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那么我所看到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那就是人的力量。
希望这是一部关于人的力量的较量,主人公爱子如命的命题,亲情是无法割舍的命题可以继续保留,但不要面对如此强悍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力量只能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即是导演告诉我们,亲情不可割舍是一厢情愿的。我很难想象,外星人也好,神也罢,即然能消除许多人的记忆甚至消除那些记忆在岁月中所留下的痕迹,为什么却对亲情这种记忆而无动于衷呢?难道借此来表现亲情的记忆无比强大吗?多少有些牵强。
相反,如果是换了人的某种作为,那么主人公的亲情表现就不会显得强大了吗?
同样是强大的,因为主人公在寻找儿子而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的态度就很是了不起了,没有必要用外星人或神的力量来反衬。
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主题与故事的合协来。本片的主题很明显,是母亲爱儿子的情感,故事则是外星人将儿子劫走,并消除了许多儿子曾在社会上存在的记忆,于是母亲去寻找。故事虽然可以表达主题,但故事的牵强却使主题被弱化了,变得不可信了。
悬疑片最忌讳的就是这种结局的设定,无论是外星人还是鬼神,这样的设定显得极不负责,极为牵强。因为这样的结局设定可以用到任何版本的故事中,那时,对主题却没有丝毫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明这样的结局肯定是不是最好的,只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是缺乏智慧的。
虽然本片在朱莉摩尔的演绎下显得十分地感人,许多观众也为那种母爱而感动不已,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住本片最大的污点,即过分简单过分格式化的结局,当我们用外星人做试验来解释一切的时候,我们有悬疑片肯定会落入一种平庸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笔者认为,凡是悬疑片都只有一种可能的结局,唯一的而不是套路的结局,只有这样的悬疑片才是真正的有智慧有力量的影片。
韩兮
2006…8…28于通县
《人性污点》:禁锢
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而言的。
故事的开篇是一场车祸,然后是倒叙的手法,中间穿插了若干段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教授的一生讲述得如同陷入牢笼中一般,虽然从影片台词风格颇多调侃的味道,但那股子潜在的悲伤还是不经意间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个“鬼”字致使教授失去了工作,妻子也因此而丧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些黑色幽默般的滑稽可笑,但事实上却触及到了美国社会最敏感的问题,即种族问题。于是,教授背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在此,出现了两个关健的词汇,一是“种族”,二是“歧视”,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影片,也给此片罩上了一层不可言喻的灰暗色彩。
其实那雪地中的车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灰色的凌晨,寂寥的林间路,然后便是车祸,一切都是那么地悲观,这是影片的真正主色调。
“种族”一直是西方国家无法避免的敏感话题,即便到了现在所谓的文明时代,虽然黑人地位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但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于是,我们看到影片中年青时代的教授是如何极为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的(顺便说一点,影片年轻时代的主人公是《越狱》的主演)。
父亲是教授第一个需要摆脱的人,当他想成为一个拳击手的时候却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因为在父亲看来,他必须成为一个高材生,而拳击这个运动在当时的美国来说还恰恰主要来自于黑人。坦白地讲,其实父亲的真正企盼是让儿子用高学历来掩盖由于黑人身份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说父亲是诱导教授摆脱黑人身份的主因,所以当我们看到父亲死后而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当拳击手,在他迷茫中却参了军,然后正如父亲所愿的那样成为了一个高学历的人――教授。这个经过符合了父亲的要求,只是迂回了一步而已。
如果说父亲是主人公摆脱黑人身份的内在诱因,那么爱情则是直接的导火索。对于教授来说,黑人的身份本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冲击,但当他的爱情由于这个身份而无疾而终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的黑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当他再找到一个女朋友的时候,他避免了自己的家庭,以黑人为耻,开始了自己所谓的犹太白人的生活。
教授给自己带上了一个枷锁,使自己生活在一种不知自己是谁的日子里,即便是妻子,他也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但当那个“鬼”字事件出现的时候,此时已经是新的世纪了,他完全可以用表明自己的身份而解脱那种困境,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个时候,我们便不能再单纯的考虑主人公本身的那种仇黑心理,更主要的是,他成为一个白人的惯性与他表明身份后将会受到的待遇。这是一个潜在的命题,即黑人真正不受歧视的时代并没有到来,他必须还要继续那个谎言,为了自己的尊贵,为了自己的假身份,更为了逃避社会的现实。
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事实上教授却不得不如此。因为歧视永远没有结束。于是我们看到了有关“歧视”的问题。
白人如果变成了黑人,那么歧视是肯定存在的,但如果是一个悲惨的女性,甚至粗俗犯过错的女性,她所受到的歧视也是根深蒂固的。尼可扮演的清理工就这样出场了。她性感,但她却低俗,她美丽,但她却无意中使自己的孩子丧生。
这是一个悲哀的女性,从小的时候开始,她便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于是她出走,然后是以浪荡生存着,婚后失子,再离婚,孑然一身。在这种情况下,她与教授走到了一起,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两个人的爱情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种相同的命运上。
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
影片在讲述教授与清理工的人生时一直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式,首先两个人的身份是一种差异,其次在外人眼中,两个人的过去一个是隐瞒的,一个是路人皆知的,再者,两个人的追求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清理工虽然不自信,但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但教授则不同,他追求的恰恰是一种反叛,是一种超常规的举止。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悲伤的心理。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
其实,影片中这种悲伤的情调几乎弥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作家因为某种原因避开尘世,这是一种逃避,清理工的前夫失子之痛用寒冰垂钓来聊以*,甚至是那些过场的角色,教授的前女友,母亲还有妹妹,每一个人都是悲伤的。也许悲伤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但是不是污点呢?
影片讲述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但通过两个极端的人物却表明了一种人性的弱点,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
韩兮
2006…12…25于通州 。 想看书来
《黑帮暴徒》:救赎吗?
这部影片有人翻译成《救赎》,其实影片在开头的时候便说了Tsotsi是南非的俚语,有街头小混混,市区里的黑人歹徒等意思,所以这样看来救赎更象是影片的主旨,用主旨当片名这种形而上的事情确实挺无聊的,所以我还是将此片当作黑帮暴徒来看。
这是最佳外语片,故事情节是关于一个黑帮分子由于无意中抢了一个孩子,于是他的人生改变了,说白了,他改邪归正了。听意思,这的确是叫坏人变成好人,救孩子的过程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如果它不是南非的影片,是否能获得奥斯卡的垂青,说实话我真是表现怀疑,因为看完影片后,我第一个感觉是结尾不够有力度。
那么我们就从结尾说起。
在黑色的背景下,白衣的Tsotsi举起了双手。导演很做作的,当Tsotsi准备将孩子送回去的那一刻开始,白衬衫便出现了,意味着什么自然不用我多说了,举起的双手意味着什么自然也不用我多说了。
但我还是不太明白,这样就表现出Tsotsi的救赎吗?很值得怀疑的。
下面我例举一下Tsotsi之所以能够还小孩子的原因。
第一点,这个孩子令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水泥管子在我儿时是离家出走时的记忆,后来也知道无家可归的人也会找到水泥管子的,可以挡风遮雨。比较起来,这个孩子太幸福了,生在富人之家,这令Tsotsi非常羡慕,但如果他继续养这个孩子,那么这孩子的未来也许也是住在水泥管子中,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坏人的天性中有一丝善良,他不能让孩子这样生存,不能象自己一样成为一个暴徒,活得没有尊严。这是我们主人公极为可贵的地方,即虽然是暴徒但天性中的善良并没有泯灭。于是,他决定将孩子送回去。
不过有一点,如果这个暴徒的心态极为不健康呢?比如说看着人家孩子出生在富贵之家,我感到了不公平,于是死活不让这个孩子回家,这种想法也是可能的。所以Tsotsi能送孩子回家的前提是他心中还存在着善良。
第二点,关于母爱。
孩子要吃奶,这是暴徒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暴徒为孩子找了一个奶妈。
当奶妈敞开衣襟的时候,丰满的*十分的诱人,这是一种温暖的母性关怀,也是Tsotsi少年时所缺失的。
孩子的母亲被Tsotsi废了一条腿,并丢失了孩子。这意味着Tsotsi杀害了一份母爱,也意味着小孩丢失了母爱。恰巧,咱们的主人公也丢失了母爱,在南非那种环境中,疾病是什么无关紧要,但因此失去母爱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母爱缺失的同时,Tsotsi的狗也被父亲打了,从那个时刻起,爱再也不存在了。
但奶妈却在Tsotsi面前展现出他久违了的母爱,对于一个在缺失母爱的情况下长大的人来说,这种母爱对他的刺激太重要了。于是,在想到病床上母亲无助的伸向自己的手时,他也想到了那个被自己打伤的母亲。
儿子是需要母爱的,这一点奶瓶甚至奶妈都替代不了。
第三点,关于暴力。
电车上,Tsotsi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刺进胖老汉的胸膛,令号称小老师的波士顿极为不爽。
于是,小老师挨揍了。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吗?影片虽然是关于暴徒的,但对此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在揍完小老师后,Tsotsi显得是如此的孤独,少年时候,酗酒的父亲也令他如此的孤独,暴力有时候是孤独的涌泉。
当Tsotsi为了保护富人而杀死同伙的时候,发小终于离他而去。虽然这次暴力有其正义的一面,但事实上,他变得更加孤独了。
此时的孩子是他唯一的希望,当然可能还有那慈母般化身的奶妈,但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是暴力所结识的,是无法正式原谅他的暴力。
Tsotsi将孩子送回去与其说是对暴力的赎罪,莫若说是对孤独的恐惧。
第四点关于尊严。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即便是那个车站的残疾老头。什么叫尊严,体面,风光?
都不是,尊严就是尊重自己,这是那个被Tsotsi痛揍过的小老师的回答。
片中关于尊严的还有一处,就是Tsotsi与残疾老头的对话。
尊严是什么,是喜欢感受街上的阳光,就算只有两只手,还是能感到温暖。这也是活着,与贫穷无关的。
有一只狗被打折了背骨,爬在地上,那是自己的化身吗?Tsotsi因为害怕象狗一样,所以变成了一个暴徒。但事实上,他却无法见到阳光,无法真正的活着。
风铃在响,代表着高兴与悲伤,碎玻璃中也有色彩,美丽的色彩,即便丈夫逝去,但还是要活得快乐有滋有味。
奶妈的话不多,也没有关于尊严的直接对白,但那间小屋却让Tsotsi真实地感受到尊严的可贵。生命就是尊严的全部。
T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