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讨兄饕缪萘炻啡说慕巧N蠢吹姆趸骰嵩嚼丛蕉嗟爻晌诤狭朔缦胀蹲省⒆ㄒ捣趸瘢ɡ缙笠倒芾碜裳⒎晒宋省⒒峒疲┖头康夭⒌榷嘀止δ艿姆趸骷拧�
根本问题——孵化氛围
经过将近四个月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室为成都教育科技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模式,即“创业孵化社区”的战略构想。
当我们回顾孵化器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对企业的孵化非常类似于对人的培养,孵化器就是他的家庭。当这个人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他需要百般呵护,需要温床,但是当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少年、一个青年的时候,他需要的天地更为广阔。这个时候的孵化器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而应该引入社会机制和资本,在孵化器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得在孵企业能够顺利走向社会,最后在真实的风浪中锻炼生存能力。
孵化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是社会孵化,孵化器的最高境界不是这个有形的“器”,而是要形成一种无形的“场”。所以安纳利·萨克森宁教授在《硅谷优势》中总结“硅谷持续的优势来自多种因素,而远不是任何个人或单个公司。更确切地说,硅谷的优势来自其整体环境——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这个栖息地随时间自我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新兴企业与新技术的成长而成长”,他并非是在故弄玄虚,也并非非要强调文化不可,而是事实上就是如此!
所谓“开放型的生产结构、人才的自由流动、鼓励创业精神的文化、优秀的人才储备和适于筹资的通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硅谷人可以穿着T恤和牛仔裤去上班,硅谷人不会朝九晚五,硅谷人通常在咖啡吧里交流新的想法,硅谷人在车库里就可以创业,硅谷人追求成功,把失败也看作平常事……”这里创业的门槛很低,创业的成本很低,创业风险很低,创业失败的代价也很低,这里信奉小的就是美的,这里小公司受到鼓励,而不会被大鳄挤得没有空间。
我们所谓的“创业孵化社区”,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在打造这样一种氛围。从孵化器到孵化社区,不只是空间形态的改变,更是孵化理念的改变。从办公园区,到专业园区再到创业社区,人逐渐被摆到一个更核心的位置上,而孵化者关注的重心也从实到虚。
办公园区阶段的孵化器仅仅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关注的核心是办公场地的价格和大小,此时,租赁价格是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园区阶段孵化器除提供办公空间外,更关注政策环境和商务环境,关注同类企业的集聚和企业间的协作,关注的核心在于企业;创业社区阶段的孵化器除了提供办公空间、企业所需的政策环境和商务环境外,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创业人群工作、休闲、生活的成长环境,关注核心是创业的人。由关注办公场地到关注企业再到关注创业的人,这是孵化器发展最重要的变化。
这是一个“企业逐人才而居,人才逐环境而居”的时代。创业孵化企业能否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吸引教育程度高和训练有素的高科技员工,而他们是一群“以创业为工作,以创业为乐趣,视创新为生命”的人,他们崇尚自由的创业空间,可以在咖啡馆、茶餐厅、街心公园甚至是楼道等一切适宜于聚会的地点工作,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自由舒适的工作方式。
工作室提出的创业孵化社区就是要打造一个以创业人群为本,以创造创业人*际、交流、交往的“场”为特色,以科技企业孵化为核心,打造融合科技孵化、总部经营、休闲娱乐、酒店公寓、中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适合创业人工作、休闲、生活的社区。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打造适合创业人“工作中休闲,休闲中工作”的社区环境;所谓开放式的孵化理念,就是不仅要为孵化企业提供内部支持服务,包括如场地等硬件支持和如培训等软件支持,更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交际、交流、交往的平台”,提供外部孵化的互动环境,即为创业企业提供一个由“圈养”到“野生”的过渡环境;所谓“孵化社区”就是就像磁场、电场一样,构建一个“创业场”,为创业人群提供交际平台、交流空间、交往场所。
从孵化器到创业孵化社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变化,而是从过去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变为创造一种“邻里”合作环境,即创业社区、成长社区,使得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产业之间互相交际、交流和交往,形成一种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这是实现创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从孵化器到孵化社区,是一个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转化过程。开放,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多的资源,可以使内外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和交换。显然,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在孵企业不是温室中的花朵,它更能够适应自然界真实的气候变化,而自然界的阳光雨露显然也能够比人工模拟的环境给这些在孵企业提供更好的养料。
其实,由于头脑中原有的孵化器概念,我们容易将其想象成为一个有固定边界的容器,但是实际上一个真正成功的孵化器更多的是一种“场”,一种氛围,一个平台。它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有自己的亚文化,又时刻与大社会互动的社区空间。不光有“物”的形态,还要有软的氛围,这个“场”的空气中有一股创业创新的味道,它激励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被激起灵感的个体又强化了这种氛围。
。。
成都共识
2008年12月20日,在成都世纪城洲际酒店的“科技孵化创新模式研讨会”上,来自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和高新区的领导以及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孵化创新模式。这是一次国内关于孵化器问题最高水平的研讨会,既有科技部的主管官员,又有学者以及主管各地孵化器的一把手。
会上,王志纲工作室为成都天府新谷项目量身打造的孵化器全新模式——“创业孵化社区”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倪克勤教授认为,“创业孵化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在当时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保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对于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而创业孵化社区在培育中小企业的成长方面探索出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模式。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张峰海评价说: “‘创业孵化社区’模式在孵化运营方面体现了理念的创新,对全国孵化器领域而言,都将是一次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益探索。”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认为,“创业孵化社区”模式为高新区在孵化器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他表示,将对“创业孵化社区”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会后第二天,《成都日报》、《四川日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四川各大报纸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成都商报》称“曾操刀《大成都城市经营与战略纲要》的著名策划机构王志纲工作室最近又为高新区忙了半年:一个斥资近10亿、占地逾百亩的科技孵化社区——‘天府新谷’方案昨揭开面纱”。《成都日报》也发表了题为“中国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全面建设”的报道,报道称科技部火炬中心、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等国家、省、市、区部门达成“成都共识”,共同推动全国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天府新谷”建设。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长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把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多次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是科学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就像美国《福布斯》杂志记者杰弗里·扬说的,“一项技术发明出来之后,很快就变得无秘密可言,真正使世界大不一样的是推动这项技术的能力”。他在大作《电脑革命史》中用计算机60年发展历史上的无数故事,证明了“科学只是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
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通过积聚科研力量促进研发,更是为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而作为高新区引擎的孵化器模式的探讨和孵化社区的提出,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解答。按照新模式发展起来的、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孵化器将成为高新区以及众多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助推中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大国!
战略思路——软氛围与硬条件
创新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何打造它的高新区,如何孵化它的创新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成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孵化创新企业的根本不在硬件环境,而在于软氛围,这也是我们研究孵化器未来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从注重硬件到注重软件,从注重政策扶持到引入社会资源,最终目的是打造一种适合于创业,鼓励创新的氛围。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我们更多地注重城市的硬件建设,对于城市的传统文化,对于城市的创新气氛等方面关注得较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发展的重点也将逐渐从硬件向软件,从硬条件到软氛围转移,这一点无疑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