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小的隔断,人群的拥挤以及镜头下的贴身肉搏这一切把一个现代多少认为有些禁忌的俯拍镜头表现得极具冲击力。(这里要注意一点,袁和平的俯拍镜头大多是渲染造型的,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但毕竟这是漫画,影片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写意性的武打桥断,尤其以最后一场打斗戏最为明显。可以说最后一场打斗戏是一种尝试,即写意与写实的结合,说实话,还是不如前面那些格斗式的武术打斗来得过瘾,但这种尝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它们的确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可能是甄子丹野心的一种体显。
华人的武术电影是相当令人骄傲的,在世界电影史上肯定会留下重重一彩的,甄子丹这两年的崛起令我们相信后继者有人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虽然我们可以说甄子丹重现了香港电影史上那些武打影片的精髓,但笔者更想说甄子丹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点十分重要。
最后顺便说一句,《龙虎门》毕竟是由漫画改编的,剧情简单,有些情节过于随意,但有了甄子丹,此片应属收藏之列,个人鄙见!
韩兮
2006…8…16于通州 。。
《一石二鸟》:贺岁贺到大杂烩
麋鹿俗称“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若用一种动物来评价电影《一石二鸟》,我想“四不象”是再合适不过了。
现在的电影都向着多元化发展,需要用许多元素来点缀,这样观众便可以各取所需,票房也可以好一些。看过了《一石二鸟》,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导演朱延平的确在片中运用到了多种元素,例如极强的明星阵容,搞笑的风格,悬疑的故事以及精彩的打斗。只是可惜这些元素运用得都极不到位,所以影片出来后产生的效果就如“四不象”一样,成了一盘看上去很丰盛吃起来却无味的大杂烩。
鹿角:
鹿角是一只鹿的精神所在,看上去既威风又显得十分地美丽。用鹿角来形容片中的演员阵容本是一个不错的比喻,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
一部影片中明星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王家卫的影片都是靠明星支撑起来的。演技派的明星拼的是如何表现人物深刻的内心,偶像派的明星最起码的作用也是让观众看个赏心悦目。至于其它的串客,或者起到调节的作用,或者起到承接剧情的作用,不一而足。
《一石二鸟》汇集了众多明星,仅凭这一点,片子也是应该值得期待的,但期待往往与失望并存,明星的参与恰恰成了该片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演技,不客气地说,本片中没有什么演技,象曾志伟那样的演技高手估计也只不过来应景一下而已。至于那些偶像,片中的角色与他们的海报一样,平面的,只是一个个的POSE,摆来摆去,没有一点立体感。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吴宗宪竟然以一个主持人的表演风格担当主角,拜托,这是电影不是节目。
片中虽然有明星的存在,但没有一个人显现出他们的表演价值,也许是戏份过于平均了,每一个人都没有伸展的机会。但话又说回来,戏份平均的原因是不是由于这些明星的参与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导演才能明白。想一想《富贵兵团》,众多明星,个个出彩,那是什么感觉。
补充一点是,在每一次群体场景中,只看那镜头就是每一位明星都要照顾到的。这样的拍摄方法,明星的作用只能是毁了这部影片。
马脸:
《一石二鸟》是作为贺岁片上映的。贺岁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带点搞笑。片中的吴宗宪,吴孟达,雪村与曾志伟都属于那种天生就长着一张能让观众触动笑神经的脸。
他们作为主角,影片的市场定位当然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十分可惜,这几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自己搞笑的本事,前面说了吴宗宪与曾志伟的问题,至于吴孟达,还是那老一套,缺了周星驰,他还真的就什么都不是了。雪村是神经质那种,他的搞笑风格还是小品作秀似的,与剧情似乎扯不上半点关系。
另外,我实在找不到台词中能够让人笑起来的笑料,一句句地费话只能引得剧中人无聊地大笑,一个个被人用得极为老套的情节充斥着整个屏幕,自以为可乐,当然也就自娱自乐了。
片中有那个一两个镜头还有点新鲜感,就是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动作,跳来跳去的,但说实话,因为所用的地方不对劲,所以看起来只是有点滑稽,恐怕还到不了笑料的地步。
牛蹄:
影片四大元素中唯一还勉强说得过去的就是武打镜头。但那也只是中规中矩罢了,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只是作为故事演绎的一个叙事方法而存在。
牛在打架的时候,牛蹄总要先蹬一蹬地的,影片的武打设计恐怕也是到此为止,至于牛蹄是如何跑起来的却完全没有交代。
驴尾:
故事的好坏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与文学作品一样,要有一个豹尾,但豹尾能不能形成当然得看前面铺垫的如何了。
总的来说,《一石二鸟》的故事感觉有两部片子可以借鉴,一是《新龙门客栈》,第二个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很明显的,故事发生在金沙驿站,这就象那个龙门客栈一样,而且天气不好阻了一干人等的行程,所以他们只能停滞在这个驿站里了。另一方面,有一个叫三点红的刺客要杀死张大人,在客栈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怀疑,从这点上讲,情节又类似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
说实话,悬疑片中这个类型是常见的,一个固定的场所,一群不相干的人,由于一场意外或者可能发生的意外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这种剧情首先要讲究动机,即每一个人都有使那意外发生的可能,其次运用到排除法,即将疑犯一个个地排除,剩下的那个人就是罪犯了。但最关健的问题则在于每一个人都不要张扬地跳出来,特立独行虽然是导演引导观众走入歧途的方法之一,但用多了,观众只能恨导演看扁了自己的智商。
本剧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首先是陈龙毫无道理地装酷,其次赶尸人莫名其妙地出走……。一个个意外的情节接踵而来,看似剧情好象丰富了,但前面即没有铺垫,后面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后果,这样与主杆完全游离,让人只有拼凑的感觉。
一部剧就这样被无情地被拆散了,毫无悬念可言。
最令人可笑的是,在剧情的结尾处,一个马夫突然冒出来自称三点红,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突兀。一个好的悬疑片结局让人突兀是应该的,但同样应该在情理之中,没有任何推敲,给予了一个答案,显然是全然不负责的表现。
本来这一部滥片不值得如此分析,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此片竟然放在了贺岁档。难道我们的观众在黄金档期中要看一部如此弱智的影片吗?既不搞笑,又无悬念可言,浪费那钱财还不如逛逛商场来得爽快!
每年的贺岁影片大战受益的都是观众,片子多,风格不同,质量一般也都说得过去,商业文艺两不误的。但今年突然冒出这么一部影片来,欺骗观众也只是一时,那还不是大问题,若毁坏了黄金档的名声,恐怕影响之深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穿越美国》:化解与理解
化解是一个过程,理解是一个结果,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美国另类的公路片《穿越美国》。
说其另类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关于公路片的。行走在路上,大多数电影无论从影片的镜头上还是影片的故事上来说都极为张扬,这种张扬是外在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甚至有可能有些变态。但此片却显得极度温情,这是公路片中极为少有了,尤其作为一部美国片来说。当然,也有许多两个人默默谈情一路走下去的影片,有点忧伤有点彷徨,但那是欧式的文艺片做法。
另类的第二个原因是影片所涉及到的敏感话题及情节,变性人,男妓,种族等等。在美国拍这些话题的影片常规做法是套上一个惊险的故事,或者采用纪实感觉的,象《穿越美国》这种典型家庭伦理的温情做法极为少有。
所以,此片的另类是相对于另类而另类的。
如果说负负为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穿越美国》看成一部典型的剧情片,但这部剧情片却无法避免地涉及到即便是美国也十分敏感的一些话题。
说实话,看完此片,我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好在那是美国,可以这种距离会不会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呢?这是一个问题。
布莉,一个想成为女人的男人,也开始做了手术,但还差最后一个重要步骤。
陶比,男妓,一个想成为A片明星,想见到自己亲生父亲的未成年人。
这两个身份特殊的人竟然是父子关系,仅凭这个创意,我们知道影片内在的张力便有多足了。于是,故事开始了。
一般来说,影片大凡牵扯到父子关系的,影评家们便会用两种理论来解释,一种是弑父,一种是赎罪。就本片的情节而言,布莉作为一个男人时的不小心造成了儿子现在的惨状,这似乎是一个可以解读成赎罪的影片,但事实上是如此吗?
整部影片下来,布莉虽然带着陶比一路走下去,但可以看出其实他(她)并不想改变儿子什么,当然,诸如毒品这种事是危及生命的必须改正。但陶比偷东西等事件根本就不在布莉的考虑范围内。同样的,布莉也没有极度想给与陶比什么东西。这样看来,布莉带陶比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是一个不能推卸掉的责任,他只有去完成。
但我们看到影片结尾的时候,布莉最大的心愿达成,成为了一个女人的时候,她却无法高兴起来,是因为儿子不在身边。
布莉可以不象父亲一样地教育或管理儿子,但他却不能离开儿子,难道这是源于亲情吗?
答案是否定的。
当布莉带着陶比回家的那一刻起,我们隐约得可以知道布莉的童年也并不好,当然和陶比继父的所为不一样,布莉的童年是造成他性别模糊的主要原因。
而长大之后,当他想成为一个女人的时候,家庭抛弃了他。这样的人对亲情的表现往往是极度冷漠的,布莉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一种上随着情节发展虽然这父子俩关系在递进,但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亲情关系。布莉注重自己的胡子恐怕比注重陶比更要深一些。
我们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当布莉的母亲要留下陶比的时候,布莉虽然有些惊讶但并没有多少反对的意见。
然而,这种亲情的淡漠却孕藏着一个更具张力的潜意识。
即是亲人的承认。
成为女人是布莉的理想,而没有得到家人的承认是他的悲哀。所以,这部影片的真正主题就体显出来了,那就是布莉希望自己变成女人的身份得到儿子的承认,换句话说,这也是他放弃父母的主要原因。
布莉以一个纯洁的形象出现在儿子面前,修道院的虔诚者。然而,男人的天性令她在儿子面前扮演女人时多少有些做态,这种做态令儿子产生了怀疑。
隐瞒欺骗,尤其是对亲人的隐瞒与欺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自信的表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对渴望的承认没有把握的主要原因。
布莉一开始便欺骗陶比,当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他仅仅把儿子当作一个负担。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尤其当儿子发现他是一个变性人的时候,她怒了。
布莉的发怒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认同,虽然他看到儿子并不否认那些变性人,但为什么放在自己身上就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他无法理解。
而当布莉回到父母家换上一身女装的时候,从陶比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承认。这正是布莉最需要的,但问题是那个最难以启齿的秘密还没有说呢?
变性人似乎并不是问题了,陶比因为布莉的女人味而骄傲而求欢的时候,布莉再一次受到了打击。
对性的宽容可以让陶比理解布莉,但他对无法承认自己的父亲是这样的人。
承认变性人似乎真的很难,承认自己的朋友是一个变性人更难了。但最难的还是承认自己的亲人是一个变性人。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布莉没有得到陶比的承认而去做了手术。
经过穿越美国这个过程,这时的布莉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想成为女人,而更希望作为一个女人得到亲人的承认,得到别人一个正常的目光。
当陶比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