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三十岁,被时间强行变为“大人”(1)
每天,我们都在一点点消耗上天给予我们的这段叫做“人生”的时间。就这样,那些已经消耗掉的时间在我们身上点点滴滴累积了下来。我们把这个累积下来的重量叫做“年龄值”。
生活是“吝啬”的,吝啬到你刚好能数清自己年龄的时候,就得为自己的年龄付出代价。如果你跟弟弟吵架,就会听到父母说,“做哥哥就要有个做哥哥的样子”;如果还想像童年时一样嬉闹玩耍,就会听到有人说,“你都多大了,还疯疯癫癫的,像个孩子”。总之,只要你做出任何一点稍嫌幼稚的行为,就会有人绷着脸对你说,“跟你的年龄不相称”。说话做事要和年龄相称,这就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年龄值”。
面对“年龄值”,你心里难免会抱怨:为什么要这样呢?又不是我想长大才长大的。我根本没有要求过长大,是时间它随意地把我带到这里,把一些东西强加给我,之后又逼着我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要与这个年龄值相称。
这种感觉在三十岁的时候最为明显。如果一个人只是被时间强行推到这个三十岁的边缘,被迫接受现实的安排,而不是真正地从内心中成长起来的话,这段时期就会成为他们倍感挣扎和矛盾的时期。因为你已经开始进入义务比权利大的时期,生活的重担开始渐渐压上肩头。
∴
“年龄值”,其实是周围人对你的期待值。一直供你吃、供你住、供你穿的父母,看你成年了,就要求你说话做事与自己的年龄相称。这时的年龄值就是父母对这个年龄段的你的期待,期待你在各方面成熟和发展。
人们经常说,“孩子要有孩子样,大人要有大人的样”。怎么区分孩子和大人呢,不光是看他年长还是年幼,而是看他的行为方式究竟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以现实为中心。换句话说,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是孩子,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的就是大人。所以,孩子如果想做什么事情而忍住不做,对现实的种种情况考虑得太周全、太有所顾忌的话,就会被说成是“小大人”。相反,如果大人把现实抛到脑后,一心想去做什么事情的话,就会被看做是“不懂事的孩子”,被认为是“幼稚”。
因此,小孩子会把一切以“现实”为中心的大人想成凡夫俗子,认为他们是一群没有梦想、不懂浪漫、只关心现实的毫无趣味的人。大人呢,也被自己的年龄值压迫着,感到十分困惑。既然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顺应现实,不然就会被说成是与那个年龄不相称;可是,忠于现实的话又会被说成凡夫俗子。可见,对大人而言,正确对待周围人对年龄的期待值是多么重要,否则,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也许更年轻一点的时候,你也会鄙视大人们“太现实了”,可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被推到了现实面前,也要变成自己从前鄙视的“凡夫俗子”了。这种改变会狠狠敲击着你,因为从前一直都自以为是有梦想、浪漫、有趣味的人,现在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这是一个梦想和现实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敏感期。当你从凡事以快乐、梦想为追求的“孩子”变成一个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俗人”,首先就得经历深刻的自我失望。因为,这时你将看到与小时候的梦想完全不同的现实,以及不符合自我期待的自己。假如你怀揣着“财富与成功”的梦想,这时你会发现,等待你的是弱肉强食的冷酷现实;假如你怀揣着“自由与平等”的梦想,这时你会发现,等待你的是充满贪欲、嫉妒,充满竞争的现实。如果不适应这个有着冷酷和不合理现实的环境,人随时都可能成为人生的失败者,被按照既有规则运转的社会抛弃。
1。三十岁,被时间强行变为“大人”(2)
大人要这样要那样、大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是人们从成年的那一瞬间起,就要面对的命题,也是被社会与他人赋予的一种使命。人们期待从大人那里得到很多东西。长大成人了,父母和周围人就会催促着你结婚,组建自己的家庭;等你结婚了,长辈又开始期待着抱孙子。这时,你还需要给自己的家庭提供各种保障,所以得有一份好工作,好好挣钱。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肯定道: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人嘛。
大人还必须明了成功之道;大人需要摆平一切,从荆棘中找出正确的生活之道。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儿哧溜溜地跑过来问我一个问题。我说:“这个我也不清楚。”“大人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小女孩儿扔下这么一句话扭头就走了。“大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啊!”我气呼呼地冲着她喊了一句,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难为情,因为我自己心里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大人就应该什么都懂。
三十岁意味着一种生活的结束,也标志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一扇门关闭,一扇门开启,在从前那扇门中,你可以像那个小女孩儿一样,一边期望从大人那里得到知识和安全感,一边嘲笑他们也有无知软弱的时候;在刚刚开启的这扇门中,你就必须实现真正的独立,斩断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经营自己的人生,还得为其他人提供保护和保障。
大人不可以轻易动摇或动怒,随时都要保持理性,并能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与之相反,小孩子犯错却是可以原谅的,而且小孩子偶尔犯错也会显得更可爱。但是成年后他们同样会失去这种权利。成年后你不能因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不能为一些小事情表现得过于高兴或过于激动;甚至有时还必须为一些失误承担法律责任。自古以来,这个社会对大人的要求就是:稳重,懂得克制感情,要喜怒不形于色,再伤心也不能在别人面前流眼泪。总之,在所有的事情上,大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禁忌。
就像上面所说,从三十岁这一刻起,我们真正成年了,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小时候,在我们的眼里,大人就是个子高高、力量很大、无所不能的人,所以一直渴望自己快点长大。但当自己真的长大成人后才知道,事实与儿时的想象截然不同。世界允许我们放开拳脚、大显身手,却又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要附加上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童年时人们都想快点长大,一旦长大后却又渴望回到童年。尤其在三十岁这一转型期,有很多人突然想回身投入父母的怀抱,寻找保护;或者喜欢“装嫩”,赖着不想成熟,想用比别人更低的姿态来躲避现实的冲击。人们之所以渴望回归孩子的世界,就是不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相互倾轧的现实。
2。没什么特别开心的,也没什么特别伤心的(1)
基范今天觉得很累,四肢瘫软,回家后洗都不想洗,一下子就躺倒在床上。里屋的人们在看电视剧,很开心地笑着。“整天都是那种幼稚到极点的节目,真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基范躺在床上,思绪飘忽不定起来。白天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随便找了个理由拒绝掉了。见了面就要喝酒,就要聊起女孩。那家伙还真不嫌烦,每次交个女朋友都要大造声势。在我眼里女孩儿都是一个样儿。现在还在追求真爱,看来那家伙依然幼稚得不轻啊,离成熟还远着呢。还在上大学的妹妹在旁边跟朋友打电话,一直打个不停。是啊,学生时期是最好的时光,等进入社会的话就什么特殊福利都没有了。你以为这世界是什么样的啊,都是那个样儿。能找乐的时候就尽量地找乐吧。
像基范这样子,每天在公司里做着同样的事情,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对未来的保障。看着那些曾经有能力、有前景的前辈也在一瞬间被公司炒鱿鱼,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而受苦受累,基范不禁对自己的前程也担忧起来。
当然,的确没什么开心的事,但也没什么特别郁闷的,偶尔还会有一些有趣的事发生。问题是,基范现在对生活不抱任何期待了。就拿爱情来说,基范也谈过几次恋爱,但他实在忍受不了女孩儿的善变;至于结婚,那也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所以,他觉得等到一定的时候直接结婚就可以了,反正爱情又不管饭。
基范的朋友们笑他是一个“小老头”。因为他老是对那些向自己诉苦的朋友们说,这世上根本就没什么特别开心的事儿,也没什么特别伤心的事儿。按照基范的说法,这世上的事情,开心只不过是一会儿,伤心也只不过是一会儿,何必那么在乎呢?就这么过完一生然后死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啊。朋友们问基范:“那你活着有什么意思啊?”这时基范就会反问那些朋友:“那你们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把本来就没有意思的东西,硬要说成有意思,那就是一种虚情假意和伪善。每当被问到“那你为什么要活着”时,基范就会像已经过完此生的人一样回答:“因为出生在这个世上了,就这么过完一辈子,然后离开呗。”
基范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期待,但说起来他也没什么问题。他诚实、能力突出,受到单位认可,而且跟朋友的关系也不错,就是常常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感到空虚,对世界也没有了好奇心和兴趣。
最近,有很多三十岁左右的人像基范一样,对人生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那么回事儿,大家谁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不能有太多的期待,也不能太相信别人。他们固执地认为,世上能够信得过的只有自己,人只不过是为了不比别人落后而每日操劳的可怜存在。
事实上,基范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看待这个世界的。他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成长之路上也没有经历过任何风浪。认真、刻苦学习的他,在青春期也有过一时的彷徨,但也没发展到让人担心的程度。而且他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
基范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挣好多钱,开进口车,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潇洒地生活。父母也暗中期待着他能够考上法学院。但上了高中之后,他的成绩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不管怎样,虽然他最后没能如愿以偿考上法学院,但还是考上了其他人都羡慕不已的好大学。刚开始,他因为不喜欢所学的课程而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但后来大学生活也还算过得不错。问题是,大学毕业之后,他吃了不少苦头才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挣的钱也不够他自己花。但社会生活没那么简单,一方面人们还不认可他;另一方面,父母们对已经成年的儿子,也不像以前那样事事关照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2。没什么特别开心的,也没什么特别伤心的(2)
因此,基范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不是为了这样的生活而拼命努力的。一切都很空虚,未来也没有保障。一想到自己也会像父母一样结婚、生子,要过那种被人追赶似的生活,基范立即就觉得胸闷起来。本来他想拥有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结果弄到最后,他来到世上好像就是为了结婚生子、播撒自己的基因似的。这么一想,所有的事情对基范来说就都变得无趣了,他再也不想为种种琐事而努力了。
基范并不是缺乏感情,而是因为害怕感情,才一直处在压制自己感情的状态。他不想因为对世界和人生抱有太多期待而受到挫折和伤害,更不想反复经受这样的挫折与失望。但仔细一想,他并不是对人生无所期待,反而是期待得太多了。说起来,这是一种“回避和退行”的防御机制。为了防御可能遭受的挫折和伤害,他试图与危险的状况或对象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并由此退行到“对人生和世界不抱希望和期待”的状态。
处在21世纪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在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中饱受煎熬。拥有梦想本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思,充满希望。可是现在,我们的梦想通过电影、电视剧*裸地展现在眼前,不仅如此,还不断有声音告诉你,“这不是梦,只要有钱和能力就能抓住它们”。于是,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现有生活的平庸。在这种诱惑之下,想让人们放弃对梦幻生活的追求、安于现实生活也越来越难。
处于三十岁边缘的这拨人,从小就浸淫在各种电影或广告文化之中,对华丽的生活已经相当熟悉了。只是一旦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现实生活与想象实在相差太远了。确实,人们也知道通过影像看到的只是幻象,但这些幻象一路跟随我们,无时无刻不充斥于生活之中,所以一时间想放弃幻想也并非易事。相对于那些华丽的影像来说,现实看起来极为寒酸。而无法实现幻想所引发的挫折感与愤怒,会让我们在现实中变得更加消沉。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他在摘葡萄失败后说了句:“这葡萄没熟,肯定是酸的。”因为吃不到葡萄,狐狸就安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