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有过一段时间,我有不再看文学名著而改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的习惯,这里姑且不谈影视是否对原著忠实,但问题是,我的确发现思索的力度在枯萎。我赞成抽象与具象的兼收,即可以感受风,还可以看见幡动,听见林涛,这样也不妄弃心的想像。
韩兮
2001年于小西天
电影的美感在哪里
观众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学院派认为电影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电影的确是多个部门合作出来的艺术形式。人们在观看电影时借助的是感观媒介,所以电影的语言就是视听语言,从突至的火车到有声电影的出现,人们调动的感官也从单一的视觉发展到视听的综合运用,但不可否认,构图仍然是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里就引入了一个美术的概念。
美术在电影中是作者的创作,它通过摄像机和胶片而实现。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手法无非是写实与写意,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自然也不会例外。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候写实,什么时候写意,如何写实,如何写意。
其实,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看作者要在电影中表达什么,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美术的创作自然就有章可循了。所以,这里还是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不能脱离整体,而且要为整体服务,整体更应该总领着局部,并且要对局部提出限制。
现在,我们用两个片子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看出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第一部是写意风格的法国电影《红气球》。显然,在这部影片中,红气球本身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从而确立了影片的风格是写意性的。在这部影片中,由于要突出红气球的红,所以在其它地方都尽量避免采用与红色相近或有影响的色彩,例如橙色。这些色彩会削弱观众对红色的印象。导演这样设计的确起到预想中的效果,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对那飘荡在现实空间的一点红记忆颇深,进而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红色理想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念。
与之相反,另一部由阿巴斯编剧的影片《白气球》则是写实性作品。片中没有任何绚丽刺眼的色彩,以防这些色彩对故事本身起了喧宾夺主。这样,影片基本体显了生活的原态,用这种原态来启迪观众,正是电影的纪录风格。
色彩只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并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电影是一组流动的画面,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功能,包括营造各种各样的气氛,从布景到演员的服饰等等。此时就该说到对每一段落,美术的把握是怎样的。
电影是由多个段落单元组成,具体到这些,美术的处理又是不尽相同的。在一部电影中,可能写实与写意会分别或同时出现。这时就如艺术的精雕细琢一样,美术创作也需要具化,如表现人物心情时的环境布光,这就是具有写意风格的,但人物即主体所在的环境致景又往往是现实风格的。在《沉默的羔羊》中,女主人公与罪犯的三次接触,地点都在监狱中,但美术所营造的气氛便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美术在电影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术的创作以及它所要体现的作用是为电影本身所服务的。过分强调与过分忽视都是不应该的,电影的美在于电影本身,美术构图是实现这种美的手段之一。
最后,用安格尔的话作为结束语,“它不过象个宫廷小姐,仅仅对艺术的真正完美起些促进作用,所以它往往显得格外迷人一些。”这段话说的是色彩与绘画的关系,但放在美术与电影的关系上,道理亦然。
韩兮
2000年写于北电 。。
影视与打嗝
打嗝是一种生理现象,大概每一个人都有这份体验,那是非常无可奈何的事情。打嗝的原因有许多,吃饱了,喝风了,种种不一吧,胸膜间存着一股气,郁在那里,很难受。据说,若当事人突然被惊吓或转移注意力,就能够避免打嗝所带来的尴尬。但我从来没有指望过有谁给我带来惊吓或转移我的注意力,于是,这个嗝我就一直打了下去。
我看国产影视剧,除了少有的几部以外,总要无可奈何地打起嗝来,和看完中国足球队的比赛后具有同样的效果,止又止不住,偏偏又没有人可以给我带来一份惊喜,只得让这种现象慢慢延续下去,直到忘了影视是什么东西时为止。作影视,虽然是件很时髦的事情,但我还是个门外汉,也不知什么叫创意,什么叫策划。但看影视剧毕竟是一种娱乐,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倒把观后的反思当作乐趣,指点一下江山,无忧无虑地胡说一番,也颇有心得。只是由于打着嗝,语无伦次,说者无心,听者更不知其意。但与朋友们侃了许多,一些问题多少也有些眉目,唯一解决不了的竟是中国那么多影人都在干些什么?
一、 生锈的天子剑
影视是一项大的工程,它最早始于一个构思,即我们所说的创意和剧本。中国语言是那么丰富,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文学家,各种流派间的相互斗争也算寻常。鉴于此,我们剧本的文字水平都高得很,比刘伯温的橘子还漂亮。语言既然没有什么问题,创意的匮乏性就突出了,这个现象的形成就与我们的民族有关了。可怜的华夏民族似乎永远生活在历史的噩梦中,仿佛我们已经苍老到残存的那点气力只配去吃饭,去享受一下转瞬即逝的尘世繁华,根本就没心思搞什么创作,只好从历史的沉淀中寻些渣土。当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不少,渣子就更多了,找寻起来也并非什么难事,只是这样有损眼睛,视力也会从降至。好在中国有不少人当过太监和管家,或是师爷,做起这种工作是经验丰富,轻车熟路的。看国产影视剧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体裁狭小得令中国观众自己都觉得憋气。不过,到底也得为咱们国产的影人庆幸,有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祖宗,攒下这么多破烂(我并非民族虚无主义者),何止万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当然也用不着自力更生,反正怪累的。再说,自力更生这种事只有象美国那样缺爹少妈没人疼的杂种才去做呢!
中国不乏开着奥拓、宝马的影人,也不乏那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剧,至于未来(并不代表科幻)题材的作品,用放大镜找,若不留神肯定要错过。未来影视剧的缺少,我只能相信报端媒体所说的资金少,设备跟不上等诸多原因,但未来影视剧一定是关于高科技的想像吗?这一点很值得推敲,当然,我们中国人素来喜欢美好的结局,不愿想象文明被涂炭后的情景,由此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实行拿来主义。
现代体裁是影视剧创作的最大领域,但就其质量来说实在不敢恭维。历史片还可以用“以古喻今”的牌子来打幌,现代片就不那么幸运了,顾虑重重,也真难为了生活在这个形式主义社会中的影人们。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比八股文还害人。八股文从破题,承题到束股毕竟有形式可依,即便缺少了创造力,照葫芦画瓢也出现过不少好文章。但三性原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大可以触目皆是,再一引申则如*时代,小则可以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影人们在创作时,总是要顾及到它合适还是不合适,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最后干脆舍弃吧,可见精神束缚的高明之处在于抽象而不是具体,象道德一样难于理解,象法律一样含糊不清。安全第一,明哲保身,这是祖训,当然是不可违背的,仅仅几个字就令创作者找不着北了。说起例子,《小武》、《东宫.西宫》(电视剧人似乎要比电影人聪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类片子经那些自命法官的人裁审之后就另当别论了。我们知道《一个和八个》有两个版本,那简直是耻辱。其实,影视剧的体裁和内容只是反映人性的一个乘载体,它最终所表达的仅仅是人的精神和人的感受,以及告诉人们存在着的某种生活方式。而这些还必须是观众在看完剧情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作品的目的绝不是去告诫观众应该怎样去做,而是要引起观众的思考。至于我们一直所遵循的导向思维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故事情节既然只是一种肤浅的表像而已,并不能成为最终的艺术成果,那么让它丰富一些,绚烂一些又有何不可?罗素说过,参差多姿态及幸福之本源,我完全同意。否则若只按照表像来核对那些应该说的与不应该说的,不但中国的影视过于肤浅,连文学艺术界都幼稚得可怜。这是个学术界的问题,自然会有人对此乐不思蜀,虽然我讨厌那些没有下岗的法官们,但抢人家的饭碗,终归是不道德的。
我们也许在老化,没有创新,没有勇气,没有激情,产生种种原因也实属正常,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的,倒是我个人颇有些井底之蛙的嫌疑。
二、 梦游的觉醒者
制片制传入中国大概也有几年的时间了,更大意义上则已变得名实不符,这点有些象中国只有下岗和无业的人,没有失业人群一样。但这里我并不想谈及关于制片的工作,我只想说说市场这个名词。的确,影视剧是一种高投入的产品,它需要成本,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推动影视市场的第一步,也就是启动部分。制片制这个不成熟的产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它决定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制片制度能否茁壮成长。
每个生活在商业社会中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干什么事都需要资金。经历过前几年疯狂投资电视剧的阶段后,投资市场就变得不怎么景气了,而电影对资金的要求更是不容得半点马虎。
影视剧走向商业运作以后,企业对影片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影视是一门艺术(不简单是综合艺术),企业是商家,两者的结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金。商家投资艺术有几种目的,一是利润回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二是广告效益,表达一种文化形象,在现代文化满天飞的情况下,这也无可非议,否则,那些CI设计又有什么用呢!当然,追求个人出名也是有的,就如苍蝇两后腿间夹了根稻草便冒充蜻蜓一样,当个艺术人也是挺美的事。企业决策者们对影视剧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创新的影片,他们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更没有艺术洞察力,对于那些有过成功例子或有明星参与的影片,他们又失去思考,如马三立“逗你玩”段子中的那个小孩一样。这样造成的后果使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影人们到处碰壁,再好的创意也永远仅是液体,无法成形,看电视中的广告我们不难想像那些企业家是如何选择创意的了。另一方面,他们在浪费资金的同时却助长了许多劣质影视剧的产生,当然,这个问题质量监督委员会是无权插手的,也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企业家们具有商业头脑,同时让他们也具有艺术素养的确不大现实,社会分工也不明确吗!话虽如此,但让我们看看今日之银幕与视屏,混浊铁青色的脑浆依旧在流淌,除了恶心恐怕也没有什么其它感受了。可怜的影人们,即便他是一个觉醒者,然而依然只能在噩梦中游荡,同样可怜的投资者,他们也会在梦里徘徊,当然,他们的梦也许很美,幻象多得完全可以心满意足了。
顺便说一句,据我所知,中国没有为影人设立的基金会,也就没有能够把风险分散的机构。这样只能祈求上帝,化缘也可以化出个善果来。
三、 金黄的橘子
影视制作是个很专业的问题,而艺术是个很业余的话题,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影视作品。而我们的影人恰恰把两者搞混了,认为自己是个专业的艺术家,而制作质量都带有明显的业余痕迹。
中国的影人有很多,但大半是半路出家的编外和尚。抛开那些混饭吃的亲朋好友,也抛开那些只认金钱的无知者,恐怕真正敬业而有能力的影人就少得可怜了。造成这个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培养机构并不完善,高等学府只有少数几个,其它大学中根本没有此类系别(现代才开始多起来),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中国影视的繁荣,有半路出家的和尚也就理所当然了。影视作为一种产业,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主创人员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就能力来说,无论本寺的,还是游方的,会念经就是好和尚,那些主创人员经念得好不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必多言。
在这里,我还要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重视新人,千万不要让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看二十世纪的影片,拿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