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孔子“养生真经”的传世智慧
孔子力举城门救众诸侯
2500年前的一天下午,敌国部队攻入城郭,所悬城门突然放下。就在这十万火急时刻,孔子举起城门,大喊一声“快些逃命”,救出了众多诸侯(见《左传》)。
众人在心存感激之余,对于孔子的神力万分佩服,纷纷询问如何练就神力。对此,孔子笑而未答。
不过,这个秘密每位孔门弟子可都知道。
不少人都误认为孔夫子是一位纤纤细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其实不然,他是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文武双全的人。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为现在公制的厘米,这样计算,孔子身高约在米以上(见《史记&;#8226;孔子世家》)。
《淮南子》中还说,孔子的勇超过著名的勇士孟贪,跑步的速度能追上野兔。当然,对孔子的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孔子是一位体格健壮,勇猛力大的人。
事实上,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和他经常从事体格锻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他在饮食养生有一定关系。
在孔门弟子编辑的《论语·乡党》中记录了秘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是后人指孔子为“美食家”的铁证。
日益功利的生活,已使人们的精神渐渐变得困顿而迷惆。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一个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实现理想可能性的老夫子,每日仍不忘记修身养生,实在为我辈学习之楷模。
圣人的智慧终归是圣人的智慧。
流传于2500年前的密码
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圣人”,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典范。
大家都知道,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走遍了无数的地方,受到了不少磨难,曾经被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在跟随孔子游说诸国的过程中,弟子们渐渐发现,给老师洗菜做饭是件“苦差事”。在做饭之前,米一定要反复洗上几遍才能达到要求。同时,老师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定要达到形、色、味俱佳。
后来,老师将这些饮食养生习惯总结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解释其原由,弟子们听后恍然大悟。
今天,我们不可能知道他老先生所说的“精”、“细”具体到什么程度。用现代的眼光来理解,是粮食一定要收拾得干净,包括把粮食中的灰尘清洗干净、杂物挑除干净、霉变和虫蚀部分清理干净等;肉一定要加工得精细,薄厚均匀利于消化。
通读《论语》我们能总结出,在医疗、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又历经诸多的人生坎坷;然而孔子竟能活到73岁高龄;足见他是一个重视饮食、体育、卫生和懂得养生之道的伟人。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理念不正是其中的一条捷径吗?
2、养生之道始于“口斋”
千万不要冤枉孔子
一般人崇拜孔子,崇拜那个端坐在孔庙祭台上的泥胎塑像;熟读过《论语》的人,几乎对于孔子的态度都由崇拜转变而为:喜爱。因为,《论语》中的孔子还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养生家。
他通晓诗书,博学多艺,不仅喜欢弹琴唱歌,而且擅长射箭、驾车,重视身体锻炼,对养生方面也颇有研究,并且身体力行。
可能一些朋友会对孔子有所误解,认为“食不厌精”是追求饮食的精美,这你可冤枉他老人家了!
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饮食远无今日精美,所以“食不厌精”追求的不是美食,而是卫生,即防止“病从口入”。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谷物脱壳用杵臼舂捣的加工方法。这种加工方法,首先是脱壳率和出米率都比较低,加工出的米时常伴有未脱尽壳的谷。“食不厌精”的“精”,就是指经过挑选的出优质的好米。如果谷壳没有挑出来,食用后可能引起卫生问题。
你可能要问,孔子的时代有没有卫生监管?其实那时对食品安全已有一定规定,比如未成熟的果实不得进入市场销售,以防止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礼记》)。
另外,为了杜绝商贩们为牟利而滥杀禽兽鱼鳖,国家还规定,不在狩猎季节和狩猎范围的禽兽鱼鳖也不得在市场上出售。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实际潜在隐患要严重得多。读过下面几章后,你肯定更会佩服孔子的先见之明。
让大罗神仙胆颤心寒
在那个年代,孔子能意识到 “病从口入”,很难能可贵。但对此,一些人却不以为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口头语,会不时在人们耳边响起。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的地方,这种意识更强烈。
你可能也以发现,最近这几年,不是这个食品下架,就那个食品原材料有问题。下面我将近几年较大的食品卫生危机事件归纳一下,以警示大家:
福寿螺致病
“蜀国演义”酒楼因此出名,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是食用了该酒楼的福寿螺后发病的。
人造蜂蜜事件
现在蜂蜜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口水油”沸腾鱼
南京某沸腾鱼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
“苏丹红”鸭蛋
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
“嗑药”的多宝鱼
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陈化粮事件
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现万吨“陈化粮”,并称这些“陈化粮”均是“东北米”。陈化粮会感染黄曲霉菌,继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会致癌。
毒奶事件
三鹿婴幼儿奶粉里检出了三聚氰胺;不少婴幼儿出现泌尿结石症状。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食不厌精”这句话。
假设一下,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看到以上案例,不知做何感想,即使转世的大罗神仙“有幸”吃到这些食物,恐怕也命不保兮,何况你我!
低下头来沉思,食品安全为什么屡亮红灯?可以一切皆缘人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即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揭下食物上的“生死符”
你们可能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被各种各样的不卫生习惯所围绕,随时随地都会吃下致命的“毒药”。甚至有时候,无意中服下这些早已藏好的“毒”。
就拿我们现在常食用的蔬菜呢,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多种细菌、病源微生物的侵蚀,通常人们见到的蔬菜表面上的斑斑点点正是它们留下毒素的“罪证”。吃了这样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无法避免的。有人抽样检查过梨和西红柿,2500个梨中有2130个上沾有大肠杆菌;86个西红柿中全部沾有大肠杆菌,并有57个带有蛔虫卵,而且从每毫升洗涤水中可检出25万个细菌。
上几天一位朋友咨询我说,前两个星期,他家里买了一些大米。当时发现这些大米表面有些发黄,口感不好,还以为是糙米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吃了两个星期后才知道是大米已经发霉。现在他母亲的确觉得胃有些不适,有些恶心。
他和家人并不是每顿都在家里吃饭,但还是很害怕,不知道吃了这样的大米会给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我告诉他,粮食在生长、采收、运输、加工过程中,污染是难免的。不管是属于物理的、化学的因素,都会给人的机体带来危害。特别是霉变的粮食,它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主要的致癌物之一,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偶尔少量的误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的。如果被大量误用,应该马上去医院检查。
记住,预防黄曲霉素污染食品的根本措施是防霉。若大米发霉,认真搓洗几遍后,在蒸饭时再稍加点碱,可使黄曲霉素大大减少。家庭中的植物油若被黄曲霉素污染,可将油烧沸,再加些粗盐炸锅,这样即去毒95%左右。
花生如果发霉不严重,可用水反复搓洗,再用粗盐炒,也可使毒素减少。
所以说到底,凡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从口中吃进去不卫生的东西引起的。要堵住“病从口人”这一关,必须搞好饮食卫生。饮食卫生包括:
食物要洁净。食物要新鲜没变持,要洗干净、要高温杀菌。吃凉莱时除洗净外,要适当加点蒜,醋,既开口味又能杀菌。做好的食品不要敞露,以免苍蝇污染。
食具洁净。碗筷要洗净消毒自不必说,特别要注意砧板、菜刀的洁净。
厨房洁净。厨房中如果空气污浊,充满灰尘和有毒气体,即使将食物和食具洗得很干净,食品做好后,也会落进灰尘和脏物,将干净食物污染。
手干净。手接触各方面物品最多,手上常常带有很多细菌,用食品时如果手不干净,便会将手上的细菌沾到食物上,影响食物的清洁。
读完之后对比一下,看看你们家的日常饮食起居有无这现象。按古人的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激活你的“元神之液”
降龙十八掌之“脍不厌细”
现说说“脍不厌细”的问题。“脍”是切细的肉,“脍不厌细”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细很细的丝,这样有助于消化。
孔子时代用于切割肉料的刀具,主要是于铜质的,若不具有娴熟的刀工和极认真的态度,是很难将肉料片割成细薄。
要知道,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相应减弱。试想一下,如果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所以,吃肉要切得很细很薄,甚至切成碎末制成羹来吃,只有完全被吸收,才有益身体。
上几天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74岁的张老先生独自一人生活,平日喜欢吃肉。一天,老先生买了半扇猪肋。回家后,他把猪肋剁成大块,红烧了一大锅。
次日凌晨4点,老人开始呕血。去医院急诊检查发现,由于肉块太大造成了消化不良,引起肠胃出血。最后闹得张老先生卧床禁食打吊针。
相反,孔子晚年坚持了“脍不厌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人,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孔子的这句话还可作引申为,老年人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更利于消化吸收。
在2500多年前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孔子就已懂得了这些健康长寿的规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吧,下次给他们做菜时,尽量切得精细一些!
可能,我们的一个小小改变,就会给老人带来无限惊喜。
张口就来的养生“易筋经”
最简单就是最好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饮食养生。有些时候,多张张口,动动下巴就能养生。你还别不信!
下面,我先来考考你,人进食后的第一道消化器官是什么?
央视“青歌赛”决赛中,有一道知识选择题,叫做“人进食后的第一道消化器官是:①胃②口腔③肠。”三名歌手只有一位答对:口腔。可见很多人对口腔的消化作用都不甚了解,这种张口就来、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被人们忽视。
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先咬断、撕碎,然后细磨,舌头参与运送搅拌,食物变得细柔而温润便于吞咽,有利于胃肠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还表明,牙齿健全而咀嚼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所以搞好牙齿的养生保健,不但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对智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好的,可能你会关心:如何才能保护好牙齿?
最简单不过的是漱口洁齿。每次饭后,要用温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