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克麦赖夫-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贴合。

  但十分不幸的是,巩俐在此片中几乎没有个性可言,完完全全地只是一个花瓶。在影片中,这个女性的自觉性只有两点,第一点与法瑞尔的爱情,第二点则是在老大面前说句话暂时救了法瑞尔一下。

  女性角色出场,尤其是这种商业片中没有爱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第一条即便是个花瓶也无所谓的,但巩俐的表演还是稍显木讷,尤其开始之时,脸部几乎僵硬,没有表现出那种很吸引人的地方,与法瑞尔的接触也好象没有全心的投入进去,所有一切都表明这两个人不来电,所以,即便这个俗套的爱情花瓶巩俐也没有完全演好,倒是影片结尾处,那句“who are you?”才将巩俐内在的那种野性发挥了出来,看来她的确是一个爆发型的角色,可以看当时的人物心理,法瑞尔欺骗了她,黑帮也将她弃之如履,这种爆发才形成了。巩俐在诠释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的确很有一手的,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片,还是美式的商业片,她的性感,她的主动性都没有得以体显。

  第二点其实不是巩俐的错,因为导演在这个情节上几乎没有特意让巩俐发挥,仅仅是坐在床上的一段戏就过去了,她的表演尚可。

  总体来说,巩俐这次好莱坞商业片的实验还是失败的,但这其实是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女影星的失败,我很难想象哪一位适合于这种商业片的演出。但毕竟迈出这一步了,也许会给中国许多电影故事一个启迪,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们不再那么尴尬。

  韩兮

  2006…12…22于通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窃听风暴》:偷窥与拯救
把“窃听”改成“偷窥”便少了许多政治上的意味,但不可否认,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中的政治意味是如此的浓重,它所揭示的许多问题地冷战时期,在那种白色的恐怖之下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影片中没有过份的惊险镜头,人物肢体极度木讷之下,此片还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于是,此片的娱乐本质显然是欠缺了许多,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与正视。回忆那段可怕的岁月,正视曾经缺失了人性的社会制度。

  对于一个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投以多少的赞许都是不为过的,但赞许之后,我们发现的却是政治以外的东西,于是,抛开政治不说,我们知道了人性的闪亮在永生不灭的,便有了《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影片,也有了这个《窃听风暴》。

  英文直译本片是《他人的生活》,这样看来便是一种偷窥的心理,诸如此类的影片大多有一定的模式,

  首先,偷窥者具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于是,本片中的维斯勒便隆重登场了。这个东德史塔西军官没有任何私生活,有的只是一双深邃无情的眼睛,严峻的表情中显现出一个所谓特务所独有狠毒与信仰。维斯勒以折磨那些所谓的右倾主义分子为荣,在他的心目中,一切人都有可能背叛自己的国家,于是,当他看到文艺界的德莱曼时,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决定监视这个活跃的作家。于是,偷窥者的身份便已经确立了下来。

  其次,大凡这类影片中被偷窥者都必须有着不为人知的事情,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隐秘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也许是某种生活上的变异行为,也许是某种社会身份的隐藏,但总的来说,被偷窥者如果太清白,这部影片当然也没有看头可言了。而德莱曼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出于作家的天性,德莱曼对当前的政策也有着极度不满的情绪,而他却是那种较为温和的人,虽然知道当局对自己有种莫名的敌意,但他还是要平静地处之,一方面只想在这种平静中苟存,而另一方面他还是要保护着自己的家人。但这个人物内心涌动激情却不可磨灭的,于是,在得知妻子为保护自己不得已委身于那个部长,当得知好友自杀之后,他终于愤怒了。德莱曼的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这也是维斯勒正要追查的事情。

  本片的优势在于对偷窥者与被偷窥者做了相同笔墨的描述,这与以往一些类似影片中偏执某方的作法并不相同。维斯勒在窃听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德莱曼夫妻生活的关系,那是一种深执的爱,令维斯勒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一向没有私生活的维斯勒开始了审视自己的过程,羡慕还是嫉忌,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人性在这里被慢慢地唤醒,当他叫来*的那一刻起,他开始有了自己真正的私生活,一个作为男人应该拥有的生活。

  但令维斯勒无法理解的是,虽然德莱曼夫妇是那么地恩爱,是那么地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事业。可西兰德还要委身于文化部长。虽然维斯勒也明白这其中的关系,但作为一个刚刚被唤起些许私人生活意识的史塔西军官来说,这是一个求证的机会。于是他暗示德莱曼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想象,这时的维斯勒虽然有些许的同情之心,更多的却是一种冷眼旁观,一种对德莱曼夫妇私人关系的评审。

  德莱曼的表现令维斯勒体会到了一个男人的无奈与深情,而作为西兰德的戏迷,维斯勒终于决定从偷窥者变成参与者,他要阻止这种有违私密空间事件的发生。当他坐在酒馆等待着西兰德的那一刻,维斯勒不但成为了一个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将政治问题隔绝开来,而保护着人们应该拥有的私人空间,也是从一刻开始,维斯勒的私密意识得到了完全的伸张,那种窃听的无视他人生活的手段被他完全摒弃了。

  如前所述,德莱曼与妻子的关系虽然由于维斯勒的参与更加根深蒂固了,但由于好友的死亡,心中那团激情终于按奈不住地迸发了,德莱曼决定从事新的创作。这是一种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德莱曼选择了英雄式的死亡,但他却一定要瞒着自己的妻子,因为那依然是爱的本质,爱在这里只是卑微的生存的延续,但这却是不得不如此的。

  由于德莱曼为了检验自己是否受了监听而触怒了维斯勒,恼羞成怒的维斯勒这才想起自己的史塔西身份,就在他想告密的那个瞬间,他却改变了主义。身为史塔西的维斯勒参与到德莱曼夫妇生活中是一种冲动,而已经正视人们私生活的维斯勒前去告密同样是一种冲动,但这两个冲动其本质与立场却截然相反。维斯勒的转变也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真实自我的转变,他从这一刻起就已经脱离了史塔西这个身份。

  如果偷窥者与被偷窥者从精神上达成了共识,那么所谓的监听,所谓的参与都无关紧要了,影片发展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偷窥与拯救的主题。接下来的情节则是对剧本对故事的完善与补充。

  德莱曼的写作终于引起了史塔西组织的注意,于是,西兰德被抓了起来,而维斯勒也受到了上级的怀疑。史塔西第一次搜查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于是,维斯勒被迫接受审问西兰德的任务。对于一个曾经是审讯的高手来说,这个任务其实并不重,但维斯勒的处境却十分地窘困。

  当西兰德看到维斯勒的时候,她的表情是木讷与疲惫而不是常规的那种惊讶,她明白了这个当初阻止她委身文化部长,这个鼓励她的演艺事业的人竟然是史塔西成员,并且她也明白了,原来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已经被掌控中。在这个时候,西兰德其实绝望了,她对前景有种莫名的恐惧。于是,她终于说出了那台打字机所藏匿的位置。与其说西兰德为了自己的演艺事业而出卖丈夫莫若说她已然崩溃了。

  但这也许就是悲剧的产生,维斯勒虽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住了德莱曼的打字机,但心中愧对丈夫的西兰德还是自杀了。

  维斯勒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德莱曼,但他却拯救不了西兰德,作为影片中唯一的一个女性角色,西兰德的委身与自杀都是一个悲剧,这与脆弱无关,只是一种爱在强压下的变形与丧失。但恰恰是这种爱,却将维斯勒从一台机器还原成一个个体。

  影片虽然对当时东德的白色恐怖氛围做深刻的回顾与揭露,但西兰德与德莱曼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温存了这种恐惧,不但是希望所在,也是力量也是求得人性回归的唯一途径。

  韩兮

  2007…3…1于通州

《我心飞翔》:青春与命运
这并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关注它是因为高晓松。作为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拍电影多少还有些外行的感觉,但也许是站在外行人的角度,所以这部《我心飞翔》还是挺有新意的。

  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只是高晓松要真正成为导演,恐怕还得试着跳出自己固守的那些故事,这便与电影无关了。

  韩兮

  2006…8…15于通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真如四季吗
金基德在讲禅,以四季来讲述人生,生老病死,业孽苍生,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很奇怪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片名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人生的轮回,尤其当我们看到结尾处那个小和尚将石子塞进小鱼,青蛙和蛇的嘴巴中时,这种轮回显得并不常规了,而是罪恶的加剧,人生也是罪恶的,金基德可以如是说。

  春是关于生命的主题,是一个万物复苏的起始,正如人生有起点与终点一样。但春的故事同样也是残酷的,即小和尚为小鱼青蛙还有蛇负上了沉重的枷锁。其实这个故事对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多重的谴责意义,它更是一个具象的东西,即暗喻着人生的枷锁,小孩子看到了小鱼的死亡,看到了蛇的死亡,他的人生从此灰暗了,在心里永远有一个无法卸下的枷锁,这将伴随他的一生。也许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罪恶,这枷锁也是与生俱来的。但当我们看到老和尚那种类似于将心比心式教育方式时,让小孩子也背上这枷锁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宗教中所传达出来的化恶为善便产生了质疑。在人生的起点上,小孩子虽然领悟到了枷锁,但事实上,老和尚为孩子而令那三种小动物处于极度危险之境,而且小孩子内心中的枷锁是不是老和尚所赋与的呢?人生有罪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