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摆脱这种窘状,摩洛哥警方迅速破案,两个孩子也是一死一被抓,但那位美国游客却已经送进了医院。但身在异乡的美国游客却不知道自己的两个孩子同样出现了问题。一个墨西哥保姆带着两个小孩前往墨西哥参加婚礼,在回来的路上却遭到了某名的怀疑,于是两个孩子平白地在荒漠中度过。
与此同时,日本那位聋哑女孩极度想引起别人的注意,青春萌发之时险些酿成苦果,而自己父亲送枪一事也终于水落石出了,当然那个所谓的恐怖袭击事件也就不攻自破了。
整个故事看起来是如此的荒谬,其内在的联系也并不是那么地紧密,无论是保姆问题还是送枪之举都并没有将这三地发生的事件结构故事之中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可以说是三个独立的故事,发生地分别为美国边境,摩洛哥与日本。
保姆由于带着雇主家的孩子回墨西哥返回之时由于误会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两个小孩平安无事,但对于这个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女人来说,这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她不得不被驱逐。美国的移民政策对于这种外来人是极度脆弱的,而那误会的产生也是由于一种美国人对墨西哥人的敌意,误以为是某某嫌犯。一个墨西哥人想真正地融入进美国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16年竟然连做工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东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聋哑女孩的身上,首先这种残疾身份的确立已经表明了女孩对外界社会的渴望,但事实上,她根本达不到自己的心愿,于是,她将性的出让当作自己融入社会的一个方法,暴露,吃摇头丸,泡迪厅,这一切都是她极力想融进社会,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手段,但事实上,她并没有成功。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对警察讲述自己母亲跳楼一节实际上是她对生命渺茫的一种表现,她逃离社会的一种极端可能性。在她的幻想中,母亲跳楼的瞬间,父亲是处于睡眠状态,这实际上也表明了她在家中得不到父亲关爱的现状。于是,我们看出这种青春期的少女最渴望的就是来自于父亲的关怀。当女孩*了衣服站在警察面前的那一刻,她试图寻找一种类似于父亲的关爱。
影片的重头戏发生在摩洛哥,两名少年由于游戏而枪击了美国游客,于是这件事立即被敏感的定义为恐怖袭击事件。于是,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摩洛哥警方忙着破案,游客忙着自救,而闯祸的少年则忙着逃避。彼特所扮演的游客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言语不通,交通不便,通信障碍,这一切都是他必须要面对的,必须忍耐的,但妻子却身处生死关头。不过,作为这对有着问题的夫妇来说,这次关乎生死的考验却将他们的隔阂消除了,也许只有在生与死之间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坐下来勾通一下,即便是夫妇。而两名少年却陷入一种可怕的状态,从影片的铺陈来说,两个少年生活在山里,是闭塞无助的,开枪实际上是他们走出去的方法之一,是他们能力的一种体显。但可惜的是,他们这枪打错了地方,无聊的闭塞的生活害了他们,在关乎国际恐怖问题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逃跑,哥哥也终于被打死了,两个孩子成为悲剧者。最大的反讽莫过于美国政府的发言,当事实摆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一意孤行的那种认定,恐怖袭击,这种定性是美国人天生的一种思维,尤其是在阿伯拉国家遇到了这种事情,这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无聊的政治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体显出美国人强烈的危机感,似乎认为自己是全球同忾的对象。
三个地方讲述了三个故事,其实最小的故事那日本的聋哑女孩,它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困难,不仅仅是和外界的接触,即便在家庭中,女孩与父亲之间也是无话可说的。虽然影片结尾女孩赤身被父亲怀抱着,但这真能意味着那种心与心的交流吗?导演的用意是好的,但东京的灯光高楼则将这种用意无情的迷失了。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对美国乘客必须通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将他们的爱情继续下去,这岂不是一个悲剧吗?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一种悲哀的话,那么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便是一种可怕的敌意了。美国与墨西哥间虽然接壤,但所有政策中的名不副实,所有观念上的疑虑都体显在保姆的这段故事中。而真正的敌意自然是美国与*国家之间的对峙,由枪击事件引出的美国政府第一反应便是一种敌意的象征,这种敌意是长期存在的,也是所有媒体都津津乐道的。但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件意外,于是,那种敏感的敌意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人类社会由于无法沟通由于误会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仅仅限于个人还是扩大到某些民族之间,某个国与国之间,都是非常可怕的,也许都将会演变成一种敌意。当影片中彼特在上飞机时与*人握手告别的时候,导演还是留有一丝善念的,但如果彼特的妻子死去了呢?也许龙卷风便会刮得更猛烈一些了。
这部影片所体显的不仅仅是美国本身的问题所在,虽然对美国政府的移民及主观国家意见有一定的反讽,但也表现出一种更为人本位的沟通关系,所以在今年的奥斯卡角逐中显然显得立意极其高远,而且极有力度。成为今年的最大热门获奖影片当属情理之中。
韩兮
2007…2…13于通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爱情的牙齿》:女流氓也是女人
评论曾授业过的老师的作品的确是件难事,为了保持自己的客观,翻了一下崔卫平老师的评论,虽然对影片有了一定新的理解,但终归不是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抖胆说上两句。
看这部影片首先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关于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在这段时间会层出不穷。其实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因为现在这批新导演大多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处子作往往都会刻上一种记忆深处的烙印,所以,现阶段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至少证明有一批新导演开始真正地走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但另一方面当然要值得关注的,那就是这些导演们什么时候从自己的记忆深处能够走出来,这样才会有更多题材的影片问世。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女性电影的,在我看来,中国向来不缺乏关于反映女性悲惨情史的影片,其中肯定有的元素是关于初恋,执爱与无爱,当然造成的后果一般有女性身体上的催残,例如打胎流产*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关于心灵的拷问,那就是爱情到底是什么,拷问的结果是人已珠黄,爱却没有答案。但个人以为,虽然这么多的影片,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换句话说,中国的女性电影通常存在于男性导演的掌控中,于是赋与了一种同情的甚至是*般的视角来表现,女性在影片中的个性体现也大体处于一种受虐的故事编排之中,性格也多是软弱,即便坚强也受着更有力的强压,也许这真是一种中国传统,一时还改变不了的故事视点。
讲述完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再观看此片,导演庄宇新老师是一个男性,而此片却是绝对的女性题材电影,必须注意一点是,笔者很不情愿地将题材两个字加了上去,实际意义是区别于心目中的真正女性电影。
其实影片十分地容易理解,按照通俗的说法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这样的讲述听起来极其的耳熟,好象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女人总要与三个男人发生关系,一个初恋的,一个爱情的,还有一个是婚姻的。
此片也是如此,但影片极具时代背景,其实这个时代背景对于女性的一生没有任何帮助,我们看过许多类似的影片,也知道中国女性经历的漫长的时代变迁,女性的变化是极小的,变得只有男性对女性的束缚程度。而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关系到主人公的个性的,简而言之,女主人公钱叶红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疑给影片注入了些许的新意,但必须强调,这新意是暂时的,同样无关于女性本体的自觉意识。
在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女流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如男子一样打架以求生存的女霸头,第二种则是那种所谓的圈子,盘亮被顽主拥为私有财产的那种。如果这里要讨论女权主义的话,那么第一种女流氓无疑是最符合条件的,钱叶红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为女顽主,钱叶红在学生时代对班中那些暖昧关系深恶痛绝,这一点是极具时代特点的,邓丽君的歌曲都会被誉为淫词小调,所以这种观念显然也深入到当时许多人的心中。但偏偏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同班的男孩喜欢着,这的确是一个矛盾。由于那种可怕的观念,钱叶红当众宣读了那封求爱信,这令男孩子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于是一板砖拍在了钱叶红的后背。而这板砖显然将钱叶红女顽主的蛮横打掉了,少女的心思在这种非常规的故事中体显了出来。而这板砖所留下的爱的深痕将时时地伴随着钱叶红。这是导演的一个暗示,即那种爱的伤痕,比牙咬出来的疤更有份量也更有纪念意义。
初恋在男孩意外丧生后而终止,但却唤醒了钱叶红女性的意识。
自以为懂得爱情的钱叶红在大学实习阶段迎来了她自以为是的爱情,成为一个四十多岁有家室的男人的情人。作为一个女性意识初醒的人来说,虽然她曾是顽主,虽然她曾拿着板砖游荡在胡同中,但爱情在她看来比什么都更为重要。那曾经无意间失去的爱情在这个瞬间被她错误地拾了起来,于是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恋情之中。有些人会以为钱叶红突然的转变有些难以理解,但事实上,对情人的温柔只是她对爱情的一种表现,而这个人物并没有多少性格上的变化,依旧是女顽主那种坚强与自我。于是,她承受了人生作为女性的第二次爱的痛处,即引产的过程。导演将这个过程拍得十分丰富与真实,无疑是在强化这种女性的痛苦的同时对钱叶红独立个性的体显。而这肉体上的疼痛最终还是转化成心灵上的痛楚,那个男人在出事之后便将责任完全推卸了,于是钱叶红独自吞咽这种恶果。
影片到这里一直是不错的,至少从节奏上看,但下面第三段的婚姻却给人一种极为拖沓的感觉。钱叶红对爱情心灰意冷了,于是在茫然中选择了婚姻,可想而知,这样的婚姻显然是名不副实的,于是导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表现这段婚姻的苍白,钱叶红本来能够接受那种两地分居的生活,而且还生下了儿子,但当丈夫能够调回到身边的时候,她却不敢接受这种真正的婚姻生活,其原因很简单,即她对婚姻持有一定的否定态度,而更看重的是那份藏在心中的爱情,但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当丈夫将钱叶红玩笑时所说的那个虎牙拔掉的时候,她开始反思这种疼痛,难道爱就是疼痛吗?她想品尝一下。
影片到这里基本算是结束了,但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客观的说,影片可以分为三段,正象大多中国女性题材影片一样,初恋爱情与婚姻各一段。但导演在这三段上的用力都让人感觉出过于平均了,而且一段不如一段。
第一段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的情节发展都萦绕着主人公钱叶红的性格展开的,所以每一次选择都是很具有合理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对女性心理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而第一段的故事也编排的很好,很充分也很青涩,简炼而切中要害。
第二段则是一种畸形的爱情,我们无法从中更好的体会到爱情本身的作用,更多的恐怕只是一场*的吸引,于是,这段爱情其实也是错位的,笔墨用得还算恰当,但由于第二段爱情这种*的吸引,所以后来在第三段对这个爱情的交代显然没有必要,这也造成了第三段的冗长原因之一。
第三段是导演最为失败的段落,首先为了表现钱叶红与丈夫关系的笔墨过于繁累,而且手法陈旧,没有一丝新意,更没有一个能够点睛的情节,所以几年的轮述显得颇为滑稽,这只能说是编剧水平的欠缺。更主要的是,影片第三段落并没有将生子的情节放入进去,其实这个情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来说。生子的情节不但可以呼应那段引产的戏份,更主要的是,面对这个孩子,并非是爱情的结晶,只是婚姻的产物,钱叶红将如何面对,生子时的痛楚是一种爱还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女权的选择还是一个女性的选择,很遗憾,导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将女性的最大的特点引入剧中,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