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我们走吧!”召忽打断了他的深思,在夜色里,三个身影消失在远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感谢新浪国外网友的支持
我今天看见一行英语很惊讶,我对英语是外行,仔细点开评论一看,原来是国外的读者,在此特地感谢。该作品没有什么炒作,能够真心实意地去阅读,真的非常感谢,就好象在奴役的千里马遇到了真正识货的伯乐。
2009…01…15 05:29:16 新浪网友(澳大利亚)
Your works are realy enjoyable for reading。
Good job!
2009…01…09 15:33:30 新浪网友(美国)
继续继续
凡是国外的读者留言,我都会珍惜地保存在这里,同时,也感谢其他的读者。
管仲的另一个知己
诱导鲁庄公出兵
管仲曾经断言:非纠必白,但是齐襄公一死,坐上齐国国君宝座的既不是公子纠,也不是公子小白,而是一个异姓的贵族公孙无知。由于形势急迫,危机四伏,他们连夜逃到了公子纠的娘家鲁庄公那里。
流亡到鲁国之后,管仲开始重新策划反攻回齐国,打败叛军,让公子纠坐上国君宝座,但这一切都需要鲁国的帮助。可是,向鲁国借兵谈何容易,虽然鲁国是公子纠的娘家,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永远无法磨灭的,那就是鲁国现任国君鲁庄公的父亲是被公子纠的哥哥齐襄公杀害的,鲁国和齐国就等于是仇人,鲁国是不会轻易去帮助仇家的。
鲁庄公本就怀恨齐襄公杀害他的父亲鲁桓公,只是自己没有能力去报仇,也不想违背母亲文姜的意思,才大事化小,和齐国表面上正常邦交。
这几天,鲁庄公听说自己的这个大仇人被叛军杀死了,心中无比喜悦,好像一口堵着的窝囊气一下子吐了出来,有股要扬眉吐气的*。但是,当见到从齐国跑出来落魄的公子纠时,不免又有些酸楚。他们也算是表亲,公子纠一见到鲁庄公就痛哭不已,跪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这一哭一跪”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官员——这是管仲教他要深刻表现,才能感动人心。
管仲为了消除鲁庄公的心理障碍,从三个方面去诱导他出兵:一、他知道鲁庄公为人仁孝,好感情,就用公子纠的悲惨伤心来博得他的同情;二、用丰厚的金钱报酬,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兵打仗的消耗很大,如果没有丰厚的收益,在当时来说,很少有诸侯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三、用奉承的话语,天底下哪个国君不爱慕虚荣,暗示鲁庄公出兵平齐国之乱将如何如何的风光,鲁庄公自然心为所动。
于是,鲁庄公在这三者利益所趋之下,召见了群臣,商议起兵帮助公子纠平定齐国叛乱。
通常说来,在鲁国大的军事行动,通过的程序是很复杂的。
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从朝臣的班列里走了出来,坚决不同意此刻出兵。鲁庄公满心陶醉的幻想被一盆冷水浇得干干净净。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得力谋士,老师施伯。施伯的话就好像一根针刺破了他刚吹着正大的泡泡。
施伯进言道:“这个时候不是出兵的最好时机,齐国和鲁国的实力是相当的,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兵败会波及到鲁国政治的稳定,不可轻易冒险。”
鲁庄公点点头,心说有道理,他的大脑是理智的,只好宣布暂缓出兵之事,暂缓也就等于遥遥无期。
施伯其人
公子纠那边整日在馆中等着鲁庄公起兵的消息,又听说有人进言阻止了鲁庄公立刻起兵,极其烦躁,心里埋怨:自己已经出了丰厚的条件,况且又是亲戚,这样的美事为什么还犹犹豫豫。
管仲坐在一旁,无奈地苦笑,说:“这个聪明的人应该拉出去斩了!”
鲁庄公也知道公子纠心急,自己又没有在政府内阁通过出兵的决议,就想派个人去抚慰一下,自己是不好意思去的,就选了施伯,心说:你不让我出兵,就你去跟公子纠说吧。
管仲就这样见到了施伯,一个年长他一些的中年男子,穿着朴素,却无法掩盖文雅的气质和犀利的眼神,这让管仲感觉到鲁国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政府里有这么有学问的人物,就好像他在齐国政府里见到的隰朋、高奚。施伯见到公子纠身边有两位老师,就想试探一下是不是人才,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有很大的因素取决于身边辅助他的人,秦始皇身边有许多战将,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三杰,没有这些人,恐怕伟大的事业就很难成就。施伯先和召忽聊了几句,问了几句,心里就明白:嗯,是个人才。接着,又去和管仲攀谈,大惊,明白此人学问才华在他之上。《东周列国志》中这样说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知识和见解让人感觉像是能淹没人的思维,让人惊叹。
于是,施伯几乎每天都过来和管仲交谈,深入的了解之后,心里明白眼前这个叫管仲的人是天下的奇才,就有意想把他留在鲁国,推荐给鲁庄公重用。
上文曾经表述过管仲自己对未来的态度:自己的生是为了齐国的社稷,当然没有留在鲁国的意思。可是施伯这个人也是比较奇怪的,在当时的身份,一个是国家重要的大臣谋士,另一个只是流亡的*,以这么悬殊的身份没有必要恭敬地去拜望管仲——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眼光,他可谓另一个鲍叔牙,甚至比鲍叔牙还虔诚。施伯经常间接性地暗示管仲留在鲁国发展,他是如此坚决而耐心地拉拢管仲,他知道奇才如同烈性的猛兽很难收服,却没料到管仲真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
施伯一方面极力阻止鲁庄公出兵帮助公子纠,只要公子纠当不了国君,管仲就回不了齐国施展抱负,久而久之,在齐国方面没有希望,他自然就会考虑在鲁国从政;另一面又极力劝导管仲,说鲁国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贤能的人也比较多,国君又那么仁孝贤能,很重视礼节。
那天,管仲就说了这么一段故事:“周公被封到鲁国,分不开身,他的儿子替他去治理鲁国,三年后才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纪,周公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来汇报?周公的儿子伯禽就说:‘我去鲁国之后,改变当地人粗俗的礼节,教化他们周朝的礼数,用了三年的时间,所以,才这么晚来。’姜太公在同时被封到齐国,五个月后就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事,周公问他怎么这么着急就回来了?他笑笑说:‘我简化了君臣的一些礼节,按照当地人相关的方式做事。’于是,周公感叹说:‘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其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管仲这是在批评鲁国的政治弊端,过于繁复的程序和礼节,政治环境再好也没用。效率那么低,出兵帮助自己的亲戚都决定不下来,更何况自己百姓的事情,他在告诉施伯,不久的将来,鲁国必定臣服在齐国脚下。
施伯内心一惊,更加的恐慌,虽然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流亡犯的预测,但如果真的让这样一个人回去治理齐国,这种预测恐怕就会慢慢地变成现实。所以,他更加坚定地要留下管仲,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劝阻鲁庄公: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这里正好给出了一个哲理:有知己,有时并非是好事,知己也可能就是对手或者敌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传奇女人文姜
鲁庄公的仁孝
鲁庄公不肯出兵,管仲的计策遭遇到了阻碍,被困于此,无计可施。流亡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好像一个人成了空壳,轻飘飘地游荡,内心唯有一个信念尚存:施展抱负,创造一番伟业。
某一天,管仲独自在鲁国的街道上闲逛,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鲁国的百姓看起来非常重视礼节,彼此也比较友善。他在鲁国的街道上听到了很多事情,包括人们谈论政治、谈论自己的国君,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言论自由远比秦统一天下之后的所有朝代来得宽松,百家争鸣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
在这些言论里,管仲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鲁庄公这个人特别的孝顺。孝顺本来是比较常见的,但鲁庄公是特别的孝顺,因为他的母亲是文姜,而文姜和自己哥哥齐襄公*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鲁庄公的父亲,这是天下都知道的臭闻,对于鲁庄公来说是一种耻辱。可是,鲁庄公没有嫌弃给他带来耻辱的母亲,反而言听计从地侍奉着,因此说得上是特别的孝顺。
这给管仲一个提示,他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计策,正好可以借助这个女人的作用去引导鲁庄公。鲁庄公既然是个孝子,就让文姜去怂恿他出兵,现在只要讨好这个女人就可以了。
对于这套计谋,后来有个不得不说的模仿者吕不韦,他的模仿或者说参照使他大获成功,一举成名,跟现在的模仿秀节目里造就明星似的。吕不韦的成功路线:首先他的注码压在了秦国国君的孙子异人的身上,表面上看,异人成为国君的可能性一般,但细一分析,当时的秦昭王老了,很快就会死掉(管仲当时的推导是齐僖公老了,很快会死掉),孝文王就会即位,儿子子楚为太子;孝文王多病,很可能过不了多久也会死掉,那么,就会轮到子楚做国君;现在子楚还没有确立太子,最受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子嗣。经过推导之后,只要每个环节不出错,华阳夫人间接掌握着未来秦国国君的继承权,一般人很难发现这个奥秘(管仲当时的推导是齐僖公到齐襄公,再到公子纠,且保证每个环节不能出错)。利用华阳夫人,把自己投资的异人过继给她,做将来的太子,国君(管仲当时是利用鲁夫人使鲁国出兵,公子纠就可以成为国君)。
吕不韦在早期可以说模仿得很成功,甚至,盗用了管仲的名号“仲父”,这是齐桓公让天下对管仲的尊称,吕不韦也让秦始皇和天下人尊称他为“仲父”。
文姜的心理
话说回来,吕不韦了解华阳夫人的心理,可是,管仲还不知道鲁夫人文姜的脾气、个性和爱好。如果是爱财的,可以送点东西讨好,如果是爱名的,可以多奉承。无论如何,他现在需要解读这个传奇女人。
于是,管仲和召忽陪着公子纠去见文姜,管仲自己是不好单独去见她的,也未必能见到,只有公子纠可以借着亲姐弟的关系去拜望这个女人。
文姜此时靠在椅子上,神思不定地望着前方,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优美,就像传说中的西施皱眉都是很美的。这是管仲第一次见到这个传奇的女人,这个女人的故事早就在大街小巷传开了,甚至有人可以编黄色段子来说,还有文人为其写诗感叹,收录在《诗经》里的就有好几篇,可以说就是当时的一个绯闻明星。但管仲第一眼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就感觉她并不像是大街小巷传言的那种让人唾弃的坏女人,她的眼神充满着愁丝,而不是妩媚,像一只蝴蝶,美丽而诗意,天真而脆弱,让人不忍心责怪。
她一说话,管仲更加确定自己的判断,她并不是贪财或者好名的女人,而是一个重感情的女人,她和公子纠谈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对齐国的思念和对齐襄公不幸的悲痛。说到自己老情人齐襄公被害的事情,又听到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此的遭遇,不禁潸潸落泪,这个精通诗文的多情女子骨子里仍有自己的热血。
管仲没有想到这个传奇女人是这么重感情,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他陪公子纠经常去联络感情,煽煽悲情,自然就会起到作用。伤感越深,愤恨就越激烈,这个“文学女青年”咬牙切齿地跟自己的儿子说:“一定要报仇!杀了那些造反的恶贼!立刻出兵!”
仁孝往往是得到人民信赖的优点,可在这里却又是一个致命的弱点,鲁庄公弄得进退两难,一边是母亲,一边是臣民大众,哪边都不好违背。
管仲最终能说服鲁庄公出兵有三个条件:一是鲁庄公的虚荣心,二是他的母亲文姜的作用,三是来临的机会。
什么机会来临了呢?
公元前685年,夏,就在鲁庄公犹豫着是否出兵的进退两难之际,东面的齐国再次发生政乱,刚当了没几天的国君公孙无知被杀,齐国国内一度处于群龙无首的形势。这意味着出兵时机终于到来,对于公子纠,对于管仲,久等的一天即在眼前——然而在眼前的东西是否能够得到,管仲又生了一丝忧虑。 。 想看书来
论断:非纠即白(1)
出发之前的障碍
鲁庄公见到了齐国政府派来迎接公子纠回国的使者,得知公孙无知已经被大臣雍廪设计杀掉,《左传》中说雍廪杀公孙无知的直接原因:“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雍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