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到现在这个年代,《月光光心慌慌》的确称不上经典,人物性格不突出,故事老套,一些桥段颇有故意为之的感觉,总体看下来,对于现在这些对恐怖片有些许免疫力的人来说很不过瘾,甚至有些小儿科的滑稽。
但在七十年代末,此片被誉为经典,我也无意猜度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影片的处理手法的确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些手法的运用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可以说对后来恐怖片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一个镜头长得令人窒息,其实,它不过是一个主观镜头,晃动的机位造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同时也将整个凶杀呈现在观众眼前。其实这也是凶手小麦克眼中的一切,他所看到的做到的,有没有想到的呢?镜头的内在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对偷情这种事情的极大仇恨,也许这就是小麦克不健全心理的唯一理由。在刀刺*的朱迪时,显然是借鉴了希区柯克的经典浴室谋杀一段,*的女人,惊恐的眼神,刀与肉的分离等等。
这样的主观性的长镜头在影片中被大量使用,一种偷窥的,危机的,不可预测的感觉令观众慢慢地陷入与凶手同步的时间段中,仿佛那个凶手就是观众自己一样。由于是主观镜头,景别一般都是中远景,这种中远景使得凶手与被害人的隔阂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更突出了凶手的不安定无理由感。
不但凶手与被害人之间的距离感是很明显的,在剧情中,人与人的距离感也同样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明显地表达出来,过于空旷的街道,永远不会出现的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特写镜头,这所有的一切造成一种冷漠,极好的衬托了凶手杀人时的冷酷。两种冰冷相辅相成,只是凶手更极端一些。到影片结尾处女主人公的求救,一户人家开灯看了一眼再关灯不与理会与前面所营造的冷漠环境相呼应,作者意图也在这种空旷孤独的镜头下表现出来了。
至于音乐等因素也同样迎合导演所要营造的疏离感,所有一切都是统一的,除了故事本身的弱智与演员们道具般的演出。
在今天看来,也许这些手法同样显得过于陈旧,但事实上很难找出一部恐怖影片不会运用到的,所以《月光光心慌慌》成为经典不是偶然的。当然,在关注故事的时候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忽略,但故事的营造却必须依靠这些东西,否则那似乎不是电影了。
韩兮
2006…4…17于通县
《太阳泪》:与美国精神无关
关于美氏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我们看得已经太多了,所以对此片中过多的那种人性渲染已经见怪不怪了,唯一可以说的是,美国人的人道精神比中国式的人道精神显得更加可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观影的经验。那些细节总是似曾相识,但每一次还是能给观众点热血沸腾的东西,这不能不说美国人玩起这个来的确厉害。
其实,这种东西是相辅相成的,影片的故事摆在那里,几个美国大兵也不用特意地唱高调,煽情的点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曾接触过的一部影片,就是轲受良的最后遗作《生死速递》。讲得是送骨髓的事情,片中用七十分钟铺垫煽情,用二十分钟送骨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剧本错误啊。如果用二十分钟做铺垫,用七十分钟送骨髓的话,即便不特意煽情,那份情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观众的。所以,不用说人家美国人煽情,人家的煽情是与剧情细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煽情而特写一场戏,这也就中国编剧中国导演总是这么干,很不成熟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回到《太阳泪》。不可否认,俺是冲着世界最性感女人莫尼卡贝鲁奇去的,当然这部片中的剧情不允许她有展示肉体的机会,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感谢导演没有因为这个性感女神而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紧张感。
紧张是最自然的煽情手段之一,大凡是紧张的影片,主人公一个表情一句台词都能起到煽情的效果,美国的灾难片对此有充分的演绎。到了此片中,一帮美国大兵要护送一群难民逃离,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这种紧张感是显而易见的。
造成紧张最好手段是让观众知道这紧张从何而来。希区柯克将炸弹放在正在吃早餐的男女主人公餐桌下面,观众看得见,剧中人不知道,于是这种悬念就造成了紧张。即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放到本剧中,危险得到了充分地体显,叛军的残忍是无以伦比的,导演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片头是军变,先给大家一个血的印象。
然后是那个医院,看着那些伤员,所有人都知道残酷了。
第三个是教堂的杀戮,对牧师一刀挥了下去,本以为就此省过了,结果一个主观的俯拍的镜头将这场残杀的静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死尸遍地,村庄毁于一旦。
第四个则是那个途遇的小村庄,一帮叛军大肆地实施着自己的暴行,看在几个美国大兵的眼中,也看在了观众的眼中。尤其割去一位母亲的*,这种暴行达到了极致。
这时候,我们可以领悟到导演的手段。
这四场戏可以说是慢慢升级的,一步一步,十分地扎实,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还有同情心,最后达到了高潮。正因如此,观众对叛军如果追上逃亡者将意味着什么心中自然十分地清楚,于是这种猜想或断定造就了观影者的紧张感。前面说了,紧张感一出来,煽情的事是很容易完成的,美国氏的人道主义也就体显出来了。
不过同时也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美国大兵的选择,莫尼卡的善良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天性,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布鲁斯的善良是一时的,处于一种挣扎状态,所以当他要抛弃这群难民的时候是极为正常的反应。
但随着导演对叛军暴行的升级演绎,这些美国大兵的善良开始迸发,甚至都愿以死拼取这些难民的活命。
所以说,本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些对暴行的升级演绎,不但令观众十分地入境而且也为美国大兵们演绎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毕竟这种血腥的刺激对任何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起到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反应的。
最后说一句,种族之间的仇杀的确令人惨不忍睹,生在非洲勿宁不生的好,个人观点!
韩兮
2006…10…8于通州 。。
《玉战士》:混乱
前不久在俄罗斯有部叫《守夜人》的影片,在德国有部《伯龙尼根的指环》,这两部影片都号称是史诗性的魔幻巨片,但比起美国的《指环王》来其层次还是差了许多。现在,这部《玉战士》也打着史诗性的魔幻巨片登陆中国,由于张静初,由于些许的中国背景,所以这部影片可以进入中国院线。
但很明显,这部影片也许比前面所说的两部更要低上一个档次,这有剧本本身的问题,更有导演的失误,两者几乎毁了这部影片。
与《守夜人》相似,这是两个时空交错进行的电影,一个古代一个现代,于是,我们立即看到了影片最大的毛病,那就是节奏的重复。涉及到古代与现代部分的电影,导演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影片也需要两个节奏,例如现代部分要快一些,古代部分可以慢一些显得更有韵味。但很不幸,两个部分处于同一种节奏上,这肯定会令观众产生一种疲劳,与错乱。更为关健的是,由于故事本身并不是极为丰满,所以虽然是两部分,但两部分都是一种极慢的节奏,人物处于逆境中的紧张感纵观全片都是没有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地不舒服。举个例子,在沼泽之战中,观众期望的应该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但很不幸,那个老外刀剑一挥,人头已落,根本就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值,这样一来,影片当然会给观众留下的只是遗憾。
没有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是造成节奏缓慢的主要原因,但细想起来,观众会发现,所有的魔幻意味都实际上是为了两段爱情而铺垫的。也就是说这个《玉战士》中最主要解决或讲述的是两个可以相辅相成的爱情故事。
本人没有看过关于芬兰这个民间传说的书籍,但我知道,如果单拿出爱情故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肯定会节奏缓慢的,这一点请看《指环王》,里面的爱情成份极少,点到即止,使得整部影片的节奏绝没有拖沓之处。但许多魔幻作品中爱情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要剔除魔幻作品中的爱情本身,而是看如何演绎了。在我们看到的《伯龙尼根的指环》中,那也是一个爱情悲剧,但这个爱情悲剧却是影片的灵魂所在,一个谎言,一个小人,这颇似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即爱情完全融进了戏剧之中,于是,我们在看《玉战士》的时候发现爱情并没有起到推动魔幻故事的作用,只是在最后决定了一下那个英雄的选择,而且事情看起来还是如此的平常,甚至乡间野情的感觉。
再说到人物塑造上,大凡一部史诗性的巨作,都有英雄地出现,或者枭雄,更或是一名无名小卒的黑色经历。这些主人公起到的最大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推动剧情,即绝大多数的情节点可能都是因他们而起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得到观众的认可。对于推动剧情,《玉战士》中似乎只是用语言来交待背景,换句话说只是推动了整个影片,而对一些小的细节毫无推动作用(当然本片小细节的设置也是极度苍白的,所以主人公的无为也在情理之中),主人公的能动性不够,让我们看不到他的风采。第二方面则是观众的认可。看本片,主人公显然属于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但很不幸,我们看不到这个英雄,他在担负使命的时候想着个人的承受,更主要的是那个女英雄却似乎对其不感冒,只是为了拯救村中人被迫答应我们主人公的要求。在这点处理上,我们的主人公绝对不会让观众们认可的,相反,张静初所扮演的角色倒是应该成为主角,成为一个英雄,她的舍义,她的找回自己爱情都显得是那么地正常,是那么的值得同情。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的所讲的那段沼泽之会,我们发现我们的主人公仅仅将自己的本身用在了与张静初纠缠中,毫无英雄事迹可言。虽然最后在现在时中有一番打斗,但怎么看也不象是英雄,仿佛只是一个自救的行为。
有许多朋友说到中西方文化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玉战士》这部影片在中国受冷落的原因。说句实在话,本人不能苟同这个观点。首先我必须承认影片中带有许多符号性的东西,比如说铁匠的儿子,这是西方文化中常用的一个角色,比如说那些中文字(象不象姑且这么认为),这是很东方的东西,还有一些,不一一尽述了。但主要问题是两者根本没有结合在一起,我们试想一下,抛开东方的一切,此片肯定能够继续讲述下去的,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东方在影片中只不过是一个多余的点缀,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影片真的是西方思维吗?恐怕也很难说,首先,我们看不到西方人性中那种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不容置疑的英雄事迹,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恶魔产生的真正效应,甚至我们没有看到诅咒,没有看到小人的欺骗与误会,一切都是那么匆忙,一切都没有在叙述之中。于是,西方的一些符号并不能给我们展现一个西方的故事。而东方元素的介入使得本片更为混乱了。
故事节奏拖沓,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细节,人物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还有对文化底蕴的表面挖掘造成了此片的失败,这似乎说明导演的水平有着极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导演最根本的解释都没有做到,即导演能否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我们都有些怀疑。纵观此片,似乎在讲述了一个主人公如何抉择的问题,一方面他杀死恶魔获得永生,但却因此无法与自己相爱的女人长相厮守,而另一方面,他将恶魔的种子埋藏于心中,与其共生,通过那个器具便可以释放出来。显然,这似乎的确是西方人喜欢的自己与自己较劲的套路,但无论是现在时还是古代时,这种较劲的感觉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找到,所以当他真正地杀死恶魔的时候,我们找不出他战胜的理由,换句话说,故事杀死了恶魔但并没有证明他内心中也杀死了恶魔,故事与内心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这就说明导演并没有处理好这个故事本身,所以混乱的故事造成混乱的心理变化也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这部道理根本没有讲明白的影片其故事的可观性也很难让观众找到,所以一番恶评也是在情理之中。
收尾之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此片是中国导演来拍将会如何呢?只是一想,没有答案。
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