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寻到了洛伦兹,并且将其打死。
影片发展到这个地步,其实是可以完结的,而这个时候,那张钞票的作用体显了出来,德克无意中发现康纳斯所用的钞票也同样带有特殊气味,于是,他知道洛伦兹的死显然还没有结束,最后的罪犯应该是康纳斯。其实,影片对康纳斯是否就是最后的罪犯并没有设置出一些必然联系的情节,换句话说,康纳斯也有可能不是罪犯,所以,很显然,康纳斯这个罪犯身份是编剧强加上去的,包括钞票这个线索,包括那场爆炸,都只是为了将康纳斯设定为罪犯而编剧的。
给观众造成这种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前面的铺陈不够力度,仅仅是一张钞票,还有一些话都只能创造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在这方面,影片所提出的悬念多重可能性自然是成立的,但这种悬念多重性恐怕也正是影片失败的原因。对于一部悬疑影片,最重要的不是结果的悬疑,而是结果的唯一与过程悬疑的结合。在此片中,导演显然把这种关系弄反了。
作为一部商业片,此片的可看性还是十分不错的,场面较为火爆,人物性格也基本到位,在故事编排上也算是费尽了心思,虽然有些不确定因素在里面,但并不影响观众的思维判断。可是,影片没有能达到更高的层次,这恐怕是导演水平的问题,诸如镜头叙事的惯性令导演精心营造的悬念故事变得简单了,所以,这部影片基本上还是大生产下的作品。
韩兮
2007…4…5于通州
《达芬奇密码》:沦为平庸之作
我想大凡看过原著的人都会对影片抱着一种失望的态度,但事实上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对影片就会持赞许吗,在我看来也不尽然。
小说改编成电影,大多情况下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至于原因当然是有限的空间中无法尽述小说中的所有精彩与想象,也有原因是一群守旧者对编导们擅自改动原著的不信任。当然也有例外的,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此片来说,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细说了,至于人物,说句实在话,布朗极重的商业味道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没有尽味,所以人物性格方面也不必说了,这毕竟是一部相对而言极为尊重作者的电影。
但事实上问题便是出在这里,电影如此尊重作者,那在小说语言变成视听语言的时候便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此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前面已经说过了,它并不是以人物性格吸引读者眼球的,而整个故事其实也是十分地简单,没有太大的悬念,但之所以引来无数的读者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对西方文化的另一种解释,这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障碍。
这种解释依靠的是西方符号学,绘画,人物等历史,对于这些元素,读起小说来是十分地吸引人的,但事实上对于影视来说,表现起来就十分地困难。如果对这些符号等问题运用视听语言表现,吸引观影人群,我想这是导演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看过此片,我们会发现,导演并没有完成这个工作,而且显得畏手畏脚,所有符号的画面显然都没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不如《XXX》影片来得深刻。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镜头的运用,几乎没有一个符号得到有持续的强烈的渲染,这显然给观众没有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了,所有的极为常规的镜头都无法将符号体显出来。而影片中,符号的重要地位是每一个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的,换句话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这个故事,所以,影片对符号的渲染手法过于平凡,也就注定了影片的失败。
第二个问题则是节奏。由于强大粉丝的压力,导演在对原著的取舍上产生了重大问题,似乎在力求把小说中的所有情节都放进电影中,但事实上这也是错误的。作为小说来说,有一种调节节奏的方法,那就是心理描写,大段的心理描写与分析是小说的特写,也正是这种东西将会把小说的节奏体显出来,张驰有度,起伏不断。但视听语言对心理描写只能通过视听手段实现,也肯定不会达到段落效果。所以少了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只能把一个个逃亡点拍摄出来,但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高潮,没有看到一处紧张与一处松驰的对比,都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了,节奏极为平缓,这是一部商业片最大的硬伤。
第三个问题便是内在的悬疑的牵动力。前面已经说过了,小说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密的过程,但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似乎将精力放在了人物的现实中,没有太多的秘密的渲染,不仅仅表现在符号没有强化,也表现在那些历史没有强化,发现的线索同样没有强化,换句话说,影片整体的悬念氛围并没有造就出来,所以无法真正地牵动着观众的心,使得影片远没有小说那么吸引人。
其实在我看来,此部影片并不适合那么大的制作方案,抛开演员阵容,也抛开各个场景以外,我们看到的空间其实上都是十分狭小的,这些狭小的空间极适合cult风格的影片,镜头的强化与不确写,色彩的浓重与反差将会补足影片中的大量的分析与讲述所带来的疲劳感。节奏也会因此而改变。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先将此片确立为美氏正片的拍摄方案,显然整体上的策划与这个故事本身就有脱节的嫌疑。
看来一部小说即便是十分极为畅销也不是十分适合影视拍摄的,即便拍摄,整体的策划也要寻对路子,看是否适合影片本身,否则手段错误将会造成影片本身的失败!
随便说一句,《琼斯系列》中圣柜还有《国家宝藏》这种动作影片的成功之处便在于用动作解决了影片的节奏和视听表现问题,所以这两部片子的常规拍摄都无可厚非。
韩兮
2006…10…27于通州
《落叶归根》:悲悯无常
遇到这类影片很难从纯电影的角度做出分析,因为它是如此的现实如此地离你我那么近距离,于是,在悲悯中寻找一丝慰籍,如同老赵一样,将所有的悲哀都是一种戏谑的方式一笔带过,其实悲哀正是这一笔带过,象张大民一样,不戏谑去悲哀,不笑着生存去苟且死去?都是悲悯的单一反映而已。
张扬的作品一直很不错的,尤其是《洗澡》,笔者所遇到的几位香港都竖起了大指,那个“傻子”的形象依旧令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情,是张扬极力所张扬的,细节,是张扬不饰粉黛而铺陈的,纵观张扬的作品,这两点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落叶归根》也不例外。
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笔者还清晰地记得当初看到这个故事时的片刻唏嘘,但仅仅是片刻而已,然后便依旧沉醉于都市中的那些浮华,遥记得当年中的《水浒传》不知翻过了多少遍,其中的侠义道义英雄等概念早已灰飞烟灭。于是,这个故事所能给与一个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都没有了。但张扬有。
仗义,这是张扬对老赵举动的第一个定义。通过一个劫匪之口说了出来,这里面没有丝毫讽刺的意味,而是现实。当劫匪因为仗义对全车人实施了释免之后,那些人便成为了劫匪背上的刺字,假仗义,其实是没有仗义之说。任何一个中国人,对老赵的举动都应该抱有这样的评价,但仅仅是评价,论到了自己,就再也无话可说了,更谈不上有什么作为。于是,现实中充斥着假仗义,人与人表面的亲热变成了背后的虚假。影片中所有知道真相而帮助老赵的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仗义这个行为的尊重,所以,仗义这个最基本的评判势必将贯穿整个剧情。
看过《洗澡》的人都知道,影片中对老澡堂的依恋实际上是对那种亲情的依恋,在热水中的亲情绝不能被钢筋水泥所浇铸,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中国古代一种亲情的怀恋之心。而仗义则恰恰也颇具古韵的一种兄弟之情。导演通过老赵的行为极为地要张扬着这种兄弟之情,只是不知这是一种祭奠还是一种重唤。
一个农民工其实是很简单的,他的想法无关法律常识,也无关任何动机,只是一种仗义的冲动,所以评价如斯已是足够了。影片此时开始丰满这个人物。
其实,这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公路片,除了老赵与尸体老王以外,所有人都是过客,都是剧情的某个细节,一段段如同小品一样,这样的细节是张扬极为拿手的,因为路途的遥远,因为老赵的低层身份,所以这些细节中的另一个主角也绝不是什么上层人物,鉴于此,这一路走来颇有些底层浮世绘的感觉。也就是在丰满老赵的同时,也让观众领略了人间喜剧。
劫匪大哥的自责,司机对爱情的执著,老寿星晚年的孤寂,骑车人少年的理想,酒店老板的贪婪以及养蜂人的避世哲学,还有*女的思乡以及巡警的惆怅,当然更少不了拾荒大姐的含幸茹苦,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小人物的悲哀,或是小人物的生活哲学,当然,每一个人都必须生存下去,都必须承受着这种或那种的悲苦。
在与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老赵同样表现出一个低层人所固有的善良与执著,甚至是彷徨与自艾,还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被现实所掩盖住了,送工友回家虽然是一种仗义的行为,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同命相怜的思乡之情。影片的点晴在于思乡,在于一种对思乡的承诺,对工友酒后一番言语的回报。于是,当我们看到老赵绝望地自杀,然后又未遂之后,家乡的概念便突现了出来。
养蜂人是背井离乡,过着没有固定之所的生活,但这种避世却成就了他的家乡。而*女的思乡之情是不用言表的,巡警对外在人家乡的理解也是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那个拾荒的妇女,离开家乡为了孩子,但家也是她一直思恋的,于是与老赵彼此投缘。无论是家还是乡,都是漂泊者的根,成家还家,无论是哪一种,家比乡恐怕更有诱惑力。
但家乡却绝不会因为人们的思恋而改变。
导演的结尾虽然很现实,但的确是最亮的一笔。中国,尤其是低层人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会造成离乡的处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应该避免的。老王的家乡已被拆迁,是不是动了人的根所在呢?
错了,这时候老王这个死人的戏终于体显了出来,影片在中间的部分曾说过老王也许和家人有着某名的矛盾,但破败的残门之上,谅解是最后的胜利。于是,老王的家乡被拆了,老王身死了,但这个家却还是完整的。对于现在这个时刻变迁的社会,所谓的根只有家,乡则是一种固有的悲哀。
在一部被禁多年的纪录片中(名字不好提及),中国人固守的黄土文化造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寻根与归根情结,但那片黄土却已经过度地承载了枯骨,取而代之的便是根,乡音与乡情都是一种奢望,更理智却恰恰是一个家的概念。
老赵与拾荒女憧憬着家的未来,老王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寻根的过程变得更加实际了,也许这便是家即根的概念。
说实话,本人虽然在试图解析导演这番良苦的用心,但对这种根与家的概念却也只能抱以一种理解之情,却无法真正地苟同,也许现实令笔者的悲悯之心没有如此感人吧。
闲话不说,本片的轻喜剧风格令人笑中含泪,这也是导演一贯的手法,赵本山的演出质朴无华,的确此角色非他莫属。
韩兮
2007…2…5于通州
《冒牌天神》:自由意志的满足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金凯瑞最好的一部电影,也许因为本人对其那种过份夸张的表演风格一直抱有某种怀疑,相比较起来,亚当的表演可能更让人看起来有点现实感。在美国喜剧片领域中,这两个人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主宰着票房,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亚当的《神奇遥控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本片的一种模仿,这话并没有任何错误,因为按照此类影片的故事编排角度来说,这种模仿是很常规的,只要能够保证票房,这么做自然也无可厚非。就如《疯狂的石头》很大程度上学习了盖里奇一个道理。
但笔者通过对两部影片的比较不能不说,相比起《神奇遥控器》中的感情戏而言,《冒牌天神》的催泪指数显然是不及的,但就影片所展现的某种人生思考,以及制作的精良角度来说,《冒牌天神》恐怕还要高出一畴来,但这也仅是个人的一个简单评判。
《冒牌天神》的故事很简单,大体上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关于主人公的受挫。布鲁诺作为一个新闻评论员,由于生活中的琐屑以及事业上的不如意常常认为是上帝对他不公平,于是开始了诅咒上帝的举动。在这一部分中,影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