桓公来兴致了。

  “鄣国,就是原来纪国的附属国,后来,纪国被襄公给灭了,这个小国就一直和我们敌对,乘现在有空闲,正好解决一下。”

  “对!这个烦人的小国原来就说要解决掉的,一直耽搁着。还是一贯的政策,先降,不降就灭。”君臣会意地笑笑,做再伟大的政治家也要会讨好上级,没有说拉着脸,直言不讳的政治家能够完成什么大事的。

  管仲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打算对鄣国进行军事行动,此刻只是借口把齐桓公的忧虑暂时转移开,缓解这种君臣上决策的压力。上头说想打,下头否决了,上头肯定不高兴,不高兴的话,彼此之间就潜在地产生了一种隔阂,日久,关系就会紧张。即便彼此明白要相互理解,但是心理上有些毛病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政治家也要学会柔软地缓解关系。

  君臣一笑,反而增加了默契感,这是政治的艺术。

  在夏季的时候,管仲就安排了兵力集结在鄣国的附近,《东周列国志》里说管仲就派大司马王子成父在面对着鄣国那边的城墙上巡视了一天,鄣国就害怕得投降。这个说法是有些夸张的,而且其文中说齐桓公在被管仲否决伐楚的想法之后,提出要攻打鄣国,也是错误的。齐桓公担心的斗穀於菟做楚国令尹是秋天的事情,而解决鄣国是夏天就已经部署的,所以,在作者认为,管仲很早就已经在部署对付那些小国,鄣国是第一个。

  至于鄣国,的确是投降的,还不是立刻。管仲在夏天的时候部署了兵力,是想对鄣国造成一种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