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蠖嗍娜吮厝换嵫≡窀牢丁⒏涔蟮男苷啤U飧隼铀得髅扛鋈硕枷M非蟾玫氖挛铮胨赖娜∩嵋喔慈缡恰
  二、箪食豆羹与万钟之禄的取舍每个人都爱生恶死。假使不吃这箪食、豆羹,就会饿死。但是当别人“嘑尔、蹴尔而与之”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就宁死而不愿接受它了。什么道理呢?没有尊严嘛!
  人都是喜爱富有,厌恶贫穷的。一旦万钟之禄当前,许多人就心花怒放,头脑不清了;人性的尊严、礼义的价值都忘得一干二净!为了财货权势,什么肮脏的、不道德的勾当都做得出来!
  面对生死的抉择时,接受箪食、豆羹,都要明辨礼义;为什么没有生死的逼迫时,对于高官厚禄反而不讲求辞受取与的分际呢?这不是相矛盾吗?
  从第一个例子可知,人都是要追求更好的事物、更高的境界。从第二个例子可知人性的尊严、礼义的价值,人类的良心是比生死来得更重要的。因此,即使是万钟之禄当前,也应该“不为苟得”,因为还有高于万钟之禄的价值在。即使是面临死亡,也不应放在眼里,因为尊严的丧失、人格的破产,比死亡还要令人憎恶。
  为什么有这样的道德感呢?因为人都有羞恶之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良心。而这良心是要善加存养的,必须如此,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才能确立。必须如此,人的社会才能和谐而有条理,才不致沦为禽兽之域。历史上许多贰臣,卖国求荣,像宋代的秦桧、明末的洪承畴,之所以遗臭万年,就是因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试问那不义的高官厚禄对他们的人格气节“又何所加焉”呢?
        (三)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②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③来。吾将④良人之所之⑤也。”蚤⑥起,施从⑦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⑧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⑨,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⑩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离娄》下·三三)
        章旨
  孟子引述齐人乞食墦间、骄其妻妾的故事,以比喻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而骄人之可耻。
        注释
  ①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餍音yàn,饱。
  ③显者富贵的人。
  ④音jiàn,窥视。
  ⑤所之即所往,指前往的地方。
  ⑥蚤音zǎo,通“早”。
  ⑦施从躲躲藏藏地跟着。施,音yí,通“迤(yí)”,斜行。
  ⑧国中都城之中。
  ⑨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最后走向东门城外坟墓间那些祭坟的人。卒,最后。郭,外城。墦,音fán,坟墓。“之东郭”的“之”是动词,“往”的意思。
  ⑩讪音shàn,埋怨责骂。
  中庭即庭中、堂阶前。
  而良人未之知也可是丈夫还不知道这件事呢。“未之知”即“未知之”,不知此事。
  施施音shī shī,喜悦自得的样子。
        析论
  孟子经常讲述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引证譬喻,适切中肯。他曾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告诉梁惠王治国之要,在于推行王道政治,才能深得民心的道理(《梁惠王》上·三);也曾用“一傅众咻(xiū)”的故事告诉戴不胜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滕文公》下·六)。像这样隽永的篇章,在《孟子》书中,几乎触目即是,不可一二数。本章第一段“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就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孟子借这个故事警惕世人要有羞耻心,有羞耻心才足以修身崇德,振家昌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性善(10)
妻子心目中的“良人”,本应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志节,肯吃苦耐劳,愿打拚(pàn)上进,以建立幸福的家庭,开创美满的人生。这样的“良人”,才足以“仰望而终身”。然而孟子口中这个“齐人”,竟然那么没出息!他竟日乞食墦间,酒醉肉饱,回到家中之后,还不知羞耻地“骄其妻妾”,骗她们说某某富人、某某显宦请他吃饭。这个“齐人”一则用子虚乌有的虚荣“欺”其妻妾,(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一则大言不惭地“骄”其妻妾,有这两项恶劣的行径,尚且沾沾自喜,不自以为非,真是不知“羞耻”为何物!“良人”不良,一至于此!孟子冷隽幽默的讽刺,诚然足以发人深省。
  社会上有些人只是谄媚逢迎,巧取豪夺,图谋富贵以骄人;有些人一味作奸犯科,杀人越货,以谋取财富,向人夸耀;另有好色之徒,专事骗情、骗色,以向人炫耀……这类无耻、败德之徒,套句孟子的话:“其家人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顾炎武曾经痛心地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识分子或人民的公仆要是恬不知耻,只是追求个人的富贵,那么国家的前途就让人担忧了。
        (四)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③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⑤,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⑦。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⑨,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一)
        章旨
  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交征利而危及国家。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罂(yīng)。“惠”为谥号。旧都安邑(今河南安邑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称梁惠王。
  ②叟音sǒu,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不以千里路途为远。
  ④何以利吾家如何有利我的家。家,大夫之家。
  ⑤上下交征利上下相互征取财货利益。征,取。
  ⑥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为乘。
  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万乘之国中获得了千乘兵车,在千乘之国中获得了百乘兵车,不能说不多了。
  ⑧餍音yàn,满足。
  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啊!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拋在脑后啊!
        析论
  本章是《孟子》全书开宗明义的一章。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他所说的“利”,是指“富国强兵,以报仇雪恨”这一类的功利之事。这种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的念头和行径,完全不合孟子居仁由义的思想。因此孟子斩截明快地反诘道:“王何必曰利?”然则要谈什么呢?孟子紧接着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与“功利”的分辨,就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孟子经常把“仁”、“义”并称。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行为适宜是义的表现。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当政者应以“不忍人之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换言之,推行政务时,应该善待人民,不可让人民受到任何伤害。施行仁政,还要用“义”来节制,才能使得事事物物的轻重本末都合宜适中,恰到好处。如此一来,即使是追求富国强兵,也将完全符合仁义的要求;也不至于为了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穷兵黩武,侵伐邻国了。这应是孟子对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原因。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负面推论,指出一味“征利”的严重后果。假如国君、卿、大夫、士、庶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各自谋取私利,惟利是图,到头来必然无耻狡诈,巧取豪夺,不完全夺取他人的权势财利是不会甘心的。于是社会必然失序,国家必然危殆,试问覆巢之下还有完卵吗?身陷乱世还能安享私利吗?不遵仁义,只求功利,其短视、其灾祸有如此者!
  

孟子卷·论性善(11)
严正的批判之后,孟子再用简明扼要的言词作心理建设:“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此居上位者若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能风行草偃,崇仁尚义,而爱亲敬长,勤勉为国了。孟子的结论是:“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五)
  宋①将之楚,孟子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④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⑤。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⑥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四)
        章旨
  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注释
  ①宋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音kēng。
  ②石丘宋国地名。
  ③秦楚构兵秦、楚两国交兵。构,交也。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④遇契合。
  ⑤指通“旨”,大意。
  ⑥号用以号召的名义。
        析论
  楚怀王十六年,秦、楚交恶,一场恶战正要开打。在大战前夕,宋要说服秦、楚之君不要打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在孟子看来,宋的手段、说辞却不大高明。因为宋打算用利害来劝服秦、楚之君,这会让秦、楚两国趋向唯利是图,最后必然导致亡国。孟子劝宋要以仁义来说服秦、楚之君,让秦、楚两国都趋向仁义,最后必然能够完成王业。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六)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③也。”(《尽心》上·二五)
        章旨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注释
  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
  ②跖音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③闲音jiān,间隙也。今作“间”。
        析论
  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性善(12)
儒家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本章的孳孳为善与为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