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92年,桓武天皇还是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东大使,以坂上田村麻吕作为副手具体贯彻实施虾夷*工作。
这次*工作历时四年,艰苦卓绝,成功地从虾夷人手里抢了不少东西回来。这次*的胜利,坂上田村麻吕居功至伟。
前前后后三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只有坂上田村麻吕成绩显著,攻陷了虾夷族七十五个据点,抢的东西最多,因此他获得了嘉奖,被任命为陆奥出羽府按察使和陆奥镇守将军。
797年,坂上田村麻吕被封为征夷大将军。他也是日本历史上的首任征夷大将军。
802年,当了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春风得意,趁手红打灯笼,率领四万大和王朝军队东征虾夷。他直捣黄龙,一举攻占了虾夷人的根据地胆泽,重创虾夷军队主力,随后挥兵北进,一直打到了闭伊村。经过激战,虾夷族两名重要领导人当了俘虏,虾夷军队大部溃散,再也无法构成威胁了。
战后,天皇朝廷在北上川中游修建了胆泽城并将原来设在多贺城的镇守府移到了胆泽城以便于就进进行管理。在这以后,坂上田村麻吕的子孙大多出任陆奥出羽地区的高级官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一)
自奈良时代后期开始,日本天皇的权威不断地遭到削弱,天皇说的话被很多人当做了耳旁风。
权臣大贵族对天皇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腰板也站得越来越直,其中的优秀人才左右朝政,甚至天皇的任免问题均出其手,俨然日本朝廷的实际执政者。
这是为什么捏?
这是因为有人动了天皇的饭碗,抢了他的大米饭。
大米饭很重要,尤其是在日本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里。在古代的日本,衡量财富高低的标准用的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关乎国际民生的重要指标。
日本粮食产量的指标叫石高,即单位面积土地可以出产的粮食数量或者其土地收益可以折换成的粮食产量。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贵族领地几十万石的说法,说得就是这个贵族手中掌握的土地可以收几十万石的粮食。
这个数字越大越好,它不仅代表着经济实力,而且这个数字还代表着政治实力。
很好理解,有了粮食,才能养得起打手。根据测算,在当时的日本,每万石产量大体可养三百到五百不等的打手,不同的时期这个数字有所差异。
天皇虽然是神,但还是要吃饭的。就算他不吃饭,也还要给手下的公务员发工资,还要养打手,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发展宗教事业,这粮食不够怎么行。
天皇的大米饭被人抢了,不够吃了。手下的公务员福利变差了,打手们的伙食标准降低了,寺庙得到的捐献少了,自然就都不满了,公务员消极怠工,打手们出工不出力,寺庙的和尚也念起了歪嘴经。
工资福利跟不上,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权威自然也就削弱了。
究竟是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抢天皇的大米饭吃呢?
这个说来话长。
早先的日本天皇,虽然也有少数同志铺张浪费,但总体来说生活还是比较简朴的,较好地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习惯。(不简朴不行,因为本身就没有什么好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天皇及其手下公务员的追求越来越高,爱好越来越广泛,经常性地举行政府宴会,还时不时地搞个文学party;吟个长短句,唱个和歌什么的,此外对宗教事业更是大幅度追加经费,建佛像,修庙宇,极大地弘扬了宗教文化事业,以至于当和尚在日本成为了一项非常之有前途的工作。
这一切,都需要钱。
虽然在班田制实行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力有所提高,大和王朝的营业收入有了可喜的增长。但是大和王朝GDP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以天皇为首的大小贵族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同时,大贵族、大寺院手中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这部分是有免税证的,不用交税。所以,日本天皇政府的财政一直相当的紧张。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那就让广大的日本人民群众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多做点贡献好了,给他们加税,多收点粮食起来,增加营业收入,问题就解决了。
想法很好很强大。
历代的封建王朝很多都是这样做的。土地是跑不掉的,只要挤一挤,总会挤出些东西来的。
土地跑不掉,但人是长了脚的。日本的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扔下土地当起了盲流,四处流窜,严重地影响了市容市貌。
逃跑的农民很多,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被荒废,地没人种了,粮食也不怎么收得上来了,天皇碗里的大米饭结果更少了。
穷则思变,饿急了要吃饭。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二)
为了能吃饱饭,天皇朝廷想出了办法,就是鼓励开垦荒地,多开地,多打粮食。同时,适当地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免农民活不下去当盲流。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天皇朝廷先后出台了两个纲领性文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这两个文件分别是723年颁布实施的《三世一身法》和743年颁布实施的《垦田永世私财法》。
前面说过。当时的日本实行的是班田制,土地均归国有。《三世一身法》是在这个前提下制定的鼓励性政策,规定如果是新开垦的土地可以保留三代,如果开垦的土地是原来盲流撂荒的土地,则只能由开垦者自己使用一代,开垦者死后,土地收归国有。
这实际上是一个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政策。
开始的时候,这个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觉得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最后还是要交出去,自己在土地上的投入终究是给他人做嫁衣,便没了什么积极性。天皇碗里的大米饭少到了危险的地步。
天皇朝廷没办法,为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只得进行重大经济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在743年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宣布新开垦的土地归开垦者永世所有。
这下,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解放,土地被大量开垦出来,粮食的产量数字积极攀升,天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好啊,又可以吃饱饭了啊。
天皇的喜悦没有能够持续多久,他发现粮食产量增加了,自己碗里的大米饭却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有减少的趋势。
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出现了,那就是庄园制经济。
新开垦的土地中间,为了便于管理,都修建有住房和仓库,这就形成了庄园。
庄园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大体可分为田堵制庄园和贵族、地方政府官员组织开垦的庄园两种。
由于土地兼并、人口增长等原因,国有存量土地严重不足,班田收授法基本上实行不下去,因为政府无田可班。
于是,天皇朝廷开始实行承包制,就是不再班田,而是把掌握的国有土地承包给有实力的农民,改交田租为交承包费,承包费的数量与原有的田租相等,承包合同一年签订一次。虽说承包合同是一年一签,但实际上承包合同的续约率是非常高的,承包人一般都比较稳定。在这种基础上,承包人开始在自己的承包的土地上修建围墙,修的围墙叫田堵,因此这种制度也叫田堵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实力的农民争取到了签订长期承包合同的权力,使得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
以前的短期承包合同上是不能写承包人的名字的。而长期承包合同则可以写上承包人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 拥有大量名田的承包人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的承包人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
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继续分包给其他贫困农民耕种。租种名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在这种承包土地上形成的庄园就是田堵制庄园。
十八章 谁抢了天皇的大米饭(三)
还有一种庄园,是贵族、地方官员指挥自己手下的奴婢、欠了自己钱的农民还有自己收留的盲流大规模开垦荒地,进而形成的庄园。这种庄园一般规模较大,处于主体地位。
庄园的管理员称为庄长。庄园有的是庄园主亲自管理,有的是派遣手下的小弟打理,还有的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当地的强势人物)进行管理。
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大大小小的庄园主有了一亩地,还想两亩地。为了增加自己手中的土地,庄园主们(主要是贵族和地方官员)想尽各种办法去侵占自己庄园周边的国有土地。
最初,庄园都是要交税的,庄园的农民也要缴纳庸和调。为了保证税收的足额征收,天皇任命了许多的检田使和征税使深入大大小小的庄园进行征税。
但是,为了能够逃税,日本的庄园主发挥出了异乎寻常的聪明才智。
天皇朝廷税收制度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缺陷给庄园主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偷税漏税的空子可钻。
这个空子就是免税区和免检区的存在。
大和王朝的大贵族、神社、寺庙掌握的土地拥有免税和免检的特权,称之为“不输不入”,这个输,是输送的意思,不输,就是说不用交钱。“不入”指的是天皇的检田使、征税使不能进入庄园检查工作,庄园门口可以堂而皇之地立一个“检田使、征税使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有了“不输不入”的特权,庄园几乎成了独立王国,庄园内部事务由庄园主说了算,政府管不着。
为了获得成为免税区和免检区,日本的庄园主们挖空心思,想出了“寄进”的天才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庄园在形式上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寺院和神社,即把自己土地所有权证上的所有者名字改成贵族、寺院和神社的名字,称其为“领家”。当然,领家的名字也不是白用的,每年要交给领家一定的年贡。
当朝廷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清理非法免税庄园的时候,这些领家又会把自己名下的庄园进献给比自己更有权势的贵族或者皇族,以确保免税、免检区不被取消。这同样是要交钱的。这种更高一级的领主被称为“本家”,处于“本家”地位的贵族或者皇族只是少数。
因此,在同一块土地上构建起了由名主、庄长、领家、本家组成的利益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中,名主、庄长、领家、本家形成了多赢的局面,皆大欢喜。唯一吃了亏的可能就是天皇同志了,不管这块土地产萝卜还是大白菜,都没有他什么事儿,连土坷垃都得不到一块。
基于这种寄进式庄园的经济形式就称为庄园制经济,这是日本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庄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国有土地越来越少,严重削弱了天皇朝廷的财政基础,天皇的收入持续减少,天皇碗里的大米饭也就越来越少。
虽然天皇多次下令整改,但积重难返,他说的话没人听,成效甚微。到了11世纪中期,大概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成了庄园土地。庄园制经济成为日本经济主体,越来越多的权力落入豪强贵族和寺庙、神社手里。
天皇碗里的饭都被人抢了,营养不良,腰板自然不硬。
缺乏经济基础支撑的天皇,其权威逐渐削弱,直到最后被架空成了象征性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第十九章 庄园治安联防队
说到日本,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日本武士,这已经是现今日本的一个著名的国际标志性形象。
武士是怎么产生的呢?
武士是在庄园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与庄园制经济密不可分。没有庄园制经济,也就不会有武士。
说起来,武士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庄园治安联防队。
庄园的崛起意味着皇权的衰落,它的发展和壮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成功地从天皇碗里抢到大米饭的。
为了大米饭的所有权问题,天皇朝廷和庄园主之间对土地的争夺一直相当激烈。天皇朝廷的地方公务员(国司、检田使、征税使)削尖了头想要进入庄园检查工作,庄园主则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不准他们进去,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一个要进去,一个不准进去,谈不拢就只有动手了,所以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同时,庄园主之间也有争斗,今天我想占你的地,明天他想圈我的田,光动嘴解决不了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较为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