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丈夫一定要有耐心,有时甚至要暂时牺牲自己的冲动,去配合妻子的节奏。在配合的过程中,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和应付的情绪,要知道,此时的丈夫身兼两职:爱人和医生。
心灵处方
接受创伤也是爱的一部分,夫妻关系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童年或少年时期有过实质性心灵创伤”的配偶而言,爱人的接纳和理解既是最佳良药,也是最后防线。
老婆,我最怕你成天教训我
案例 6
刘女士:上周我补休回家,发现他正对着黄色网络视频手淫。您说,他又不是没结婚,怎么还……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唉,这算什么事嘛?那些网站也太缺德了,不知道您看没看过,真让人肉麻!真搞不懂,伤风败俗,难怪那么多男人出轨!
咨询师:好了,现在能让我和您丈夫单独谈谈吗?
刘女士:是得好好说说他了,再不管,我看就危险了!
(刘女士走了出去。)
咨询师:现在就我们两个男人,您可以开诚布公地说说您的心里话吗?
张先生:没什么可说的。
咨询师:您是不是和妻子相处时感到有压力?
张先生:唉,一言难尽。有时候我感觉她就像一把大刀,成天在家里挥舞,稍不留神就会被她砍中。今天您都看见了,平时也一样,没事就数落我,什么“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就知道挣那点死工资,照你这样,咱们家什么时候才能致富?”还有,“就你这窝囊样,像块木头似的,怎么就不开窍呢?”有时候我也顶几句,她就更过分了,什么“去死吧!我当初真是瞎了眼了,怎么看上你这么一个窝囊废了?!”每天下班回家,就怕看见她,连孩子都总找茬出去找同学。我在家里没一点地位,更别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了,如果有哪天她不发作,我就阿弥陀佛了。
咨询师:那您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呢?
张先生:我不想碰她,也不想做出轨的事,可自己也是个男人,采取这种方式也出于无奈,其实每次我也特别恨自己……
分析
1、男人需要认可,女人需要爱
和张先生谈完,我请刘女士进来,告诉她:“男人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和肯定,如果他在家里得不到,就会想尽其他办法到外界弥补。张先生正是以成本较低的方式完成这一弥补……”
继而对张先生说:“女人最需要得到的是爱,如果得不到,就会想尽办法索取,比如以发作的方式引起您的关注。所以,您平时应该多陪她说说话、谈谈心。妻子下班回家,一定很累,这时,您要主动过去替她取下包,再拥抱一下。这种温暖连冰冷的心都可以融化,何况是一个肯把生命交给您,把几十年赌给您的大活人了!”
2、幼时经验的力量
不难看出,上述案例中家庭矛盾的缘起是妻子的强势。经过深入沟通,我了解到这强势又源于她幼时长期生活在“父母冷战”的原生家庭环境里,因此她把这种不良的经验带入后天,重新创造“夫妻不合”,而且将此归罪于丈夫的无能或环境的不良。其实,这正是当年那个“感受父母冷战的小女孩”在向父母(亲近的人)抱怨。同时,丈夫在原生家庭也经历了“长期因父母两地分居而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儿童及青少年时代,这便使得他长期伴随着力不从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论自己怎样表现,都无法令母亲满意”的经验。他把这种力不从心带入夫妻关系中,与妻子相处时,总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而妻子一抱怨,他也总习惯性地认为与自己有关。同时,无力承担的经验又让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此,他采取回避亲近的两性关系、回避现实的做法。然而,又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这就是他自慰的根源。
心灵处方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不该只对丈夫的做法指指点点,那只能更增加他的挫败感,对解决问题无益,而是应该看到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并以相互理解和爱的情怀包容和融化彼此受伤的心灵。因为再强烈的北风,吹到漫无边际的大海也就自然平息了。
。。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1)
夫妻间的权力较量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
案例 7
田先生:我结婚已经5年了,越来越感到和妻子说不到一起。特别是近期,我们经常在一些细节上冲突,特别伤感情,不知道是哪出了问题。
咨询师:能举个例子吗?
田先生:比如她做完饭后让我把碗筷摆上桌子,就这么点小事,我都烦。
咨询师:烦什么呢,是不是您不喜欢她命令您?
田先生:是的,平时只要是她让我做的事,我都不情愿。每次我对某事发表看法时,她好像也很少表示赞同,她总喜欢让我随着她。过去我还没觉得什么,最近这段时间,我越来越受不了她对我的这种做法,为此,我甚至不想见到她。
咨询师:您承认自己是在逃避?
田先生:是的,就算我人躲不开,心也要逃开,我不愿跟她说话,不想和她见面,甚至有意拖延睡觉的时间。如果能找个茬出去,当然是最好的。
咨询师:您认为这样正常吗?
田先生:正是因为我感觉反常,才来请教您。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她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我不想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毕竟,我们的日子刚刚开始,极有可能还要一起过半个世纪,这样下去不行。
咨询师:我觉得您的出发点很好,可您想没想过,究竟您在回避什么?
田先生:我不想听她说话,不想和她接触。
咨询师:您是不是感觉她说话时总带有命令的口吻?
田先生:是的,我讨厌别人命令我。
咨询师:那么睡觉的时候她不能命令您了,您为什么还要拖延时间避免和她接触呢?
田先生:您知道,夫妻之间难免要亲密,难免要接触,我不想。
咨询师:您刚才用了两个“难免”,您为什么把它当成一种勉强的事呢?
田先生:不知道,反正我不想。我感觉有压力!
咨询师:您的压力从哪来的?
田先生:我不喜欢女人太强,我是说性格上的强势。
咨询师:那么您当初为什么娶她为妻?您应该知道她的性格。
田先生:当初我不知道她是这种性格,只是觉得她人很好,很可靠,能过日子,才……
咨询师:您说得没错,她可靠,能过日子,除她之外,在您的生活经验里,还有哪个女人最符合这种条件?
田先生:当然是我母亲!
咨询师:那么您的母亲是不是性格上也比较强势?
田先生:是的,她是一家之主。
咨询师:您的父亲也听她的吗?
田先生:我父亲经常不在家,而且他们关系不太好。
咨询师:您认为他们的不良关系是谁造成的?
田先生:小时候,我感觉是爸爸不对,因为他不怎么在家。还有,他可能外面还有女人!
咨询师:您是怎么知道的?
田先生:是妈妈说的,他们吵架的时候,我听见了,那时候我刚上小学。
咨询师:但您为什么说母亲是一家之主呢?
田先生:因为爸爸总躲出去。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2)
咨询师:您用了一个“躲”字,是您的母亲把他赶走的吗?
田先生:不是,是她一哭,爸爸就走。
咨询师:您想哄妈妈吗?
田先生:当然想,但我太小,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她哭,最多是拉拉妈妈的手,给她递个手绢什么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挺没用的,帮不了我妈。
咨询师:当时您是不是感觉,这一切都是爸爸造成的?
田先生:当时我是挺恨我爸的,可我太小,根本没能力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咨询师:您说了两次“我太小”,您当年是不是恨不得快点长大?
田先生:可这由不得我。
咨询师:所以您能做的,只有陪伴妈妈,并在心里埋怨爸爸。
田先生: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咨询师:您认为这些事过去了吗?如果真的过去了,那您为什么一方面排斥妻子,另一方面还要自责?
田先生:自责?是的,我在自责,不过,我又没做错什么,有什么可自责的?
咨询师:您是没做错什么,可您刚才不是说,您认为是爸爸的责任吗?
田先生:难道,我是在替父受过?不会呀,我在心里还在埋怨他。
咨询师:您不是在那时恨自己不能尽快长大吗?那么您长大了又能怎样?
田先生:分担妈妈的痛苦。
咨询师:他们夫妻之间的痛苦,您分担得了吗?
田先生:这倒也是,这是他们夫妻间的矛盾。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哭吧?
咨询师:在您看来,妈妈很可怜,爸爸很可恨。
田先生:我可怜妈妈,恨爸爸。
咨询师:所以您要代替爸爸来陪妈妈。
田先生:是的。不过我只是他们的儿子。
咨询师:埋怨自己年龄小的意思,就是想长大,这就是“小大人”。
田先生:是的,从小他们都说我像个“小大人”,说我很懂事,我非常听妈妈的话,还帮她干活……
咨询师:这就是做了本不该您做的事,您在承担爸爸的责任。一个小男孩做大人的事,当然就是懂事。
田先生:这么说,我把爸爸的过失也看成与自己有关?
咨询师:承担责任,是全方位的,过失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项。您把他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久而久之,您认为是自己没有陪好妈妈,为了让她满意,您得尽量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那时,您是多么想成为让妈妈满意的人,也就是您理想中的爸爸。可您根本做不到,这就是力不从心。于是,您在那时形成了对自己的谴责:“我总不能令我所爱的女人满意!”直到现在,您还在执行这项谴责,比如回避妻子,总感到和她在一起有压力。
田先生:难道真是这样吗?那我为什么又讨厌她命令我?
咨询师:一个孩子最希望父母怎样?
田先生:和睦。
咨询师:除此之外,那个孩子最想干什么?
田先生:玩。
咨询师:对,可您在小时候能开心地玩吗?
田先生:不能,我得陪妈妈。
咨询师:这就对了,因为要对妈妈的孤独和悲伤负责,您无权自由自在地玩,这不就等于您被母亲操纵了吗?
回避妻子源于力不从心(3)
田先生:可哄妈妈是我心甘情愿的。
咨询师:您现在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这样理解,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怎么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呢?毕竟,您也曾经是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子,当然也想出去淘气,无忧无虑地游戏。您也曾经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小朋友,可当您想起这些的时候,总有一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您,把您死死地拴在母亲身边。
田先生:那是什么?
咨询师:维护家庭的完整!
田先生:是的,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需要一个完整的家,为此我可以付出一切!
咨询师:这的确是那个男孩子真实的想法。由于您牺牲了自己的童真,保住了这个家,可您对自己交代不过去,我是指孩子的天性。
田先生:对自己交代不过去?您说得对,我就是常常感觉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活得窝囊。
咨询师:因此,您把这种抱怨发泄在妻子身上,因为,有时候您把她当成了母亲的替身。
田先生:为什么?她又不是我妈。
咨询师:第一,您前面提到过,她可靠,会过日子,其实这就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符合这个条件的女人,不仅对您,而且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只有母亲,所以每一个男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以母亲的标准要求妻子。第二,您讨厌她发号施令,就是对被束缚的反感,那么在您的经历中,谁束缚过您?第三,您回避妻子,源于在一起时的压力,这压力源于“无法令所爱的女人满意”。这项暗示又是从哪来的?
田先生:听您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把她当我妈了,可我怎么不觉得?
咨询师:如果您觉得,就不会再抱怨妻子和自我谴责了。其实,您反感妻子,讨厌她的命令,正是您当年希求自由的反弹,说明您在潜意识里对被操纵是多么的反感和无奈。而后的“感觉对不起妻子”,一是当年的您感觉无力安慰母亲;二是替父受过。
田先生:我为什么要替父受过?
咨询师:因为每一个儿子都不自觉地向父亲看齐,这种“看齐”的方式,有的是向父亲学做男人,也有的会反弹到与父亲截然相反的方面。所谓相反,就是对父亲过失的一种弥补,最终目的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