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决心回了国 ,那我们肯定早就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我可能和劳拉或者别的女人结婚,她留在中国继续那份安逸的工作 ,再婚也不是没有可能。
东华依赖丈夫的传统观念一直让我烦恼 ,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另外一对留学生夫妻聚会 ,事后东华对我说 :“我看出来了,你对那个妖女人很感兴趣。”我暗暗吃惊,不知她怎么竟然窥见了我心中偶然的一动,说实话 ,我当时还真动过心,这倒不是那个女人酷似当年的影星###凤,而是人家也是陪读 ,却一边打工一边读学位 ,现在还有自己的事业 ,我觉得她比东华更独立。东华见我默认了,马上警告我:“别又想拈花惹草了好不好 !”我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东华却能从我不露声色之中窥探我内心深处对不同女人的细微变化 ,她这方面的第六感官的确很发达。
其实她真是杞人忧天 ,我不会娶个女强人做老婆 。我总希望东华能够独立 ,但她真成了女强人 ,让我靠女人吃软饭,还不如杀了我!然而 ,不管怎么评估自己的得失,我和她又没法真的离开对方,最主要的原因是 ,我们还是最传统的中国式父母 ,都深爱石姗,在她身上寄托最大的希望 ,认为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尽量为她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她是我和东华之间最强大的粘合剂。
所以,我们虽然开始说离婚,但还是不能真的离婚 。也许 ,我们也是在用石姗抵挡最后决裂的到来,婚姻就像存款:存多少才能花多少 ,清零甚至告负了就必须注销,而我和东华这么多年在这个婚姻存折上存的款,都花完了吗?我们一直纠缠着,算不清楚 。既然算不清楚 ,就没法清账 ,只能拖延下去,把未来交付给不可知。
石姗上高二的时候,东华终于觉得自己熬不下去了 ,她不想让自己终老在美国,更不想继续维持这只有性和孩子为纽带的婚姻,她对女儿说:“ 妈妈真的要回国去了,我唯一的牵挂就是孩子你啊!”其实她还是在犹豫 ,她期待的是女儿的挽留,是对她这些年含辛茹苦的承认 。可石姗完全是美国人的思路 ,她愿意尊重妈妈的选择,哪怕自己要忍痛割爱 。她说 :“如果妈妈你觉得回中国更好 ,那你就回去吧,不用惦记我。”东华对女儿的回答十分失望,她觉得自己在家里已经剩不下多少温暖了。又一次吵架的时候,她向我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这次 ,她一反常态的平静。我不是没想过跟东华离婚 ,我那段日子已经亲身感受到了地狱的滋味,离婚虽然是个痛苦的决定 ,但同时也好像感到生活有了新的曙光 。
“你先别急 ,咱们先立个协议 ,得等石姗大学毕业再正式办手续 。” 她是怕离婚影响了石姗的学业 。那好,先别让孩子知道。”我又何尝不为女儿担心 ,忍辱负重还不都是为了孩子 。东华继续说道 :“咱们离婚分两步走,经济先分开,各管各的账 。”
在我们共同筑起的第八个家里,我们秘密签署了离婚协议,那共筑爱巢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未来已经是一片黑暗 ,十几年的爱情储蓄就这样血本无归了吗?那一刻,我们都感到对方的心也在痛 。我们默默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离婚 ,是我俩的期待,可真到了这一步 ,好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解脱。面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前景 ,再过几年,我们就都自由了 ,但自由是否跟茫然的关系很近?那一刻 ,一向自以为是铮铮硬汉的我,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打拼十年 ,我已经成了一名优秀的美国警察,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葬送自己的婚姻,这笔账应该如何算?我照常上我的班,石姗照常上她的学,东华立即动身回了一趟国,她开始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做安排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用自己的钱在国内买了几处房子,都装修了出租出去,准备收租金供养自己将来的生活。另外,还买了一栋小别墅准备将来养老,大门前挂着名牌 :赵宅。她已经准备把我从生活中彻底排除在外了。
那份离婚协议,自从锁进保险柜之后 ,我们就再也没有提起 ,日子还是照常继续,我每天上班 ,东华接着忙她的旅游生意 ,并继续承担所有的家务 ,日常开销和收入按约定各自负责,两人之间的矛盾竟然一下子少了许多 ,争吵自然也少了。我们都在等那最终的一刻的到来,办理离婚手续。
秘密离婚协议(2)
有一次翻云覆雨结束,东华转过身去,很快就睡着了,我的一只手臂还压在她的身下,渐渐地麻木了 ,我很小心地抽出来, 没有惊动她。我承认,我是个不能离了女人的男人,身边的这个女人 ,尽管已经让我熟悉了她的每一寸肌肤 ,却仍然能让我性致勃发,肉体依然无间隙,心灵却已经疏远。我问自己,你真的能彻底割舍掉她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在美国,我们如此脆弱
中国人到美国,都是生生地把自己抛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同时抛出来的 ,还有他们的婚姻。
没人统计过,有多少中国人的婚姻在美国解体,人人都知道的是,中国人的婚姻到了美国,就会变得格外脆弱。用船来比喻,中国人的婚姻原来是停泊在风平浪静的小海湾里 ,而到了美国 ,却如同驶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洋,在波涛的冲击下,很多船沉没了,有的船 ,像我和东华,闯过了一道道风波,至今还没有解体,但想起来也够后怕的:为什么我们的中国船,竟然在太平洋上这么不堪一击 ?
我自己总结了四种原因 :第一,选择多了 ,风险也多了。在中国 ,人们从小听家长的 ,上学听老师的 ,毕业听领导的,变化不大,挑战也不多 。谈恋爱结婚,多数人至今还是在固有生活圈子里选择,到了美国,生活动荡,人心浮动,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原有生活圈子的规范都被彻底打破,在这个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环境里,本来在封闭的环境里还能保鲜的婚姻可能迅速变质 。
第二,思想转变程度不同 ,失去共同语言。夫妻两人到美国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从思维到行为方式上接受美国文化的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心悦诚服,认真学习,有的却很长时间转不过弯,失落痛苦 ,更极端的是像东华,不但抵制英文 ,还抵制美国的一切文化,身在美国,还死抱着一颗彻底的“中国心”。
第三,发展不同步,原来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不管你在中国是什么人,到了美国都得重新开始,有的人可能大放异彩,有的人却可能一无所成,甚至混得连在中国都不如。如果两个人都是虫,那还可能凑合着一起过,如果一个人成了龙 ,另外一个人还是虫 ,婚姻难免就会出现裂痕,如果两个人都成了龙,另有一片新天地,恐怕就都想重新选择了。
第四,生活所迫 ,身不由己 ,拱手葬送自己的婚姻 。美国的移民政策分三六九等 ,###人绑在一起拿绿卡入籍要等上多年,如果和美国人结婚就快得多 ,于是难免有人为了身份而当一回陈世美或者潘金莲。性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如果只有一个人到了美国 ,谁能相信他能守身如玉等待另一个人?“抗战夫妻”弄假成真的也不少见 。
在国内看似恩爱的夫妻,到了美国,才开始认真审视两人的关系,于是发现,原来的婚姻基础并非像想象的那么牢固,如果时光真能倒转,恐怕谁都不会选择对方。我也曾有过和美国人结婚 、走入籍捷径的机会,虽然最终割舍了,但潜意识里却多少有些耿耿于怀,觉得那是我为家庭做出的牺牲。
新移民不学英文,没法了解美国社会 ,只能通过中文报纸接受一些滞后的信息,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及时磨合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方式差别越来越大 ,几乎每一天,每一次谈话中都可能产生争论,天长日久,双方差距自然越来越大,虽都不愿意放弃自己而去迁就对方,因此而心力交瘁,疲惫厌倦。
如果换了别人,像我们这种婚姻质量,恐怕早就互道“拜拜”了,但我和东华的婚姻,却几经沉浮 ,一直维持到今天,简直是一个奇迹 。并不是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至死方休,而是有许###系我们的因素一直都没有割断,
除了对石姗的责任心之外,就是早年相濡以沫的共同回忆,那才是我们婚姻的真正牢固的基础。有一次回国的时候,我在北京的立交桥上看见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自行车后座上带着两三岁的孩子,丈夫一手扶着自行车把 ,一手推着妻子的后背,两个人一起顶着风 ,艰难地往桥上骑着。看着他们 ,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就像是多少年前的我和东华:当年我们也是顶着大风,骑着三轮车一趟趟地搬家,当我们一起骑车上坡的时候 ,我也会推她一把,石姗就坐在她的车后座上。我们一家三口,和这一家三口 ,不仅仅是在一起上桥 ,更是在人生路上相互扶助。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和东华曾经这样一起走过人生路 ,要真的把我们分开 ,还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行。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格外脆弱,如果风浪再大一点 ,也许我们就闯不过去了。
幸运地 ,偶然地,我的人生几经洗礼,已经脱胎换骨 ,但我的婚姻从渤海湾到太平洋,颠颠簸簸 ,却始终没有解体。但是 ,在我们身边,另外一些人 ,就没有我们那么幸运了……
。。
没用的丈夫,失意的女人(1)
东华有时候会拿出朋友们的合影——指点给我看:“某某现在都有第三个孩子了,把父母妹妹全都接过来了这些人里日子过得就数她自在。某某考了个房地产中介的执照自己干了,她不辞职不行了,来了个学历比她硬的人等着顶她……”
我说:“我早给你这些朋友总结过,本来在国内都是女中豪杰,到美国却成了怨妇,原来在国内不怎么样的 ,现在倒过得自得其乐的。”
她白我一眼:“ 你怎么说得这么难听,谁是怨妇 ,我是吗?”“那你说我总结的这个规律对不对吧 ?”“那有什么办法,身不由己嘛 !”
东华也默认了我的观点 。确实是身不由己,这些女人的选择并不多,问题是不是在她们的丈夫身上?我身为男人,更深知男人的苦衷,但这些女人的故事,却让我从另外一个性别的角度看到了文化变迁对婚姻的冲击。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东华有一天回家告诉我:“前一阵吴新玉给我介绍了一个客户,说也是天津老乡,今天她从匹兹堡过来度假,我想请她到咱家做客呢。”来就来呗 。
自从东华做了电话推销 ,从客户变成朋友的人不少。那天我在家休息 ,进门的女人怎么看着有点眼熟?说着说着 ,我和她都恍然大悟:原来,她就是当年我去美国使馆办签证时邂逅过的女孩 。东华原来不知道这段故事,也感慨世界真小 ,王燕当年在美国使馆前发誓一定要来美国,几番挫折终于也成功了,比我们晚来两年。她和一个匹兹堡大学的同学结了婚,现在在一所社区教育学院当老师 ,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离开警察的职业,我对女人们的话题并没有多少兴趣,于是 ,反而是东华和王燕这对第一次见面的朋友聊得更热闹 。王燕对两个孩子津津乐道 ,东华问起她丈夫做什么工作,她却一下迟疑了起来,然后才说:“他不工作,在家带孩子。”看我们有点吃惊,她叹了一口气 ,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她婚姻的问题都告诉了我们。她丈夫原来在中国一家著名的国有大企业工作,外派到美国之后不愿回国就留了下来。他学的是市场营销 ,并没有什么专长,毕业后的工作就是做汽车推销员,每天看顾客脸色,两个月业绩上不去就得走人,换了好几个公司 ,越换越没信心,最后就赖在家里 ,不出去工作了。东华问:“那凭你自己的工资养活一家人 ?”“是啊,你说我难不难 ?已经来了十年了,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自己的房子 ,连回国探亲的钱都没有,怕家里人挂念,还总得报喜 ,说我们在这里过得不错呢。”
我不由想起了那句老话:“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她当年满怀信心要闯荡新大陆,哪想到今天的困局?男人总希望自己是强者,可在变动面前 ,往往不能适应的却是男人,也许他们少了女人的那份韧劲吧 。那以后 ,东华和王燕电话不断,反正她上班打长途就是工作,只要把业务额做足了就没人管她 。她经常向我报告王燕的消息:“ 她丈夫又找了个新工作 ,不卖汽车,改上门推销啦。”“王燕的丈夫又失业了!”如此等等。
不过,过了几个月,她告诉我:“真奇怪,王燕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