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景:走出大急流城 第一节(1)
凯文 杰克逊(以下简称凯):关于你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所接受的那种严格的加尔文教的教育,影评人已经谈过很多,但具体细节却没人说得清楚。例如,你父母和祖父母的国籍究竟是哪儿?
保罗?施拉德(以下简称保):我外祖父、外祖母来自荷兰的弗里斯兰。但我父亲那头的情况没那么简单,他父亲是德国人,所以说施拉德是个德国姓,他当初是从加拿大来美国的。但我小时候生活的街区里却都是荷兰人。他在娶了我母亲之后,随她改了信
仰,并且搬到了这个社区居住。
我小时候,外祖父、外祖母平时都说荷兰话,每天下午还有荷兰人的聚会,但等我稍大一点之后,聚会就停止了。几年前我去阿姆斯特丹时,真是因快乐而激动到发颤,当时我坐在巴士上,后面坐着位母亲,她在斥责自家的小孩,虽然我听不懂荷兰话,但那语
气立即令我思如潮涌。
我母亲家在距离大急流城大约半小时路程的地方,那片沼泽地原本根本没人住,他们一分钱没花就住了下来。他们是荷兰人,自然是处理湿地的高手:他们将它围起来,然后在上面种植芹菜。大急流城有很多荷兰人家庭,在班上,我们将学生按姓氏顺序排列,在这份名单的正中间画个记号的话,那记号通常都会落在“范斯”(Vans)和“范?德斯”(VanDers)之间某处。如果你的姓单就一
个“范”(Van)字,例如范?安德松,那你还是得排在名单的前半部分。
凯:《赤裸追踪》(Hardcore)里有个笑话说的就是这个,在那部影 片中,我们看到的对于大急流城的看法,似乎很接近你的现实生活。
保:影片开始时,那些教堂的画面便来自我所认识的那些归正教会,还有之后出现的工厂,我也在里面干过,如此种种。那确实很接近。
凯:你父亲和《赤裸追踪》里的杰克?范多恩一样,也是个商人?
保:对,他给一家管道公司干,他们的管道从加拿大一直通到 俄亥俄。所以说,他和我母亲那头的家庭成员不一样,他没有从事农业。
凯:这是否令你相比班里的同学显得更中产阶级一些?
保:对,大急流城这地方,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信天主教的波
兰人,另外三分之一是信加尔文教的荷兰人,剩下的那些起到一个在两者中间调节平衡的作用,他们也是整个城镇的管理者。波兰人一直住在城中靠北和靠西面的地方,而荷兰人则占据东面和南面,不过我们家一直住在波兰人那一片,因为那儿离我母亲那
些亲戚家更近些。
我所在的教会有很强的教育背景,但并非是那种启蒙教育,在艺术方面更是不行。他们对视觉艺术没什么大概念,一直都还停留在克伦威尔时期。我们那个毕业班上,除了我之外,只有一位同学后来进了大学,而且还是作为牧师才进去的。我从小玩到大的那些人,他们的家庭背景,相比我们家,都更偏向于手工制造业 和农业。
凯:你在类似《蓝领阶级》这样的电影里,对那些未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人物表现出同情心,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保:《蓝领阶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大急流城以家具制造业为主业,但同时也是汽车城底特律的卫星城之一———专门负责生产汽车上用的烟灰缸和雨刷等配件。
凯:你一直都是个在学习上有天分的孩子吗?
保:我并非最聪明的那个,但我的长处是创造力,那种总能设计点东西、装配点东西出来的创造力。从小我就属于那种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的“资本家”:我一直都在卖东西,十三四岁时,我开了自己的小店,专门卖花。我们那种社区很鼓励你在商业上获得成 功,因为在加尔文教看来,上帝赐予自己虔诚子民的正是财富,所
以他们一直提倡物质和信仰齐头并进。当然,那也要靠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来做保障———你不会从天主教徒那儿买东西,社区的人只会互相照顾生意。
凯:除了当商人之外,你的创造力还有其他的表现途径没有?
例如,你当时有没有写东西什么的?
保:没有,写作这事不太受到鼓励。我记得从很小开始,我就
一心想当个牧师。我当时沉溺于宗教之中———不仅周日去教堂做礼拜,而且每天上学都会去小礼拜堂,还有学校里的宗教课,加尔文教青年团代替了童子军的作用,所有的年轻人社团也都是由教
背景:走出大急流城 第一节(2)
堂负责的。 一直到读高中,对于教会之外的那个世界,我其实一直都不
算有真正的接触。我也认识其他街区的人,但母亲不许我老去他们家。最初打破这些的还是电视。电视最初出现时,他们想将它拒之门外,因为他们觉得电视对这个意识形态上纯洁无瑕的社区构成了威胁,当初我们不能去看电影,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但随后他们就发现小孩会去别的街区看电视。我们坐在邻居家中,他家周围全都是圣母玛丽亚的雕像,我们却坐在那里看电视里放的木偶剧《豪迪?杜迪》(HowdyDoody)。最终,大人们放弃了:“算了,我
们家里也安上电视吧,至少,他们看什么还能由我们说了算。”
我想当神职人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本人的名字便来自
我母亲最喜欢的两个《圣经》人物,保罗和约瑟———保罗,这个对福音有着特殊看法的人物,他徒步行遍天下,令世界就此发生改变;还有约瑟,他被自己的兄弟们加害,流亡海外,反而当上了埃及王子。他们俩身上都充满了华丽的幻想,在那漫长、无聊的教会聚会上,我一般都会坐在那儿,读着《圣经》里写的有关他俩的故事,因为那实在是太奇妙了。我对圣徒保罗有很强烈的感情;事实上,我对保罗的兴趣比对基督的更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今
天所信仰的一切,其实可以说是保罗主义。基督就像是苏格拉 底———一个我们只有通过柏拉图才能了解的神秘人物,我们也只
能通过保罗来了解基督。所有的福音书中都留有保罗的痕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他写了《路加福音》,其他那些修改工作也是在他
的监督下完成的。
保罗的殉难也比基督的殉难更让我着迷。如果说《圣经》里有
哪段是我反反复复去读的,那就是他写给提摩泰的最后一封信以及他的道别:“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无论我的名字是不是保罗,这都是我真正想去做的事:我想走进一个城市,站在一块石头上,开始说话,就像是《基督最后的诱惑》(TheLastTemptationofChrist)里的哈里?迪恩?斯坦顿(HarryDeanStanton)所做的,把好消息带回来,然后因此被人投掷石子。殉难,这当然一直都是吸引
我的东西之一。
凯:当你开始创作时,你受到的主要影响仍是《圣经》吗?
保:我们每天都读《圣经》,而且是从头到尾地读,所以没什么
会被落下的。所有的人物关系都读到了———一整个星期,我们就坐在那里,听神父在那儿念“谁谁谁生下了谁谁谁”———不过也会有有趣的东西,《圣经》里的故事都很有力量。没错,它们一直都在
我写的东西里留下印迹。
当时,我脑海中那些画面和幻想的另一主要来源就是我们在
学校里唱的宗教歌曲。想象一下一群小学生围在一起唱着“这个世界不是我的家”的情景,那真是够特别的。还有《圣经》里绝不少见的流血画面,有首歌我记得很清楚:“有个泉里都是血,那来自以马内利的血管。”这真是一个很有力的画面:一汪鲜血,从耶稣的手臂中涌出来。基督教真是一种崇拜鲜血和死亡的宗教,尽管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尽管他们大谈特谈一位爱的上帝,但聚焦的其实还是耶稣的受难和流血,而这正是最初打动我这个小孩
的画面。施拉德的名字取自圣徒保罗:哈里?迪恩?斯坦顿在《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中饰演保罗。
凯:除了宗教书,那时候你还读些别的什么?
保:就是大家通常读的那些:海明威、斯蒂芬?克莱恩、马克?吐温、林?拉得纳。我想我读过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应该是《悲惨世界》;那肯定是我还能记得的读过的第一本了。除《圣经》之外,对我青春期影响最大的书,是一本带插图的《天路历程》
(Pilgrim’sProgress),灰心沼、黄金城,等等。
凯:但你当时并没想过要从事什么艺术方面的工作?
保:完全没有,一点都没有。不过我一直主攻语文,和我哥哥
伦纳德(LeonardSchrader)一样,他比我大三岁。我想我们是受到了同一位老师的激励,九年级时我遇到一位女老师,她对文学很有激情。虽然这事情今天看起来可能已经不算什么,不过我还记得她站在椅子上,为全班朗读麦克白夫人那段独白的情形,那一幕令我惊愕;我意识到原来在宗教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存在。在那之前,我所有的遁世幻想一直都潜伏在宗教文本之中,但
这件事让我看到,还有一种别的途径,我可以遁入另一个世界之中。
凯:是否也是在此时,电影也让你看到一种遁世的可能?关于你大约在17岁时偷偷逃出去看生平第一部电影的故事,大家早 已耳熟能详。
保:那时候我们家已经有了电视机,《米老鼠俱乐部》节目里
一直都会为迪斯尼新片做广告,于是我和一个朋友在某天放学后搭巴士去了市区,偷偷溜进了电影院。我们看的是《飞天老爷车》(TheAbsent鄄MindedProfessor),电影没能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之后有个夏天,我住在印第安纳的亲戚家,他们没我父母那么严格,阿姨会说:“哦,小朋友们,你们干吗不去看场电影呢?”听到这话我高兴极了。于是我们去当地电影院看了《乡间野趣》(WildintheCountry),艾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Presley)和涂丝黛?维尔德
(TuesdayWeld)主演……我终于明白了我妈为什么不让我去看电影。涂丝黛?维尔德和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演的《乡间野趣》(1961),由菲利普?邓恩(PhilipDunne)执导。
背景:走出大急流城 第二节(1)
凯:所以说,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是从《乡间野趣》开始的?
保:对,之后我母亲开始允许我偶尔看上一两部电影,她批准我去看了《斯巴达克斯》(Spartacus),那是我特别想看的一部电影, 不仅因为其中浪漫男孩的一面,也因为其中的殉难成分。
凯:那时候有没有想过以后要拍电影?
保:没有,没有,那根本就不是我们那儿的人会想到的事,根
本就不在会考虑的可能范围之内。
凯: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感到冲动,想要反抗你所在的那种环境的?
保:我想我最初的冲动应该与黑人有关,因为我生活的地方
种族主义盛行;我们那儿的教堂和南非的一样。下面我要说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妈常会提起———她把发生在我身上的所有事情以及我之后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归咎于此。
我真的很想离开大急流城,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有了夏天去上军校的主意。我花了好长时间和父母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了他们,暑假时把我送去弗吉尼亚的一所军校。军校靠近北卡州边境,名叫哈格雷夫军事学院。到那儿之后,我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自愿去那里的,其余人基本上都是被爹妈硬送去的纨绔子
弟。那个夏天,一切都渐渐浮出水面,那一切我都记忆犹新。
我们那层楼有个犹太男孩,老是被别的同学无情地欺负。在那之前我根本就没见过犹太人长什么样,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受欺负,于是站在了他这一边。同一时间,马丁?路德?金就在距离我们边境大约十英里的地方组织游行———那是种族隔离盛行的地区,整个镇子被一条线分割为黑白两半。军校里的教官提议将学生们武装起来,保卫镇子,但镇长却下令整个学校戒严,不过我还
是设法溜了出去,看到了游行以及警方抓人。
为了表明我对这一切的忧虑,我决定在政治课上表示某种抗给我们上政治课的是教官的妻子,她经常把高等法院称为“九个穿黑袍的撒旦”。我的期末论文写的是《和我一样黑》(BlackLikeMe)的读后感,那书说的是一位白人作家在南方乔装成黑人的经历。自然,我的论文得分是“差”,纸上批了大大的“这不是真的”一句话。很显然,我与军校正面冲突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