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想到这些,烟雾弥漫中的李德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道县距湘江渡河点不过二百余里,强行军的话两天就能赶到。让部队休整两日,筹集粮饷,养精蓄锐,到那时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彻底冲垮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跳出敌军重围,从而一扫全军上下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的阴霾,堵住那些因丢掉中央苏区而流传的各种怨言责语。
傲慢而自负的李德,却认为自己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对于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李德后,曾写下如下评述:
李德无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军事战术家和战略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德军中就崭露头角,后来他担任俄国红军指挥官,曾在莫斯科的一所红军学院学习过。因为他是德国人,红军将士都注意听他对德国顾问向蒋介石大元帅提出的战略战术分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当南京将领们看到李德的一些分析他们的战术著作时,都惊奇地承认他准确预料到了他们进攻的每一个步骤。
也许斯诺的评价过高了,但是诚实的。
作为军人,李德是优秀的。
在军事理论、正规战、阵地战方面,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确有他的独到之处、独特之长。
他不仅具有严整的军容、军姿、服从命令、坚决果断的军人作风,熟练的军事技术知识和战术动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受过系统训练且有较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他的战争经历对博古和其他布尔什维克来说是太专业化了,他们不可能提出异议,因为他们都没有多少军事知识。
但是,作为外来的“洋和尚”,要念好中国国情和中国工农红军实情这本经,对症下药,却相形见绌了。
不会念方块字,不会讲汉语,不懂中国国情,更不懂中国工农红军的实情,却按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指挥武器落后、军事素质较低的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打阵地战、正规战,其结果不仅没有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反而给中央红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红军主力损失惨重,中央苏区沦陷。
“红军没有完全按战略战术作战!”一句话,李德将自己“念歪经”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如今好在中央红军在自己的指挥下,顺利地突破了前三道封锁线,只剩下最后一道——第四道封锁线,自己布下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迷局,待红军主力休整两日后,再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趁机消灭蒋介石军的部分有生力量,彻底改变前堵后追的被动局面。
想到即将取得的辉煌胜利,想到即将突破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李德长长地嘘了口气,那双碧蓝色的眼睛缀满了笑意。
他为自己不同凡响的军事部署而得意,更为自己在“三人团”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得意。
转移前夕根据自己的提议成立的“三人团”,实际上已成为自己施展个人军事抱负的大舞台:博古不懂军事,在军事上完全依赖自己;周恩来虽组织性、原则性强,但仅是执行者;自己虽名为军事顾问,事实上却主宰着中央红军的一切,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太上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铁流涌进 一(6)
李德感激地望了博古一眼: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位戴着宽边圆形眼镜的年轻人拱手相送的。
一九三六年斯诺在延安采访了博古,对博古的印象进行了极为生动而又形象的勾勒:
博古是我遇见过的有风度、有趣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一个成员。他个子较高,身材瘦长。确实,他总是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动作急促而不协调,常常爱神经质地哈哈大笑。他的牙齿前突,眼睛外鼓,特别是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眼球好像向外鼓出……他理得很短的寸头,好似一把硬刷子在头顶上。他的头脑反应很快,像周恩来一样敏锐,也许比周还要敏锐。
尽管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头脑反应很快、敏锐,但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在军事上不得不完全依赖于“洋顾问”。
一九三三年十月初,李德抵达红色首都瑞金的当天晚上,*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和洛甫便赶到了他的住处,对党、政、军的最高权力进行了分配。
李德后来在《中国纪事》一书中写道:当天晚上我们还规划了一下我的工作范围,我们一致同意,由我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等问题。我们还完全一致地明确规定,我对政治领导不进行任何干涉。
“规划”完李德的“工作范围”后,博古、洛甫又进行了权力分配:博古主持党和军队的工作,洛甫负责政府和地方苏维埃的工作。
就这样,李德一踏上红色苏区的土地,便轻而易举将中央红军最高的军事指挥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其实,李德到中央苏区来的任务只是担任军事顾问的角色而已。
这在李德自己所写的《中国纪事》中也作了坦诚的表述:一九三二年春,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接着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粗略地说,我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
也就是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而且只是担任*的军事顾问。
一九二二年*“二大”作出决议加入共产国际,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必须向共产国际请示报告。
按当时在共产国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来看,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运用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而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恰恰缺少指挥城市暴动方面的军事人才。
于是,李德幸运地被共产国际选中,被派遣到中国,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一九○○年九月出生于德国。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列兵的身份曾在奥、意前线作战;一九一九年,李德参加过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街垒战,曾两次被捕入狱;一九二八年,李德潜入苏联,并参加了苏联红军,晋升为骑兵团参谋长;一九二九年春,李德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又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
会说德语、俄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军事学术修养,有街垒战的实战经验,指挥过骑兵部队作战,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的战略、战术训练,李德顺理成章成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不二人选。
李德“帅印”在握,于是导演出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战争“杰作”。
铁流涌进 一(7)
时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回忆说:当时中央的错误领导和李德本人的专横作风,使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太上皇”。他们完全剥夺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指挥权,排斥了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主张,由李德的独断专行取代了军委的集体领导,更抛弃了红军多年血战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由李德一人躲在房子里凭着地图指挥战斗。
于是,装备、素质都处于劣势的中央红军,在李德的“凭着地图指挥战斗”下,与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正规军打起了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对于战略大转移的战略目标,李德果断地决定:西进与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以便集中力量,再与国民党军决战。
如今中央红军在自己的精心指挥下,西进转移一切顺利,李德一扫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而积压在心底的阴霾,心情变得格外舒畅起来,他要在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天险再创一个战争奇迹:用十万大军直面硬闯蒋介石三十万精兵强将布下的“铁三角口袋阵”,一举彻底捣碎蒋介石前堵后追的战略部署。
一想到这些,踌躇满志的李德“嗒嗒”的脚步声也变得欢畅起来。
欢畅的李德那双碧蓝色的眼睛不觉鄙夷地望了正俯身在地图上、浓眉紧锁的周恩来一眼,嘴里长长地吐了口烟雾,满脸的不屑之色。
自西进以来,周恩来对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总是不断发表个人意见,显得有些厌烦,但一旦厉言相斥,周恩来还是毫不犹豫地贯彻执行既定的决策,组织性强、原则性强,在这一点上周恩来无疑是一位得力的助手。
李德沉浸在往事的遐想之中。
作为一名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变革的爱国者,忠实信仰、忠实组织、忠实原则,周恩来无疑具备了一个领袖的气质。
一九三六年,斯诺进入延安采访时,见到的第一个*领导人就是周恩来:
他(周恩来)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然而,此时的“三人团”中,尽管博古“头脑反应很快”、周恩来“讲究实际经验”,但都没有用,它实际上不过是按李德个人意愿决策的机构而已。
因为,李德戴着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头衔,拥有绝对的权威:
让中央红军休战两日,养精蓄锐,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
此刻,李德陶醉在自己精心策划的抢渡湘江的军事部署中,那双缀满笑意的碧蓝色眼睛,望向西面漆黑的夜空:
李德仿佛透过淫雨霏霏的夜幕,望见二百余里外的湘江边上湘军、桂军、蒋军正穷于奔命;
望见画有镰刀斧头的鲜红色军旗,飘荡在湘江两岸……
然而,让李德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独断专行所作出的这一不顾实际的决策,使中央红军在湘江几乎陷入全军覆没的绝境。
数万红军将士饮血湘江!
。。
铁流涌进 二(1)
潇水河畔,常胜将军*的目光盯住了全州;永安关隘,脸色忧虑的*仍在回望来路上的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黄昏,距灌阳县文市圩北侧近十公里、湘桂两省交界的永安关。
天空飘着霏霏细雨,四野雨雾笼罩,朔风劲吹,冷飕飕的风雨给原本十分寒冷的桂北初冬平添了几分萧瑟的气氛。
雨幕中,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官道,匆匆行进着,偶尔从前面传来几声催促声:“快,跟上!”
这支队伍似乎刚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撤离,一个个满脸烟尘和血迹,衣裤千疮百孔,脚穿芭芒草编成的草鞋,有的甚至光着脚丫,一脸的疲惫,一脸的困惑。那脚步在青石板上每迈一歩,仿佛是难以支撑住身子似的,显得无力,显得沉重。
但尽管衣着破烂,仍装束整齐;尽管疲惫不堪,仍队列有序。
忽然,行进的队伍前方传来一阵马嘶声,正在低头急行军的士兵们昂起头来,精神为之一振:是咱们军团长的枣红马叫,军团长就在咱们的前面!
红军时期的*
士兵们心情亢奋,步子迈得更快了,犹如一支利箭向雨幕中疾射而去;有的甚至一边小跑还一边哼起了江西小调:“一送里格红军介支格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格秋风寒……”
此刻,枣红马伫立在永安关隘的石碑前;
此刻,枣红马的主人也伫立在石碑前。
石碑上刻着“永安各隘防堵江永瑶民……清咸丰十年立”等字样。
枣红马的主人转过身来,望望在雨幕中疾射而去的队伍,又扭过头来望望来路,队伍在匆匆行进着,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
他忽然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惆怅之情。
他就是这支威震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苏区屡建奇功的共产党王牌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他就是被蒋介石称为“战争魔鬼”并悬赏十万大洋通缉的共产党战将之一,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称之的“红军中最年轻的雄鹰!”
他就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军史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画面,都无法避开的红军高级将领*!
二十六岁的*身材清瘦,浓眉下长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白俊秀气的脸上,缀着几分羞涩,斯斯文文的,与其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还不如说更像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弱书生。
说他将军也罢,书生也罢,或者说他少年持重,老气横秋也罢,此刻的*心沉甸甸的,破围先锋那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那年轻而又消瘦的肩上,显得极不相称,甚至有些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