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科玉律: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队适应性和灵活性丧失
  团队的外部环境决定其必须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否则很容易导致团队的行动僵化。
  根据某权威机构的研究,总体而言,团队的灵活性比不上工作组。
  其原因主要有:团队成员差异较大,其动机、态度和个性难以一致;在运作过程中,团队领导和成员的“搭便车”心理以及矛盾冲突使注意力内敛,这也使得团队对外界信息反应速度减慢;团队成员达成一致的要求也影响了团队的灵活性。
  ——团队合力分裂
  团队成员本身具有分力倾向,团队管理稍有松懈,就会导致团队的绩效大幅度下降。根据康宁公司的团队管理经验,团队合力常常受到下列情况的冲击:1。领导者变更;2。计划不连续;3。裁减成员;4。管理不当;5。规则不连续。
  对于如何避免“团队陷阱”,我们有如下建议:
  1团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者能把分力转为合力,贯彻和执行团队目标,使团队成员保持对外部的灵敏度,并迅速作出反应。根据经验表明,团队比其他组织形式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2统一的团队规则。优秀的团队具有统一的管理规则,并能得到所有成员的遵守,成为团队内部统一的语言。
  3精心管理、细心呵护。团队陷阱产生于微妙之处,所以团队需要管理者和成员的细心呵护。
  1加1等于几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瑞格曼(MaxRinselmann)进行了一项试验,他将拔河中个人和团队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他预计团队的努力应该等于团队中个体的努力之和。例如,3个人拔河的力量应该等于1个人力量的3倍;8个人的力量应为1个人力量的8倍。
  但是,结果却不像预期的那样。3个人的力量之和只是1个人的25倍,而8个人的力量还不到1个人的4倍。
  其他研究者用类似的工作任务重复了瑞格曼的研究,结果大多支持他的发现。
  团队人数的增加与团队中个体的绩效呈负相关,越多就会越好只是意味着这样一件事情:4人团队的总产出大于3人团队的总产出,然而,团队中成员的个体产出下降。
  心理学家把这归咎于社会惰化效应,这是什么引起的呢?
  也许是因为团队成员都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如果你认为其他人偷懒,你就会减少努力以重建公平感。
  另一种解释是责任分散。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某个人,个人的投入和团体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样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力。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社会惰化对工作团队的设计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使用团队的形式来鼓舞士气,或是提高合作意识,你需要确认和衡量个体努力程度的方法。
  团队的提倡者说,公司应该以团体的形式重组。原因之一是可以产生正协同效应,也就是说,团队的产出比成员单个工作的产出之和大,因为团队精神可以刺激个人的努力,因此1加1可以等于3。
  但事实是,团队产生的协同效应常常是负的。个体在共同工作时比在单独工作时付出更少的努力,因此,1加1可能等于1。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原因在于上面提到的社会惰化效应。
  从优秀到卓越与从无能到普通
  彼得?杜拉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精力、金钱和时间,应该用于使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卓越的明星,而不是用于使无能的做事者变成普通的做事者。”
  这是一个与木桶定律相悖的忠告,我们称之为“杜拉克原则”。
  彼得?杜拉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低能力的人或技能这一方面,而是应该使那些表现一流的人或技能变得更加卓越。
  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把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卓越的人,比把一个无能的人变成一个普通的人,究竟能节省多少精力、金钱和时间,但是杜拉克观点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
  木桶定律着眼于人的不足、缺点,而且认为人们的不足、缺点都是不好的,因而人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弥补不足、改正缺点。
  杜拉克原则关注的是人的成长,组织或个人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精力、金钱和时间都用在发挥人的优点上,而让人的缺点不要干扰优点的发挥,也就是做到扬长避短。
  杜拉克告诫说,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但你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却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它提高到普通水平。因为,这样做的话,改善的很可能不是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
  木桶定律说得很有道理,杜拉克原则也没错,但他们是相悖的,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误解了木桶定律和杜拉克原则,或者说,我们扩大了两者的适用范围。
  要确定二者的使用范围,还是来考察一下系统、系统中的要素、系统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不管是木桶定律,还是杜拉克原则,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们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
  一种情况是适用木桶定律,还是适用杜拉克原则,取决于该情况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通过这个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
  比如说,木桶的各个木板如果不是拿来装水,而是用来烧火,那么请问,较短的那个木板,会影响其他木板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吗?
  所以,一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否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共同的目标,以及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此外,各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决定了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组合效果是木桶效应,还是杜拉克效应。如果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松散型关系,那么人们可以不必理会那些缺点,只需把优点发挥到极致。
  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木桶定律,还是杜拉克原则,都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应该分别对待。
   。 想看书来

4彼 得 原 理(1)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事情为何总是弄砸了
  生活中荒唐的事情随处可见。
  你肯定看过这样的漫画:一位护士对熟睡的病人大声叫喊:“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情景:医院在救治急诊病人前,会要求患者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量表格上。
  或许你还知道爱尔兰人欧布莱恩的故事,他在往来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渡轮上呆了11个月,原因是他没有可以在两地下船的证明文件,而香港和澳门当局都没有发证明给他。
  还有,各种商品的制造商依照惯例,总会在各地设立服务站,因为他们预测(事实也是如此),他们的许多产品在保证期内会发生故障。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并没有时空的限制。
  例如,十九世纪英国政论家麦考莱(Maculay)根据当时日记作家皮普斯(Samuei Pepys)的记载,描述了英国海军1684年时的情形:“海军总部实在令人惊奇,浪费、贪污、无知、懒散无所不包……他们的判断不足信赖……他们从不履行合约,也从不执行巡检的任务……有些新兵腐化、无能,如不加紧训练和纠正,甚至可能在船靠岸的时候失足落海……”此外,水手们因无法按期领到薪水,而情愿将他们的配给券六折贱卖给地下钱庄。至于大多数在海上往来的船只,指挥统率者往往没有受过航海训练。
  英国名将威灵顿将军(Wellington)在前往葡萄牙参加1810年战役前,曾翻阅了随行的军官名单,然后说道:“我只有盼望敌人看到这份名单时,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战栗不安。”
  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泰勒(Richard Taylor)提到七日战役时评议道:“南军将领对地形根本不熟,在雷契曼城一天的行军情况就好比在美洲丛林中行军一样混乱。”而另一位名将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Lee)也悲痛地抱怨说:“我的命令简直无法实行。”
  二战期间,一艘医疗船的澳籍指挥官在检查改装后的水槽时赫然发现,水箱内部漆的居然是足以让船上每个人中毒的红铅。
  上述事例不得不让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们汗颜,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胜任”现象无所不在!
  彼得原理浮出水面
  彼得博士在观察了人们的不胜任行为多年后,渐渐意识到一种规律的存在——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主管的职位并无关联。其他更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
  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
  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彼 得 原 理(2)
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
  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书籍。
  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
  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
  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
  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
  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准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人类的辉煌与无奈
  不可否认,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限量,有一天也会跻身高位。”
  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职业,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我们总会很失望地发现,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
  例如,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所有窗帘要高度一致,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
  当我们的见闻增加后,会发现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矫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我们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能见到文件由拙于沟通的行政人员拟稿;而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